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跨年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跨年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2020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運氣,也是一種實力


2020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以及吳曉波的跨年演幾這兩場演講中,都有提到一個相同的見解「國貨崛起」。00、10後的人,不僅對於國家認同感更強,更對傳統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心,讓「中華文化」,將有機會發展出新一代的國際級企業。

對於講解消費市場的新機會中,主要的思路還是借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提到「專業分工」帶來的效益,每個人的專業分鐘,逐步做到最頂尖的強項。

除了「單一」專業細分,還要能夠深入連結在生態鏈中。當整個社會、系統,都成熟,達到最高效率時,這這種專業分工下的成就,會比全部寡占來的靈活。

如同十九世紀大英帝國能夠眾縱橫四海,也是借鏡此思路,不用佔有來發展,而是以「合作」的商業行為,來連結彼此的關係。

面對整體社會的變遷,消費行為與習慣逐漸轉變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去了解在消費升級的環境中,該以什麼樣的認知,來做為我們策略的選擇。



【01】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多點」機會


我們一直以為「機會」會出現在新領域,像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但其實是因為「稀缺」的心理,導致我們內心的恐懼,擔心這個不理解,就會落伍。

但是,我們回歸市場的本質來思考,人們追求科技的進步,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這種生活就來自「消費市場」的機會。

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與此同時,也是最大的供應者,這就有三種「第一」的身分:

其一,最大供給者
其二,最大需求者
其三,最快應用人工智慧來提市場效率

這三大利基的經濟體,創造出「多點」機會的爆發。這意味著,分析消費市場時,我們不能只看某一個趨勢,還有年輕人的市場、老年人的市場。

以及同領域中,各市場的關係網路,相對於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等,各層級的需求與爆發點,各個不盡相同。也造就我們在消費市場的嘗試與挖掘,可以有更多的新契機。



【02】機會點背後的系統條件


回到個人的層面,這些熱鬧的現象,跟自己又有什麼關係。

答案就在於,機會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用什麼樣的視野與格局在解讀。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中國市場能成為世界第一的地位,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分別有三種趨勢,造就這一波的發展:新基礎設施、中國紅利、世界級品牌

第一機會:新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完備,造就製造端、平台端、物流端的串聯,以至於能以更有效率,更便宜的成本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製造端:中國背後的龐大產能,來自產業生態鏈的精細化。
平台端:店商平台,觸達八億用戶,還圍繞支付等基礎設施,讓商品推廣的效率更廣。
物流端:物流能力的高效益,只需要一美金,你就可以把一箱貨,送達全國。

為此,我們能夠操作的點,就在於從生態網絡中,找出自己的「節點」。

例如:「完美日記」,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在天貓銷量贏過西方知名品牌。可是,相較於五十幾年以上的經典品牌,如何用兩年的時間,達成這樣的成就,這意味著,背後一定有新東西。



【03】成為新基礎設施「結構洞」


這就是所謂「新基礎設施」,他不再只我們認為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而是我們能夠「放心交給別人做」,自己則負責專精在其中一個環節上。

「完美日記」就是選擇產品研發」,把物流、營銷品牌,交給別人來做。同樣的,對於個人來講,我們只需要找出自己的「核心能力」,洞察消費者,與消費者進行溝通,了解真實世界的需求,就可以利用後面的基礎設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這就是為什麼,這是說人人都有的機會,因為放眼到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的生產、平台、物流能夠達到這種效率,成為生態中的不可或缺的「結構洞」為整個生態,不斷創造新生價值。

這也呼應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專業分工帶來效益,通過架構生態系,把專業分工到各個載體裡。



【04】第二機會:「中國紅利」的消費市場


不理解年輕人的生長環境,所演化出的行為習慣,就會看不懂這波新的消費脈絡。

「漢服」品牌還未見知名品牌,但是市場需求卻有著逐漸增長,其購賣者,都是20幾歲的新生代。相對比,前幾代人,這群人出生在繁榮向上的環境中,去過國外後,會發現沒網路不方便,出門還需要帶錢,沒有原本的環境便利。這也間接影響著,對於國家的自豪感。

這就是為什麼,「國貨」會逐漸崛起,因為些新興的消費文化,會造就由「中國紅利」帶來的消費市場。

通過「中國符號」,造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對比前幾個世代,總感覺法國、義大利,日本等文化能夠襯托自己,但我們卻逐漸忽略了,「中華文化」的歷史積累,就足夠讓我們創造強大的文化影響力。



【05】第三機會:打造世界級品牌


上個世紀,美國巨富誕生,創造影響世界的企業,是個社會變遷下的產物。這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也同樣體現在此刻。

我們來思考,未來崛起全球性的品牌,是否還有機會。首先要理解,哪個領域的發展,最有機會創造一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

大家一直追求新機會,但是中國有新機會的企業,市值超過一千億也只有兩家,真正要夠發展出世界級企業,還是得從消費領域。因為消費領域,是最夠直接跟消費這產生「連結」的地方。

在「中國紅利」下的國貨崛起,我們還要思考,有沒有機會,讓這股勢能,創造出「國際級」的企業。

這時,「品牌」就成為不可或缺的認知。



【06】品牌:人們願意跟你自拍


那麼,「品牌」又該如何定義,這次演講中,提出另一種新解釋:

什麼是,品牌「就是你願意跟他拍照,這就是品牌。」好比你在網路上訂一杯咖啡來喝,這是你的需求。你帶朋友去咖啡店喝咖啡,這就是品牌。

除品牌定義,建設品牌的過程,是一件真實的社會關係,品牌不是一種虛無飄渺,而是需要一步一步的建設自己真實的「社會關係」。

如果還再把流量看成品牌,那不是真實關係。

因為追逐流量,或是透過補貼行為來創造高流量,這些關係,本質上沒辦法讓你在對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好比用些刺激人們內心的手法創造高流量,但是在消費者的眼裡,會知道,哪些關係,才是真正有效的關係,願意跟你來自拍。

真正關係的建立,不在於我們夠什麼樣的硬技巧,而是品牌與人之間的關係,盟否成為一種生命中的夥伴。



【07】錢,從哪裡來


錢,到底從哪裡來,73%是靠勞動力所轉取,27%,則是所謂理財、投資所獲得的收益。

儘管這個比例放到美國,還是高收入者,也都有50%的勞動收入。

這意味著,賺錢,仍然有所謂的公平性,只是比例不同。

這也看得出,我們該把注意力方在哪。

如果認知不到位,即使給一個人再多的錢,也會很快會被花光。因為自身的認知,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行為的選擇,最終讓自己回歸到原有認知水平的生活中。

如同《社會契約論》的作者盧梭提到:「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牢籠之中。」每個人都被,自己的認知給框架在我們認為的世界裡。只有不斷突破,才能讓扭轉,原有認知下的命運。



【08】連接,人和人的力量


如果財富增加主要的來源,是靠著自己的勞動力,這個勞動力,又可進一步細分成「自己的本事」,以及「連接他人的本事」。

人的財富,往往是後者能夠有效。

在《成功竟然有公式》裡面也提到,成功其實隱含了「你的人網絡」的影響力。

這不僅體現在錢的方面,而是你連接其他人的能力與現實目標,共同合作創造出一個人完成不了的事情。

然而,同樣是與人連結,並不是要跟人花言巧語,討好他人。而是在人和人的連節上,把自成為「節點」,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並且是深度連接到社會上。


【09】連結自我的五層清單


《思想史的基本問題》書中,提到人和人的連結,會因為我們處在不同的認知階段,影響著你與人的連結程度。

我們就可用這五個問題,想清楚自己的意義,以及檢視自己與他人的連結程度。

第一層:你是誰?

第二層:你做什麼?這問題很多人就不會了。只有當你和這世界,產生人和人的連結,你才會知道你做什麼?

第三層:你為誰做?當你清楚知道,你做的這件事情為誰做時,你和世界,就近一度的深度連結。

第四層:別人需要你嗎?這問題的回答了,你和世界連結的深度更強烈,對方還需要你為他做。但是,真正組攔我們的,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第五層:社會更好了嗎?你做的這件事,整個世界因此更好嗎?只有回答這問題,我們連結世界的深度才足夠緩起你,內在的內驅動力。

通過這清單的自我檢視,你會不斷理解你自己,當你的答案愈清楚的時候,你才會愈強,也就更與世界連結。


【10】每個人都是別人的一盞燈


人類處在農業社會的時間長達三千多年,歷經工業時代,則有兩百多年,如今,我們要進入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這些從工業時代發展出來思維、社會制度、等系統,將面臨新一輪的轉型。

從「教育」來看,也是需要重新再檢視。過去工業時代的教育,以「專業分工」為主,讓每個人朝著一門專業領域來學習,當學習完這門領域後,就直接進入到組織裡,負責這些專業問題。

但是現在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升學壓力,而是,世界需要的教育,是要能解決問題,是以「挑戰」來組織起的學習。

像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面對這些新挑戰,對於人才的能力還用先前的條件來篩選,就容易出現不適應,或是沒有效果。也就會出現,哪個知識有用,連我們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並不是學校教的沒用,而是過去的知識保存期出現變化,與此同時,整個世界又要面對新的挑戰組織。

所以終身的持續學習,就成為未來生存的基本能力,相反的,每個人自己也能夠成為他人的指導者。因為,你所擁有的,可能是他人的需要,可能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啟發了他人,讓對方的生命出現轉變,就好比替對方點亮一盞燈。

我們很幸運能身處在這變化的時代,這種運氣,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雖然人生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沒有人能夠準確知道,該怎麼做出真正好的選擇,因為每個選擇背後,都是價值的取捨,

我們能做的,就是跟上這個時代,跟上這群人。

一個人的夢想,只是夢想
一群人的夢想,就能成真
讓我們為彼此,成為點亮他人的人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下〉-未來,屬於影響力的時代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下〉-未來,屬於影響力的時代
共計 4,83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

你想一輩子縮在角落裡,還是為了夢想不顧一切,玩命的往前衝?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你要相信,人是一種反脆弱的物種,即便遇到困難也能再造顛峰,

馬雲在卸任執行長的演講中曾提到:「感謝這是一個變化的時代,沒有變化輪不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崛起。變化的時代,也是感恩的時代,這才讓我們有真實崛起的機會。」

如果這世界沒有變化,哪有我們的機會,退一步來講,當變化發生的時候,我們還有選擇嗎?

面對不可掌控的趨勢,回歸我們可以掌控的自我。即便面對不確定的時代下,還能保持樂觀的精神,並且實際的執行做出成果來。

為了在你做事情的當下,能夠少走彎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可以從五個問題來檢視現在在哪裡,以及你該往哪個方向前去。

第一問題:我能看到事實嗎?解構建立多元思維模型的還原能力
第二問題:我能感知「非共識」嗎?往回看,從人類需求本質來做創新基礎
第三問題:我的時間夠用嗎?時間夠用,只是我們該具備哪些新人生座標思維
第四問題:力量從哪裡來?回歸人本精神,找回你內在的良知、良能的覺察力
第五問題:時間願意和你做朋友嗎?長期主義的時間複利法則


05第三問題:我的時間夠用嗎?


為何這一代人對於「時間」的感受愈來愈急迫,甚至到恐慌焦慮,以至於我們更傾向於在碎片化時間下,通過各種碎片化訊息來填滿。

這些成因背後,都是源自「不熟悉」。換言之,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讓我們能夠快速接受到各種新訊息,但新訊息的背後,都是在不斷跨入未知領域,這種不熟悉感,反而加深我們對於理解的恐懼。好比不斷從舒適區邁向恐慌區。

所以這一代人面對時間不夠的真實原因,在於訊息過載下的不熟悉,以至於我們不斷想邁向熟悉的環境中,整個邏輯鍊條就會是:

資訊過載→不斷邁入不熟悉區→從學習區進入恐慌區→填滿時間。

但是回到人類的時間源頭,就是生命本身,而人類生命都在朝向一個方向展示,那就是活得更長久。這意味著,「人人都有機會活過一百歲」。

對於未來小趨勢的判斷,已經不是我們時間夠不夠用的問題,而是,你時間太夠用,我們該怎麼升級現有的人生觀,做好這個即將到來趨勢。

在可預見的將來,基本就會出現五個挑戰:

第一:退休後做什麼?
第二:我和我的孩子怎麼相處?
第三:怎麼重新定位婚姻?
第四:職業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五:如何面對挫折?

可以說人類文明社會對於這五個問題,將會出現新的解釋,這解釋與以往不同,因為人類壽命的拉長,過去以為的問題或是以

第一:退休後做什麼?
這是對於做事者的第一個挑戰,首先要先理解,退休這個概念,是在上個世紀才出現,原本的社會認知中,根本沒有退休。

原本預定65歲就退休,那是因為當初制定的時候,人類的最高壽命在65歲左右,就會邁向生命的凋謝。當人類壽命持續拉長可以活到100多歲時,就產生另一個問題,退休人口將會成為國家的負擔。

回過頭來看,未來對於「退休」這個概念,將會逐漸淡化掉,轉而是以百歲來做人生的時間規劃,這是第一個認知上的翻轉。

第二;我和我的孩子怎麼相處?
當你的母親92歲,你62歲,此時兩個人可以說是相似,只有關係上的差別。這就產生一種問題,因為兩代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經驗的傳承將會受到挑戰。

也就是「誰教育誰?」過往認為有經驗,就代表有智慧,然而,隨著變化快速,新科技、新訊息持續撲面而來。代際傳承的秩序,將以新的形態出現。

代際關係將轉換成,持續共同向上的群體中,換言之,你要如何跟孩子相處,首先要先成為跟著孩子或是持續向上者的潮流中,「終身學習」就是這一代人最基礎的認知。

第三:怎麼重新定位婚姻
婚姻原來的認知是,你成為成年人的第一件事,只有當你進入婚姻,才代表你是合格的。

但這觀念,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類生育或是生命,將逐漸推翻以往的想像。最大的影響就是「婚姻不再是成年的第一件事」而是「最後一件事」。

我喜歡誰、愛什麼樣的人,想跟誰過一輩子,這些問題擺在年輕者的面前,你是勞無招架之力,第一,你想過跟這個過70年會什麼樣子,婚姻是否只能一次;第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要在城市擁有生存下去的機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當你擁有足夠的時間後,婚姻的定義將會是「頂石婚」,也就是門上的拱頂石,證明這座建築可以使用,所以婚姻不用扯金婚、銀婚、鑽石婚,而是每個人要的頂石婚。

第四:職業會發生什麼變化?
每個行業都是一座大山,以至於這麼多人在選擇第一份工作時,會慎重思考,深怕選了之後,就不能在換其他賽道。

但是當人類的壽命有一百多歲,第一份職業的意義或是重要性已經不這麼重要,而是能夠回歸到個人,用自己所需要的來決定你的職業。

可以說「新的座標,決定了新的人生觀」,因為有這種觀點上的不同,雇傭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不對等的角度,而是一種相互的關係,我能在你這裡獲得什麼,你能替公司帶來什麼價值。從個人到企業的雇用,都將受到生命的影響,產生新的用人觀念。

回過頭來看個人在職業變化中,我們又該保有什麼樣的觀點,就是「切換對於生命的設想」。

2018年,有一個收費站的員工,因為收費站被撤掉,這名員工就說「我都三十六歲,啥也學不會」。有一位百歲老人特別後悔說:「六十歲沒有學小提琴,否則我現在就有四十年的演奏經驗,而不是一百歲什麼都沒有。」

這不是在對比生命有沒有出息,而是在「兩種生命座標」的生命感慨

如果你認為你的生命座標只有65年,你所有的精力就會在65歲後戛然停止;相對的,當你意識到生命座標有100年,就不會有所謂的退休,或是停止不前的想法,因為此時你對待人生的態度是,任何時刻,都是最好的開始。

如同一句話所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第五:如何面對挫折?
如果說人生可以活到一百多歲,很多人生的價值判斷就會有另一種解讀,換言之,壽命的變化,我們選擇人生的「標準」也進一步產生變化。

對於「挫折」這一件事也產生新的觀點,對於企業家或是創業者來說,不像藝術家一樣,一生只要創作出幾部經典的著作,人們對你的評價就來自這些著作上。相反的,無論是企業家、創業者,或是我們本身,任何的評價,都不只是一時的高峰,而是到我們死後才能定論。

同樣,在面對挫折時,不只是需要像邱吉爾所說的「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還要了解「這不是結束,甚至不只是結束的開始,這只是開始的結束。」

人生座標的衡量,決定我們以什麼樣的角度、動力與精力來聚焦在現有的行為上。所以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太夠用,以至於我們容易迷失了方向。

如同在《獲利優勢》題到,你擁有多少資源,你都能使用掉。當你有一天的時間,跟一周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你都有辦法解決,只是在這段期間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不同。

反過來來思考,當時間夠用的情況下,什麼才是我們該堅守的東西,哪些東西不會被時間給過濾掉。就像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Bezos〉對於亞馬遜戰略的發展所講題到的核心精神:「聚焦在未來十年不變的事物上。」


06第四問題:力量從哪裡來?


你的力量從哪裡來,除了人工智能的力量,我們還能倚賴什麼?拚多多創辦人黃崢曾對拚多多的電商發展有這麼解釋「拚多多之所以能成長起來,除了有些人認為的消費降級,或是天貓、淘寶發展後所留下外圍市場的機會,更多的原因在於人的邏輯。」

其中最著名的理論就屬「錯位競爭」,人的需求不會只是定位理論下的一種需要,而是面相各種需求下的瞬息需要。例如,會上高檔餐廳的人,也會有在路邊攤吃飯的需求。當我們在探討一個人的需求時,不只是從我們知道的角度來思考,更要從一個人生活的全面性來做思考,錯位競爭的起源,就源自「潛需求」下潛在情感的喚醒。

對這種需求的覺察,就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它不是人工智能能夠演算出來的結果,而是人體本身用來丈量世界的基礎。

就比如一家快遞公司的核心,除了我們能夠想到的公司算法、飛機、汽車,更重要的核心是「交貨的那瞬間」,就是人與人面對面的時候,那個瞬間,你譨夠判斷出這個人快不快樂,喜不喜歡這份工作。

順風快遞有幾十萬的快遞員,面對這些快遞員所創造出來的那瞬間,這是人工智能和算法無法觸及,更別提優化,更是一種巨大的業務風險點。
順風老闆,就只能玩命對員工好,讓我的員工在這家公司有尊嚴、有幸福感。當你能夠創造出這些情感樞紐後,所產生的不僅是一點點的信任,而是信任後推動著另一筆信任,這就是所謂的「信任飛輪」。

好比我們把這種感受傳遞出去,他喜歡這份工作,這份信用繼續轉動,當面對客戶的那瞬間,也會從員工身上感受到這份感覺。

所以在人工智能下的世界,反而更關注「人的感知能力」,又或者說是一種洞察能力,能夠判斷出是否有真實情感。

信用飛輪只是通過時間不斷積累後,最終所產生出來的影響力,你可以通過身處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最真實的感受。

當你能夠了解用自己的良知、良能來丈量世界時,感知會引領你找到小趨勢的脈絡,更是回歸到人類心靈層面感悟。


07第五問題:時間願意和你做朋友嗎?


不論是殺時間,還是省時間的產品,本質上都是在不斷獲取用戶注意力,把你牢牢抓在這平台中,拉長你的停留時間。

例如抖音的演算法,不斷要你停留在此,最終就像進入一個時間黑洞,出來時你的時間已經流逝掉。

但是,有些人卻不售算法的影響,就認為這是工具,可以好好的使用,這過程就是所謂的「訓化」。

任何訓化,都是需要長時間來影響,這就是一種「長期主義」的行動模式。對於行動派來講,要能配得上時間,你就要先擁有與時間做朋友的心態。

你要持續堅持想做的事情,而且還不能中斷,不能被誘惑。一但中斷就會前功盡棄,當所有條件拼起來,才叫做「長期主義」。

小趨勢這麼小,也就很難把握順時間的風口,所以只有擁有長期主義,才能用更長遠的眼光來持續準備,放大時間的風口期。可以說,長期主義就是微弱信號的放大器。

但你也會說,如果都要向長期時間來做準備,能不能有又短又快的方式能夠證明這套算法。

其實時間有多少,我們就有多少的應付能力。一千年有一千年的幹法,一個月有一個月的幹法,如同一次性的贈送禮物誰都會,當你能夠把東西區分好幾次給,這種簡單事情就會變得不簡單。長期主義的帶入,就會讓你有擁有不同的人生見解。

2017年就曾提到,一個人的成就來自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²

08共同向上的力量


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曾有句話說到:「所有的努力,都是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你只有真正努力過,你才知道這個世界長什麼樣。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真實的存在。」

歲月不饒人,我們又曾饒過歲月,一個人使用時間的方式,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模樣,而使用時間的想法,都源自我們在面對一件困難問題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

如果說今天看到整體的經濟環境很多負面聲音,或者是看衰,這時我們有兩種選擇:

第一:害怕
第二:竊喜

選擇竊喜,是因為知道,機會來了,任何最壞的時代,也都是最好的時代,如同一個人具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卻還能精準做出選擇。

因為你相信,外界環境的好壞與你無關,我們頂多是抬起頭來,看看世界上發生哪些事情,再來繼續在你的長期主義的到路上,繼續前進著。

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只有從內而外的相信,才能看見,因為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往往不是我們預測的多好,而是「創造」未來,只有當你內心充足圓滿,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做事的人不僅是做事,更是在做自己。

即便有挫折,也只是為了迎向下一個高峰前的準備。如同要上春晚的企業,也都要有能夠應付一億流量的基本能力。每次挑戰都是在為我們做足這種抗打擊的能力。這就是尼采所提到的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變化中,歷史一直是一個反轉大師,當反轉大師提供的機會不能辜負。

中華文明這塊大地上,無論多麼邊緣的地方,都有著向上的力量。見到小孩都還是會跟他說,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因為種教養是從孔老夫子那一代人所積累出來,長達兩千五百年的精神紅利,

未來不論好與壞,本質都是在邁向好的層面發展,因為「向上」是人性的本質,更是讓人性中最珍貴的精神。

當我們理解順勢而為,就是以無為而為之時,就不會只侷限在外部環境的影響,反而是由內而外來影響環境。如果還沒看到好的一面,代表還在路上,就像約翰·藍儂所說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就還沒有到最後。」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決定這一代人命運小趨勢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決定這一代人命運小趨勢
共計 3,33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

決定這一代人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還有每一個人感知主動發現的小趨勢。面對未來趨勢,除了關主整體趨勢的變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小趨勢」。所謂「小趨勢」:是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

當黑天鵝世界對於拚多多的竄起,ofo的經營困境,加上不確定性增加,對於未來趨勢的判斷來愈愈失準時,如何站在未來,掌握現在。此次演講就更具焦在「當下」的實踐上。

這種當下的實踐,不再於追求大趨勢的風口,轉而專注「小趨勢」所帶來的長期紅利,這一切紅利的基礎,就不再於關注外界的變化,轉而「個人」的向內的探討。

為了解是「聚焦當下」的重要性,從我們該具備什麼「基本認知」與「五個問題」來作為邏輯的推論。


01未來永遠光明,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做事」


即便出現多少黑天鵝,人類文明的歷程都是在持續地推進向上,不論是拉長人類兩千多年的歷史,還是近百年的歷程來看,也都是如此。

要掌握小趨勢,首先要先判斷你是「做事的人」還是「不做事的人」。這兩種人的區別在於討論一些抽象的問題,例如,理想和現實怎麼平衡?情感和理智哪個重要?是要放眼未來,還是回歸初心?

其中最著名的問題就是「我和我媽掉進水裡,你會先就誰?」

這些抽象問題的判斷,往往不會有準確的答案,因為在真實世界下,你決策的瞬間,不會只有這些原因,還包含了其他外在因素。

但這不是說明,對抽象問題的探討不重要,而是在不做事人的眼中,就會被這些抉擇所帶來的情緒與想法給受限,從而停滯不前。

相反的對於做事情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困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例如在家庭與事業上如何平衡上,就不會有平衡問題的產生。當你孩子發燒,你回不回家,如果時覺得最近沒有太多時間陪家人,就會多空下間來陪伴。沒有所謂的絕對平衡,都是在各種因素的權衡下,最終得出的行為,反而不是被要不要平衡給限制住。

同樣的,即便大環境的趨勢不好,還是有人能夠賺錢,有人能夠持續進步,哪有人因為整體環境不好就不能生存。所以這就點出,當我們無法掌控外在的一切時,反而要能夠關注在我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內。

這個範圍來自一個人的「執行力展現」,如同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到前三個特質: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些特質就是在告訴你,即便環境有多不樂觀,誰都不相信的情況下,做最具體的事情,立即動手去做。

這其實呼應一種人的人格展現,那就是「理性樂觀派」。

如果一個人不樂觀,不論是在什麼年代,都做不成什麼事情。對於做事的人來說,難道遇到難題就不幹嘛?因為你就如同傘兵,傘兵天生就是在被包圍的環境下,還要執行任務。

你要相信,這個世上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即便認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著它。」既然這世界變化難測,那就在渾沌不明的情況下,我們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找回你的掌控權。


02「你準備好了嗎?」抓住小趨勢的唯一心法


回到小趨勢的認知上來看,有兩個基本的判斷:

第一,小趨勢很難被感知到
第二,不會發生在我們面前,而是一系列的結果

就如同餐飲業的快速增長,除了我們認鍏的城市化、中央廚房,更重要的是「移動支付」的行為轉變,這種行為的背後,是「信用積累」,而讓商家有可信的資金注入。

可是移動支付的背後,是因為4G網路的普及,影響消費行為的轉變,進而讓過往的帳目能夠清楚地呈現出來。

當你回到4G開始發放牌照時,你很難預測到這會對餐飲業產生哪種層面的影響。

可以想見,當一個變化撞擊到另一個變化後,最終到我們面前的小趨勢,往往不是我們能不能追上的問題,而是小趨勢一直都在,沒有所謂的末班車。但是這些小趨勢的停靠時間特別短,才會讓我們誤以為每班車都像是末班車。

就拿網路電商為例子,如果你在2012年要開始做電商,這時已經出現淘寶。但是你卻選擇不把握。等到2013年微信崛起,同時上線微信電商,或是淘寶在扶持網紅電商,你還是不願意。

到了2014年,O2O線上到線下連結,又或是2015年社交電商,2016年拚團電商,2017年直播電商,每個時間點都有不同形態的電商,只是我們有沒有看到這些小趨勢在持續醞釀,並轉化它的新形態。

所以面對小趨勢,沒有所謂的「怎麼樣就好了」的想法,這麼想的人就是在作夢。換句話說,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事情,只有面對小趨勢來臨時,你有沒有準備好。

只要記得「凡是我敢不上的,我就做好準備,我就去未來等它。」

接下來就針對「準備的方向」來做五個問題的解析,釐清問題背後所隱含的思維切入點。


03我能看到事實嗎?


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的解析中曾提到「任何事物的背後,必有道理」。

同樣面對變化萬千的未來,任何一點趨勢的嶄露,都隱含著某種機會。但是這些機會背後都牽涉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形成的道理為何。

所以說一切趨勢,必然源自事實。而在釐清「事實」時,我們就要從兩種邏輯鍊條來解析:

第一:抽象化
第二:還原性

一開始要先理解,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沒有還原,就看不到事情本來的面貌。

所以抽象與還原是我們釐清問題本質的重要能力,例如,男女雙方在相親時,對於抽象化的數據來說如同身高、體重、長相,但是僅有這些數據所抽象出來的人,很難判斷是否能在一起。你還是要見一面,相處一段時間後,才會趕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何,這種實際的見面,就是一種還原。

又或者說,我們提出扶貧政策,不能只看抽象化的政策,還要能還原到最具體的家庭。這時就需要一線工作者,把這些抽象原則,還原成真實世界的原則。

這也就意味著「還原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看到本質的關鍵能力。這就梳理出一個人要想找出問題的本質,首先要能夠深入思考,把問題逐步拆解,並真對想設想的方向來進行抽象概念的描繪。

為了驗證這個抽象概念的真實性,還原能力則會引導你找出有效的選擇點,來做為真實世界的解決方向。

當一個人的還原能力不足,就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拿著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僅能憑藉既有的思維模型來還原解決方案。

這就點出「還原能力」的培養方式,那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當你能夠用不同思維模型來看待一件問題時,就不會只是看到問題怎麼解決,還會思考到問題還原後,現有思維模型的解決方案是否有效,進而對照其他的解決模型。

其實小趨勢的辨別,往往在於人們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差別,還原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提升你看到的機會。同時,也是你持續成長的必備能力。

因為,當一個人能夠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概念,卻還能正常行事時,這人就已經擁有一流智慧的標誌。


04我能感知「非共識」嗎?


創新的本質就是「非共識」。這種非共識,不是想法不一樣,就叫非共識,反而是一種「反共識」。

非共識的行程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脫離共識
第二階段:再造共識

這兩個階段的演進中,才叫做「非共識」。因為前面階段是人們看不懂,後面的階段是人們已經想信你看懂未來。這中間的非共識過程,常常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持續下去的時間段。

再進一步來區分其中的段落,就會分成三大區段,依序為:

異端邪說→偉大革命→稀鬆平常
異端邪說,就是脫離共識的開始,當你達到稀鬆平常時,就是共識的完成,融入社會。

但是,即便理解非共識,又或者說是知道創新共識階段,又該如何提升創新能力,並且在這種非共識下,創造出真實世界需要的創新。

其實真實世界的創新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向未來看,另一種則是往回看。這種往回看,就是回到人類的本質需求,我們只是把曾經忽略遺忘的東西再次呈現出來。

2018年《英雄聯盟》由新科冠軍IG(Invictus Gaming)奪冠,這種結果出來,有人認為是新的,有些老人覺得是小孩子打遊戲贏了,還有人士分析電競產業。

但站在人類文明的需求來看,這種結果不是新東西,而是人類的底層邏輯。如同野人光著屁股打獵,到古希臘人在奧林匹克場上的競爭,再到現在手機上玩遊戲的比分,都是在喚醒人類競技的需求。

所以創新的往回看,就是回到母體,然後不斷把這時代最好,最新的東西回歸,並不斷放大。

我們人類本身就能夠感知非共識,只要有本事用古老的方法來以新的方式呈現,就能再原有的市場中,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若不進入傳統,則無法添加新物。

追求小趨勢中,我們探討回歸自我掌控的能力,以及在等待準備小趨勢的到來時,不斷培養找尋本質的能力,建構個人多元思維模型。接著從人類古往今來的需求中,持續疊加起新時代的技術。

這就從個人能力與視角來出發,找出未來需求的真實價值。但其更重要的是不論未來如何,樂觀的心態永不變,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