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希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希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424|《部落領導學:全球百大CEO採用的組織改造計畫》(1)堅持的動力:寫下你的希望動力表


共計 2,50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當人類歷史中出現了新的工具,總是會把人類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認為工具本身是違背過往的精神,所以抗拒接受;另一種人則是因為新工具的出現,把握住新工具所帶來的效益,最終把人類文明帶向新的紀元。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解讀觀點上的差異,某種程度來講,都是個人潛意識的投射。例如,常用「應該」這種話語,常常就是侷限人的一種觀點。他「應該」會怎麼樣,消費者「應該」會有哪些行為反應。恰恰都說明了,那是一種我個人主觀想法,卻沒有真正的從另一個視角來觀察。

換言之,要能夠產生持久性的驅動力,並非是個人的想要,而是我們對於一件事情解讀上的差異,一旦想法上面出現了轉變,那種曾以為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會隨之轉變。


01理性1%都是用來解釋99%的感性


要創造持續增長的動能,首先都要先問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東西值得我去努力。這個問題本身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我們是為何而做。

然而,這些觀點都是我們常常聽到與理解到,但是,即使知道源頭,為何而做,還都只是表層,也就是你需要更深一層理解,為何而做這件事情背後的驅動邏輯。

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是出自於我們的感性,直覺性的想法。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這樣做,當你說出原因時,你以為是你的真實原因,但這只是你的理性大腦在為你的感性大腦所呈現的行為,做出一場邏輯性的假設。

換句話說,任何人的經驗總結的想法,都只是感性選擇後,我們用理性想法的邏輯給整理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你模仿了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方法,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原因就在於,感性直覺不具有可複製性。因為你所看到的世界,跟我所看到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差別。而我們的教育過程則是以邏輯性概念,不斷強調一致性、共通性,因為這是教育最高效率的方法。

這就會連帶影響到一件事實,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更不知道你為什麼而做,真的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發展嗎?

對於這件事情,需要從另一個觀點「反轉性思考」。也就是當我們擁有理性邏輯後,如何在探究那感性的真我,從而找到生命動力的源頭。

02「無知」造就了現在的你


在你還小的時候,會覺得整天充滿了動力,覺得這世界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在等著你探索,那種想要去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樣形成的。

於是,你就會不停的問「為什麼?」,不斷的去用感官、身體去體驗,這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

動力的源頭,就是源自於我們的「無知」,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整天充滿動力的想要填補起這些空白,逐步了解這世界的樣貌。

然而,在我們不斷的積累後,這些動能卻慢慢地消逝了。原因就在於你已經都知道,認為填滿了空白,這種時候你的安全感,存在感漸漸的被這種「已知」想法給逐步套牢。

這也是為什麼說常保有好奇心的人,比其他人的學習能力要來的強,因為他們把過去的已知給放下,更多的嘗試,接納新事物,如同一件新工具的出現,往往「無知」反而能成就新一輪的變革。

03堅持的源頭,源自對個人的不滿足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會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而有的人卻對一些事務完全起不了興趣,究竟是個人的原因,還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這種觀點,需要以生命的本質來看,也就是我們為何而活,一但理解這一層概念,你就會知道,原來,每個人活著都是有他活著的意義,只是有的人明白地知道,有的人卻遺失的這種能力。

這能力其實就在於我們的想法上,一個人如果想要吃點什麼,就會去找,如同古代時候人們完全沒有任何的工具下,為了生存,你會去跟一些巨大的動物抗爭,那種由生存意念所產生的動力,就是源自我們想要最核心根本。

但是到了近代,由於生存的本身已經不是問題,那種活著的基本驅動力也就漸漸地喪失,以至於有些人活著,但卻如同死了 一般,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何而活,而是基本的環境發生的改變。

這就可以知道,當你對事物有不滿足,你才會去想要去追求那更美好的你所努力。

04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之前提到我們都是以感性來直覺性的判斷,這是人類一萬多年演化下來的生曾基因。如果在環境發生了改變,個人的潛意識還是用古代的獸性腦來驅動,就只會造成一種現象,活著等同於死了一般。

有些人,為什麼即便失去了所有依然會很快樂。不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意義被剝奪,正恰恰是因為當他環境發生的變化,讓某部分人們發現原來人生還可以另外一種視角來看到自己為何而活。

有個經典案例,二戰時期在集中營裡的人意識到自己來日不多,但卻會在希望出現時有活力,喪失的同樣也失去了活著的價值,在1944年的耶誕節前夕,集中營裡的人,認為他們會在聖誕節後獲得自由,也就是二戰會獲勝。但是當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那種以為的希望,卻沒有帶來任何一點實際的現實。

最終在聖誕節後,有一大群人突然的死去。那些曾經以為的希望,卻無法實現的時候,活著的意義就盪然消失,也就無法在支撐著他們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動力。

如果要讓你有生活的動力,做自己的主人給予希望。

05構建你的希望動力表


然而,要怎麼做到成為自己的主人,可以從盤點自己的事務「那些會的到活力」、「那些會喪失活力」,以及兩者皆有的,從「活力」的角度區分成三類:

得到活力:使你有動力
喪失活力:讓你降低熱誠
兩者皆有:兩種都有只是比例上的不同(例如80%活力20%喪失、又或是40%活力,60喪失),依據個人對這件事務的觀感來做盤點。


你會得出例如像是下列表:

活力事情:
完成一項任務
與有自我驅動力的人共識
學習新知識

喪失活力:
等待時間過長
與負面態度沒活力的人共識

兩者皆有:
打手游(60%活力40%喪失)
養青蛙(80%活力20%喪失)

一但歸納出你日常生活中,這些事項某種程度上都代表的你,也就是說,因為你的選擇,而造就了現在這樣的類別。

例如,當你常選擇你想要做的事情時,卻都選擇了那些讓你喪失動力的事情,你卻不願再去調整或改變,也就自然而然地喪失掉做這件事情的動力,最終成為只是做事情,卻沒有做出事情本身的價值。

這個分類方式,是幫助我們找到那些你真正感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務。也就是每個人認為有活力的事情都不盡相同,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感性認知不同,造就了我們選擇不同的活力。

最後一件事情的活力,取決於個人的感受,他人主觀意識所認為的活力行為,並不代表個人的活力行為,一但有了這個概念,你就可以知道,生命的意義,取決於我們怎麼選擇做屬於你的活力事項。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399|《如果有妹妹就好了》你說的「如果」只說明,你還沒見識到什麼叫真正的努力


共計 2,05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你常說「如果有的話」,也許,是因為你沒有拼命地努力過。有誰說過,你不能成為故事裡的主角,但如果這些故事不是你所想要的,你還會繼續下去嗎。

當時空維度來到五維空間的時候,你已經可以看到過去、未來的所有平行時空的結果,但你認為你沒能獲得你所想要的時候,在每一種時空下的你,卻都會認為他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而那些我們認為真正價值的你,只是我們從外在的橫向時空下看到的表象,因為我們都以為,只要有了普世的共同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但事實上,真正的價值,只有你才會最清楚。

如同寫作,從來都是自己的事,即便寫得再爛,都要寫下去,因為那是對自己的一種承諾,這種承諾是清楚明白「總有一天,超越現在不斷的前進。」

但若是因此能對某個人有所改變,所寫的作品就有了價值,所以即便是悲劇也好,喜劇也罷,生命乃至世界大都是因為有奇跡的存在,才讓我看到希望。

然而,看不到希望時,用一句「算了,也許這樣就可以了吧」來讓自己的懷疑成為合理化藉口。

這種自我否定的,也常使我們止步不前。要走得更遠,不斷前進,絕非只是嘴上說說,因為那些是沒有意義的。唯一能使我們走得更遠的,還是在於你所希望的。

01明明很努力,卻無法如願的那種傷心


有些人含著金湯匙出生,你卻沒有,但,這是事實,你只能不斷努力,如果連那種努力的心都沒有,也就沒有資格說。

可是有一種是即便很努力,你也無法看到一絲成功的可能。如果就因此認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這代表你還不知道生命的有趣性。

成功,重來都不會只有一種衡量標準,普世的衡量是個框架,限制住我們對於希望的想法。

可以說,即便你很失敗、即便是倒下,只要生命還能繼續,都還是能寫下嶄新的一頁。

但卻有很多人,因為對於既有的普世成功定義所侷限,從而無法理解「自己的理想」是必須自己創造的,而非外界的給予。

生命的有趣性也就在於,你能夠一直不斷地寫下去。好比賈伯斯被自己的公司給踢除,還能夠再繼續寫下新的人生篇章。

你有多少次,「真心祈求夢想成真」,即便他人無法理解,你也要認同。因為世界的進步都是從夢想、至理想到希望的實現過程。過程中的努力,都是在為你的願逐步烙印下成功的基石。


02天才與平庸


如果說要成為作家的核心技能,那就是一直不停的寫。但往往我們所付出的精力與回報根本就不是成對等比例的發展。

也就是你寫了一萬、十萬個字,也都未必有同等的付出與回報的結果,然而,所謂的成長基本會有兩種模式:

指數形成長
趨緩形增長

指數型代表,在前面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裡,你即便做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終所得到的結果根本不成正比。直到某一個時間點,你所有的獲得將會以指數型的方式遞增。

趨緩型增長模式是在說明:前期你只要付出極小的精力,就可以獲得極大的回報與收益。

兩中成長模式中,沒有哪一種是絕對好或不好,而是你能否知道你是在增長的階段還是趨緩的階段。而絕大多數的情況則如同「指數型增長」的模型,這些模型背後,都有個共同要素,那就時「時間」。

改變過去,這是一項遙不可及的事,相對於改變未來,這是我們能夠做的。但如果以改變這詞來說,是一種劇烈的挑戰,所以常會有人用描繪願景的方式來訴說未來的景象。

對於有些只憑藉一點能力就能獲得巨大成就或收益的人來說,要去找出背後的獲益的核心思想,而不只是表面的成就,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成果,也許只是指數型增長的後半段,卻沒有看到前面的趨於平行的增長期間。

如同你要看一家企業的成功,不是看現在的樣子,而是看十年前的模樣,因為那種氛圍才是走向成就的核心基礎。

換言之,天才與平庸,並非是一線之隔,而是我們用一個時間點來看,卻忽略了以整個面來檢視。所謂的天才,並非是天生,都是在多少次外界認為的平庸下,最終所譜出的樂章。


03無論何時都別忘了,明天是晴天


沒有了夢想,等同於沒有了希望,也就沒有生存下去的目標。目標的驅動力會有很多種,例如在進入到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身分時,你會有那時出現的主要目標。

但那一些都是外界所賦予你的目標來做為驅動,持久性會源自個人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來作為持續下去的動力。然而,這些都會因為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漸漸喪失了繼續的動力。

例如,當你有了孩子後,就會把目標放在孩子的成長上,然而,這些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如龍應台在《目送》裡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相對的,當你知道你生命中不是由外界的依靠來成長,而是來自於你的心中時,即便外在環境再惡劣,你也能夠讓不同的生命交會,有著相同的共鳴。

這種共鳴才是讓一個生命,影響另一種生命的存在價值。一切的起源,都由你的希望開始。

希望與如果之間的差距,就在於你是否相信你自己,也就是找到那個真正的價值,這個真正的價值,並非外界認為「無意義」的事情,而是只要你認為有意義,即便是再小的事情,也能夠成為你希望的種子。

這顆種子也就是你生命中的使命。如果你要讓心中的種子發芽,內心裡的天氣,會影響著它的成長。

所以,無論何時都別忘了,明天是晴天。
因為那種光芒,比任何星空都還要閃耀。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394|《生活槓桿》(1)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所有落後退步的產生,都因為你只做你能力所及的事情


共計 3,125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世界的美好,不由外界來定義,一切,全憑自己的相信。標準,是限制我們看到美好的可能;情緒,是侷限我們能看到多廣的世界;平衡,從來都是由前面兩者的突破與看見而有所不同。

你所認為的可能,也許,是未來某一天你的事實,一切由你怎麼看待。

這世上最珍貴的物品,實屬於「時間」這一物,你無法恆良量、無法觀察,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及走向衰亡。

但,你仍然可以把你的精力與能量投入在值得的地方,這邊所謂的「值得」是是以你現在的能力,獲取到最有效率的產出,而不是在那些低產值的結果上,或者說是毫無成果的事情上。

然而,評斷如果有了標準,是否侷限在你未來的發展上,其實,在評斷的背後,是能否看見你可能的未來。這未來,不是單一絕對,而是順時的平衡。

以最簡單概念來說,工作與生活之間,你如果要界定出明確的標準,那可以跟你說,你還是洗洗睡吧。明確劃分彼此只會給自己徒增給自己精力上的損耗,愈是想分開,你愈只會感到愈失落。

真正成功的人士知道,工作與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只界定生活是人生,那麼你在工作時就絕對只會以「做到」事情來處理,永遠不想著如何「做好」。

而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做自己想做的,卻忽略了一件根本的事實,你所想的絕對會因為你以「標準」,產生與你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01要有美好世界,從「情緒」體察開始


很多時候並非是我們時間不夠,說到底是你對你未來沒有希望。所以才會想透過「時間管理」來產生對自我的希望提升,但這一切卻都只是美麗的謊言。

時間管理這一詞,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看,會認為時間可以管理,但事實的真相是,時間本身就是不可管理的,你唯一能夠管理的是你的人生。

而絕大多數時間管理的議題,卻都只從時間上下手,卻忽略了一項根本性的問題,如果時間管理是人生管理,那麼人生管理中真正的管理因素,就是「情緒管理」。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時間管理要做好,你更應該知道要先管理好你自己的情緒。

在情緒管理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我不知道、我意識到、我做到。

我不知道:意味著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是自己的情緒主宰著,當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心情馬上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從而感受到不同的感覺。而這個階段是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控制,自己卻毫無察覺。

我意識到:在這個階段,你會查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但很多時候卻還是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我做到:這階段是不僅是意識到,還能夠做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然而,情緒管理真的對時間管理這麼重要嗎?如果情緒管理不好,是不是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其實在情緒管理中的根本,是知道自己情緒的所在位置,當你能夠意識到情緒的時候,等於你已經有自控力可以找回自己的主控權。

因為時間管理中所提到的技術,例如: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的四象限、吃青蛙的時間管理法等,它們的背後都是要先理解目前的現狀,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在判斷的時候,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那麼判斷多半會失誤。這又會衍伸出一個議題。人本來就是非理性的,如果要強加理性在自我身上,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就會做好時間管理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人類喪失理性時,我們的大腦會趨向使用最原始的本能,趨向安全,而且這時候你所有的判斷都只能從最原始的本能來出發,可以說這時你是喪失人這物種的存在。


02被別人超越,因為你的成長度不如人


除了情緒本身會影響,我們看到未來希望的可能,還有一項關鍵,就是你內心的標準把你的未來給抹去。最基本的就是工作與生活間的分離,如果你真的想把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的話,這等於把自己推向無盡的深淵裡。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性,來自於我們怎麼看待這兩者的關聯性,如果你認為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或是為了生活而放棄掉工作,這兩種都想法都會有但卻沒有意識到,那些在各領域達到頂尖的人士,他們對待工作與生活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工作與生活是沒有辦法平衡的。」

但是,並不會因為沒有辦法平衡,就放棄了某一項,而是在這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動態的均衡。如同鐘擺在搖擺中,只會在某一點平流一下的時間,接著又馬上擺動到另一點。

這對於我們來說,要想要達成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均衡,你要做的就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如果真的要把工作與生活明顯的區分開,認為兩者存在著明顯的壁壘,那可以說,你還是先洗洗睡了,因為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多的動力。你只會想做到,卻不會思考怎麼做到好。

相對於,享受工作與生活之間的人,他們都清楚地意識到,沒有絕對的分隔界線,只有我們願不願意去把每一次的事情給座做好做滿。讓人們可以感受到所謂的自由,其實是自己內心裡先擁有自由的想法,你才會感受到自由。’

如同不懂得享受在其中,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只會是負擔,或是壓力。最終使你的情緒被任何一點事情干擾,就會吵得不要不要的。

然而,還會有一種情況是,即使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區分,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卻還是無法達到想要的成果,唯一的答案,你所用的方法跟別人不同。


03你以為你很努力,但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


造十萬支箭,跟借十萬支箭,兩者所達成結果是相同,但是方法卻明顯有差,一個是造,一個是借,這也就是精英跟一般人差別。

這世界,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有所謂的20/80定理,在財富分配、工作效益等。這也就意味著,決定你能否成功,就在於做那些關鍵的行為。為了要聚焦在這些行為上,你必須思考,究竟是什麼限制住自己。

答案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付出愈多,你所得到的回報就會愈高。但這種想法,很有可能讓你陷入在低效行為上,無從脫離。

換句話說,你要想成為一領域的頂尖人士,你就必須要思考,究竟要聚焦在什麼樣的行為結果,才能夠換來所謂用20%的力量,獲得80%的成果。

如果僅憑藉著努力,未必會讓你成功,要想成功,還必須要找到那個方法。這也是槓桿定理的最基本概念。

可以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有絕大部分是可以用更輕鬆簡單的方式來完成。只是當下的你還找不到更好的解決之道。於是一直陷入在過往的循環之中。

比如說,很多傑出的企業家都知道,「時間」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事物,相對於普通經營者來說,他們只會認為「錢」才是最重要。

就也是因為想法上的不同,前者在做事情時,都會思考,該怎麼花錢來節省時間。相對於後者來說,他們會思考,怎麼用花時間來賺錢。

然而,絕大多數成功的人都理解,成功不是因為賺了多少錢,而是透過我們的方式,來提升更高的效率,以幫助你節省時間。

很多人對於時間的概念往往很模糊,就是因為它沒辦法衡量,就因為這樣,所以一般人才會更聚焦在可具體化的「錢」還作為衡量的指標。

換言之,如果你想要用那20%的精力來換取80%成果,你就必須思考,如何讓時間的效率最大化,而不是用時間在賺錢,而是效率問題。

有的人投資100元就可以獲得1萬元的回報,有的則是100+1元,同樣時間單位下,你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已經有人在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目標,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可以說,這世界上所有的進步都來自於,那些聚焦槓桿效率的人的,就是透過行動讓世界來配合他們,而並非自己配合世界。

所有的規則並非牢不可破,重要的是你內心的那道牆。


04祝福,是因為相信


你希望對你的未來獻上什麼樣的祝福,或者說你希望你要在未來看到什麼樣的自己。一切從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你在學習、別人在耍廢;你在鍛鍊,別人在吃吃喝喝。

「後悔」跟「希望」這兩個詞之間都是用同樣的眼光在看一件事情,只是「後悔」是只能看到過去,「希望」是看到未來。

絕大多數的人容易回憶,卻很少去思考未來。過去永遠只是一段,而未來永遠都有著無限的可能,兩者差異在於你的眼光與格局,是放在哪一段。

對未來的希望絕非是一點、一時、一刻的想到,它必須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才有實現的可能。

美好的未來,從來都不是別人給予,而是相信了才能看見。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390|層次的差距: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毀滅你,因為停下來,你會犧牲更多


共計 2,08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如果說分開,是因為彼此在不同的路上,那麼,在一起,則是走向相同的方向。

就如《北京遇上西雅圖》的一句話:「愛情不是依附,愛情是各自獨立堅強,然後努力走到一起。」

然而,並非你所走過的旅途都不是白走,因為那些曾走過的,都是在成就現在的你。好比莎士比亞所寫到:「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但是,分開的背後總是有它的潛在邏輯。

而這個邏輯,就是每個人所看到的未來,即便有的人對於現狀不滿,仍舊會在一起,是因為對於未來的做出了備註。

可以說,在你生命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就了你,也改變了我。

但,改變,永遠是最困難的。即便你知道,你有寫下你的完美清單,可是你遠遠不會知道,這個清單會在你怦然的瞬間,產生的例外。

01這是最壞的相遇,也是最好的開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解釋說,當你接近好的人時,他會影響你使你變好,同樣的,接近壞人時,也可以使你變壞。

首先,必須要了解:「是因為你先接觸了這些人才變成那樣,還是你先變成了那種氣質,才進到那種環境裡?」

如果你在看你之前的照片時,你會感覺到懷念,這就代表,你已經成長了。

成長的定義,不只是你的知識、能力上的提升,它更具體指的是,你看待同一件事情,已經可以跳脫過往的想法,從更高的視野來全面的接納。

但是,要讓自己改變,不斷進步的成長,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反人性的行為,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的運作天然朝向最低耗能。在你做出改變,踏出舒適圈的同時,就是在讓你做出大量耗能的行為。

好比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最難的總是在開始,有時甚至會怠惰,或是不知道要寫什麼,但持續寫下去的背後,都必然存在的超越自己的動機,也是一種為自己的負責,可以說,每一次的下筆成文的背後,都是無數個深夜凌晨的寂靜下所完成。

換言之,所有的成長,都源自於個人內心的「動機」。

而世上的所有相遇,都是奇蹟,奇蹟的背後,都是因為我們曾經相信,或是認同某種信念下的動機,也因如此,在一起就成了必然的可能。

你會選擇你所相信的事情,直到你不再相信後,分開,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可是是什麼讓我們不再相信那些過往曾經認同的事情,這背後的原因,就源自個人的成長。如同你在看過往的回憶時,會感覺有些不同,那就是你的相信已經昇華為更真的事實。


02時間,頻率、分歧


你要分離出一項物質的元素,就必須從它們的性質差異來下手,例如、重量、大小、質量、頻率等的不同。

可是這一些缺少了一項也無法分離開,那就是「時間」。

只有加上了「時間」這項因素,你才能察覺出彼此的差異點在哪。

如果說,未來是現在的一部分,那們你身處的現在,會因為你想法上的不同,而走上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平行時空」。

可是你無法覺察各種選擇與相法的背後,產生出什麼結果,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當下的感受,與找尋你未來生存下去的動力來源。

然而,往往就是因為彼此對於所看見的未來產生不同,或是對於現有的感受持續的成長,從而導致看似相同頻率的兩條線,因為時間的因素,產生分歧。

或是說,在你的未來裡,還有沒有留下那一張椅子。另一種可能,也許就是缺席在你的未來裡。

03兩人偶然的相遇不是命運的關係


愛,是唯一活著的理由。你會留戀,也是因為有眷戀,這情感,是在那些記憶碎片裡,有著倒影、而且永遠留在於此。

如同潘朵拉的盒子裡,還存留下來的唯一那就是「希望」。所有希望的開始,都來自愛的動力。只要還有愛,那麼所有的相遇,決不是偶然。

因為所有的開端,都是讓彼此命運產生改變的起源。這也意味著,所有的分離,並非是絕對分開,但如果只有一方改變,而另一方卻停留在原地,分開
還會是唯一的選項,因為這時的彼此,已經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但你要相信,愛的真正來源,其實不再於他人,遠永都只有來自於自己。這也說明,當每個人對於愛的解讀不同時,會在時間的醞釀下,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很多人以為回到過去,就能夠改變未來,但事實上,那都是癡人說夢,如同你拿著鐵鎚,你看什麼都是釘子。

因為真正能夠改變未來的,永遠是你現在對於未來的看法,這個看法來自於你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就是喚起你內心中對於存活在世上的意義。

而這個意義必須要從「愛」的動力來尋找。

當你在探詢的過程中,你會逐漸發現到,跟你相同的人,這也就說明「愛情不是依附,愛情是各自獨立堅強,然後努力走到一起。」

因為依附永遠是從外界獲取動機,如果不能成為動機的來源,你永遠只能從別人身看到自己的動機。

04相信,已成備註


唯有你願意去相信,才能得到你想相信的。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妥協,並非是從彼此身上放棄什麼,而是你已經讓自己變成更好,讓自己又有了成長後,你才會意識到,那些曾經以為牢不可破的相信,原來是有它的可能性。

同樣,堅持與固執,同為一線之隔,你怎麼能夠判斷其中的是非對錯,其實那都不動要,因為當你的眼光看到什麼的時候,你只會知道二元論。

換句話說,沒有所謂對錯,只有你相信什麼,最終這個相信會成為你唯一的信仰。過去你把你認為對的事情,變成一張清單列表,只有符合上面的才是真理。

但你卻忘了,時間會讓你與這世界產生分歧,你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足夠美好。只有那樣,你才會知道世界的信仰,都是因為先有愛自己,才會遇到愛的人。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375|《二手時代》(1)被遺棄的孤兒: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


共計 2,22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你被關在電梯裡,那麼你的夢想只有一個:打開電梯門。然而,當電梯門打開時,你就會感到幸福,無比的幸福。這時你不會去想此刻應該做什麼,你就是單純感覺到快樂。

好比我們求自由時,往往得到自由後,卻會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走?因為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

如果你讀馬克思,你會是共產主義;如果你讀懂馬克思,你會是反共產主義。但這一切,如同你讀黑格爾、康德等人的作品,每個人的解讀都會有所偏差,不管是讀懂還是沒有讀懂。

但現實是,不管你有沒有讀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英雄主義、資本主義等等的主張,都無外乎在傳達一件事情:

如何讓人類走向繁榮

換句話說,思想,無分對錯,只是你先遇見了誰。而這個人所帶給你的想法,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中,成為唯一著事實。

一但偏離了事實本身,你就會開始抗拒、反抗,並且激起行為來重新找回你所認同的事實。


01你知道,後來


人們往往只會去關注這些繼續存在檯面上的事物,卻忽略了那些曾經也是檯面上卻不見的事物。

上個世紀曾經有向人類思想體制下的實驗,那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以及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為主的發展。開啟人類文明發展上最重要的實驗,什麼才更能讓人類走向繁榮。

然而,我們往往只知道結果,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蘇聯解體的當下,那時人們生活的種種,出現了什麼變化,以及在接下來的日子中,又產生了何種影響。

這一直視我們所忽略,甚至是刻意遺忘的事實。因為這是把你已經信仰了三、四十年的事實,重新否定,並且接收到那個你曾經反對的想法,這對很多人來說是種跨越不了的障礙。

如果你到俄羅斯的莫斯科,以為那就代表整個俄羅斯,可以說,你只是看見冰山一角,更真實的俄羅斯,更準確來說,莫斯科只是旅遊天堂,不是真正的俄羅斯,對人民來說那是另一個國家的首都。

你會認為,那個曾經是我的國家,而現在我所身處在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國家,我是活在別人的國家裡。

「別人」一種完全不屬於自己所認同與相信的事實,假使,你沒有了現在的一切,重零開始,為不會更容易接受現在的事實。

02事實不再是事實,你的一切


常會認為,現有的就是事實,一但生活一夕之間變得完全不同,你所認為對的事情,不再是正確時,你所信仰,悖離你而去,剩下的就只有你怎麼去活下去。

可以說,當為了追求自由與理想的同時,「好好生活」卻是被我們我置之於外。直到夢想實現,現實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卻不是我們認為的事實時,活下去,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換句話說,當金錢變成自由的同義詞,你會開始遺忘過往,從而以追求物質來代替流血,追求更好生活,成為唯一的選擇。再也沒有人想要為了偉大或是光榮而死去,甚至流血。

但是,在推翻過去的同時,沒有人去審史達林,因為審判史達林,等同於審辦我們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那些都是我們的家人。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不僅有勞改營、政治告密和鐵幕,也是正義和光明的世界,比如公平分享、同情弱者,而不是自私自利。因為那時候沒有奢華的生活,但是,正常的生活是有的。

你會發現,如果一項勝利,只是為了追求心理上認同感,或是那個你認為正確的未來。那麼過去永遠不會過去,因為那些是人們曾經活過,認為正確的事實,所走出來的道路。一但去否定,等同於否定了你現有的存在。

03未來,永遠是邊界模糊化


當時,誰都沒有想到它會突然終結,連戈巴契夫都沒有想到,但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誰都沒有準備,或者說,沒有人做準備。

如果你把一個曾經痛罵十幾年的思想主義,變成你要接受,並且認可你所否定的思想,並且以此為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則。

你能做的,就是「改變」

不適應的就是離開,另一些人則是選擇改變信念和原則,還有一類人把生活上的器具給全新換掉,重新換新。

但,你不能說這樣的改變就全然改變,一些曾經所相信認同的信念,還是會存在心中的某個角落,只是不再是生活中選擇的依據。

我們所想的不會在現實中存在,永遠只會停留在腦海裡,而讓這些想法獲得實現的可能,就是讓人們相信,並且認同成為一種生活的共同經驗。

人類就是透過這些共同的經驗,一次又一次的不斷進展,不斷的讓生活有所改善,然而,面對擁有更強信念的衝突時,必然會出現兩種情況:

強者更強
融合為一

強勢信念的發展,這之間的過程不一定會有文明的形式,有可能透過戰爭來獲得,甚至是逼迫等。對於後者來看,它是一種在彼此思想、信念上再次融合碰撞的過程,也就是思想再造的過程。

你會看到一個新的信念產生,但這個信念來自於前者與其他信念的結合。然而,這種融合為一的過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開放,並且能夠把思想框架給模糊化的人。

可以說,任何事情一旦有了明確的黑與白的分明,等同於是把你的思維邊框給限制在一個範圍裡,你無從拓展。很多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時,往往只認為心中那個自由是最正確的,卻忽略了,自由與自由本身還是有它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是你所沒看到的部分。

同樣,平等、自由,兩者之間並無太大差異,一但放到各自的思想框架中,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前者是為了眾人平等的社會化主義,後者是追求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

也就說,即便是良好的初衷,也會因為思維框架產生不同的解讀。但是,一切的初衷都是為良善基礎。並無所謂的誰先誰後,即便你先認識了一項思想主義,還是有可能因為時代的推演,邀重新接受新的思想主義。

但這並不會導致個人的否定,而是從新開拓個人思維的邊疆,從框架、模糊再到重新塑造新的框架,讓思想有了新的定義。

所以,為了自由而犧牲,卻不知道自由是什麼,往往得到的結果只會是衝突。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358|《從天而降的四十億債務》(1)希望,屬於持續跑下去的你



共計 2,57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當你不夠強,你連一個機會都沒有。當你抱怨別人現實、社會無情,當別人對你滿不在乎,說明你的能力還太差。因此,想要贏得人格尊嚴,和修改各種鳥規則,你只要做一件事:鑽研自己的專業,讓自己的技術愈來愈優異。只要你敢,再大的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負債40億日圓,一直被國稅局與銀行追款。
接手企業沒有像樣的標準與人才。
承受的壓力已讓身心不甘負荷。

人生有過這樣的經歷,通常有兩種選擇,一種直接放棄,宣布企業破產。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繼續接手下去經營,扭轉這一切的僵局。


01有種壓力連心靈雞湯也沒效


在作者父親過世後,突然接手社長職位,也放棄之前任職的職務。回到父親所經營的企業,但當開始接手後,看到帳務才發現,公司負債已達40億,這意味著,即使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如果不賺到超過利息的錢,這筆債務會一直不斷的增長下去。

為了挽救企業,必須跟國稅局、銀行不斷說明現在的情況,即使用苦情牌也無用,因為他們已經看過太多類似企業,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忍耐力,很快就會被查封企業,或是被提高利息。

作者一邊不斷應付債務的說明以換取時間,此外,還必須面臨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企業內部的運營現況。

作者經營的企業是他父親一手創立的居酒屋餐飲集團,但是在集團內部,卻沒有太多的正職員工,只有兩位店長要,卻有三十幾家店,對於集團內部理解的,只有一位正職行政,其餘都是兼職人員。

其中一原因在於,幾年前資深兩位高管一起離職,到外面開啟同樣的事業,並且把這邊的店長與資深廚師都一併挖了過去,導致現在人員水平始終停留在低點。

此外,即便有人在運作,但在每家店的人員服務沒有相對應的品質,例如,有次到店裡視察,發現廚師在跟顧客喝酒,另一次是在上班時,員工在宿舍裡打麻將只等到有顧客來時才開始。

然而,現在面對一個難題,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制止員工,必然會出現不做離職的可能,其中有一次就出現這種情況,導致該店當天沒有賺進任何財務收益,進一步加深財務上的虧損。


對於經營者來說,這種壓力下,即便是心靈雞湯,也無法產生效用。其中有一段就寫道,有次與稅務局的人會談後,被那種壓力逼到失去意識,當清醒時,那時在車站月台,發現快跌進鐵軌,一種連身體都想逃離這種情緒壓力,

其實看到這裡真的會體會到,生命的經歷,你以為的高峰,也許只是別人的平地,沒有體會過,真的就只是一串文字的敘述,但真正懂得人這種感受的人,會知道,這條路上並不孤單。

有時,即便有了這樣的運氣,可以承接到這樣的債務,這樣的內憂外患,這種壓力大到連身體健康都已經發出訊號。還是會有人選擇逃避,把這一切當作是為什麼會是我的感覺。但是,你別忘了,每當你獲得高興、快樂的同時,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是我這種感受嗎?」

有的人只會享受快樂的同時,當面對壓力卻只會選擇逃避一切,或者用憤怒、悲情來換取自身感覺良好。但其實這一切都只是證明你沒有能力,更準確來說,你太廢。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所提到,這個世界非常功利,但,在功利的背後,揭露了真正的遊戲規則:「當你不夠強,連一個機會都沒有。」

憑什麼你想要的,你就一定可以獲得,因為沒有人的人生遠永都是快樂、幸福。但是,你永遠有能力選擇,你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

面對這一連串的壓力,一直讓他堅持下去,就是幾段關鍵字:「黑夜過去總會迎來曙光。」、「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所有成功,都有相同的特質與價值觀,堅持,只是基本功,缺少了,你也走不遠。

追逐功利的旅途中,永遠不會只屬於跑得最快的那些人,而是一直不斷跑下去。但更現實的是,比你還強的人,跑的比你還要更勤奮,更賣力。

因為你的每次怠惰,都是別人超越你的瞬間。


02轉機,最壞的可能性


在文中開始出現轉機的時刻,是開始「假如最糟糕的情況出現會是什麼時?」

如果破產後會產生什麼樣結果?
如果結束後,有要以什麼為生?
這些債務又開怎麼解決?

面對壓力,將它轉換成文字,寫下讓自己清楚地意識到,即便到了最深的谷底,你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從這之後,作者開始一連串的改變,因為內心已經擁有了底牌,接下來要做˙就是為自己設定目標。

給自己五年的時間,不管當時是好是壞,如果沒有改善就申請破產。於是開始製作這1827天的日曆。

當所有的數字都在不斷的增長時,只有一項數字是不斷下降,那就是倒數的日期。

這種做法也讓作者開始聚焦,找尋出為了讓再造企業,不能僅是治標,還需要治本,面就是敘述如何解決這些事情。

沒有見過谷底,每當你下跌時,就會一直不斷膠著於眼前的困境,然而,一切以最壞的打算來出發,當你碰到任何事情在眼前時,你心裡已經知道,現在的情況已經算是好了。

如同心理學上的錨定效應,這個錨定的標準,則是由你來決定,為什麼碰到同樣的事情,有些人反應會很大,有些人情緒起伏卻很小,就是因為見識的格局視野不同,對於人生的錨定反應點也就有所不同。

但是,即便理解、知道錨定,做最壞打算,那又如何,為什麼需要?為什麼不是往正向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表現上快樂的人,內心未必真實感到快樂;同樣,外表沒什麼反應,內因卻有著不同的顫抖。人的思考,本身就是受到情緒所影響,也就是非理性情感為主。但是有些人即便是受到情緒影響,還是能快速回歸理智,這就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是當你看到一件事情時,即使當下你會受到氛圍的影響,你很快又會回復到原有的理智。這種能力的背後,就是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你對生命毛定點的格局視野。

如果思考角度小,錨定點的範圍淺,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換句話說,你會因為別人說什麼而影響你的行為。

真正的成熟,其實就是來自於你的見識格局達到一定的廣度與深度,讓你知道,即便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地方、文化、價值,或這背後的邏輯資訊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即便你無從得知準確的結果,但是你卻能準確知道,什麼才是好的選擇。

有過四十億債務的人,與沒有過的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天差地遠。但是,當裡從中理解一個人是怎麼面對,抉擇,與一路上碰到的風風雨雨,這些關鍵性的決擇,就是一種新的錨定,讓你開拓出新的生命視角,不會只是從井底看天的感覺。

人的生命只能經歷過一次,它都是獨一無二的角色。但透過別人的視角與體悟,你會一次又一次推翻你的世界,從塑你對生命的看法。

當你發現時,你就會知道,生命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因為每條路,都有它的不可複製性。而那些創造出生命希望的人,往往都是屬於堅持跑下去的人,因為時間可讓很多東西產生變化,它也可以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