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421|《少,但是更好》(2)專注的養成:捨棄掉你以為重要的安全感


共計 2,45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天從零開始,不意味著你所有的積累都歸零,而是知道,此時此刻的你,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愈多的事項要做,只會埋沒了你真正需要做的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不在於你想要的選擇,而是你對哪些選項說「不」。你的時間精力有限,愈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愈想要達成完美極致的狀態,反而會因為這種近乎全面性的完美,忘了你自己該有的模樣。

我們不會因為沒做什麼而變得不一樣,恰恰是因為做了某項事情,從而成就了自己。但這件成就的事情,不會因為你做了很多,成就了你,反而是專注下的延伸價值。

01先有「1」後面的「0」才有意義


《斜槓青年》中提到未來的工作型態將有可能成為多職業的人生。但是,如果只從「多職涯」的觀點,只會陷入一種,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卻沒有一項事情是你拿得出手的。換句話說,你沒有一項專精到頂的能力,即便往多元化職業發展,最終會因為這種多元化導致什麼事情都無法有所成。

這其實也說到一個事實,在沒有一項專業能力超越80%的人之前,你所做的多元職業的發展,都只會讓人記不得你是誰。

這就如同創業的三階段,首先你得先把自己變成一頭豬,也就是找到透做自身找視野發展找到第一桶金,接下來到時代性的風口,最終才是走向橫向擴張的階段。

然而,有太多人卻忽略了變成豬的基本功,人們為什麼投你,是因為你背後有某項核心技能,能夠與超越80%的競爭者,要不然你連被看見的可能性都沒有。

02你的專業有超過80%的人嗎


80/20論點裡,就解釋說,所有成果的展現,往往取決於你所做的那20%的關鍵行為。從這個概念進一步延伸到職業多元化發展,任何領域的擴張都需要從讓你生存下去的20%關鍵能力開始。

當我們專注在能夠使我們生存的領域下,是從生存階段至發展階段的專注。

因為最初我們把專注投入在能夠使你生存的領域,並且能夠產生出最高效益。而非從所有事情都開始。也就是把自己所擅長可以存活性的角度來出發,最終對於這項生存技能能夠發展成為一項多元化的職業基礎。

從能力技能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項專精的背後,都必然要有清楚的發展脈絡,例如,小說者不是先會寫故事,而是對具體事務的深刻描繪。在文學性上,你愈是能夠把生活中的感覺,清楚、具體的描述透過文字把這種感覺描繪出來,才是所有故事創造的基本功。

換句話說,任何執業的多元化發展,都必須要從單一的專精職業來延伸,而延伸的基礎來自於專精領域的能力模組化,技能化,以及基礎能力為基底。
一但沒有建立好這種基底功,任何想嘗試多元職業的發展,都將會只碰觸到邊,無法達成20%的頂尖。

03興趣導向,可能加速希望破滅


即便知道專精背後,是源自對基本功的發展,接下來就是選擇往哪個基本功來發展,這時絕大多數人認為從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開始做,必然可以超越那80%,因為我所做的事情是我所熱愛的。

但是事實證明80%的人即便是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事務上,也無法成為卓越,原因就在於,「希望的破碎」。

人對一件事情有熱情,是因為看到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所以在此不斷的努力,但如果一件事情即便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或者說這個成果跟自己所設想的不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感,往往是導致興趣的幻滅,因為有所期待,反而被這份期待給的所扼殺了持續下去的動力。

04成就,都是給予而來


《優秀到無法被忽視》裡講到一個概念,任何在每項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人,往往都不是因為先對這些領域有「興趣」才不斷的投入,最終成為一種專業的技能。也就是說,那些專業到卓越的人,都不是先有興趣才有優秀,而是現有專注才有後來的興趣已到後來的優秀。

這個觀點的不同其實就是給予跟想要的差異。興趣使然,是因為你的想要,相對於給予,因為沒有設想的期待,讓你任何一點成果都是你的成就感來源。

如同前美國總統甘迺迪說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後者的出發點,就是從給予的角度出發,釐清自身的能力來做為貢獻。對於前者的觀點,則因為太在乎擁有,以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必然要有所回報,也因為這種想法,反而在當你遇到挫折,停滯不前的時候,更容易有放棄的想法。

05你真正想要嗎


一但釐清了各個概念,要發展你的專業,成為前20%的核心技能,其實都是把現有的事務給做到最好。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專業,不是興趣使然的原因就在於,當你把這些你所想要的結果,跟你所處的現實有所不同時,那種落差感,進一步扼殺了你對於你未來的想像,更多的是你覺得這不是你所想要的。

相反,如果不是興趣那會是什麼情況,因為對於未來沒有期待,這種落差感的呈現,也就自然不存在,因為在未曾設想過的領域中只要有一點成就,都是對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認同感的增加。

這就說明,沒有一項事務是我們所設想的結果,因為路途上都會充滿著各種挑戰與激情,你無準確知道道路上的會有哪些突發。

但總有一件事情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問自己:「這件事情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06專精,都是放棄掉部分安全感


當我們已經擁有,以及還沒有擁有的對比中,人們往往會傾向於把已經擁有的事務賦予更高的價值感,即便你已經沒有再用到了,也會想盡辦法說服自己,這些都是過往的回憶與成就。

也因為這樣更是愈放不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對於已經失去的東西,還是會難過,但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含著某些潛意識的存在。就如佛洛伊德曾提到:「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的流露。」

其實不想捨棄的背後,源自於不安全感,因為一但承認認同捨去,等同於否定了自己,承認這件事,你看起來不重要,但是通常願意出來「承認」。就必須要放起部分的安全感。

這就解釋道,當我們要專精做一件事情時,但就是不知該如何果斷決斷掉其他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像放棄,都意味著你在生活中的安全感將被抽離。

同時也意味著當一個人愈是展現自己的忙碌時,某種程度上是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社會上的認同與安全感,並非是出於想要忙碌。

所以,你看到許多頂尖人士,都是在某些領域放棄掉部分的安全感,從而獲得更大的專注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愈讓你感到安全感的,愈容易進入到舒適圈,然而,持續突破自我的過程,就是在走向不安的領域。換言之,專精的本質,就是在透過一次有一次的放棄自我,最終成就自我。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418|《少,但是更好》(1)你遠永有辦法做「重要」的事情,只要你「相信」


共計 2,38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巴菲特一生只買幾支股票就回本,即便你把錢都投入到全世界股票中,你也未必能互得相對應的回報,因為這兩個邏輯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專注」。

有多少人即便能力能強,也無法突破自身的發展,原因就在於,無法放棄任何事物。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放棄的真正意義,只知道當你獲得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卻也忘了自己。

其實放棄的反面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該專注的,把所有的精力與精神都投放到上面去。

但實際上是,選擇你該放棄什麼,遠比你想要什麼還要來得難。因為你認為每一種選擇都會是一種機會,一但放棄等同於關閉了這一扇窗。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進一步延伸成為一種最明顯的行為,那就是「選擇恐慌」。

如果要讓你選一身書來讀,這時,有三本書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情況是你有一萬本書你可以選擇,這時候前者的情境你選擇的效率更高,後者則因為資訊的爆量以致你已經無從篩選。

這也就是整個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過去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很容易知道、找到我們所要的商品,但是當產品與服務供過於求的時候,這種外在環境讓我們的選擇多到,跟過往任何時代來的多時,選擇就成了一種「新挑戰」。

01忙碌,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低俗


資訊爆量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到的新問題。一但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放棄選擇就會成為唯一的選擇,以至於什麼事情也沒做成,因為什麼都想要,也就什麼都得不到。

回到個人的角度來看,更是同樣的情況,當我們被所有事務給追著跑時,實際上已經不是我們在選擇,而是給這些事務牽著走,此時的你已經不是你自己。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很忙,根本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你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證明自己的忙只是緩解你心中的不安感,讓你覺得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你不想做,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結果。

真正的忙碌時,你不會感到忙,而是樂在其中。因為你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要做的。

讓你覺得忙碌沒有價值,是因為選擇愈多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於是心裡想把這些事情都完成,但那都只是在欺騙你自己,「感覺可以」做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降低完成事情的專注度。

因為你會不停的切換,轉換心思,以至於根本還沒有進入「心流」的狀態,馬上又被其他事情的思緒給牽引著走。

02你真心喜歡,並且想要嗎,還是自欺的幻想


事情很多,要怎麼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找出那一個我「必須」「想要」做的事情?這時要先有格局觀,再來談細節。

一件衣服你不喜歡,就不會想買。但是當你擁有了這一件衣服,這時你心裡感覺不喜歡,覺得還可以,你就會想繼續留著。直到最後,每一件都有這樣的想法,衣櫃就成了衣服集中場所。

選擇往往都是以感情性出發,只會導致事情愈積愈多。但其實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就會全部打破,也就是從最能夠下手的地方開始:「我們“相信”什麼」。

「忙」只是藉口,如果你真心想要,即便你再累再辛苦也會去完成。所以,忙不會是現實,只是我們逃避說詞,因為我們永遠有行動選擇,只是你把當下的選擇交給了你的感覺、放縱、隨意,而並非從「你真正要的是什麼」角度來出發。

人類之所以跟其他物種有所不同,就在於我們懂得「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基於情感上的感覺,而是對自我了解基礎下「必須要」的選擇。

因為先有了真正想要,讓相信成為一種信念,才會知道在每一個選擇點上,什麼是我真正要,而不是想要。

真正要是基於「專注選擇的結果」
想要是源自於「總括性的完美感」

03知道到現實,中間還缺了你的「相信」


所有選擇性障礙,都是對自己的「不相信」認為這一刻選擇那一個,感覺下一刻又覺得另一個好。因為不能割捨想要,就無法擁有確定性的答案。

這種邏輯一但跨不出去,就會成為一種慣性,最終成為一種習慣,影響日常,影響你一生的結果。但人生,卻都是由這些慣性的積累所衍伸而成的個體,最終反向堆回給世界的認知,以至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專注,恰恰是因為選擇太多,導致我們已無從相信自己選擇的是對的。

其實所有相信的源頭,都是因為自己知道要什麼所產生的結果,

但這就會有一個問題產生,即便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選擇,為什麼還是得不到「我認為」的結果。

因為這世界的努力與回報,從來都不是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04不對等,就找出關鍵指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農耕時代的想法,但它的精神卻不會隨著時間所消失。

所有選擇障礙,並不會你知道要選擇你要的之後就會改善,就如同你知道闖紅燈是違法的,但有多少人就這麼走過這樣的路口。

所以要讓行為落地,成為習慣,它的背後需要知道,這不是一個點的結果,而是一整個時間面的過程。

這時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怎麼知道專注在,你聚焦選擇上的行為,已經達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有時候,明明很努力,卻還是無法如願以償。所以,關注的不是結果,反而是前期的選擇上,這種選擇關鍵在於「時間價值」。

05「選擇能力」來自對時間價值的衡量


《精進的力量》對於我們「事情」與「時間」的論述中,外加了一個「衰減」維度。這個衰減的概念,如同從時間價值是否能夠被放大,被延續的角度來出發。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些經典書籍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經典,因為書裡面的內容從第一性原理來探討,也就是萬物演進的本質,當你在不同時間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種認知的基礎是所有發展的底層基礎。

當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上必然存在的80/20法則的基礎,你就需要找出那時間價值能夠發揮到80的效益,卻只需要20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選擇能力」才是你能否成就你自己的關鍵能力。以時間單位的價值是你的考量依據。如同巴菲特只投資少許,卻回報高,因為巴菲特只投自己有把握的,其餘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有把握,就是時間價值高的投資項目。

專注本身是我要的行為結果,即便有再多的誘惑,都不會偏離,所以先有格局觀,才能知道方向性,選擇能力也以此為基礎。換言之,你要從未來看現在,而不是現在看未來。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281|提高執行力:找到那最重要的一件事


共計 1,10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曾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對於李國修來說,這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上台,演戲。這也為世人留下27部經典劇作,個人演出超過百種角色,舞台表演逾千場,可以說是當代華人劇壇深具成就的全方位戲劇藝術家。並且影響了臺灣戲劇藝術工作者和影視圈演藝員做出深遠影響。

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如此,這背後也代表著無數的辛勞與努力。
當你見到某個人博學多聞,代表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學來的。
當你見到某個人成就非凡,代表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努力達成的。
當你見到某個人技術高超,代表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培養出來。

所有的成功,都不會是偶然。而是在一連串的努力與付出後,成為必然的結果。

所以,成功不是一種成就,是一種狀態;成功不是一種標籤,是一種能力;成功不是一種結果,是一種練習。這一切的最初,取決於我們能否找到那「一件最重要的事」。

那麼,我們如何找到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哪些事情是阻礙我們找到那個關鍵要素的問題。

德國作家歌德曾說:「別讓重要的事情被不重要的事情所牽絆。」

如果在執行任務中,不分輕重緩急,把所有的事項直接列出來,等於是沒有列。因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同樣重要,但我們卻會陷入這種誤區。

《與成功有約》中有提到一個時間管理的工具,就是把事物分成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這時我們最常被緊急又重要的事情所牽絆,但卻忽略了重要部緊急的事情。

所謂的找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針對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開始實施。例如未來100年要登上火星,重要卻不緊急,但我們卻容易一拖再拖直到快要到截止日期時,才開始著手。

這時我們就要停下腳步,看清楚,究竟哪些事情是非做不可。並且決定哪些事情更重要,那讓些事情引導我們的每一天。所以就會開始在每一天騰出一段時間設計、規劃火箭、路程與相關設施為未來100年後做好準備。

有時那些讓我們感覺很緊急又重要的事情,可能阻礙了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在設計清單列表時,一定要少到不能再少,最終只保留一件事,那個才是驅使我們往特定方向前進。

如果每件事情都做,有時它可能會帶我們到每個地方,卻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總結


學習減法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做了許多的加法,但卻往了減法的重要性。事情愈多並不代表我們都一定要做。

捨棄掉我們該做的事情,一開始會覺得很空,有些時候,那個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真正想要、能夠做到的事情,這才是永遠最重要的事。

不管事團隊或者是個人,一件事,就象徵著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地為何,這個概念是一種內化的概念,幫助我們迷失在汪洋大海中,提醒自己去發現那最重要的事。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258|未來的每個瞬間,都隱藏著你現在的模樣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曾說過:「所謂的自由,不是我們能夠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往往,那些可以不斷讓我們成長的事情,執行時反而是困難重重,有的來自外界,有的來自我們自己的內在。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在一開始就能知道做好專注。有些時候,會羨慕別人的精彩或者是成功。但,我們也忽略了這些人背後所付出的辛勞,以及非常殘酷的自我管理。

其實,當我們專注在一件事情時,把專注力發揮到極致。就會發現到,不管是來自任外界的支持,都不是會因為你的可憐,或者是哀求所達到的,都是源自於我們自己本身持續的專注。

只有當我們做了我們該做的事情,並且為最壞的結果做事,我們的決心才會被看到,這時外界的支持才會到來。

社會協作的本質,來自於我們自身個人不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過程中不斷積累自身的價值,是因為我們做好了那些事情,讓我們成為了那樣的人。就像是,人類創造了工具,工具也反過來塑造了人。我們所投入的精力塑造了自己本身,那些過程中的經驗積累,都將逐漸形成我們自己的個人品牌,也可以說,人的社會關係,就是我們所有所選擇的總合。

並不是我們所有想要成為的慾望都會實現,因為在這背後,還需要有一個力量,那就是自控力。或者說對於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有所選擇,這將會導致我們本身除了知道要專注做好哪些事情,更重要的還在知道,在過程中,我們也放棄了什麼。事實上,最關鍵的還是屬於後者,因為那些不放任,不沉淪,擁有強烈自我主宰能力的人,都是放棄一定的舒適度所換取而來。也是如此,才會在某一天,讓自己所在的領域裡,做出非凡成就。

自律、專注本身就是一種反人性的過程,一開始會非常痛苦,或是,苦到失去希望的可能,這就好比要推動一個物品移動,都必須克服它的最大靜摩擦力。

我們自己本身相信什麼,就會成為那樣的可能性,希望人人都會有,而到達那希望的彼端,來自於我們一點一滴的積累,做好當下每一個付出與努力。

時間,會在未來的日子裡,以另一種形式讓你看到。未來,也許不是屬於那些一開始就跑很快的人,而是那一群不斷在正確跑道上奔跑的人。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241【思維認知】專注,源自於內心的平穩


美國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Jim Rohn)曾說:「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也就說,你平時與什麼樣的人接觸,就會形成你現在的模樣。如果你想變得優秀,就需要找優秀的人,這也是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

就像牛頓的經典名言:「如果我看的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所提到的「巨人」就是從加利略、哥白尼、迪卡爾、虎克等哲學、數學、物理學家的眼見為基礎來探究更遠的未知世界。

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最至關重要的價值。我們現在享有的任何物質生活、思想模式,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所創造出來的成果,我們則是站在這些基礎上享受著文明發展的果實。

然而,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卻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成功,或者不斷傑出優秀。

其中,很大原因來自於:自己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落後於別人的,其實在心裡都特別清楚,無非是從生活中的一點點差距開始。

為什麼別人能夠減肥成功,而你的體重卻呈直線上升?

別人在控制飲食的時候,你在暴飲暴食;別人在操場跑步的時候,你在房間睡覺;別人在健身房流汗的時候,你在空調房躺著。

很多事情別問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知道答案。

只是不去做。對於缺乏實踐能力的人來說,無論什麼道理最終都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一切的價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動去實現。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道理、一個方法,最終在一個人身上沒有用,是不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去實踐所導致的?

另一方面,在理解一個道理方法,就需要先擁有吸收、學習的能力。然而,要如何強化自身學習力,讓同樣的時間能夠發揮雙倍的效果。接下來從《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到三的學習時,所需要釐清的三個認知。

專注 學習 心流 時間
共計 1,982 字| 閱讀時間 2分鐘

《如何高效學習》的作者他用 10 天搞定線性代數,一年搞定麻省理工 4 年的課程並成為歷史上最快畢業的人。還在 TED 登台演講,向全世界宣講自己的學習經驗。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的學習時間,不過兩個小時而已。他將自己的學習方法論稱為 “整體學習法”,也就是:

把新知識與頭腦中的已知聯繫在一起,形成知識網絡。

這套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專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專注真的像你說的這麼重要嗎?

是的,專注真的很重要。

我們在做一件事兒的時候,注意力會不斷提升。一旦有人打擾,思路就會分散,之後我們想要再次達到之前的專注度,就需要額外的時間。

讀書的時候,手機上突然跳出幾條吸引人的訊息。如果忍不住打開看了幾分鐘,想要再接著讀書,就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進入“狀態”。

再比如說,編程、做數學題這類邏輯性較強的事情,如果在中途被打斷,下一次想接著做就需要回想一下之前的步驟了。

一來一回,中間浪費的時間就不止看起來那麼少了。

認知心理學中有個 “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是指人的聽力選擇能力。比如說在嘈雜的雞尾酒會上,突然有個聲音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們會很敏感地注意到。

同樣的,假如有一件我們日夜都在思考的事,潛意識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件事上,一旦發現了相關信息,很快就會產生靈感,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至於如何保持專注,我想從三個角度跟大家分享:

01專注與心流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進入忘我愉快的狀態就是心流。

心流發生時,我們會全神貫注,感覺時光飛逝,這就是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狀態。

心流可以幫助我們迅速進步,達到巔峰。比如說:作曲中的貝多芬與投籃時的喬丹。

而心流產生的關鍵在於:目標、反饋、專注。

設定目標,是為了讓我們對行動的初心進行思考,以免在實施的過程中產生質疑。同時,目標的存在也為了讓我們獲得成就感,不斷提升對自己的要求,持續突破。

反饋讓我們看清事情的進度,對實力進行現實地評估,進而不斷調整,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

專注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也只有在身體、心理條件都具備時,才會體驗到深度的心流。

心流會帶給我們愉悅感,但這種愉悅又會分散注意力。因而我們需要第一步明確的目標來告訴我們:

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畢竟,那些能讓我們分心的事物,本質上是因為它比我們正在做的事更有吸引力。

02 時間管理

1. 熬過萬事開頭難。

如果能夠通過最初那段時間,把最重要的基礎搞清楚,後面的效率會越來越高。

很多人放棄,都是因為開始的時候太難了。就像學英語的那位朋友,等他了解基本的詞彙和用法之後,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看電影等其他方式繼續提高英語水平。

2. 重要的事情優先做,用整塊時間做。

一方面,第一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另一方面,趁著早上最清醒的時間完成一件重要的事,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心理暗示:

“今天有一個好的開始!”

有些邏輯性比較強的書,或者是某個連接性比較緊密的知識點,最好不要拆開來學,因為分散的邏輯不利於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03抗干擾

讀書的時候,我們有整塊的時間可以專注於一件事。

可是工作之後,手頭的事情就多了起來,有時還需要我們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這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

1. 不斷切換於各任務之間,會虛耗我們很多精力。

2. 在一件事沒做完的時候,突然想起另一件沒做完的事情。

抗干擾能力可以通過刻意鍛煉提高。

上下班的時候,我經常在地鐵上閱讀,不能坐就站著看,事實證明在強干擾環境下看書還是很有效果的。

另外,規律的運動也可以增強抗干擾能力,比如說跑步。

如果你曾把問題放在大腦中很長時間,應該也會有類似於頓悟的經歷。

當我們專注於某個問題時,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變成了與問題相關的樣子,很多平時難以察覺的細節也會浮現出來,帶來出乎意料的靈感。

結語

在很多成功人的身上都會看到一種特質,那就是很強的專注力,或者說對於事物發生時,以一種平穩的心態來面對,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讓自身內在世界產生太大的起伏。

如果外界發生什麼就跟著一起變動,就也代表著你連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因為專注,不僅是看到現狀,更多的是放在未來,只有清楚了方向,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時間投注在正確的事情上。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232【戰略思維】做最好的自己,專注當下,放眼未來


判斷一個人是否會成功,不是看對方他最得意時候的表現,而是在看他面對失敗、挫折時的反應。

因為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綜合情商、智商等各項思維的總合。

換句話說,失敗者總在怪別人,成功者總在怪自己。

就像是好企業都是誕生在壞時代。沒有阿里巴巴,很多傳統零售企業也會倒下。對手越強,你才會越強。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要像一個優秀的拳擊手一樣,不是想辦法重擊對方,而是躲過每次致命的打擊。

一位優秀的CEO要看的是所有人說好的時候,你要看到哪幾項危險的重擊。

在所有人悲傷的時候,你必須找到希望在哪。所以一定要逆向思考,一定要思考這些問題才是一個領導者。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是考慮問題的深度、廣度、角度不一樣,才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CEO。

所以必須要清楚地意識到,即使站在風口浪尖,絕不等於 you are the leader 絕不等於是領導者。Yahoo層也是風口浪尖,說沒有就沒有。

在不確定的時代下,真正優秀的企業家、或是個人,都只專注在我們可以做好的事情上。

所有殘酷的時代,都會有一批對未來抱有樂觀的人,打造出屬於他們的未來。

因為即使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都有可以突破的機會,只是我們眼界是否有達到那個水平。

最近從馬雲在達沃斯論壇到浙商總會對未來經濟形勢的見解後,得到一個非常大的體悟,那就是全球化的戰略思維。這也是未來在整體經濟環境下,能否不斷發展的關鍵要素,這也呼應到張忠謀在建設台積電時戰略以及郭台銘在全球產業的佈局都是一致。

這也就像馬雲所說,他不只是阿里巴巴主席,更因為擔任不同組織的領導,要去全世界拜訪,理解全球的經濟產業上的發展,並且把這些所見、所聞、所得到的帶回來,讓我們以此為基礎,看到未來的趨勢走向。

這次分享馬雲在清華大學EMBA課堂,分享的企業家精神與未來的見解。



我心裡覺得有一個工作我從來沒忘記過,我是一個老師出身,學的是師範,在大學教了六年書,創業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個東西從來沒丟過,那就是當老師,我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比任何一個CEO都多的時間,在外面交流、講課、聊天。

可能沒有像我這麼高調的一個人,到處去講,這是職業病。因為老師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分享自己,很多知識不是老師的,但是你必須要去分享。我在大學裡面教的六年書中,其中做了三年班主任,當班主任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我當老師學到了兩樣東西。

第一,老師永遠希望學生超過自己,這個素質也是當CEO一定要有的一個素質。天下的老師都希望這個學生當老闆,那個學生成為銀行家,這個學生當了縣長,當了書記,那個學生當了優秀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老師希望這個學生生破產了,那個進了監獄,所以老師最佳的產品就是學生,學生越好,老師才會越好。

這是我當老師學到的第一樣東西,這麼多年來,伴隨我整個生命。我真正出來創業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離開大學,但是當老師是我永遠的一種職業病,我希望加入阿里巴巴的員工每個人都超越我,每個人都超越自己,這是骨子裡的東西。

第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經驗分享,不管別人要聽不要聽,你要自己知道的要跟大家分享。即使我不懂,很專業的事情,我也學會之後再分享。老師也要不斷學習。在中國企業家裡面,估計我應該排前十個。創業以來,我沒有再回大學認認真真坐下來聽過一個月的課,但是我幾乎跑遍了很多國家,很多公司。

比爾蓋茨、巴菲特、只要是全世界今天還活著的那些老大們,企業家、政治家,我能有機會,我都願意見,因為都是學習,並非只有坐在校園裡面才是學習。我書確實看的不多,這點我承認。但我從來沒說過讀書無用。


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

成功有時候你情商很高,搞定一個人,搞定一個機會,也許你就起來了。但是你要不敗,一定是靠智商,智商就是你要不斷的學習。

智商低的人,沒有願意人跟著你幹的;情商低的人,是沒有辦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有時候是很難管的,你如何用情商?這個情商不是跟人鬥。

一個老闆要成功,絕大部分要有三個商,第一情商(EQ),第二智商(IQ),這兩個之外,還有一個愛商,大愛之商。你如果沒有對未來、對社會、對將來、對人之間有一種愛心的話,真正的人才不會跟著你的。這三個商合在一起,你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

我自己覺得當老師比我的另外一個身份重要。你們看各種各樣的老師,老師的成功往往是從學生當中學到很多東西。我過去覺得自己可能跟其他企業家的區別在於,我喜歡把人當書去看,而不是把書當人看。

有些書我看了第一頁,前面幾頁,我就知道後面的故事,你是能夠感覺到一個人的境界,一本書的境界。

有些書我一天翻了就扔掉,有些書我可能像老子的道德經,儒家的論語,我可能看十年,我有空沒空都要看,短短幾十個字,我可能看三四個月,還在翻來覆去的看這個東西,因為這中間是要慢慢去體會的。

我自己覺得做生意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員工,你的企業不可能有創新。如果你不去了解你的競爭對手,你的企業永遠不會成長。道家講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不是真正的不尊重對手,而是真正尊重對手,才懂得我的對手在更高。

你如果這種狀態,你的企業自然會做的不一樣。我想如果你在碰到競爭的時候,不妨思考兩種,第一,道家思想的競爭是很有意思的,太極的競爭思想是世界上第一的。西方也是競爭思想,基督教是是黑和白之間。

道家的思想將黑和白之間交融,我告訴大家,企業家如果你出去做生意,碰到競爭,火氣就特別大,恨不得把競爭對手按到馬桶裡,你是做不長的。因為對手到處都在,按死了這個,還出來一個,你就變成了一個職業殺手,你成不了大事。

我們在競爭過程當中要思考的就是這種對手要尊重他,會戰者不怒,真正會打仗的不會生氣的。為什麼計算機會超過人類?計算機沒情趣,我有時候下棋,我下圍棋,我是一定找比我技術差的人下,就是找樂趣。如果被人家殺的痛苦,何必呢。

所以會戰的真正的高手沒有情趣,我生氣是好不容易搞起來了,被他攔腰砍斷,我會生氣,會輸。做企業也一樣,你如果動不動發員工的脾氣,甚至對競爭對手深惡痛絕,你的企業做不大的。

誰都是你的對手,小有小的對手,中有中的對手,大有大的對手,國家有國家的對手,時代有時代的對手,如果競爭過程中,你越來越痛苦,對手越來越高興,你一定做錯了。應該是對手越來越痛苦,你應該越來越高興,那就對了。

競爭我們是要去思考的,你如果擔心競爭就不要做生意,擔心失敗就不要做生意。誰保證你一定不會失敗?你要擔心死就不要活著。

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阿里這麼多年下來,我們這幫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不管別人怎麼激怒我們,我們盡量做到不怒。不管市場多麼混亂,在混亂的時候我們冷靜,在外面特別冷靜的時候,我們內部得搞混亂了。

這個是一種完全的調整心態的策略,所以我想我們在整個學習商業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文化,學習組織的方式,學習儒家組織好自己,適應社會,道家講適應整個自然環境,佛家講人怎麼把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統一起來。企業做大的時候,麻煩多了去了。你怎麼幹都是錯的,怎麼辦呢?


所以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強大的內心文化,知道自己要什麼,放棄什麼,每個人知道自己有什麼,你到底要什麼,你要放棄什麼,就沒法做好企業。企業如人,企業要想明白,你們企業有什麼,最重要的是你放棄什麼,沒想明白自己放棄什麼的人是根本不明白自己堅持什麼,企業也一樣。

企業經常是我能幹這個,誰都能幹這個,問題是你該幹什麼,不是你能幹什麼,而是該幹什麼。這些問題,這些思考都是從文化積累出來的。


所以教育、學習是兩個概念,“育”和“習”是對文化來說的,“教”和“學”是對知識結構來說的,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未來三十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創新能力的競爭。 MBA也要思考這個問題,所有人類可以寫清楚的事情,機器可以比你們做的更好。


未來的企業拼的一定是創新的能力,而創新的能力當中,知識很重要,但是文化變得更重要。如果你覺得未來不行,是你的想像力不夠,如果你認為未來就這個樣子,也是想像力不夠。所以MBA該怎麼樣,企業該怎麼樣,你今天的選擇奠定了未來三十年,未來的三十年很多行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每個人想想自己的職業,每個人想想自己的未來,每個人想想自己的孩子,重新設計,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一個挑戰,這是一個機會。機會的關鍵在於你怎麼改變自己。這個真正的會影響,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後面二三十年會越來越快,會加速度,直到五十年以後,世界格局重新開始。

世界格局的變化是昨天強的人轉瞬之間就會變得弱,當年大清王朝是很牛的,英國算什麼!倒過來了,英國還沒坐穩凳子呢,美國強大了。現在形勢又變了,這是我對大家想強調的,正在發生,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結語


每次在看這些全球化佈局的企業家,都會從他們的身上去思考,他們所做的每一個布局、規劃與調整,都是為了什麼。

就像前面提的,看一個企業家是否優秀,就必須從他看事情是否有廣度、深度與角度的不同。

每一段話,都代表著從不同維度在看事情。這也是會一直關注他們的原因,因為他們所講得話,都是從某種高度來看事情,而我們就可以透過這些話,來解析從他們的高度來分析未來的走向。

如同牛頓的經典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60【思維認知】你每天90%的注意力被浪費了



一般人人跟成功者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我們把時間精力都投入到什麼地方,有一句話這麼說,「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要更努力。」他們努力就是在於把注意力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每個人一生中的時間與精力都有限,我們必須思考要怎麼把有限資源,發揮到最大價值的產出。

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有一次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小野的答案就兩個字「專注」,說自己是把整個生命,投入到壽司製作中去,即使到了70歲的時候,每天早起去東京海鮮市場,親自挑魚,一塊章魚在切片之前,要用獨特的手法按摩四十分鐘,睡覺的時候想到一個捏壽司的新招,立刻起床就試。

然而有些人說了,我也很勤奮努力,那為什麼還沒有成功,有一種說法就是,你每天90%的注意力,都被浪費了!

身為一個普通人,資源不夠豐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們聚攏起來,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有一個著名的技能曲線表,像一座山的輪廓。從山腳,到山麓,這個最漫長,坡度平緩的部分,是最開始的入門階段,也叫緩慢起步期,這個階段門檻很低,人人都能進,上手也很快,但你只不過是個經驗技能都不足的菜鳥。

經過一段艱難的積累後,你會進入第二個階段,曲線突然轉向上,坡度陡峭,這叫「快速提升期」,就是說你在這個領域裡,已經超越了那些入門菜鳥,成了一個熟練工,技能大幅度提高,最後,曲線上相當於山峰的第三期,也叫高原期,如果你攀登到這裡,恭喜你,你已經是萬里挑一的高手,能夠對這項技藝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例如以籃球運動做例子,很多人都會在閒暇時間拍兩下球,投個籃放鬆下,但也僅此而已。和普通人相比,職業籃球運動員,不但有卓越的身體天賦,更通過勤學苦練,邁過了第一階段,進入了第二階段,能夠依靠這項技藝養家糊口了。

然而,還有一群孤獨求敗的高手,在美職籃,拿著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美元的年薪,讓我們來看姚明,他在上海職業體校訓練的時候,是入門階段,每月拿著幾千塊的補貼,進了CBA,就是第二階段,收入曲線也隨著技能曲線,急劇上升,工資從每年10萬漲到幾百萬,但是他到了NBA呢?一年薪水上千萬美元,算上廣告代言,更是不計其數,這就是抵達了高原期所獲得的巨額回報。

讓我們把話題再移回到我們自己,一個初級程序員,和Google頂尖的軟件工程師,收入差距有多大?估計不會亞於普通籃球運動員和NBA球員的差距。站在這個收入金字塔塔頂的人,佔有大多數的財富,而且收入差距,還在不斷擴大。

初級程序員和谷歌工程師的區別在哪裡,天分固然是一個因素,但專注與否,也是重要原因。看看周圍很多人,表面上是很勤奮,但是精力,注意力都被無數事情分散,一會在炒股,一會在應付本職工作,一會又想報個班學學外語,還要抽空偷懶打遊戲。

結果你就發現,在每一個感興趣的領域裡,因為你的投入有限,就只能停留在第一階段,緩慢起步期。後果是什麼呢?就是你要和大量同樣處在緩慢起步期的人,一起競爭比較初級的工作崗位,然後你們一起,把這個領域的薪酬水平拉低。

那麼,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普通人,如何把這90%的被浪費的注意力有效整合起來,投入到那個核心目標上?

第一,專注當下,做好計劃:大家知道,明星可以僱助理,幫助自己規劃時間,處理雞毛蒜皮的瑣事,我們僱不起助理,但可以做自己的助理,把每天必須做的要緊事,列表記錄,每天定時查看,檢驗完成度,完成了,可以自我獎勵,沒有完成,要自我懲罰。

第二,遠離手機。這個大家都知道,手機,把我們的時間碎片化,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也縮短了,我們不知不覺在各種無用,瑣碎的八卦資訊裡,耗費了太多的時間,所以,你不妨在每天精力最旺盛的工作黃金時間,關掉手機,切斷不必要的一切聯繫,無論是互聯網娛樂資訊,還是社交網絡上的朋友,集中注意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要學會取捨,要完成你的主要目標,你就必須犧牲一些次要目標,甚至興趣。 「股神」巴菲特在1958年買了一棟別墅。一住就是五十多年。在巴菲特看來,住宅的第一功能性,是居住,過分追求投資,甚至舒適度,都會牽扯自己的精力,自己的精力絕對應該投放在本行,就是金融投資分析這件事上。

第四個秘訣,就是在自己的空間裡,劃出一塊「工作區域」。別的地方亂糟糟不要緊,你工作的區域,一定要整齊,避免出現過多的雜物牽涉你的注意力。心理學家說,如果你要在同一個桌子上完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項目,那就把桌子劃成兩個區域。

進入一個新的空間可以讓你的大腦重啟,讓你的創造力不受限制,而治療輕度失眠的方法,比如沒有睏意時不要臥床,不要在床上進行閱讀或者影音娛樂,運用的也是這個原理。

所以說,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在體力,智商方面的差距不大,然而成功者始終只有少數。原因呢,就是大部分人缺乏專注力,所以,如果你想成功,那麼就從今天開始,檢查自己的生活,去除所有不必要的干擾。也許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成功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