馬克思·韋伯說過一句話:「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對人而言,並不存在所謂的客觀需求,只有主觀需求,也就是被自己賦予了意義的需求。所有需求都是人的「意義之網」的延伸,是人們不斷創造來激勵自我,促進合作的工具。
就例如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一定會有人抱持著樂觀,也會有人抱持著悲觀。然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但也因為只從某些看得見的角度來推測未來,反而忽略了看不見的影響。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在《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文章中的開頭寫到,好的經濟學家和壞的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壞的經濟學家僅僅能看到那些可見的後果,而好的經濟學家卻同時考慮那些可以看得見,以及那些只能通過推測看得到的後果。
而這一系列的推測本身,就源自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學派、觀點、認知來理解這世界。從而解釋出屬於我們意義之網的延伸。
另一方面,堆動我們內在需求的抉擇,則來自於我們的比較與選擇。當我們看到很多人擁有這方面的需求時,自然而然,會促使個人的需求延伸於此;相對於,少數派則會透過賦予意義來強化整個信念。
舉例,如果我們從對於工業時代以來,機器取代了大量的勞動力,以至於人們將無法獲取工作,進而加劇整個社會的層級加大。但事實上,當人們實際透過機器,例如推土機來工作,遠比用鏟子來挖土來的有效,並大幅降低運營的成本。
多於出來的勞動力,重新回到市場上,在進行更專業的分工,進而促使整個社會的勞動力能更充分地被發揮。就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提到透過市場機制的循環,會不斷分工創造出新的勞動市場,並對此產生新一輪的產業升級,這一切的前提就須要有知識系統作為支撐。
換句話說,市場交易的核心本質是知識,如果沒有不斷自我學習改變,遲早會被因自身價值無法跟市場交換,才會導致整個市場機制的失靈。
上述對於轉變與不轉變兩者來探討,每一種選擇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回到市場,交遊市場機制來選擇時,最終的結果都將只呈現愈來愈好的狀態,即使有衰退,那也是本身在轉變的過程中必要的痛。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需求是無止境的,因為人們總是有辦法不斷的創造需求,這也是人生存下去的辦法。
同樣對於意義的延伸,我們如何在大眾的既有認知下,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的選擇,讓人們從「恩」的反應,轉化到「哇」的反應。
這就需要思考如何從小眾延伸到大眾化的意義價值,也就所謂的爆品,除此之外,過程中如何讓人們透過自身選擇,進一步強化參與到情境中,就需理解幾個關鍵法則。
一個產品要想成為爆品,找到用戶的痛點,找到產品尖叫點是發動機,引爆用戶口碑是放大器。
爆點營銷的核心就是通過互聯網引爆用戶傳播能量,爆點的核心,其實是精準。
這個精準,更大來自於社群,就是同一需求用戶群的結合。
但如何引爆用戶口碑?爆點法則有三個最爆的行動工具:一個核心族群、用戶參與感、事件行銷。
法則一:一個核心族群
通過小重影響大眾,通過大眾引爆互聯網。
引爆小眾就是引爆一個核心族群。
千萬不要忽視小眾,特別是那些意見領袖型的小眾。能夠深刻洞察一個核心族群,針對一個核心族群開發產品,甚至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所以,首要目標在於你能否找到自己的核心族群。
法則二:用戶參與感
找到一個核心族群後,最重要的是引爆用戶參與感。
在互聯網上,用戶參與感是一種能量交換。
人類的第一情感動作就是嬰兒面對媽媽的微笑,回以自己的一個微笑。
在互聯網上,當我們分享影片或圖片時,不僅在共享這個事物,同時還分享了這個事物引起的情感反應。
如何引爆用戶參與感?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總結了一個參與感「三三法則」: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就是用病毒性的內容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
行銷不是簡單的傳遞訊息或銷售產品,而是做一場漂亮的表演,持續地儀式化,每個過程不斷地加持和邀約,實現外在物質與用戶內心的連結。
行銷就像討好異性,需要不斷地在儀式上邀約,為用戶創造實實在在的好處。
儀式感的本質是讓用戶圍觀,不斷邀約讓用戶產生代入感。
法則三:事件營銷
爆點營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個營銷做成事件。
在營銷大戰中,那些成為事件的營銷會顛覆沒有成為事件的營銷。
所以,如何向蘋果、小米一樣做事件營銷,主要有三個行動方法。
借勢營銷
借勢就是借力熱點事件,借勢有兩種借法:一個是借自己的勢,另一個是借別人的勢。
借勢大多時候說的是借別人的勢,這也是互聯網營銷的必修課。
明星元素
明星元素就是放大營銷中的明星人物、明星公司、明星話題。
但是,光靠明星遠遠不夠,要把它變成明星病毒。
就像是從節目中放大明星的特點,將個性化標籤病毒化,並進行最大程度曝光,再將節目和明星掛勾營銷實現共贏。
最終這些透過自我分享的特質,會貫穿於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共享我們的思想、觀點和經驗的意願成為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能夠流行的基礎。
社交貨幣就是通過分享、談論話題,傳播能夠凸顯自我獨特性的訊息。
造病毒
病毒營銷是營銷皇冠上的明珠,尤其是在互聯網上。但是,想創成功病毒營銷就要以流行學做參考。
一是創意。就是病毒原體的製造,你應該花最多的資源與時間在這裡,因為它至少影響百分之五十以上成功與否的結果。
二是支點。指的是第一波受感染者,你應該花第二多的資源在此。
三是槓桿。就是擴音器、放大器,如社交媒體。用戶的口碑比傳統媒體都管用,最直接的口碑效應就是朋友圈。
結語
在學行銷管理學時,都一定會接觸到行銷大師科特勒的STP,從市場區隔、目標市場,到市場定位。行銷一切的基礎都必須先理解,誰才是我們真正的用戶。
因為只有有效的定位出我們的用戶後,才能清楚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方式對這些族群最有效。
但其實,我對於這一直思考,當我們真的做到用戶的需求分析定位後,那這真的就是我們的用戶嗎?是否有的用戶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而且有很強需求的卻沒有被羅列在其中。
但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找尋出真正用戶的過程,其中可以藉由數據分析、用戶行為來辦別。並不只是在單一的一個點定位完後就結束,而是不斷找尋、釐清確認什麼才是我們該用心經營的用戶,站在現在與未來的時間點上,從中釐清每個關鍵結點上我們為用戶創造出什麼樣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