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營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營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480|《流量池》(1):「流量池思維」運營視角的品牌定位,讓流量倒逼品牌策略

共計 2,76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當流量紅利已消失,追求流量化的結果,只會變成一場燒錢的競賽,即便獲取到流量,也未必能獲得用戶付費,以及到傳遞下的品牌裂變。面對這情況,會出現一個問題,流量都到哪裡去了?

互聯網流量紅利從上半場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到現在互聯網下半場MTD美團、頭條、滴滴等大型頭部平台,佔據各個生活場景地的方方面面。即便定位下想要再從這些領域做競爭,也未必能找出新契機,因為用戶的心理認知已經被近幾年來的線上消費習慣,養成了新一波的消費認知。

另一方面,流量增長速度已經趨向飽和,也就是13億的用戶量中,能夠上網的都已經上網,要再重新增長流量來開創新市場的時代風口也以過去。這就意味的,在獲取新用戶的時候,你需要付出高更的廣告成本,才能吸引到足夠的流量,但這些流量未必是你的精準用戶。

從消費升級下的用戶認知,到現用戶獲取成本的升高。新品牌如何突圍,從市場中找出新藍海,這就需要不一樣視角下的理論基礎來做為支撐。

因為理論基礎,會決定商業模式的型態,進而推動整個組織架構的設計,再到營銷方式的策略依據。


01「流量思維」到「流量池思維」


流量紅利最終成為戰場的同時,轉換新的理論來支撐整個商業模式的發展,這種翻轉,來自流量思維的再生維,從「流量思維」轉向「流量池思維」。

流量思維最基本的理論基礎來自「行銷漏斗理論」,理論架構基本分為四大區塊:

流量引入
流量經營
流量導購
用戶擴散

從上而下的漏斗狀來聚焦用戶,這種思維本質上是「獲取外部流量,實現流量變現」。但對於流量紅利消逝的情況下,每一筆流量,都是最珍貴的資源。你必須好好收藏著。

換言之,從一條河流的用戶轉化,升維到水池,也就是建水壩的概念,讓每一筆進來的流量,都能夠成為我們的用戶。

這種思維上的轉變,就是從「營銷」轉向「運營」的視角。從運營的角度讓每一筆流量再生,最終轉化成品牌裂變的基礎。

一但理解了這個概念,就會延伸出一個議題,那就是「運營品牌?還是運營成效?」我們是把每一筆流量,注入到品牌認知,還是導購的結果。

這兩點都是流量池的重要核心,因為要形成流量池,最終要看的就是讓流量變現,而流量變現的基礎在於流量是否被「精準轉化」這就要建構出一套閉環模型。

讓用戶從引入到經營的過程中,以運營者的角度,讓用戶導購,並最終實現病毒式的用戶裂變。


02品牌,閉環效應的源頭


品牌本身的核心,就是占據用戶的「心理認知」讓用戶想到什麼,就會記得我們。所以,在建構閉環模型的第一階段,首先要打造出屬於我們的品牌核心,也就是流量之井。

就如同我們要獲取流量前,先建構出我們的穩定源頭。品牌,在此就扮演著重要角色。

其實,品牌的建立,都是為了實現三階段的認知養成:認知、認同到認購。每一環節都是在用戶心中烙印下一個點,但是現在在資訊流豐富的時代,讓人們記住你,本身就一場大挑戰。

所以,不論是傳統營銷,還是線上營銷的都要掌握一個美學,那就是「重複」

重複本身是為了在用戶腦海中扎下一個記憶,這代表,我們要推送的營銷訊息就需要朝向「輕量化」的角度來思考,讓每個資訊呈現簡單、直接、重複的效果。

從營銷學的基礎來建構品牌,定位就成為品牌建構的第一環結。


03定位,品牌定位的三大基礎


通常我們在講定位的模型,大致可分為種類型:

第一,「差異化定位」
通常使用差異化定位來自,連你自己都講不清楚,需要找一的行業標竿來做維引導的定位。例如百度跟投資者講我就是中國的GOOGLE,新浪講我就是中國的雅虎等,對標下的差異化定位,讓你可以快速在用戶建立連結。

強調「我這是有人做過的」比「這是沒人做過的」來得有效,因為人們的認知心理會朝向熟悉的事物來做連結。

差異化定位就是套用這樣的心理特徵來做強化品牌記憶點。

第二,「UPS定位」

UPS定位,是針對「物理特徵」來作為強調。例如像OPPO的特徵,充電五分,通話兩小時。透過明確場景,與產品利益點開始,讓產品可以有效的針對獨特情境,給出相對應的記憶。

第三,「升維定位」

不再同樣的場景下競爭,而是以整體升維,從產業的角度來出發,建構出一整到的商業型態。建立這種定位來自好幾的方面的強化,例如可以從產品、效率、模式等方面,同步強化,為你的定位賦能。

升維定位最重要的不是以競爭導向,而是從用戶的需求來做為出發,也就在在在基礎上找出新的需求點來做創新。

奧美集團策略長葉明桂在《品牌的技術和藝術》中提到定位的理論模型「桂氏三乘三定位模組」

其中就解釋道定位分為三層次

產品定位:聚焦
市場定位:功能
營銷定維:情感

每一層的定位邏輯都有這三個階段,分別是
對誰而言:
我是什麼:
給你什麼:

每層定位分別對應到這三階段的邏輯,並且找出每層定位下的特徵。對於產品定位的核心概念就是「聚焦特點」。

產品定位下,你的產品對誰岩鹽有效,我對於這些人來說是什麼,透過我們的產品給了用戶什麼?

這層理論架構下,對應到升維定位的角度,可以更全面思考哪些利益人的策略布局。


04定位,重新定義下的再賦能


同樣是定位,也需要找出定位的場景,例如一些低頻、低效的定位,就需要找出高頻次的回流層面,這也是為什麼滴滴、美團、頭條會成為互聯網下伴唱的流量入口,因為這些用戶場景的需求來自高頻率的需要。

所以,在面對低頻率的使用場景,需要找出一個切入點,這切入點來自「高頻需求」,這個高頻需求來自生活中的習慣,進一步延伸到低頻品牌的連結。

例如送花,這需求屬於低頻次,只有在一些特定的節日才會有需求,像是情人節是需求量最大的時候,但其他時候的需求反而就比較少。

為了創造穩定高頻的需求量,花點時間從用戶轉向來做為出發,過往以男性買花來送給女性,轉向從女性的角度來思考,花對於女性來說是什麼意義。

藉由每周一花的幸福專送,讓買花成為一種生活品味,一種場景的疊加。讓花成為一種必需品。


05品牌為誰而活


定位的方向,會決定你的未來是否持續增長,如果是在存量用戶下的定位,那就是在小市場中的競爭,難以打破市場框架來做創新。

換言之,所謂破壞式創新,或者是跨界打劫,都是在用戶的心理認知下的再突破。這就不能只是在既定用戶的視角中出發,而是跳脫產業邊界來思考,不再從存量用戶的角度來看。

不論是蘋果還是亞馬遜,本質上都是在跳脫原有的產業框架,持續在定位,專注找下一階段的增長飛輪。

《貝佐斯傳》中提到,亞馬遜最初的定位線上賣書,這種視角就會碰上的當時最大線下書店。當時星巴克執行長化華舒茲與貝佐斯對話中提到,兩家電的策略合作,讓亞馬遜做到線下。

但貝佐斯最後否決這項提議,反而回應說:「我們會做到月球上。」直到現在亞馬遜定位仍舊在線上領域,從書店到零售,後來的雲服務,這些定位上的轉變意味著,定位不是不變,而是階段性的轉變,隨著企業增長下,持續邁向下一個成長曲線。

然而,那些不變的則是我們的願景、使命與價值觀,定位是我們達成願景的手段,而非終極目標。

這也就返回問我們,企業為誰而存在?品牌為誰而活?定為本身也就是倒逼我們持續朝向實踐願景的閉環策略。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405|《新媒體營銷聖經》新媒體營銷的基本功:講故事


共計 2,16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當你餵草給團隊,你會養出一批綿羊
當你餵肉給團隊,你會養出一批狼群

同樣的,我們給什麼樣的訊息,就會引出什麼樣的群體,你要相信任何文字都有它的力量存在。當你所傳遞的訊息是正向,那些相同力量的文字,也會逐漸的與你同行。生命會因為你常用什麼樣的語言,使得你未來的人生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與結果。

但是,當你想吸引某一種群體時,你要了解的並不是他們表面上說喜歡什麼,而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人們才會有你身上所有的條件。

因為訊息太有針對性,反而無法找出真正的想要。如同人們突然會想搜尋麥當勞,並不是因為本身想要吃,真正的理由是因為到了吃飯的時間,所以想收尋菜單,核心的需求來自於吃飯時間的情境。

訊息氾濫的時代,任何訊息的出現,已經很難再讓用戶感覺到你的貼心,反而會成為一種資訊負擔。除非訊息接受者認同或是在某群體的關係網絡中,這種訊息才有可能成為被接受。不然大部分的情況下,你所給出的訊息,只不過是一個無效的廣告。

例如,當你進入到一個網路頁面時,這時突然整個畫面出現廣告頁面,絕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是,找出關掉廣告的叉叉鈕。

這種情況,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廣告,很有效的出現在用戶的面前,卻無法讓用戶接受,這種廣告等同於把錢拿去水裡丟。

你的目標族群,真的會因為看到廣告後,突然想到原來他有這個需求嗎。真正的需求,不是瞬間的資訊給予,而是用戶在某種情境下的感動,所衍伸出來想要的感覺。

所以,行銷不是給出關鍵訊息就好,還要能夠創造出「情境」。

也就是說,未來行銷需要具備的,不只是給出訊息,還要能夠說出一個「好故事」。


01你會說故事嗎?

你一定會記得一些孩童時所記得童話故事,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某某地方,某某人,做了什麼事情,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劇情。

但是,你為什麼還會記住大概的故事內容,原因在於,你都曾經把裡面的主角經歷轉換到你的身上,也就是說,你在讀故事的同時,好像你感同身受地感覺到這段經歷。

故事,是遠古時期人與人之間最好的訊息傳遞方式,那時沒有文字,沒有可以提供紀錄的方式,但是透過圖畫來描述彼此之間的訊息,透過圖像的解讀,把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串聯成文明的基礎。

此時,人類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潛藏在人類的交流模式卻從來未曾泯滅。我們只是多了一種新工具、新技術、新的方式來呈現出我們所要傳遞的訊息。

在眾多訊息的傳遞中,最有效以及最能夠讓人記住的就屬於,你怎麼說。當我們看到四格漫畫的圖片時,就會不自覺得想要知道發生了什麼,即便你根本沒有興趣。

所以,知道故事,那麼怎麼說出一則好的故事?


02怎麼說好故事?

社群的本質,是創造出人交流的環境。你為什麼會想上社群軟體,答案就在於,你想要了解,大家都在做什麼?都在交流什麼?

如果一個社群軟體裡面連你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你會想去長期關注嗎?

答案是會,就代表裡面有個事情是你需要的,這個需要的不會只是實體的獲得,還包含了隱性的需求,例如,尊重、關注與社會歸屬感。

這意味著,人們在乎的是在群體中的表現,透過群體看見自己,知道現在身處的角色。更真實的是一種被群體綁架的從眾觀點,很多時候,那些常在社群上的人,其實是內心歸屬感不夠,所以從而以另一種媒介來填補這塊空缺。

所以,當你常看到常以情緒化字眼來換取人們的注意時,往往是因為在現實中找不到慰藉,從而轉向社群已藉此滿足心理上的安全感。

另一種情況是,人們會覺得自己的情緒無從釋放,當找到有人說出自己的心聲,或是心情時,往往就會開始關注。

整體來講我們可以預見的是,當你愈離不開這種關係,也就愈難讓自己找到自己,因為生命的驅動,從來都不是來自外界給予的,但可以是兩條線的共鳴。

說出一個好故事,就是要讓人們看到「心情」這種心情透過社群的傳播讓你感覺到,「嗯,這就是我現在的感覺。」

但光是說出感覺,遠遠還不夠,還缺少了一個過程,那種過程是「情境」的塑造,也就是所有故事的基本元素。


03內容你真的做對了嗎

如果內容設計只從為了推薦產品而推薦產品,這種效果等於是強迫推銷,如同突然出現的廣告頁面一般,人們恨不得找出那個關閉掉的按鈕。

但問題來了,如果不能直接以產品推薦,人們接受的方式又會是什麼?
答案來自於,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出直拳,最後使出右鉤拳。

直拳的定義是,每次訊息都不是以交易結果為導向,是讓用戶感受到一種信念。相對於右鉤拳則是以交易為主的成交訊息。

換句話說,所有品牌的核心在於「理念」。可是連路邊攤的小販,都有他的理念,為什麼還是無法散撥出去。因為除了理念之外,更重要的還要有「理念催化劑」也就是透過什麼樣的載體來包裝理念。

這種理念才是所有內容的出發點,藉由故事從情境中創造出給用戶一種帶入感,讓人感覺這就是我所想的。

另一方面,故事如果只從單一的角度來構建品牌理念,疲乏就會成為必然。所以透過設計不同故事,讓每一個故事來述說品牌,也就從不同側面來說故事。讓用戶看到,感受到,品牌的全面性。

這個過程,必須要持續,因為你在做的不是說故事而已,你還是再與用戶建立關係,這是一種默契的培養,一種關係的連結。

如果你會關注某種社群內容,並且是長期關注,這代表在它的身上,你看到你所想要的特質,而不是內容本身。

因為人都是情感的物種,內容本身只是載體,更多的是來自於你在設計內容背後的情感。

如果你給團隊吃肉,會變成狼群,原因在於「我們要贏」。
決定我們餵食的內容,則來自於最初的理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