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474|《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1)限時注意力:質的選擇,遠比量的大小來的重要


共計 2,45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過往會以人定勝天,但隨著時間不斷的沉澱,你會發現,能成功登上時代性的大舞台,往往都是站在「時代勢能」上。也就是說,即便你今天做成功,做成了一件為大企業,那也只是正好在那個勢能爆發的時刻。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創辦人雷軍會說「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並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看到底層本質的不變需求,這個需求剛好在某個時間點的竄起。

崛起,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你需要知道,你時間都投入在哪。更具體來說,你的「注意力」放在哪裡,那就會成為你的未來。


01每個人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質的選擇,遠比量的大小來的重要


當有一百名傷患同時進入到醫院,先搶救誰?如何搶救?這些問題的背後都聚焦著如何提升這群病患的生存機率。此時「注意力」就成為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換言之,一位醫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當診斷一位時,大腦的認知負擔屬於輕量化資訊的處理。然而,當突然在一瞬間處理一百名傷患時,這就是檢視一位醫生該把注意裡投入在哪。

首先要先理解注意力的兩大特徵:

特徵一:有限,人每一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
特徵二:思考過程就是損耗注意力的開始

當人類大腦注意力是有限,你要在有限情況下,發揮最大效率,這背後就是一系列認知邏輯的覺察。

02紀律是自由的開端


每天大腦醒來的時候,如同一張白紙,當接受到任何資訊時,都會開始佔據大腦的記憶容量。例如,你點開影音網站,看的短視頻、刷個朋友圈,這些過程都在消散你的注意力。

這意味著,即便分得清楚輕重緩急的事情,如果不能讓專注力保持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大腦有限的注意力就會被消耗殆盡。

此時,紀律的展現,就是集中注意力。

時間管理的本質,也都是對於「注意力」的掌控。從史蒂芬・柯維所寫的《與成功有約》中對於時間應用的四大劃分: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來做事務的排列。

以及之前從《五個選擇》書中解析到,四象限的應用,主要是流程中的一環,這個流程套用到「黃金圈」的概念,就是落在第二階段的「如何」:

第一,「為什麼(why)」:為什麼人會做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引響你的源頭。

第二,「如何(how)」:以事務的重要性和緊急不緊急,劃分為四個區塊,分析四象限中你必須要聚焦的區塊。

第三,「什麼方式(what)」:停止、澄清、選擇,找出事項的價值比重。

第一階段就是智人人種之所以比其他人類族群還要強的原因,那就是「想像」。這也是《人類簡史》中提出最重要的概念,他讓我們確實理解,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因為人類都是由「想像共同體」的信念下,逐步成就為今天的團體、組織、社會、國家,到全人類的合作網絡。

回到個人做一件事情的為什麼,不僅僅是賦予動力知道為什麼做,更重要的是他喚起我們不曾想像到的未來,並且開始走向這個相信的可能。

03留白的耗能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解釋到,如果我們會被身旁是物給干擾,或者進入到商場時,被五花八門的商品給迷惑了注意力。

這時你可以選擇退後一步,以「留白」的方式,停下來思考。這裡只得思考不是選擇上的思考,而是本質上的思考。然而,通常很少人會意識到這件事情,原因就在於,寧願相信直覺性選擇,遠比縝密思考來的輕鬆。

《快思慢想》書中提到,人類大腦演化的過程,存在著兩種思考模式,一種是快思考的直覺性判斷。另一種是經過縝密思考下的選擇。

兩種各有優劣,快思考是幫助我們躲過危機,或者是行為習慣的直覺反應。這種反應占我們日常99%的選擇,因為這種思考不須經過縝密思考,就可以獲得最快的選擇。也就是最輕鬆、最省力的思考模式。

第二種經過縝密思考下的選擇,這只占我們日常選擇的1%。這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在演化的過程,是藉由季有認知下,思考的選擇行為。面對第二種模式,反而是逆向人類大腦生存原則,也就是省力。

但是這種思考模式,反而是奠定人類迄今為止所有的知識積累。因為只有經過這種思考模式,人類才從原本直覺性思考,轉向本質化思考,這種思考的過程,由兩種因素交互影響;

其一:知識存量
其二:思維模型

所謂知識存量來自對於知識的「知道」。通常人類理解一件事物可以分為四種階段:

第一「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第二「我知道我不知道」
第三「我知道我知道」
第四「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們人類一生所知,往往是那90%「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也引出一個道理,當一個人認為在某一領域是絕對指標,或者是自滿時。這也代表一個人的成長就此停止。但真實的情況是,個體人類知道的總量其實只有不到10%的比例。

可以說,所有成功企業領導,或是頂層菁英都會在他們身上看到一個特質,那就是「謙遜」。這種謙遜是來自對這世界的無知,因為無知才更有好奇心,不斷找尋其他的可能性。

一但擁有了這個心法,就不會侷限在單一領域的知識積累,而是跨領域的展開新可能。

04思維模型的乘法效應


查理忙格曾提到,一個人腦海內的「思維模型」有多少,會決定一個人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每一種思維模型都存在的不同的世界觀,像是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跟化學組成的世界觀又截然不同,這種不同來自對過程的組合。

換言之,當一個人可以用不同思維模型思考,加上不斷積累的知識存量,當兩者結合在一起後,就是所謂的「認知」。

這種認知,就是決定一個人,會站在什麼樣的階層來看事情。

如果以低水平認知持續努力,最終的結果就只是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卻換來10%的成效。

相反,當一個人認知到「認知維度」的差距時」,一高維度認知在做事情,就是以10%的付出,卻換來120%的成效。

因為看到事物的層次與本質上的不同,行為想法與最後的決策,將連帶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

05建構掌控注意力的上升通道


一個人怎麼使用他的時間,其實很大程度上,你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在哪個維度。

對於時間維度的認識,會更加清楚知道,注意力才是真正的本質,注意力
本身就更從三個層面:

意義層:為何重要
向限層:選擇價值
沉澱層:反思再計畫

這三者來作為不斷精進的過程,如同《原則》這本書裡畫出的螺旋增長曲線,這個曲線本身大至企業的能否突破創新者的窘境,邁向第二成長曲線,小至個人持續發展的計畫,執行,反思的過程。

同樣,對於注意力的掌控,會因為個人對於理解這世界的認知不同,而有所增長,其實,決定注意力使用,也就是一連串持續反思,計畫再執行的上升螺旋迴圈。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455|《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1)啟動漫遊大腦:既有行為認知的再突破


共計 2,35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創造高績效,讓業績翻十倍,這時團隊需要幾個關鍵:第一團隊的狼性文化,對於目標的達成有著高度渴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並且每個人對於追求目標的熱情動力。

另外,還需要有創新,要達到十倍成長,沒有創新式的突破,以現有的行為來繼續,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是更差,就是進步一小點,就很難有高成績的表現。

然而,在這些關鍵因素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創新」。既容易懂,卻也是最難以實踐,因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


01開展創新的兩大難點


所有人一切的認知,都取決於過往的經驗與知識,從而建構出我們心中的想像世界。從另一方面來看,當你與同一群人接觸久了之後,你所知,所想,所見到的一切選擇,自然而然的會被逐漸同化。

即便,你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就因為大多數人都這麼想,這種差異化的想法,就會被「絕對共識」給逐漸消磨殆盡。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整個團隊在一起創意發想,所做出的成果,頂多是更好,而不是破壞式創新。因為這時在發想創新的人,都是用同樣、或類似的認知模式在思考。

這就是創新怎麼選人的問題,它包含了兩個層面:

第一認知維度的多元,亦即是否擁有多元化的認知模型,還是只有單一認知。
檢驗一個人認知模型多寡,可以從「確定性」視角來看,當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愈確定,愈覺得這就是真理時,這就是單一認知下,所產生的自我世界的投影。

相反的,當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沒有絕對的確定框架時,這就是代表,出發的視角,絕非只是五感得到的資訊,更是多元認知下的邏輯結果。

第二種決定因素在於認知層次,這裡所代表的是,同樣都是學習,為什麼有的牛人能夠快速開展,延伸到各種領域的應用,關鍵就在於「認知層次」的不同。

延伸前一個「認知確定性」,當你認為一件事情就是絕對正確時,從多維認知世界觀的解釋,它就屬於一種絕對主觀的結果,因為這與事實無關,只跟想像有關。


02創新的另一種思路


同樣,在高層次的認知下,你所看到的不僅是表面上的結果,更多的是它底層邏輯的展現。所以對於邏輯層次的展現,就是維度層次的結果。

換言之,當你要一群人思考創新,如果都是同一群同溫層的人,所出發的視角,層次都是在同樣的高度,就難以展現出層次上的差異。

這兩者關係環環相扣,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要創新,就必須先放下個人的認知邊框,因為以既有認知,所推論出來的認知結果,是被你過往的認知總和下所產生邊界的結果。

所以,你會發現,即便是多元化的認知模型,也會被自我認知的極限給阻礙到。這也是為什麼在未來能否持續生存,往往不是你會什麼就好,更多的是你能否想像得到那未來。

如果憑藉現有的世界框架,最多的創新,也只是採集前人創新的果實,而不是真正的跨解突破式創新。

如果以這樣的邏輯推導,我們人類的創新,是否就被認知邊框給鎖死。這就不一定,因為還有另外一種解法,那就是交給大腦。

大腦本身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基礎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專注腦
第二:漫遊腦

專注腦就出現在我們執行專案,做事情的時候,你會專注在當下,只為了解決眼前的疑惑,困境。為了解決問題,你就會調動過往的知識與經驗,從而思考可能的解決方式。這些解決方式,又會因為個人的認知維度,有著決定性的關聯。

第二種漫遊腦,如同你在剛睡醒的時候,或是你快要入睡前的感覺,那時大腦會全面性的啟動,跨界,連結到你不曾認為的可能上。

可以說,如果要做真正突破式的創新,最好的方式不是先準備一個創意發想的討論空間,而是先讓這一群人睡覺。


03偉大創新的突破,都來自不經意間


很多靈感的誕生,都是在半睡半醒的過程中,突然想到那一剎那。或是說,這種非專注腦下,你會把專注點給投注在你未曾注意到的觀點上,曾以為必然結果,因為突然的破壞,反而讓你看見新的契機。這就是盤尼西林,之所以會被察覺到的結果。

但怎麼睡,才會有突破性的結果出現,只需要一個行為上的賦予:「把問題帶入到睡眠中。」

你的大腦裡,如同有一個房間,裡面有你的創意發想者,來自各個不同的領域觀點。睡覺前,不斷思考這問題,並且交給這房間內的人後,你離開這房間,他們在裡面挑燈夜戰,不斷思考,研究這問題的可能。

當你醒來之際,這些問題的突破性解答,就會逐步浮現在你睡醒的之時,那時的想法既短暫,也是最珍貴的智慧結晶。

為什麼在睡覺前與睡醒時會有這種想法的誕生,原因就在於,你在昏暗中,可以更專注在大腦的漫遊中,也就是當問題,不再是問題時,你才能夠真正的釋放大腦的所有連結網絡。


04清醒下的漫遊模式


另一種開啟漫遊腦的方式,「散步」。一項好的學習,不只是聽,更多是結合三種動法,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讓全身都動起來,透過身體來感知學習到的事物。

散步,也就是同樣的概念,這種散步更是一種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想到哪,就到哪的漫遊,你所見到的每一花、每一樹,或是身處在不同的環境中,都是對大腦的刺激,從而喚起不曾想像的連結。

從前面的睡覺與散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腦跳脫既有的專注力,釋放到各種可能的想像中。

但對於創新,找出突破方法,真正的落實改變,還不只是我們怎麼想,它還包含了:

願不願意
有沒有能力
制度支持

換言之,創意的想法人人都會有,但真正落實到實際做法,還牽涉到三大層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上是否支持。

這就回到最初的議題,團隊文化本身認為變動是一種恐懼,亦或者被「絕對共識」、「絕對應該」等認知框架給鎖死,發想到的創意也只是過眼雲煙,無法真正的留住它。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睡覺、散步,也都是讓人開啟漫遊模式的觸發點,怎麼把這時的想法給紀錄下來,就是你是否在身旁準備紙筆紀錄,如果用螢幕紀錄,會讓光感的刺激到大腦,使得資訊轉化上耗損更多的創新。

創新行為,本質上就是在對「共識認知」的挑戰,過程需要有緩衝,但絕大多數都陣亡於緩衝階段,而沒能看到真正的引爆點。所以創新能否持續下去,還必須是你對於未來想像的篤定,以及背後多維認知下的邏輯支持。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320|為什麼企業的事,就是大腦的事?(1):想像力無關結果,只與你相信的程度有關


共計 1,177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諾貝爾文學獎蕭伯納曾說:「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環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

你的大腦會告訴你現在是理智或非理智,但是我們無從察覺,因為人類都是非理性的物種。但也因為非理性,才能讓你看到更不樣的自己。

例如,當你今天在踢足球時,你會不斷想像著你怎麼把球踢進球門。不管運動比賽,或是上台演講前,都一定會在大腦裡不斷想像著自己在那個時刻所綻放的身影。

許多卓越的運動家、藝術家與音樂家都有一個共通的特徵,他們擅長把他們成功的畫面給描繪出來,讓自己清楚知道,你可以。

同樣的,非理性就是讓你描繪出你可能或是可成的畫面,無關任何事實,因為你相信你可以。

美國精神科學研究中發現,當實驗者在內心想著把手指抬起來,以及有實際把手指抬起來,跟內心想像把手指抬起來,但實際手沒有任何動作。

當這兩者實驗後發現到腦波都有共同的反應區塊,但後者較為微弱,這也說明,即使我們沒有把行為表現出來,腦海中的想像,卻能幫助我們構建相對實際的反應波動。

這意味著人類需要有願景與畫面感,它提供人們他們所沒有想像到的畫面,與此同時對大腦來說,最不喜歡內在與外在的不平衡,所以會嘗試透過行為來達到所構築的願景。

如果一個概念持續在腦海裡不斷重複,就會形成深層記憶。例如研究學家發現當給猴子持續關注聲音上的變化,或者是給另一實驗組手背上的敲擊,每天一小時,持續數周後,觀察猴子的腦部發現到,當猴子在注意聲音變化的同時,大腦裡對聲音的皮層區塊有明顯的變大,同樣對於持續對猴子手背上輕敲的反應,在大腦裡對手背上的感知有明顯的增大。

《刻意練習》裡也同樣提到一個案例,要通過英國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必須靠大腦記住各條路線,並且知道各街道特徵與最快路徑。研究人員發現,當初有考過,跟沒有考過的計程車司機的大腦對比,考過司機的大腦的記憶區塊明顯變大,相對於,沒有考過後的司機,因為沒有繼續使用大腦區塊,跟正常人一樣的大小。

這也證明一件事,人類並非年長後大腦就不再變化,換句話說,沒有所謂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只有沒有持續創造新連結的人,持續同樣相同的事情。可以說,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哪裡,大腦的連結網絡就會逐漸產生新的連結網


對於團隊而言,我們要前往哪裡,變成什麼樣的團隊,成功時的模樣,你的團隊創造出什麼特別的價值畫面,都是團隊領導者必須構築的畫面,缺少了畫面,大家不知道我們成功時的模樣,或者什麼樣的畫面才算是被定義為成功。

所以,當團隊領導者構築畫面感時,任何一點細節,過程、經歷都如同在編寫一部史詩故事,讓人們相信,我們所做的是這部史詩的未來。

同樣對個人來說,你把你的注意力投入在哪,你的腦海就會有同樣的增長。因為想像力與結果無關,只與你的相信程度有關。

如同Elon Musk 營運 SpaceX 時把錢燒光,導致他得不得不跟銀行與朋友借錢來繼續實現夢想,他說 :「如果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即使全世界都不站在你這一方,你依然得堅持下去。」

2010年,SpaceX成為一家私營公司首次成功將飛船送入低地球軌道並回收。
2012年,SpaceX成為一家私營公司首次成功將飛船送至國際太空站
2016年5月6日,SpaceX首次成功回收了執行GTO發射任務的火箭一級,實現了另一個第一。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123【可用在團隊文化上】原始到高智化:從大腦到團隊文化的驅動關鍵


幼兒教育的一個黃金期在0到7歲這區段,這是建構幼兒在碰到外界任何刺激時,它大腦會怎麼做反應。如果讓幼兒不斷接受、反饋、刺激連結,也就是,讓幼兒能知道面對任何事情的可接受度,家庭教育就成了形成連結的關鍵,如何引導與調適將會影響人們未來面對任何事情的可接受程度。

有一種情況是,在演講完後,發覺自己當時應該講這個的,可是卻忘了講。或者,遇到一些重大的時刻,因為一緊張,而忘了先前所準備的事務。這是為什麼?

我們必須回歸到人類大腦演化的過程,首先,大腦區分三區塊為腦幹、哺乳類腦、新皮質。

接著先基本介紹這幾塊的概念:腦幹為控制基本生理例如呼吸;哺乳類腦,當意外發生時會驅動的區塊;新皮質,高效能溝通的過程就有賴於此區域。

一萬多年前我們祖先生活時,碰到一些外來的危險,例如野獸襲擊、風災暴雨等,就會激發哺乳類腦產生生存的信號,讓我們的血液流向四肢,這時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就缺乏連結到新皮質的部分。

換句話說,當我們碰到緊張或失去理智就是因為我們只用哺乳類腦來驅動,阻止了與新皮質的訊息交流,然而,新皮質就是提供我們豐富資訊以及幫助我們做決策的思考的地方。所以,就只剩下基本的生存功能來應付外界的回應。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生氣或是進入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聽到任何意見。只有當我們情緒緩和下來時,才能恢復新皮質與哺乳腦的連結,也就回歸到穩定的狀態。

從幼兒所形成對外界刺激的回饋影響,是否有辦法做調整或修正,可以說,當遇到外界刺激時,還能夠讓哺乳腦與新皮質的連結。

同樣的,對於團隊領導者,如何透過團隊文化、價值,塑造新的溝通與連結氛圍。當每個人都能有效地進入到兩腦區塊的連結時,就是發揮團隊效能最佳方式。

接下來將從大腦演化的發展過程,如何應用連結到團隊能力的激發以及創造高智能的團隊基因。

Smart Tribes How Teams Become Brilliant Together
領導 組織 大腦 連結 刺激
高智能 獸性狀態 願景 文化
共計 3,964字 | 建議閱讀時間 7 分鐘

適合對象
組織領導|願景傳遞|親子教育|心理諮商



1
大腦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觸動—反應,一整天、每一天的循環下去。

人類是會創造意義的生物,但麻煩的是,我們通常會附加並不存在的意義。

我們大部分的內心程式(也就是由我們賦予、使經驗變得有意義的神經連結與關聯)都是從出生到七歲之間「寫好」的程式,其中有很多若不是由父母提供,就是由我們在年紀很小、毫無經驗的時候,根據當時我們自認有威脅的人物或情境而生成的反應來編譯的。

現在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問題變成,我們要如何改寫程式,重新設定意義並獲得我們想要的成果?此外,身為領導者,我們該如何協助他人獲得他們想要的成果與經驗?我們應如何善用這些知識,強化自身和團隊的績效、創新與投入的程度?

我們人類的大腦可大致分為獸性狀態與高智能狀態,然而,它們是如何在職場中運作,例如,某人公開搶下你的功勞,或是把你當成犧牲品,若你處在獸性狀態,你就會憤怒、沮喪、害怕,或是你因為震驚訝異而沉默不語。

若處在高智能狀態,你會選擇一個合宜的姿態,並善用高智能加速因子的聚焦和釐清,以此為憑據在過程中進行溝通並發揮影響力,來達成你想要的結果。

當我們理解了基本的概念後,如何解除自己和團隊成員的恐懼扳機並賦予適當的意義,這樣才能打造出一支行事作風確實像團隊的真正團隊,在這團隊當中,所有的團隊會互相支援、彼此合作,達成你希望看到的成果。這樣的團隊文化,正是你一手栽培的,擁有這樣的高知能團隊。

2
大腦如何阻礙進步與績效


人類大腦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腦幹,為在頭殼的基部,這個部分通常稱為爬蟲類腦。這是大腦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部分,這個區塊根據本能行事,基本上著重於重生存的刺激反應機制。

大腦的第二部分,是在腦幹上方的哺乳類腦,哺乳類腦控制並表現情緒、短期記憶,還有身體如何因應危險。我們大腦的情緒中樞,戰鬥、逃避與凍結的反應就會出現在這裡。它的主要焦點也是生存,但也掌管憤怒、沮喪、快樂和愛。

讓我們把邊緣系統和爬蟲類腦中的生存機制兩相結合,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組合,我們將成為獸性腦。

獸性腦將特定現象判定為安全或可生存,它就會繼續執行相同的程式,只要我們不死,它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一直做下去,因為獸性腦並不在乎我們的生活品質,只管我們能不能活下去。然而,存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要有歸屬感,或者說是,要和同樣環境裡的其他獸性一樣。

安全與生存當然是好事,但這裡有個陷阱,由於獸性腦並不在乎我們的生活品質,因此通常只會選擇最能保障安全的行為。

從生存觀點來看,偵測威脅比求快樂更重要,也因此,語言中的負面用詞多於正面。

大腦的第三部分:新皮質。大腦這部分進化最快,在這當中,我們最在乎的就是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讓我們可以規劃、創新、解決複雜問題、思考抽象概念並想像出富有遠見的想法。

它也讓我們可以衡量經驗的品質,將實際經驗拿來和抽象的理想相比較,並且可望改變。

前額葉皮質主管多種先進的行為,包括社交行為、工具製造、語言及高階意識。

為求簡化,我們要從以上的論述中求出精華,濃縮成兩種狀態:一種是獸性狀態,在這狀態下,我們無法運用大腦的所有部分,因此會出現戰鬥、逃避與凍結的反應並執行注重安全的程式;另一個是高智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可以輕鬆取用所有的資源並可以從選項中選取反應方式。

如今,要以創新和成長走過下一個營收轉折點,靠的是確定我們能以高智能狀態而非獸性狀態,帶動管理決策與關係中的行為。仰賴恐懼以強化服從的管理做法,會讓人們困在獸性狀態中,處於古老的安全與生存模式,減少創新。


若我們想要重新點燃創新與熱情,就必須重新賦予工作人性。讓人們身陷獸性狀態的管理作風,不僅愈來愈不合時宜,也愈來愈無效。

當然,獸性還是有用,我們也會利用它來達成情緒上的投入。我們只有想要確定我們可以完全利用大腦的每一個部分,好讓自己處於正面的情緒並擁有正面的動能。


3
轉變的可能


所有行為模式與行為在最初出現時,都是為了要達成某些正面的結果,在某方面這些行為與模式很有用,可以協助當事人得到他所追求的正面結果。

麻煩的是,當我們漸漸長大、有了改變之後,某些行為模式就不再適合我們了。它可能需要更新,才會有益於現在我們所追求的福祉

當發生績效綁架的現象時,我們的獸性狀態會嘗試執行過去曾有用的程式以確保我們的安全。綁架的範例無所不包,任何會觸動我們無法有意識地選擇自主反應事物都算在內。

獸性狀態永遠都勝過高智能狀態,因為生存都被設定為最高無上的優先項目。這裡的重點是,要提高安全感、歸屬感與受重視感。當我們這麼做時,甚至當我們讓團隊成員覺得很安全,能夠去體會自己何時被觸動,也願意脫離原先設定的模式時,我們就會加入了更多的選擇,允許改變發生,也推動創新。

4
恐懼是推力,願景是拉力


工業革命時出現的管理技巧,可以發現這些技巧多半是以獸性的狀態為基礎,而非根據高智能狀態而革新。

生存的基礎是要你要競爭到最後一分一秒,再加上普遍的大自然法則:強大者勝出。

如果你面臨的競爭是在公司內部,如果公司文化鼓勵你和自己競爭,那沒有問題。理論上,當你在不斷和自己比較的同時,會創造出更高的績效。但如果企業文化有點惡性競爭,就會演身成高績效的代價。


恐懼或許能推動人們採取行動,但無法持久,最後若非導向過勞,就是變成冷酷無情。請想像一個更新、更好的未來,在那裏,拉動、吸引並牽引人們向前邁進,並讓人們在情感上更投入並愛上我們的工作,並願意長時間投入。

這套系統的作用就像是連接器,將皮質中意識比較強烈的部分和管理人體生理反應的爬蟲類(獸性狀態)連在一起。關鍵是,有了高智能部落團隊,我們就能得到「高智能」大腦以及「情緒加安全性」大腦的綜合體,而且是取兩者的精華。

5
成長心態


現在該是讓領導人學習如何變得機敏,如何快速的失敗,如何學會活在高智能狀態,並引領團隊也這麼做的時候了。

如果我們能擁抱成長型心態,就可以成功。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改善一切,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真的想要而且努力去做。這表示,我們不僅需要學習著接受失敗與回饋,更要主動去尋求,我們處理失敗的方法,決定我們的成就。我們有沒有取得所有的資訊,並善用這些資訊再試一次?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試著不斷克服自身的限制?

如今,比較聰明會贏果比較強大的。比較聰明的才會擁有工具與能力去管理,讓自己與團隊從獸性狀態轉化到高智能狀態。

6
相對關係


組織根據世界該如何運作的信念,以及何謂「正常」,也會演變出一套文化基準。這些基準的組成創造出認同,因此,如果團隊成員對彼此大吼大叫或者是大家對於互不尊重、蜚短流長與公開懲罰等行為已經見怪不怪,那你要面對的可就是獸性狀態、恐懼驅動的企業文化。

若健康的衝突、彼此尊重不同的意見以及有效的回饋才是常態,那這就代表著你已經順利進入了高智能團隊的文化。

使用額葉中的資源,能讓你規劃、創新、解決複雜的問題、思考抽象概念、想出有遠見的想法、體驗更強烈的意識並去愛,也就是進入高智能狀態。

某些高慣例性或高壓力的角色,比方說資料輸入員、生產線員工與客服人員,更易於進入獸性狀態。在這個文化儀式中,團隊成員的貢獻受到肯定,同樣的隊高度情緒化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的幫助也非常大。

高智能狀態隊業務公事而言是較好的,尤其是當創新和改變對企業來說是必要的時候。高智能狀態同時也是有利於領導、銷售、成長與生活的最佳狀態。

結語

人類的文明發展,不是一蹴可幾的,這是好幾代人不斷努力所累績的果實。我們只是站在這些前人的努力上不斷的發展。

從最初原始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到現在,文字、法律、組織、外交,等所有人類選擇都是人類智能不斷成長的結果。換句話說,現在對事物情緒上的判斷都源自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文化智慧。

同樣在組織領導中,如何讓每個人在溝通與交流中,以最能激發大腦的連結,就是高智能團隊的發展的基石。


未來預告|

124【可用在品牌認知上】戰術到戰略:品牌權益價值的提升與挑戰
品牌如何成為策略規劃的相關認知,以及建立品牌策略時會碰到的問題與挑戰。

125【可用在培訓設計上】學習設計4階段:如何準備好強化學習成效的關鍵認知
規劃學習像目前期時,我們如何透過課程期望、管理者支持、流程轉化來增強學習轉化效果,以及對前期準備的相關認知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