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修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修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57【自我成長】為什麼你的生活那麼無趣?




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
那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先來了解一下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看看下面這幅圖,你覺得哪一個多邊形最有趣?哪一個最讓你愉悅?



這是英國心理學家丹尼爾·伯萊因關於有趣的一個實驗。實驗中出現的多邊形沒有任何的特定意義,由計算機按照不同的複雜程度隨機生成,越往後面,複雜度越高。

伯萊因發現,大部分人的「最有趣」選項在第三排中,這一組複雜程度讓人一眼看不懂,從而產生各種聯想。

但是當選擇「最讓你愉悅的一個」的時候,情況卻有所改變,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一排,最簡單的這幾個。

實驗有個清晰的結論:

有趣是一種和不確定相關很高的情緒;
愉悅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很高的情緒;

有趣和愉悅,是兩個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緒。

當一個事情複雜、新奇和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有趣;
而當一個事情簡單、穩定和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愉悅。

愉悅的事情,不一定有趣,而有趣的事情,不一定會愉悅。
就如同創業有趣,而公務員愉悅。


好生活=愉悅+有趣

你有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人?

有人總是去新餐廳、點新菜,嘗試更多口味。而有些人喜歡去老店面,點上家常菜,吃的安安穩穩。比如旅遊,有人喜歡探險,去窮山惡水異國他鄉;有人喜歡休閒,往水清沙幼舒適恬靜。

前者有趣,後者愉悅。

1
我們的生活也有這兩部分


我們滿身疲憊的關上電腦,完成一項有價值的工作;
我們在街上遇到熟悉的老同學;
我們待在老家的老房子裡曬太陽;
我們與家人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
我們在春節擠上擁擠的火車回家……

這些事情可一點都不有趣,但是讓我們心跳放慢,血壓降低,內心寧靜。它們溫暖、簡單、安全,帶給我們幸福與愉悅的感覺。

當我們接到一個全新的挑戰性任務;
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跳舞的街頭藝人;
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繁華都市的入口;
我們和旅途上遇到個一見如故的陌生人,徹夜長談;
我們決定要探險穿過一片森林……

這都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發汗、同時讓我們也覺得新奇複雜,有趣。


2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又有趣


動畫片的設計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為了讓注意力很短的孩子們坐在銀幕前一個多小時,雖然沒有心理學知識,動畫片大師都直覺般使用了這個「愉悅+有趣」的模式:

在大部分的動畫中,總有一個複雜、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號,同時又有一個直接、溫暖、簡單的主角。如驢子和史萊克,流川楓和櫻木花道,佐助和鳴人,豪豬和小獅子王,所以這些動畫片既愉悅又有趣。

3
興趣是成長的催化劑


好奇心害死貓,安安穩穩多好,那麼人類為什麼要還有「感興趣」這種奇怪的設定?

進化心理學發現,興趣是一種應對成長中「不確定」的情緒。

當我們遇到了「不確定」,我們會下意識的躲回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愉悅」。因為所有的成長都來自舒適區之外,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

這時候「有趣」的情緒會出現,幫我們渡過難關——我們大腦跑出來個小人勾引:「多好玩啊,要不試試看?」於是我們繼續前進,越過那些不確定。興趣鼓勵我們走出安全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大。

大人把孩子拋起來玩耍,孩子會先有些恐懼,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會呵呵呵呵的大笑,笑聲像廣場飛起來的鴿子。幾次以後,孩子只要一被拋起來,就呵呵的樂,他開始穿越這種不確定性的恐懼,覺得有趣,他的勇氣變得更大,他的信任變強。興趣是這個成長的催化劑。

4
逃離是為了追求愉悅


有趣和愉悅的界限,在於「不確定性」的程度。過不確定的生活毫無愉悅可言,充滿焦慮;而一旦不確定太少,日子又變得無趣。

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有趣如菜裡的鹽,而愉悅如菜本身。如懂得調配得當,管自己、做項目、辦公司,治大國如烹小鮮。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不確定。但是很多人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保有幻想,他們認為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特別快樂、舒適、天生就會的。

有這種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慘——他們終身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後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他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5
職業生涯中的愉悅與興趣


愉悅/興趣對於職業發展也相當重要。很多人來找職業規劃師,說:「我不喜歡我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活得不愉悅,還是無趣。

如果是不愉悅,他們則需要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其他目標,進入一個相對更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去。

而如果無趣,則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難度,或讓自己進入更複雜、更不確定的職業環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悅舒服些,卻給自己挖了個更大的坑跳進去,結果更痛苦了。

有位外企銷售經理,收入高且穩定,卻覺得工作無趣。在價值觀的排列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會家人認同」。他覺得規劃師的工作很有趣,執意希望成為其一。

但職業規劃師不是個簡單的職業,需要至少 200 小時的系統學習和操練,才能讓一個有職場經驗的人成為合格的諮詢師。投資期間還回報很少,他同樣很看重的「經濟報酬」會大打折扣,這很不那麼讓人愉悅。聽到這裡,他的臉抽動了一下。

另外在這 200 小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拿證還好辦,第一次諮詢的灰頭土臉,第一次講課的一片死寂,寫案例被督導說得一無是處,最後還需要通過 PK 才開始授課……即使這樣,也不是一個結束。講課後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諮詢後的反覆揣摩,依然會伴隨你好幾年。

——這條道路充滿這麼多不確定的時候,你還覺得有趣嗎?

在了解規劃師不那麼有趣了。心理算完收益產出比以後,他還是覺得他的一個創業項目比較有趣——因為那個不確定性,沒有那麼大。他可以同時保持自己的愉悅與有趣。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過得特有趣,我們就必須了解興趣的真相

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

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那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自我成長】職業發展策略:創造個人價值的3大思維



今天我們身處在不確定的時代下,今天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等,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掉,那這時人類的價值又會在哪,所做的職涯規劃就定終身嗎?

當蒸汽機出來後,過去所要用獸力、人力來做的事情一下子就被機器所取代。雖然短期間造成勞動市場需求下降,相對而言,這也就釋放人類的能力與時間,來創造出人類還未被發展出來的職業。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要蓋一棟大樓,還會像以前蓋金字塔依樣用大量人力去蓋嗎?那肯定很費成本與時間,因為有了機械的協助,讓工程可以用最少人力與時間來達到人力所無法到達的極限。

所以,這也就點出一個關鍵,就是什麼樣的趨勢造就未來產業或者世界的走向呢?接下來分析三種趨勢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未來職業會出現哪些變化。

第一個趨勢
產業升級


今天很多國人都往國外跑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國內很多產品滿足不了個人需求,進而需要更高級的需求。相對於產業升級,就也是如此,需要有更進一步的升級,才能夠滿足更高市場。例如,過去日本以汽車和電子產品做得很好,但是現在日本在設計領域成了世界最好的。台灣在過去在電子加工很厲害,但現在文化創意成為世界前茅。

如果我們從產業升級的本質來看,可以區分為兩塊,第一就是產品升級,透過產品的創新改良,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第二是行銷升級,透過新的通路、方式來提升行銷效能。面對這些的升級我們都需要有全新的能力,才能因應快速變遷的時代。

第二個趨勢
轉變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主要變化呈現在三個維度上:規模、速度、類型。因為互聯網與科技的進步讓產業與產業間的壁壘將逐漸被打破,也就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展業生態;另外對於速度說,電話出現的時候用了50年普及到每戶人家,手機出現的時候用了20年的時間,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不到10年的時間就影響了全世界的人,未來科技應用在速度上也將愈來愈快;今天單一類型的內容或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一般消費者,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因該要用更多元的類型與種類,讓消費者可以用不同的使用習慣去使用。例如,飲料就會出現瘦身飲料、健康飲料、運動飲料、特色飲料等各種不同類型,也例如汽車就會出現休旅車、跑車等,未來也降更細分化的區分出不同種類型。

這種影響對職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過去的職業發展如同火車,一站又一站循序漸進的行駛在同一條軌道上。例如,你學的是機械工程的專業,畢業了就到機械研究所工作,然後一步步從助理工程師做到高級工程師,你始終在一條軌道上。但是今天的職業發展產生了極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條路,每一條路也不盡相同,上面有跑車、大卡車,還需需要能夠隨時變換跑道。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隨時都有人從後面反超你,如果你是跑車,開道路上也可能被超車,什麼樣的變化都有可能發生。

第三個趨勢
需求的升級


今天一位有志氣的年輕人,不會說我只是做一份工作,賺一點錢。他所希望的是自己做,可以自主經營一個事業。好的員工都有自己的自主性,而不只是想拿著一份薪水。今天工作的意義,不在只是賺錢,而是透過工作來達成自我實現。不僅是工作這樣,連消費者的心態也出現了轉變,我買一個東西,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東西好,而是因為這個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象徵。相對來說,如果一間企業沒有出現這樣自我實現的員工,做不出用戶覺得自我實現的產品,就不算是偉大的企業。


我們總結有關上述的事情來看,未來職業會出現三大升級:產業升級、變化升級、需求升級。那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怎麼做:接下來介紹三個職業發展的策略。

第一個策略就是小跑步,專注兩年的時間。一個規劃就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不用想得太遠,就想想這兩年自己要做什麼?但是目標不能太近沒有明天。比如你進一家企業就一直提企業的戰略想法,大概連試用期都過不了,但如果你只是每天把工作做完了,也可能沒有明天,因為你沒為明天做準備。所以你要做個兩年的職業規劃。這段期間訂下目標提升相關技能與能力,接下來會提到,對於能力的定位可以選擇在哪個面向。

第二策略是你要創造在產業鏈的個人競爭力。今天有很多職業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固定的職業不見得靠得住。那麼什麼才靠得住?關鍵就是在於產業鏈。你只要找到變化中不變的那個「軸」,就是產業鏈。任何產業的邏輯都是:資源、產品、行銷。資源就是原始的材料;產品就是把資源通過組合,變成有價值的東西、行銷就是怎麼找到用戶,並把產品賣給對方。所以你要有基於產業鏈的個人能力。

第三個策略,就是核心能力與轉移技能。未來珍貴的能力,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行業職位的知識,而是你的核心能力與轉移能力。你要透過不斷的「進化」自己,能不斷的整合供應鏈,不斷的學習。核心能力有幾種:首先是高效能,高效學習、高效生活、甚至是高效減肥;第二個核心能力是影響力,你能感染其他人。第三種就是自我認知的能力,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自己都不欣賞自己,也就沒有辦法發揮你的長處,那麼高效能和影響力也就是無稽之談。

最後一個是整合創新的能力。這世界變化太快,所以單純專注學習某項技能很容易被電腦給取代。而你所需要的是在這個之上,看到整合,能夠創造。而以前的那些能力,例如做表格、做模型,在短期1-2年之內會對你有幫助。但即使有幫助,也是幫助你學習核心能力,比如學PPT提高你的審美能力。所以,你要讓某些小領域的技能,變成你的核心能力,這樣就不容易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