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雇主品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雇主品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381|《人才吸鐵石》(2)品牌一致性:雇主品牌與市場品牌的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共計 2,316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雇主品牌的核心來自於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同樣對於品牌行銷的基本,同樣是來自於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可以說,雇主品牌與市場品牌都圍繞在企業品牌的框架下。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邏輯,品牌溝通的流程,同樣可對照到雇主品牌的流程中。更加說明,市場行銷與人力資源有其相同的價值鏈。

Linkedin在《2016年招聘趨勢報告》中提到,41%團隊會與其他部門共同建設雇主品牌,其中與市場行銷部門合作的比例最高,達到43%。

從BMW、滴滴、麗斯卡爾頓、麥當勞、星巴克等企業中的HR部門,都有一項清楚的認知,那就是把公司文化、價值觀和職位行銷給潛在的候選人。

這意味著,因為「雇主品牌」的概念被提出後,HR與市場行銷部門有更多的合作必須要點,兩這是相輔相成的合作網絡。

首先從HR部門的角度來看,在校園徵才的過程中,不只是由人資部門來解說,很多企業都聯合市場行銷部門人員對企業品牌來講解,這種方式除了讓潛在人才可以知道企業的文化與價值,也同時了解企業的產品。

但這邊會出現一個問題,一但在朝聘的過程中,只專注在產品的行銷上,很有可能走向另一種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場產品發布,而掩蓋掉人才招聘的實際效用。

這就點出一個關鍵的問題,該怎麼與潛在人才做「正確的溝通」。而不是讓人們感覺到你是為了推銷而推銷,進而把雇主品牌的價值給稀釋掉。


01行銷模型


通常市場行銷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

品牌認知
考慮
偏好
購買
回購

這是以行銷部門角度來對市場用戶的溝通模式,套用到雇主品牌的行銷概念下,就對比成以下的流程:

雇主品牌認知
考慮職位
申請職位
入職
員工保留

接下來從這五階段來分析階段具體的行為操作:

02認知,排除一切干擾下的抉擇


如果沒聽過某個品牌,往往你最相信的會是裡面的員工,你會覺得,員工所說出來的話,等於雇主品牌的事實,而非眼前所看到的畫面。

換句話說,員工就是公司的代言人

他們就是雇主品牌積累的最佳代言,如果我們要應聘一家企業常會上網找尋曾待過該公司的員工,聽取其觀點。也就是說,雇主品牌的形象,很有可能透過網路而失控。

同樣,擁有正向的事蹟也會被流傳下去,但是最糟糕的是,即便碰到了有人惡意攻擊雇主品牌,我們卻一無所知,甚至是不知道在哪個地方發生的。

所以,一切的發展必須回到源頭,這邊只得源頭分為兩部分:

其一,朝聘說明:人才導入的階段
其二,企業初始:回歸初衷

第一項人才導入時的說明,是為了說明而說明,即便後續有狀況,也無法避免,但是在最初的觀念建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其二,回歸初衷,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會一路順暢下去,即使面臨到外在聲勢,你能做的就是「實事求是」。理解組織存在的理由、使命。

換句話說,要解決一項問題,有時,並不是解決你所看到的問題,因為當下問題本身只是事實。愈聚焦於當下,更有可能陷入無解循環。

唯一打破循環的辦法,就是實事求是,多一些結果導向,少一些價值判斷,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03功能性與情感性的品牌強化


當人們知道有這個雇主品牌時,接下來就是給予你的價值點。在市場行銷的部分,通常會把品牌的收益區分為兩種:功能性、情感性。

所謂的功能性是,你實際可以得到的是什麼,透過這個品牌你獲得什麼樣實質性的問題解決。

對於雇主品牌來講,功能性價值並不可少,例如,你所提供的工作環境、設備與薪資都被視為功能性價值。

從情感面來看,這會包含兩個層次:

其一,社會歸屬感
其二,個人感受

非理性是人類的常態,這也是《動機》這本書中提到,沒有所謂的正確理性獎勵,除非那些獎勵出現在我們理性的情況下。

換句話說,情感的因素遠遠超越於理性驅動力量。基於這樣的原則,你怎麼與你的潛在人才之間,串聯起獨特的關係,就是你能否在雇主品牌的行銷中,佔有領先優勢。

一但情感關係連結後,就會形成一種社會歸屬感,人們會相信他們是屬於某一類人,甚至是產生出獨特的個人情感,也就是優越感。這種關係一但建立酒很難打破。

同樣,回到企業內部,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連結同等重要,因為現有或是離職員工都是雇主品牌的代言人。

從《動機,單純的力量》中解釋道,除了薪酬外還有更內在的驅動,呼應到個人對企業的敬業度,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價值觀」與「使命感」。回推到個人層面的連結,就是在工作本身就是動能,認為工作室有意義,有挑戰性與個人成長的發展一環。

這些潛在的情感因素,都要回歸到最基本的個人價值層面來檢視,是什麼驅動一個人的行為,或是說個人的社會價值、心理需求來連結到企業的給予與環境支持。


04聯盟關係


《聯盟世代》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離職員工俱樂部。離開企業,並不代表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一階段的象徵。但對於企業來說,人才的離開未必是離開,只要有規劃、有規律的發展離職員工的連結網絡,對於企業來講,只有加分沒有減分。

因為離職員工依然有一個身分在,那就是「品牌代言人」,而人們往往更相信這群人,離職員工俱樂部的概念,並不是把所有人聚再一起就好,而是一種雙向的互惠關係。亦即離開了企業,依據期代言與擁護程度來做相互的激勵與共給。

但這邊有一個觀念要釐清,那就是別為了爭取外在福利,而忽略了內在的貢獻。因為企業的業績與獲利,還是取決於內部人才的努力。

05


前面一章強調雇主品牌與市場品牌的差異,但追朔到核心,彼此都是圍繞在同一個框架下,那就是「企業存在的核心價值」。雖然行為與操作方式不同,但是根本的價值觀都是從品牌基因來出發。

進而發展出要吸引保留什麼樣的人才,或是對消費者說明為什麼要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

這也不就說明,雇主品牌的重視,一方面會強化員工對於企業的敬業度,另一方面會更加準確的找到你的目標人才。因此找尋出現有組織中,最有價值的貢獻者,詢問並了解其身上的獨特價值,因為這些個人價值正式企業品牌的DNA。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369|《人才吸鐵石》(1)塑造最強雇主品牌:雇主品牌不等於商業品牌


共計 2,532|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通用電氣在傑克威爾奇的時代時,就推行了一種著名的管理方式「末尾淘汰」,就是績效在最尾端的人,給他裁掉。這一種管理方式最初以刺激團隊內部的競爭為導向,以此不斷創造高績效。與此同時,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究竟這種高壓競爭的管理方式是否適合其他公司。

後來,通用電器也取消了末位淘汰制度,就是為了與全球頂尖企業來全面競爭人才,更重要的一點是,這麼做是為了宣傳故雇主品牌。



01雇主品牌不等於商業品牌


探討雇主品牌之前,必須先釐清什麼是雇主品牌:如果你到超商要從兩瓶飲料選擇一瓶,其中一瓶是可口可樂、另一瓶百事可樂。你可以很快的選擇出你要的那一瓶。

這時再問你要選擇加入哪一家公司?你是否還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做選擇呢?

一般在外所看到的企業形象都屬於商業品牌,這是需要長時間積累與經營再有今天這樣的品牌印象與定位。所以當你看到任何品牌時,可以快速做出抉擇你要的是哪一個。

但是問題延伸到你會選擇進入哪一家公司時,這時你所考慮的不僅僅是外部看到的商業品牌,這時候,就是屬於雇主品牌的魅力。

也就是說,商業品牌不等於雇主品牌。

另外一項讓人無法發揮雇主品牌的效益,就是企業裡的人認為,這是人力資源的事情,而商業品牌是行銷部的事情,以及人們看到的都是商業品牌,所以常會認為只要商業品牌好了,雇主品牌也依定會好。

但是,前者選可樂的問題就會出現這種疑惑,商業品牌好不等於有好的雇主品牌。

因為這兩項都是涵蓋在「企業品牌」的範圍裡,只是針對的對象不同,商業品牌是針對消費者,雇主品牌則是針對現有的員工以及潛在的人才。

一但理解這一層關係後,你就會知道,雇主品牌不僅僅是人資的事情,還包含了現有的員工,因為他們也是雇主品牌的一部分。

02雇主品牌是強化你的人才


Linkedin提到一組數據說明,強大的雇主品牌的人才選擇上多50%,每次招聘的成本降低50%,薪資成本低10%,員工流動率降低28%,

替代一名普通員工的平均成本大約是他的30%-50%的年薪,中層管理者的平均為年薪的1.5倍,替代高層則需要他的年薪4倍。

雇主品牌不只是降低營運成本,另一方面,從而吸引更潛在的人才,同時也說明到,如果沒有經營雇主品牌,任何口碑、消息都會快速的傳播出去。

對於社群網絡時代,你的企業品牌的定義已經不在只限於商業品牌,雇主品牌對於人們來說,會有更深的認同與信任感。例如,今天有人要去應聘你的企業,對方就會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網路形象,等一切資訊,這時會出現你的商業品牌,但人們更多的是聚焦在那些你沒有辦法影響到的社群裡。

所以,一切的好或壞,最終還是從企業內部出來,也就是現職員工,任何的消息都有可能影響雇主品牌,從而影響到企業品牌與商業品牌。

更糟的是會因為一些負面品牌導致優秀人才的出走,以及潛在人才的流失。

然而,過往的雇主品牌形象,就沒有辦法解決嗎?

書中有提到許多操作性方式,但最關鍵的在於管理層也參與到其中。往往領導層只會聚焦在商業品牌上,如何發展、定位與戰略規劃。但卻少有人把雇主品牌的建設一同討論,這包含了企業願景、目標與內部文化等。

《組織能力的楊三角》中就提到,組織成功的三要素中,就包含了員工的思維模式。這代表你對於團隊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建設,會體現在這些員工的思維上。

03員工真的滿意了嗎?


通常要了解自己內部的雇主品牌如何,就會開始做「滿意度調查」。雖然想法是好的,但滿意度卻不代表真實情況,如同你在填寫問卷調查一樣,這也說明了一項事實,沒有系統化、焦點訪談的問卷調查,你所得出來的結果,根本是浪費彼此的時間,因為人們填寫問卷只憑當下個人喜好與感覺,並不是真正的想法。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到:「滿意度很可能只是個陷阱,因為滿意度高並不意味著企業績效高,兩者之間的關聯很模糊,甚至沒有完全的關係。」

問題就在於「太模糊」你無法定義與找出彼此的關聯性。

這就代表,你除了要知道滿意度,還必須從別面向來表調查:

忠誠度:行為上的穩定,願意在這工作
敬業度:情感上承諾與行為投入,願意為公司努力

這兩個面向是從現有員工的實際行為來看,從時間、與產出中可看出是否說明前者滿意度的真實與否。

如果一個人填的滿意度非常高甚至滿分,但實際參與在其中,沒有任何的動力與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結果。

蓋洛普Q12測評法是針對員工敬業度的測量工具。透過十二個問題來離解員工的反應,包含了:

1.我知道公司對我的工作要求嗎?

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嗎?

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機會做我最擅長做的事嗎?

4.在過去的六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揚嗎?

5.我覺得我的主管或同事關心我的個人情況嗎?

6.工作單位有人鼓勵我的發展嗎?

7.在工作中,我覺得我的意見受到重視嗎?

8.公司的使命目標使我覺得我的工作重要嗎?

9.我的同事們致力於高質量的工作嗎?

10.我在工作單位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嗎?

11.在過去的六個月內,工作單位有人和我談及我的進步嗎?

12.過去一年裡,我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嗎?

你會發現到這十二個問題沒有要回答「是」與「否」而是針對個人的軟性問題與公司職務上的表現,從這些面可以清楚看出現有的組織文化與關係如何。

但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除了釐清雇主品牌與認知定位,再到後來的調查,都一直在圍繞著一個議題,怎麼打造出強而有力的雇主品牌形象。

《2016年中國人才趨勢報告》中提到世界的主動型人才比例約36%,意味著,有超過一半的人才是被動型的等待。

未來的世界,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末尾淘汰」制度的汰換,更代表著組織要從「競爭」走出,以「團隊」的形象開始,打造出屬於各自的雇主品牌。

對於有超過一半的被動型人才的比例,這就是一個新戰場,任何會跟你搶人才的都是競爭對手,例如Google也提到這個概念,任何會跟我們搶人才的人,都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如同NASA他們也會跟我們搶人才,即便我們給出的薪水與福利高於NASA,但這些人才對於他們的願景,相信人類可以繼續探索未知的太空,就已經比這份待遇來的吸引。馬雲也啟動阿里巴巴的「NASA計畫」更是在用一個又一個的大願景來擘畫未來,都是在一次次地把用未來創造雇主品牌的吸引力。

雇主品牌是為了跨越、打破各自行業的界線,從而以「人才」的角度來出發,任何有能力的都有可能是企業未來的主力部隊,但是,一但最基本的雇主品牌都沒有維護好,高潛力人才也無從得知你的消息,或甚至是被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