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445|《心態致勝》(2)菁英衝突:成長型領導如何翻轉定型組織


共計 2,28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對於天才的定義,是一種相對性,這是在眾人的數量中,明顯高於平均值的表現,為此,天才,未必是一開始就被賦予天才,而是經過某些經歷的結果。

只是這段期間,有的人成長快,有的人則不然。這就是基礎的假設。

同樣,對於一組織來,領導者的行為心態,也將決定一個團隊是否走向卓越的關鍵。


01組織菁英論


許多五百強企業都強調,我們選用的人才必須是菁英,但另一種角度來看,如果只是停留在精英的角度,這就會導致一件事情的發生,那就是內部競爭。因為菁英的存在感,來自於比較,比較下個人優越感就是定型者心態的基礎。

《敵人與朋友》中解釋道,競爭對於團隊的發展是屬於有利,但如過競爭的重點,變成是從「個人優越感」的角度來出發,這種競爭就使屬於惡性競爭,最終導致團隊中沒有人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在此所提出的觀點在於,「聰明」的論點,因環境而被放大,當一個團隊中,所有人都是菁英時,必然會出現人性的基本心態「比較」。

《人類大歷史》中強調一個核心的論點,在於人類生存的的過程中,是一種群體化的發展,在群體化生存下來的確定性指標,也就是相對性的能力。

例如,今天一個人擁有較強的狩獵能力,以及另一個人擁有較強的捕撈能力,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會需要相對能力較強的人來引導。

群體中,如果沒有這些差異化的能力來凸顯,如同團隊裡的人能力都平庸,沒有任何一種強項。

同理,當一個團隊裡都是菁英時,就必然出現能力都相對頂尖,這時如果還是從「比較」的角度來出發,讓人們作為競爭的指標。

這就會導致一種結果的發展,倡導菁英文化遏制了個人成長心態的發展。


02定型者心態的特徵:自滿


這是不是代表,菁英制的文化沒辦法發展,因為問題的原因在於「醞釀心態的環境」。

前者所提到的環境,主要從「比較」間所導致優越感,最終整的團隊氛圍都將被聚焦在「如何展現個人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被稱得上菁英,或是增加被看見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定型者心態,其實就隱含了一個人對於自身能力自滿的結果。

《交互式培訓》中提到驅動成年人的學習動力,包含了內在信心,當一個人對於學習內容的信心度愈高,所能展現的學習意願也就愈強。

然而,這種意願性的增強會有天花板,因為當一個人在「信心度」愈高時,反而會走向另一種結果,也就是「自滿」。認為這些學習內容都已經會了,或是個人經驗遏制外來新知的認同,最終將引起學習者的學習意願下降。

那麼,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了人的學習信心?」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於學習信心沒有所謂的天花板,這時,即便團隊面臨到重大危機,也將不會是問題,因為這時團隊裡的人都已經具備了「成長型心態」。


03成長型心態認為,人是可以成長


「成長型心態」的決定性因素,來自「團隊領導者」。

接下來,就是探究一位領導者,如何喚起團隊成為「成長型心態」的觀點,這在於「一個人是可以成長」的基礎。

如果一個領導者本身,對於團隊來說,沒有一定的相信,相信人都有潛能的情況下,這就會轉而向,「菁英文化」的角度出發。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因為菁英的標準,本身就是篩選出,這人已經擁有天才的象徵,所以不需再去從「成長」的角度出發。

自然而然,就會更關注一個人現有的能力價值來衡量一切。

可是,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企業的生存基礎來自於獲利,如果沒有這些方式來快速篩選,到時候選錯人的成本,將會消耗更高。

另一方面,在用人的角度來看,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鑑別個人的潛能。

然而,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只說明,企業對於人才的看法。菁英文化的組織有其中標準,而普通團隊也未必有菁英潛力的能力。

所以,一切的決定性因素,就回歸到最基礎的認知上;

你是認為人可以成長?
還是認為人本身所擁有的優勢?


04謙遜,是成長型領導的核心


兩種認知基礎,也就會對「人」的潛力,有不同的開發程度。

一開始提到,天才是屬於一種相對性的比較,這只是從結果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未曾看到的是,也有些人付出同樣的努力,相同的精力,所產生出的結果,卻各不相同。

這時你所相信的,就會是心態發展的基礎。這種相信來自於:你是認為人可以成長?還是認為人本身所擁有的優勢?

兩種心態的展現可以從《從A到A+》中對於卓越企業的分析中發現到,那些卓越企業中,都擁有某一種領導者,這就是第五級領導。

他們共通的特點都是「謙遜」,相對於,對照組企業來看,某種程度都展現出「菁英文化」的特點,也就是個人主義的優越感。

前者相信人可以成長,後者則是滿足個人需求,因為他們相信自我優越感,儘想展現自我的認知。

團隊領導者,必須要看見每個人的潛能,並且讓他被發展出來。這不僅是看到現在,更是看到未來,相信一個人對於現有的能力展現可以再進步。

這就需要《刻意練習》中所提到的反饋機制,以及脫離舒適圈的目標設定。

成長型領導者不只是幫助人的成長,還是打從心底相信人是可以成長,才有辦法影響團隊裡的人認為「我有成長的空間」,而不是聚焦在個人的優勢上,從而遮蔽了我們。


05世界,因你而定義


此時,回歸個人來看,不論你是否領導與被領導,團隊領者的心態,將影響團隊心態的展現與發展機會。

對於個人來講,有沒有辦法藉由個人的來展現成長型心態,即便在定型者心態的環境下。

一個人未來能否有成長的空間,或者說,一個人未來的成長幅度,完全取決於他相信什麼。

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果是固定,認為不可變,那就將停留在此刻;相對的,認為一件事情是可以改變,甚至還有發展的空間與潛力,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成長幅度。

同樣,不管在團隊還是一個人,未來的能否成為天才,達到頂尖,成就卓越,取決於「你怎麼定義你的世界」。

一個人所定義的世界觀,也就是他的行為展現。
換言之,天賦是存在,但也絕非不可觸及,取決而當下你對於時間的使用。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425|《心態致勝》(1)認知僵局:你的成長與否,取決於你有多少的「刻板印象」


共計 2,31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說,有三個問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思想源頭,那麼就必然會提到這三個: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去哪裡?

這三個問題,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也是能夠證明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思想提問。如同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其實,人類所有重大的進步與發展,都是在這些問題點上的再次突破。例如達爾文在1859年寫下的《物種起源》揭示人類是從演化而來,更是奠定一項核心思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能夠隨著時代不斷存活下來的物種,並不是最強大、最厲害的物種,反而是最能夠適應變化的物種。

「適應」就成了生命能否持續生存下去的唯一真理。

01更快,已成現實


二戰時古德里安提出以戰車與裝甲部隊為獨立作戰單位的推動,讓二戰呈現出與一戰時期不同的戰爭型態,其中就已「閃電戰」更為著名。

閃電戰的基本戰略就是以機械化部隊為基礎,以空軍打開缺口,再由機械化裝甲部隊進攻,步兵則跟隨在後。

這個概念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一項新挑戰,因為那時的坦克和各種裝甲車,都只是作為步兵的協助,並非獨立出來。

由於古德里安提出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解集中利用,而不是分散給步兵部隊。在之後的波瀾戰役中,這種概念被首次應用到了戰場,也就著名的閃電戰。

這種新戰術,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機械化部隊不是一種輔助,而是未來作戰的新形態,但是當察覺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02連結,促使效率的提升


瓦特在推出蒸汽機後,開啟英國朝向工業化國家的基礎,後來內燃機的問世,更加速了生產效率的增加,讓人類的生產力不再侷限於獸力的極限,更影響勞工的需求。

不管在十九世紀或是近現代,這種機械化進步的過程,都極大的加速了人類在,「效率」上的提升。

如果以這種發展的脈絡來看,你不然發現,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是我們要不要接受的選擇,而是你怎麼運用。然而,這些效率化的提升,都會引來兩種類型的反應,「接受」與「抗拒」。

而那些持續動世界,邁向另一種可能,都是因為先接受,並解發揮了它的效益。這就會引申出一個議題,是人們天然的想抗拒,還是本能的會接受新的可能性高。

03「不變」的選擇


《致勝心理》裡提到,人類天然會有兩種心態:「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

所謂成長,就是能夠不斷探究新事物,並且會努力把事情做到更好;相對於,定型心態,則是以我覺得這樣就好,或是侷限在某種點上。

但是這不能解釋為什麼人會有這兩種心態,必須要更深一層來探討,這兩種心態的共同觀點。

一但深入探究就會有一個結論,這種種心態的本身,都是對於一件事情他是否「不變」為核心。

換句話說「不變」是區分這兩種人的開端。

04心態決定未來


所謂成長心態,他會有不斷精進,覺得自己可以邁向更好的目標前進,你不會感受到「不變」的感受。因為所有的開展都是從「可能不一樣」為主。

你會在這一群人的身上,感受到強烈的感受:「任何的限制,都不會是一種限制。」也就是,任何外界給予的訊息,都不會是一種侷限,更傾向於自主,自律,自發性的朝向自己所要成就的目標。

另一方面,對於「定型心態」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這件事情就這樣,有一種強烈的「刻板印象」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既定。

對於這群人來說,你可以從言詞裡聽出來,也就是「既定印象」。這種既定印象,最常見的就是會以「應該」的視角出發,如果不照著他這種想法呈現,就會出現不悅、難過等低落的情緒。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愈容易被外界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給干擾,就會心神不寧,或是挫折沮喪,就是定型心態的象徵。而且,這種心態的比例佔了絕大多數。


05這世界上總充滿你所不知道的「黑天鵝」


除了解析這表象說明,還必須從更根本性來探討,也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屬於「定型心態」。

人類所有思想的源頭都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歸納法;另一種則是演繹法。我們絕大多數或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以「歸納法」來思考一件事情。

這邊簡單定義「歸納」跟「演繹」的方式:

所謂歸納就是你在英國看到白天鵝,中國看到白天鵝,非洲看到白天鵝,你就會認為這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是歸納法的基礎假設。

最著名的演繹法就是:

只要是人都會死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這種思考方式間接影響了我們對於事物判斷的真實與否。因為,當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容易把身邊相關的屬性歸納在一塊。

《部落領導學》中也提及到,人類聚焦的過程中,大腦會把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給簡化,這種方式才會符合我們的能量使用,以及適應性,於是就衍伸出大腦的特性:「一般性」。

這種一般性,就是幫助我們大腦降低外界複雜訊息的干擾,以最低能量損耗在思考。所以「歸納法」的思考方式,是人性的基本,但這就不表是沒有問題。

因為,直到人們到了澳大利亞才發現,原來是世界上還有「黑天鵝」。

06認知僵局


受限的過程就是我們對於事物的想像有了既定的印象,最明顯的就是標籤化。因為標籤化幫助我們認知這個人就是這樣,不用再進一步探討內部的真實性。

當這種標籤化的習慣久了,就會形成我們的刻板印象,對於任何事物不再有新的探索與理解。

會有這種認知源自於我們在歸納法中的基礎假設,「過去跟未來都是一樣」因為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對於未來發生的改變往往是模糊、甚至是不會去探究。

另一方面,我們只知道「當下」,卻忽略的時間是會改變的事實。例如我們做的個種測驗,它們所得出來的結果往往只是當下你的模樣,卻不代表未來會一樣。

所以,定型心態的成形,是由於環境給我們認為的一致性,以及人類大腦的歸納邏輯,最終形成當我們活得愈久,對於既定的「刻板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以至於到最後你會發現,很多以經驗豐富著稱的人,往往也被這些經驗所帶來的刻板印象給侷限住。

要怎麼突破這樣的「認知僵局」,只有一個關鍵,任何事物都是有可能發生,不是你能不能達到,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核心則是由自我相信開始。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403|《動機,單純的力量》(2)成就一件事的力量「專精」:即使不想做,也對它有熱愛


共計 2,09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當專注在一件事情的時候,逐漸的你會忘了時間的存在,這時你全身的注意力與精力都專注在你眼前的事務上,就代表你進入了心流(Flow)狀態。

你進入了那種狀態時,你會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累。那麼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人已經精疲力竭,感到非常的累,還能夠專注在眼前的事務上,這是一種生命態度。

處理一件事情遇到突發狀況,心裏面大致會有兩種類型的聲音:
解決問題
停止放棄

然而,遇到一件事情會選擇放棄,通常都是因為「懷疑」,用理性的聲音告訴自己你已經盡了力,然後,就藉由這樣的聲音還安慰自己,漸漸的你的行為開始接受你腦海中的想法。讓一切事物感覺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卻忽略了一切的初始來自於最初的想法。

美國海豹部隊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完整走完整個訓練期的人,通常都不是體力最好的,而是毅力,也就是堅持下去的能力。當你被各種環境的考驗,體力上的折磨後,你的理智、精神將會走到極限,到達那種時候,你內心的想法,將會決定你是否繼續下去。

有一種人即便能力、體力不強,但憑藉著「意志力」讓他能夠走得比別人走更長、更遠。一切都是源自於「心態」。

01專注力的培養,考驗著你的心態


在學習一項事情時,通常會有兩種目標:

學習目標
表現目標

例如你練習一門外語,表現目標是體現在你的成績上,學習目標則是你能夠跟對方對談。也就是因為有兩種目標的設定,影響著我們是否專注的選擇。

如果你讓孩子進行一項考試,一種是針對學習目標來教學:另一種則是以表現目標還指導。當他們把學習的知識,移轉到另一個領域來應用時,結果顯示,學習目標的小組,更願意投入時間在解決問題上。相反另一組則因為換到另一領域則缺乏了目標動力。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我們設定什麼指標,就會有相應的結果。」對於目標的設定,同樣影響著我們「專注的心態」。

然而,什麼叫做專注心態,當你面對挫折時就可以觀察的出來。碰到不順,把責任歸因於外界,或是腦海中的想法來產生合理化的理由,接著驅使自己放棄。

另一種則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是一種機遇,一種精進,一種積累。

如果僅僅知道「專注來自於心態」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也很專注,卻無法達到想要的目標,是真的有盡全力去完成,還是專注的過程中包含了什麼樣的特質?

02專注的附帶效益,你必須痛苦


一件小事,如果被放大一萬次,一千萬次,小事也會成為大事。換句話說,所有偉大的事,都是由於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而成。

從專注來說,所謂的「小事」就是「過程」。

對於無法忍受專注過程所帶來的平凡,這意味著當你面臨到高原期時,專注心態就會導向另一種極端。

專精的過程中,不會每個階段都有飛躍式的成長,有些成長是短暫的,通常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處在一種高原期的狀態,也就是你感受不到你的成長。

因為出現這種成長趨緩的現象,就會開始認為,努力真的有用嗎,這真的適合嗎?內心的懷疑就會開始出現,接著就會進入懷疑合理化的階段,讓擔憂成為你放棄的支持者。

然而,這會出現一種現象,如果這個方向真的是不合適,還需要持續下去嗎?
究竟是什麼樣的判斷點,能夠釐清自我的懷疑,並且知道現在是過程。

一個核心的精神判斷:「當你很有興趣持續想努力下去,即便你出現不想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內心依然對這件事情充滿著熱愛。」

那還會有另一種聲音是,如果進入到心流狀態是忘我,為什麼還會有痛苦的感受。心流是一種當下短時間的過程,而專注在一件事情的精進,它是屬於長時間性的階段。在各階段都會有心流的產生,只是拉長到整體還看,心流就會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

03專精不侷限


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沒有任何的反饋,你無從得知你現在的狀態是怎麼樣,也就是你任何的努力,必須化為具體的指標,或是目標的衡量。

這樣你才能清楚知道,每一次的努力,你都走到了哪裡。唯有讓過程備可量化,可衡量,你才能夠知道現在的位置。

《刻意練習》裡面就提到,如果一件事情做一萬次就能夠成為大師,那麼每個人都是睡覺大師,或是吃飯大師。所以在專注的過程中,要降低過程中所出現的苦,你可以讓每次的過程,成為一種積累質。

這個積累質,必須要能夠不斷地被挑戰,讓你的專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專注工作與專注生活本身的差異,並不是你專注的性質,而是在專注當下所感受到的心流體驗。

好比你從一個在休假模式人的眼中所看到的神情,與專注在事務上的眼神,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工作與生活的區別,其實是我們刻意劃分的結果,如果當你專注在你真心想成就的事情上,你根本不會區分於兩者,而是任何時刻都是為了那最單純想完成的動機。

團隊中,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專注力,也就是自己所專精的部分,過程中你就能感受到團隊中的每個人的心流狀態。即便過程會有高原期,但內心依然對這件事情的熱愛,會影響著每個人的成長與執行效率。

另一種解釋是「當責」的概念,專精本身是對於一件事情做到好,並且是出於自發性想要更好的內在驅動力。對於團隊來說,當每個人都保有專精,意味著團隊不是已做好份內事為責,而是每個人都完成各自部分,這些各自部分是為了整體更好而努力。

你如何讓每個人都有專精,不是找出他認為喜歡做的事,而是從即便這件事情他不想做,也對這件事保持高度熱愛,才是啟發個人動機的首要條件。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294|垃圾桶哲學:精進來自不必要的堅持


共計 2,03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這次重新回顧《總裁獅子心》這本大約是在六年前的書店裡,看到的一本書,裡面的一些觀念直到現在也獲益良多。

這本書再說嚴長壽從一名傳達小弟到總裁的經歷,這段時間所面對到的問題,以及出裡是事情時的心態,真的會讓人感覺到,成功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一些體悟或想法都是普通人難以察覺。書中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針對過往經歷的體悟,第二部分是針對亞都經營的心路歷程。

這次再度回味這本書後,會想一個問題,我能從這本書中收穫到什麼。這時會發現怎麼能夠學,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條件,包含了天時、地利、人和,不是我們看了這些經歷就能夠走上同樣的成功。因為別人能夠成功,我們模仿複製也未能成功。

例如,今天你叫馬雲、馬化騰再造一個阿里巴巴,或微信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一代人有一代的機遇。

那我們從這本書中還能學習到什麼,關鍵在於,他們在面對那些難題時,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用什麼樣的思考模式來解決問題。

只有清楚知道這些人的思考模式後,才能在最關鍵的時候,擁有一項利器。

這次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針對人生哲學態度,當我們在面對事情的同時,思想上面的不同見解。


01愈是怕就愈要嘗試


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情,那就去了解他,如果永遠逃避,也就永遠會有一到障礙在那邊。在嚴長壽高中時,在他的書桌上寫下一句話:「抱最大的希望,盡最大的努力,做作壞的打算。」

當我們面對困境的時候,一開始就把最壞的情況給想好,假如今天發展成這樣,當心理的期望已經有最壞的打算後,即使發生任何情況,你都能夠坦然的接受。

往往就是因為我們面對突發狀況,沒有想好最糟糕的情況,反而在面對其他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更讓我們措手不及,也不會陷入單方面的思考邏輯,以致走向死胡同。

可以說,當面對不確定性,你愈是抗拒,愈會成為自我成長的阻礙。因為每次的危機,都是一次的學習,沒有所謂過不了的難關,只有沒有做好理解它的準備。就像:「抱最大的希望,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02垃圾桶哲學


嚴長壽的垃圾桶哲學,是說,把自己當成垃圾桶,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我們愈想要突破自己,非常迫切的想要成長時,「垃圾桶哲學」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別人不願意做、不想做的事情,都可以交給我來做。並且在中間整理出學習的機會。

當我們面對道難題出現時,往往會出現兩種反應,第一,把這件事情交給別人來做;第二,這件事情沒人做我來做。

兩種類型的人,可以發現,前者只想到當下的,後者則是看到未來。這種眼界與格局上的差距,也就是造就普通人跟高手之間的差異。高手們即便可以過上好的生活,但他們總是會不斷找麻煩來做,因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讓我們多一份視野,多一份看世界的維度,擁有更高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種垃圾桶哲學,也替嚴長壽在未來的高階職務後,能夠清楚理解各層級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心理情況。不只是更能體恤個員工的情況,更也幫助在組織轉換上擁有更多維度的思維。


03氣度,對抗誘惑


每一個人都會有抗拒誘惑的經驗。在嚴長壽擔任美國運通的總務,就分享他對抗誘惑的故事。

當時有英國夫婦想要買狗,於是嚴長壽培這對夫婦到寵物店挑選,當夫婦選好了狗要購買時,老闆壓低聲音跟他說,如果用四千元成交,就會給他一千元。

那時候他月薪只有兩千元,這一千元可以說是半個月的努力。後來嚴長壽還是請老闆用實際的價錢來購買。因為他不希望因為語言不通,行情不熟而花了冤枉錢。

後來那隻狗在兩個星期後,不幸的死掉了,獸醫說當時那隻狗原本就生命。最後也像狗店要老闆退錢。

從這次經驗中,讓他理解到,誘惑是一條不歸路,嚴守操守是非常重要的情操。

另一個是,有次他負責採購,採購商給了他八千元,事後決定把這筆錢直接拿去見總經理,把這樣的情況告訴他。後來貿易商說有人拿了回扣,總經理卻笑著回答說:「那件事情我知道,八千元在我這裡,你要可以拿回去,否則我做員工福利基金。」

雖然只是小事件,但卻對以後的人生發展的路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它讓我們深深了解在工作的周圍充滿了誘惑與陷阱,一不小心就會走上不歸路。

這些故事也觸動了我,面對任何誘惑事件,都警惕著自己時刻不忘被誘惑的可能性。即使再辛苦,也都是積累下來的成果。


總結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想起吳寶春所寫的《柔軟成就不凡》裡說到的一句話:「一分夢想、萬分努力、唯勤而已。」

同樣都是從最底層開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即便過程中遭遇到許多的風聲,’磨耐,或者挫折,他們都還是保有最大的信心。不斷繼續努力,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僅是再為自己努力,還是在為那些曾經有夢想的人努力。

透過改變世界,讓人們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世界永遠不缺抱怨,缺的只有我們看世界的心態,以及持續下去的行動。

所以普通人與高手之間的區別,也再從這一些些微的差距下,在時間的積累後,產生巨大的認知斷層。如馬雲所講:「今天很辛苦、明天更辛苦,但後天很美好。絕大多數的人則死在後天的早晨上。」因為知道持續努力未必會有成果,但是如果不努力,連擁有成果的資格都沒有。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291|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共計 1,30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你幸福嗎?事實上,怎麼樣獲得幸福,是所有人都關注的話題。
很多人會問,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論幸福呢。

其實,這樣的人本身自己要幸福才行。
因為幸福源自於心態,而不應該受外力的影響。
獲得幸福感的關鍵,也就在於保持良好的心態。

01阻礙幸福的源頭:負面與消極


首先我們就要先理解,什麼會阻礙我們獲得幸福。

為什麼我們擁有比古時人愈好的生活,所得到的幸福感相對降低呢?其實,科技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同時也為生活帶來更佳的複雜。例如手機的出現可以讓通訊變得更方便。但同時會用有訊息被監控的問題,國家安全局可以從每個人下載訊息。

從心理上來說,人們面對的世界愈簡單,壓力和焦慮感就會變小,一旦事情變複雜,壓力就會增大。很多時候科技的發達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訊息,例如現在的媒體很快速,一旦有事情發生,馬上就會撲天蓋地的報導,而且,為了要吸引我們的眼球注意力,往往都會用那些負面的報導。

如果我們每天接收的都是這些負面的新聞和消極的訊息,我們還能夠幸福得起來嗎。有人會說,那我不看新聞就好了,但是社交媒體同樣會給你帶來壓力,比如有人在facebook分享全家去出遊的照片,結果小偷發現,原來這家沒有人,之後房子就被洗劫一空

但不是說科技的進步就會破壞幸福感,恰恰是要去克服科技進步帶來的障礙,並去發現新的途徑。也應該是,幸福源自於心態,而不該受外力的影響。

人是有心態的,我們的思想、感情,感覺,都是由心態產生的。如果往好能夠保持好的心態,就會有幸福感;如果心態不好,也就容易鬱鬱寡歡。


02安慰劑效益


在二戰期間,有位醫師在治療傷員時,因為嗎啡沒有了,但是怕沒有了嗎啡會讓這些傷患感覺到非常痛。而是他想了一個方法,他就把生理食鹽水打給傷兵,並且告訴他們這就是嗎啡。

結果有40%的人真的感覺這真能減緩鵬疼痛,之後這名醫生就寫了一本書,說明此事,也就安慰劑。

原本是沒有實際效用的東西,卻因為被告知後,因為想法上的認為,最終行為上的感覺也產生同樣的安慰效果。

這種作用其實就是心態,透過積極的心態,讓人在行動上也變得積極。

在《秘密》這本書中說到,「心想事成」的概念,就是在告訴人們說,在我們的腦海中會有無數的情緒、感覺,或者想法,就像是天使與魔鬼一樣,當我們相信這世界是善良的,內心裡的天使,就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去幫助你實現那些正面有影響力的事情,反之亦然。


03一個目標


產生不快樂或者感覺不幸福感時,往往都是在面對覺得很困難的事情,並且進一步昇華成焦慮感、緊張感。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更應該接納並好好相處。

可以說,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有情緒,可以合理的宣洩,但宣洩的同時,應該用積極的能量去達成目標。而不是為自己的不幸找解口。

所以不抱怨,行動起來,這也就是幸福的秘訣

因為在行動的當下,才能產生積極的心態,也就是專注在這些問題的本身。而好的行動,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目標,聚焦於當下的問題點,只專注於此。

能不能獲得幸福,其實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就如亞伯拉罕·林肯的名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所以,當你決心奔向幸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邁向幸福的道路上了。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267|面對內心的那道高牆,心智成熟者所擁有的心態


前陣子在電影《逆轉人生》中看到一段話說:「或許我們在心中築起的高牆,不是為了要把誰擋在外面,而是想知道誰會想盡辦法把牆敲下。」

有時築起的高牆,並不是為了要擋住什麼,而是等待一個人,打破這道高牆,讓我們被看到另一種可能。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都會有一個真實的訴求,但這些意識在大腦層層篩選後,找出一個符合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的自己。

從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中,由本我的意識形態,轉換成為超我的過程。

這種被壓抑的潛意識中,就如同被高牆所擋住的本我,無法被外界所發現。也就說,這種壓抑久了,就會產生消極、憤怒的心理,如果沒有適當的釋放,當高牆倒下時,就容易爆發激烈的人格情緒。

這一點最容易觀察的人就是剛出生的嬰兒,當所產生出來的情緒狀態,就是最本我的象徵,因為那時沒有任何高牆,直接由最內心的感覺來引導行為,已達成自我的需求與想要。

我們可以發現,人類這些潛在的慾望或憤怒,是每個人都會有,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緒,本身並不會構成問題。

所以,會產生問題的關鍵,來自於我們是否面對這種情緒,也就是我們內心中那一道高牆。

是否因不願承受,所以消極處理事情所造成的痛苦,還是視而不見,產生排斥的心理狀態,這些情緒與心理因素都將導致內心產生疾病。

在《科學人雜誌》中有篇文章說明「神經患者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當與外界發生矛盾時,神經患者最常把這種錯誤歸咎於旁人。」

如果更確切來講,當一件事情的發展沒有如當初所設想的那樣,就會出現兩種情緒反應,一種是向外找原因;另一種則是向內找原因。

那些心智成熟的人會往內探究,是因為自己哪裡沒有處理好,把事情的責任歸咎於自己,承擔起來。

但問題是,為什們有些人能夠心智成熟,有些則不是?

在心理學治療患者的過程中,會先讓患者建立起自信心,接著醫生在給予相應的建議,來逐步消除人格缺失的根源。

所以說,信心的建立,最基礎的來源,是源自於原生家庭,在患者年幼時期被父母的關愛程度有的直接關係。因為年幼時期缺乏家庭父母的關愛,更容易導致內心性格上的缺失,而愛就是喚起患者的心智成熟度,也因為真正擁有愛的人,心靈將會不斷的成長。

其實,我們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積累一定程度的壓抑與情緒。這無形之中形成了一道高牆。但是,如果不去正面面對這些情緒,會逐漸讓自己的高牆愈築愈高,直到有一天高牆倒下時,內在本我的情緒將產生另一種情緒人格。然而,這個過程好比龍應台在《目送》所寫的「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接納,意味著抗拒惰性,成為力量的使者,當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內在的高牆,換得而來的是心靈上的激勵與成熟。

心靈上的成長與成熟達到一定程度,會開始把這些能量感染給其他人,在鐵達尼號沈船時,為什麼要先讓婦女小孩先走,不光只是保護弱者,還有另一個意涵就是生命延續的意義。假如今天是別的物種,就很難看到這樣的情況。

打破高牆,讓我們看見自己,看見另一種可能。就如同一段好的婚姻,是讓彼此成長和進步的,而不是一方需要另一方,因為不斷注入關愛,才能延續讓高牆逐步瓦解,這就是彼此成熟的開始。

等一個人打破我們的高牆,也就意味著,在過程中雙方是能夠不斷成長的,當一個人停止了步伐,心的距離也就逐漸拉開,最終因心智的成熟度不同而產生偏離。

回歸到心智層面,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度,取決於我們是否有信心面對壓抑的情緒。而一切的解決根本,來自於我們是否擁有愛的能力,這種愛的能力可以是一種信心,相信的力量,從而影響我們面對外在事物的發生,產生足夠的心智成熟度來面對。進而打破自己的高牆,或者他人的高牆。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239【思維認知】時刻保持空杯的心態


威廉豪威爾在《同理心溝通》中提到,我們在學習能力時,會經由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基本解釋說: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並開始提升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對事情的掌握,已經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

最近看到另一個材料,在這四者之間擺放了數字。第一階段占95%;第二階段占4%;第三階段比例為0.9%;最後一部分則是0.1%

這也讓我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僅僅是在四種上。換句話說,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

95%都位於在第一個狀態,導致個人探索成長的可能性失去。然而,當我們能夠不斷否定自我,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才能夠跳脫那百分之九十五的誤區,直到讓自己完善自己。

同樣身處在這確定的時代,任何垮領域的發展、技術、應用都可能會打破我們過往的既有認知。如果沒有不斷否定自我,就會有人來否定。

限制住我們的往往是以為自己都知道

例如1982年,摩托羅拉遇到品質危機,於是放下自我去探究各家企業的所長,最終提出6-sigma質量管理的概念。

因為這次的變革,使摩托羅拉在1987年到1997年替公司省下來的成本累績達140億美元。

如果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我們的認知就無法上到另一個新台階。即使正確信息擺在面前,也會以視而不見。

其實,所謂的成長,就是來自於認知的升級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裡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查理,蒙格曾提到,之所以能夠準確的判斷值得投資的公司,就是因為從各種領域學習而來的認知,包括:工程、會計、統計、心理、數學等,來組件出屬於自己的認知地圖。

多一項認知,如同多一項武器,當我們面對到不確定事情要抉擇時,能否降低選擇失誤的風險,就取決於我們手中有多少種思維來應對。

最後,以姚明之前在論壇分享的話來總結:「要以一種開放心態去理解一件事,哪怕自己暫時還不喜歡。如果永遠站在對立的情緒上,永遠無法接受,只會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愈來愈漫長,愈來愈漫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