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個人成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個人成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6月5日 星期三

506|《黑馬思維》(1)成為橫空出世黑馬:「你」獲得成功的最佳方法


持續成長精進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不是接受新思維,而是轉移舊有思維的能力。因為過去這樣有效,也就會覺得未來也會有效,但兩者間並非線性化的關聯。

在我們身邊中,都會有某些時刻,讓你做出重要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的結果,會影響一個人是否有要躍進,還是停滯,或是退衰。

而那些突然橫空出世的人,往往就是在某些關鍵的選擇點上,做出不同於以往的選擇,接受新生事物,並解嘗試這些事情的可能性。

要想找出這些如同黑馬般的奇才,需要從限制條件,價值觀選擇來逐步分析,是什麼限制住我們突破個人發展的極限點,以及打破限制時,又是以什麼樣的價值選擇點來做依據。


01標準化的好處:快速,可靠,一致


標準化的目標,是為了讓生產系統,能夠「穩定」的運轉,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消除個體上的差異,從而以標準模板來做固定化的生產。

你只要輸入什麼,就會有穩定與快速,以及是相同的產出,這時標準化的環境下,就會出現一種盲點,那就是「個體差異」成為一種干擾,或者說是瑕疵。

當這個觀點放在人身上,如果人追求德、智、體、美,每項標準都要達到及格甚至滿分,同樣能夠讓整個社會系統,持續穩定的運作下去。

換言之,以「生產效率」至上的時候,這也連帶影響我們在教育、工作與生活上的判斷,就是從「標準結構」來選擇方向與找出動力。

對於教育系統來講,這種標準化制度能夠快速、穩定的預測到,現在有多少標準化人才可以使用,以及針對未來需求,我們該著重培養哪些指標,通過這些標準化的指標,來做確定化的生產系統。這就像是在說,學校如同工廠般,把原料也就是學生,加工成為產品,以滿足社會上的需求。

為了達到人才匹配的效果,於是「工作」也需要開始標準化,這就會再把學習標準化,也就從工作與教育系統連結起來,成為標準化的職業道路。


02標準化的確定感:效率至上


但在跳出標準化架構前,還要先思考,人們為什麼會願意支持標準化下的制度。因為任何系統的發展,並非是單一向度的結果,而是多方綜合博弈下,所達成暫時的平衡狀態。

所以我們就要進一步來思考,又是什麼樣的觀點,讓我們認同,並且支持這標準化的教育系統。最大的原因在於「標準化」所產生的「確定感」。

因為標準化職涯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們知道,只要在這個體制裡,不斷的往上爬,就會得到相對應的財富與地位。

過去的人就這麼成功,所以只需要按照這樣的路徑走,不斷投入時間與精力,就一定會達到那個位置。

也就是說,每個人可以清楚的看到你的職業道路,以及你所職業道路最後的結果。你所做的選擇,都不會偏離出這條道路外,讓你能夠安全的走向終點。

其實,為了追求「確定性」的路徑後,還有另一個根本因素,那就是看起來的「公平。」


03標準化下的如何公平勝出:做出更好表現


凡是選擇,必有代價,要想獲得公平機會的結果,就需要在標準化的協定下,做到更好。

比起上十九世紀來看,當時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只有貴族、特權人士等,一般人很難透過自身能力走到權力的頂端。相較於標準化的協定下,能夠真正讓人們向上發展有了一條看得到的路徑。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會成功,你還是需要辛勤的工作,並展現出非常突出的能力。但是,至少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成功。

其實這種公平性下,就會衍生出,只要你有本事在這個體制裡面,表現出最強的本領,就能夠享受到社會上最大的機會。

綜合下來看,任何人只要走在這條公平的道路上,你就有可能露出頭,但是要想達到那個頂端,你就需一做到「比別人更好」,最明顯的地方在於,同樣的考試,獲得更好的分數,上更好的學校。


04公平下遺失的事物:個體化的自我實現感


我們除了看到獲得的部分,還要捨棄了什麼。當組織的出現,也就是為了提高獲利的效率,所以需要不斷有效的生產。

20世紀初,美國亨利‧福特,採用了流水線生產方法,讓製造車的過程,拆分成一個又一個的模組。每個工人只需要負責部分的組裝行為,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動作。讓原本一個汽車底盤的裝配時間從12小時,縮短到1個半小時就能完成。

雖然這種方式加快了效率,同時卻流失了對於做一件事情的工匠精神,這實在流水線上的人,就像是工廠裡的齒輪一樣,不斷的轉動著,一但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直接替換掉,因為在標準化協議下,所有人的能力與技術都相同。

這也就可以看出,為了追求公平性,我們所捨棄掉的是,所謂「個體化的自我實現感」。

因為一但出現偏差,有超越組織規範的行為,都會被視為降低生產率的舉動,這也讓創新的可能性被抹煞掉。

但這不代表標準化就不重要,因為標準化是創造出確定性,從而有辦法連結到更多人進行更大規模的合作,甚至是強化整個社會的競爭力。

而是隨著時代不斷演進,變化成為本質,當新需求的出現,就需要有新思維來適應。


05走出體制的關鍵點:關鍵選擇點上的「自我實現」


人這生中,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而我們能夠把控與實際影響,就在於你自己。

那些橫空出世的黑馬們,總是這些抉擇點時,不是著重於能夠賺多少錢,也不是能夠有多厲害,而是發現一個「適合個人的機會」,伸手去抓住,從最初的開始,他們能夠用自己真實的模樣來掌握決定,並且不斷的達成目標。

換句話說,你可以修改跟社會的契約,依據自我實現來打造一個更好的體制,而你不需要等到系統改變再來行動,而是先開始行動。

要想真正獲得持續的進步與發展,都來自於打破遊戲規則。但是,這不代表是叛逆或是傲慢,而是一種不得已的結果,即便想要延續原有的經驗來做選擇,最終的結果,都只會在標準協定下努力。

因為這種出類拔萃,不代表自我實現。常會認為,不斷認真努力後,當你達到目的地,就自然會有機會自我實現,就好比,你讀了好學校,做一份好的工作,將來就會快樂。

但這並非是事實,因為在標準化下,如果你努力成為頂尖的傑出者,就會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感。然而,這只是過往的認為適合的事情,就像在《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裡面提到,成功並不取決於我們有多成功,才會得到快樂,因為這種快樂只是短暫的。

要想獲得「持續」的快樂感,是要先擁有快樂的心態,才會有辦法獲得真實的成功。這也就是「因為快樂,而獲得成功。」

順應自己的性情,當你出類拔萃又能得快樂,投入於現實工作時,才會真正的激發黑馬的潛能。

最大的差別在於,把「選擇自我實現」列為第一優先,並且是自信的活出自己的模樣,全心全力的投入在想做的事情上,因為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講,才使人生過得有很值得,並且是有意義的。

最後總結來看,要能夠真正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並不是非常擅長某件事情,而是深深投入在自己的事情上。換言之,自我實現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喜好、需求與渴望都不同。

所以追求卓越的過程,結合自我獨特的自我實現感,最終才會達到成就卓越。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505|【自我成長】幸福的最高級狀態:持續的閉環策略與生命的開環效應


當未來AI的運算思維與邏輯型態,不是根據人類過往的經驗與智慧為解構答案的基礎,這時人類過往的積累,是阻礙世界的發展,還是成為宇宙進化的阻礙。

人類現有的思維模式,都是基於有限感官的能力來解構這世界的發展,以此邏輯,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因素會影響著人類發展,這也是一類人對於AI發展保有憂慮的地方,最基本理解是「我們以為我們都了解」,但事實上,知識的型態,只是在有限感官下的適應性,但卻不代表這是最佳解,因為這時的解釋在有限下的最適化解。

這進一步推論,當人類的思維模式不足以應付未來的發展需求,這時就會出現停滯,或是出現結構性的連續問題,也就像是突然冒出許多我們不曾看到的隱形玩家。

為了釐清這問題,就要先從最基本的解構模式來思考,也就是接收端、分析端,到結果端,依據這三層維度,進一步來分析人類發展的進程在宇宙進化史中的一種解釋性。

第一:理解人類感官的極限導致思維與邏輯的極限
第二:複雜性環境對世界進程的應變
第三:行為策略,破解思維的侷限


01有限感官下的侷限性


AI的優勢在於,AI不已人類所知的一切來解決問題,而是以人類未知的未知來達到目標。換言之,為了達到目標,人類的解決辦法,未必是最佳化,只是暫時性的最適化。所以未來的發展,就有一脈思路,以AI來引導,帶領人類跳脫解決問題的思路框架,從而引領人類文明進一步的躍昇。

人類的所看到的視野與聽到的聲音,還有感受到外界的變化,都侷限在某個限定範圍。這個限定範圍的主要目的在於「節能」。讓一個人無限制的放大接收端,最終會導致出人類大腦的運算,反而沒有更有效能。

物理世界上的感官「限制」則是人類以最小代價,以換得生命的延續。然而,回歸本質性來看,最終的結果都是為了「求存」來服務,所以任何阻礙人類發展的都將成為一種限制。

要想突破最終極的方式,就是把人類意識轉化到永續的生存空間,一但打破了這種束縛,所有追求的終點就不再是有限世界裡的規則,而是追求無限世界裡的持續性。

而推動無限世界裡的持續,則來自「想像」的驅動。以此才能衍生一個又一個生存脈絡來發展。這時意識就會在這之間不斷的串連著。換言之,想像,則成為未來決勝的最終戰場,這也是一場無限世界下的基礎。

02想像下的三層基礎


這時再進一步來思考,想像的基礎又是什麼?

從人類思考與外部環境的牽引來看,分別從知識量到結構化的邏輯性,以及邏輯推論出來的思維結構,這兩套組成一個人的認知體系。但還需要從外部的複雜性來引導思維層的持續升級,所以就包含了三個層面:

第一:邏輯序,整合力量的影響力
第二:思維層,解決問題的工具
第三:複雜性,持續開放的閉環策略

判斷一個人的水平,可以從思維與邏輯來看。因為一個人傳遞出來的訊息,沒有邏輯性,也就是沒辦法自洽的話,這就像一點一點的資訊,彼此毫無關係,沒有辦法創造價值。

只有當資訊間的價值被串聯後,才有辦法創造更高層次的訊息,也就是知識的展升。

03閉環思維的高低差


第二思維層,就是看有沒有辦法打造出個人的閉環思維,當每個資訊點都能串連成一整個面,有辦法成為一套體系時,這時的思維架構,就已經成為一個閉環系統。

然而,同樣是閉環系統下的思維,也是有高低之分。如果用低層次的閉環思維來解決問題,最終得到的效果也就是基本水平。

只有用高水平的閉環思維,才有辦法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解決;相反的,當一個人只能用低水平的閉環思維來思考,同樣都可以解決問題,達成的路徑與成效,卻有著天然之別。

水平的高低,如同AI能夠看到我們未曾看到的未知,這也就牽涉到個人以什麼樣的格局與視野來出發,只有從愈高的格局來看,所形成的閉環思維也就愈有效。

其中衡量的一項指標就在於,閉環思維裡的多元性,單一性的閉環思維,往往會被侷限在某種視角,也就導致很難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同樣在感官的局限下,也存在的同樣的盲點。

但就以人類群體來講,最終決定一個人人的思維層次,還是在於底層邏輯下的知識體量,如果這些知識量少,沒有太多的知識讓你檢索,或是知識領域單一化,這種由知識量奠定的邏輯論點,到最後的思維結構,也就是低水平的閉環思維系統。

也就是說,判斷閉環結構的思維水平,來自一個人檢索知識的總量,以及思維模型的多元性。

當這個量稀疏時,所推論出來的閉環思維就是一般性;相對的,當閉環思維是以海量知識為基礎來做檢索,就能串連起彼此之間的關係,創造指數性的想像思維。


04多點相互影響下的複雜性


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來自承認自己:「我知道到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當世界交互合作的程度愈緊密,不可預測的突發率也就愈高,如同在緊密生產線上,一段生產線出現的問題,即便是微小的事件,也會透過系統妹的複雜信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

任何已知的已知,就不會是確定性的已知,而是順時的適應性。要解決這種現象,就要先掌握在前面提到,基礎架構的第二階段「分析」。

主要的作用在於理解複雜性環境對世界進程的影響,又基於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由AI所引導不知的不知性,持續升級個人的認知體系,才能讓原有的知識體量下的邏輯性到閉環思維的再次更新。

所以,對抗複雜性,還需要掌握人類生存的基本特性,那就是「學習力」。而學習力的基礎,則來自想像力下的不斷裂變與重組,把過往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再邏輯化,進一步更新閉環思維的系統,已達到認知體系的再升級。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變化已成為時代的特性後,跟著變化就成為基本的特性,要想適應這樣的趨勢,持續跟上變化,認知系統也需要持續跟上。

05行為策略,破解思維的侷限:找出「生命天賦」


當學習力成為基本的生存力,再一步推論,如果學習力都成為基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在哪,以及人機結合下,人類存在的價值,又取決於何種因素。

從最初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由「想像力」引導人類的發展,再由思維與邏輯建立人與人發展的行為差距。

但是,當所有人都擁有這項基礎後,就將回歸到意識層面,也就是人存在的意義。

人生有兩次活法,第一次,你誕生在這物理世界的生命,第二次活法則是來自,從意識到開啟你的天賦潛能,並且為人類共同體創造長久的價值。

這個「生命天賦」就是指:當一個人找到自己天賦時,你會透過這天賦來為你創造持續的幸褔感。

從小到大,在求學階段的衡量,都是全面發展,也就是每項都要達標,但是,我們的天賦潛能,往往是一種偏科的展現,也就是某一能力特別強。

然而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出自己的天賦,這跟時間無關,而是跟意願有關,也就是打造生命的開環效應,不斷疊加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06阻礙天賦的找尋


那麼什麼事決定人與人的能力差別,這就源自是大腦神經連結程度所決定,換句話說,神經連結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在哪方面有天賦,

但是,大腦的神經連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學習與環境有所變動。

在《刻意練習》裡面提到一個案例說,心理學家,針對在倫敦開車的司機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司機的大腦的海馬體,比一般人來要大,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與訓練,大腦的結構是會發生調整。

換句話說,天賦的啟發,是可以通過後天發展,不斷的刻意練習後,行稱心的大腦神經元展現出天才的行為與能力。

這也是《心態致勝》裡提到「成長型心態」的基礎,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時,就已經再開始改變。

然而,在還沒把個人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前,如果個人內心的信心不足時,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進入到比較心理,以至於當有一點開頭,卻就沒了結果。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太過關注外界給的訊號,以至於忽略了內在的想要。這不代表不去了解外界,而是知道外界給你的訊息。

再來針對,則是基於向內觀,主動挖掘內在天賦,轉化成為一種給予的行為。這一切發展的基礎,則來自我們相信這一切即可改變。

07幸福感的原來


現在的生活,已經比十幾年好更多,無論是獲取商品的便利性,與選擇上的多元性。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多少,原因就在於,人們的關注焦點都不再於潛能的發展上,而是在這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跟別人比」的觀點。

然而,要想真正發展自己的天賦,創造不斷成長的可能性,就要先理解,比「比」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創造」。

因為通過「比較」出來的幸福感,往往是短暫的,因為這種情緒感是建立在外界的關係上。會不斷朝向這種心態來思考,主要在於內心裡存在著「不安全感」以至於不斷的想要透過外界的給與來達到內心的滿足感。

一但外部世界出現任何變動,都會直接且深刻的影響到人的行為;相反的,當一個人能夠由內而外,理解自己的幸福感是由個人自主發展來創造出來,這種幸福感就會放大你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定義,但這個定義,要想在邏輯上獲得幸福。就需要能夠有「主動」創造幸福

如果還不知道個人的天賦潛能在哪,還有另一種策略,那就是「主動」創造幸福。

這就是每個人創造的價值,當一個人能夠在社會網絡中,建立起自己存在的價值,就能展現出來,就會知道你在這社會網路的關係,從而從這份關係網絡中獲得安全感,進一步昇華為你的幸福感。

這就如同阿德勒所提出,幸福就是來自你對於社會關心的程度,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歸屬感。也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來自「貢獻度」。

其實會發現,在這世上,有的人活著,卻以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因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再於他與有多少,而是他奉獻了多少。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504|【成長思維】建立價值壁壘的破局思維,打破成長天花板的邊界

504|【成長思維】建立價值壁壘的破局思維,打破成長天花板的邊界
共計 2,793  | 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要個了解一個人是沒有發展的天花板,那就要看這人有沒有向價伯斯所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人群中,要論技術不是最好,或是經驗也不是最多,有該如何讓人快速成長。其實會發現,有人畢業三年後,就可以獨當一面,有人畢業十年後,還要想辦法透過跳槽來爭取溢價。

這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看問題的深度、思考問題的解題邊界,以及接收新事物的適應程度。

01突破成長的天花板:找出規律並放大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一條發展的脈絡,就是以「確定性」的方向來前進,通過對萬物規律的掌握,確定彼此之間的發展規律,最後建立起一套文明世界的生存模式。

這種進步,來自「可重複性」,與「有積累性」,例如:通過數據的不斷演算,讓過往認為是機率的事情,能夠準確知道何時會發生,以利於我在投放資訊時,可以更有效率達到觸及。

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下,過往被認為不可解釋,不能解釋的事情,都能在這背後找出它的規律。如同獵豹移動的執行長傅盛所說:「現象即規律。」

當某個現象發生時,一定有某種規律。我們必須藉由這種現象,看到背後的規律。絕對不認為是運氣好,就直接省略。如果這麼看問題,容易成為一位批判者。

這就好比是把大象裝進冰箱裡,如果是用固定型思維來看,會覺得這不可能做到,然而,對於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這可以把它當作「工程學問題」來看待,首先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把冰箱門大開。
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冰箱。
第三步:關上冰箱門。

再來針對大箱如何裝進冰箱,是要大衣冰箱,還是小一點的大象,這就有方向可以來解決。

02奇蹟,來自心態的轉變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在《心態致勝》的書裡面提到,人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普遍會出現兩種心理心態,分別是:固定型心態、成長型心態。

成長型心態:藉由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勇於嘗試以更新的方式來試驗是否有效。

固定型心態:內心擁有不安,不願意面對難題,容易受到別人評價而有所影響。

綜和來看,固定型心態的普遍特徵在於,認為一件事情就這樣,沒有其他機會或改變的可能,相反的,用成長型心態來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轉變,即便是在普通的事情,也會因為我們一點想法上的轉變,產生不同的結果。

從對應關係來看,對於固定型心態的人來說,一切問題的原因,都歸咎在「外在環境」。因為…導致…什麼的想法,這種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都是外界環境所導致的心態,進一步加深人人在想法上的固化,反而讓環境本身的觀點成為影響個人的來源。

成長型心態的人則認為,即便外界的環境變化不如原先設想,也會持續讓自己適應,在每份經歷中獲取養分,成為成長路徑上的助力。

固定型心態的人,習慣把思維侷限在某個範圍,不願意去跟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情,也因為這樣,錯失了很多機會,最終就會不斷在原地踏步,沒有看到任何的成長。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486|如何自我成長〈1〉:打破,個人能力的極限點

486|如何自我成長〈1〉:打破,個人能力的極限點
共計 1,19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無論組織還是個人,要想在非線性化時代中持續快速發展,就必然遵循三階段的演化:競爭、革命、替代,每關都是一道障礙,而突破人卻是少之又少。

這過程就是不斷否定過往的成就,拿新要素來打擊現有的成就。如同經濟學家熊彼得曾提出「創新的過程,就是新組合對舊組合下,通過競爭來加速破壞原有組合的過程。」當人類文明的連結網絡與交流頻率愈來愈高度時,全球大腦的形成,反而加速這種創新過程愈來愈普遍。

01轉變的生存能力


曾經從事紙漿生產與造紙,再到生產橡膠製品,最後往行動通訊的產品發展,這是Nokia一百多年來的業務演化。

卻也因為前Nokia執行長約爾馬·奧利拉(Jorma Ollila)說了:「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就可以看出企業的衰敗不是偶然。

這就點出兩個問題,為何企業需要持續轉型,以及影響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為何。

要想探究出「轉型動力」就要先從反向來思考,企業如何走敗的。如果只侷限在科技應用、組織型態、用戶需求等複雜性因素來拆解,只是一派論述。

更根本的本質,還需要從交易行為的發生來看,這就是所謂的「市場」。

02市場的使命:「破壞」


首先要先理解,市場的根本性特徵,也就是市場存在的使命是什麼,那就是「破壞」。這種破壞來自對組織所能創造價值的重新賦予,一方面又是讓組織資源重新回流到市場中,開啟更有效率的創新拓展。

這就如同Nokia移動部門被賣掉後,那些組織內的人才,重新回歸到市場中,進入到遊戲、生物、教育、健康等產業,反而重新活絡的芬蘭經濟。

換句話說,當企業創造價值已趕不上,新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時,會因為從其他產業彌補,或是轉移需求的情況下,讓原有的價值需求邊際遞減,以至於就算免費,也沒有人需要。

這也就揭示,如果只是靠單一價值的創造,以此來獲取收益時,當有其他新競爭、新商業模式出現時,原有的獲利空間,就會遭遇到破壞式的打擊。

可是這不意味著原有價值就不重要,還是能從原有價值中,持續開出新價值曲線,讓這條價值曲線能夠在原有收益曲線中,拉動下一波的增長動能。

03動力因:找尋第二曲線的「多瞄準、多開槍」戰略


如何創造下一波增長的新極限,首先就要放棄保護思維,過往任何成就不必然會與未來成就呈線性化發展,但卻能找出脈絡,建立分型化曲線,這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點到點的線性化發展,後者則是以生態化視角來建構立體化模型。

這就回到創新本質,來自非線性化的重新組合,如果是藉由外部力量來牽引創新,但這種創新往往來自非自願,或是被逼迫的情況下發生,以至於在第一關「競爭」的環節中產生內在抗拒,進而讓整體效率與執行成果偏離原有的設想。

所以持續自我增長的關鍵,就需要回到動力因子來思考,這就是主動打破個人認邊界,切換多元化思維來建立起視野上的格局。

對應到個人上,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就不是看市場職位薪資等,更是從自身來看,從主要業務中持續發展創新,以「多瞄準、多開槍」的戰略布局,從中就會發現一條新業務的發展,進而帶動第一曲線後續的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