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應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應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230【學習設計】促進舊知與新知連結,以及應用到實際生活的轉化方式


成功,永遠不是一次事件。背後都蘊含了無數的辛勞與堅毅,但是,如果一直做一件事,擁有「堅持」和「毅力」這兩個概念,就能夠持續地執行下去嗎?

真正值得做的事情,靠的不是苦哈哈的堅持,而是為了心中那份重大的意義,做了,便乾脆停不下來。

所以,在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不想半途而廢,就要為這件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直到讓自己覺得不做不行的地步。

就如同好的教學就是要讓人學得會,所以在任學習方式,本質上都力求做到簡單、有效、可複製。簡單就是要人能學得會,簡單大家才會有興趣學。

有效則是要在實踐中有用,有用了大家才會持續用;做到簡單和有效基本就具備了複製的能力,在組織中能夠廣泛複製的東西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才能為組織帶來價值。

然而,什麼才是好的學習效果,戴維‧梅里爾博士在研究十一種不同教學步驟主張,提出五星教學思想,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大過程,蘊含五大教學原理:

原理1: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2:當激活已有知識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3:當新知識展示給學習者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4:當學習者應用新知識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5:當新知識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融於一體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面對這五大教學原理進一步從五個步驟來解析:

第一,聚焦問題


聚焦問題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學習內容跟學習者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學習者才會真正積極參與學習。

課堂上,不管老師口才多好,講得多生動,學生都會問一個問題:老師所講的對我的價值是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找不到答案,就無法促使學習者參與的動力。


第二,激活舊知


激活舊知是指當學生吸收新知時,相關的舊經驗被激活,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人們總是用以往的信念、知識和經驗來解釋世界,掌握新知就是把新知轉化成舊知的過程,這就是需要學員具備消化新知的轉化。從原有經驗、提供經驗到內容結構來結合新知。

第三,論證新知


論證新知識指當教學過程中,展示、論證了要學習的新知,而不是僅僅告知,學習才夠促進學習。

新知的引入可能會因此產生焦慮情緒。所以,學員希望課堂所教授的新知能用已有的舊知來論證或解釋,從不和諧再到認知和諧,學員只有自己真正想明白了才會接受。


第四,應用新知


應用新知指要求學習者運用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知即便得到論證,學員也要通過實踐才會真信,再好的知識,如果驗證無效,哪怕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好造成的無效,學員也會捨棄。

這時就需要給學員反饋和指導,以便其正確驗證。引領學員反覆練習,甚至在課堂上就能有效遷移,解決不同的變式問題,學習才會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應用。

第五,融會貫通


所謂融會貫通是說當學習者能夠將新知融會到日常生活中的時候,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如果學員做到融會貫通,新知就轉化為舊知,成為其信念系統的一部分,在工作生活中能夠下意識地運用到隱形記憶的狀態,學員見到某種情境後自覺自動地運用某個知識時,說明其已經到達融會貫通的境界。

結語


人為什麼學習,其實本身就是在不斷強化自己,也就是說,每當你學習到一件事情時,就代表你擁有這個維度的視角,對於那些沒有學習過的人來說,你就比對方多擁有一項武器。

在面臨不確定的時代下,你的認知愈多,愈能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因為你知道各種事件的關聯,相對於沒有相關見識的人,遇到突如其來的事件,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

這就是學習本身最核心的觀點。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時間管理】拉開與人的差距:零碎時間應用

時間管理的核心,在於讓我們做那些對我們有價值以及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們常會用「沒有時間」來讓人感覺自己很忙,而漸漸地忘記重要的事情。

賈伯斯曾說,常用我很忙、沒時間,其實代表這人連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才會透過讓自己忙碌顯得有用;相對於成功人士來看,他們事務與時間安排也很滿,但卻不會說自己忙或沒時間,就在於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做這些事情是為了未來而準備。



如果我們每天都十分忙碌,就容易有種情況發生。我們總是希望做一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時,卻忘了找時間去完成。

所以對於時間,不是管理時間,而是要能夠找到時間。使我們找回時間的主導權,然而我們該如何找回它?讓我們有機會執行重要的事情?


學會說「不」


說「不」其實是件難事,可是如果不說,就會被更多瑣碎事情所干擾,導致執行時沒能專注在執行上。然而,我們回歸到不說「不」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有太多感覺不錯的機會,以及無法拒絕的人情,使我們答應下來。

其實工作的愈久,就容易發現,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就在於敢放棄。所謂的夢想,就如同戰略規劃一般,不僅是視野格局的選擇,也是從這樣的高度來選擇放棄。剛開始放棄的時候一定會陷入混沌朦朧的感覺,因為這是從你既有的習慣而產生的抗拒。可是當時間久了,就會漸漸感覺到反而是重要的事情拖著,所產生的後果較為嚴重。


學會說「好」

要找到時間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花時間去做,總之想出方法,排除萬難去實踐。

無論是寫小說、參加考試、走向實踐這條路的過程中。必然需要犧牲掉部分的娛樂、睡眠、社交、以及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這會適合在短期內的目標,並能督促我們用衝刺的方式完成。

一件事情不重要的話,就明確的拒絕;如果重要的話,就勇敢接受。你不會因為說「不」損失什麼,也不會因為應該承擔而沒做好而有損失。真正的損失反而是為了配合大眾的認知,而遺憾選擇時間的方式。


有時,犧牲一定時間或金錢來找到時間主控權

隨著事務不斷地增加,能用的時間往往是零散的,如果不能抓住零散的時間來進行我們重要事情,那就會完全沒有時間投資在這方面。而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利用這些所謂的零碎時間來一點一滴累積自己未來的規劃。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在工作結束後,專研出來成果;在搭乘飛機時,經濟艙的人多數在打電動、睡覺、看影片,多半是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主要目的在「打發」時間。然而頭等艙與商務艙的乘客,雖然睡覺休息也占一定比重;但是,看報紙雜誌、做筆記及工作、看書的比重則拉高許多。

往往碰到金字塔頂端的人,會發現到這些人的生活也是非常忙碌,但他們卻比別人更為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善於利用零碎的時間。



當我們找到時間後,接著就是規劃與管理我們的時間。在時間的規劃與安排上,可以透過四種思維,幫助我們在規劃有清晰的方向。


  • 專注


要讓工作有效率,就必須找到較常時間。如果用零碎的時間,雖然整體的時間量是一樣的,但就整體的效率與專注度卻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我們要撰寫一篇文章就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專注,但用零碎的時間來撰寫,每次寫都要重新看整理思緒,反而大大降低整體的效率。所以時間的利用還必須考慮到什麼事情需要短期專注,什麼需要長期專注,才能有效率地把事務安排於其中。



  • 精簡


我們常會以為列出常常的事項,就代表我們做好的規劃,但也可能顯示出我們不知道怎地做選擇。一個有效的時間管理的方法是:每天只選擇1-3件事情去做。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反而會限制我們做事的範圍,但就是因為這種方法,反而能讓我們思考,哪些事情才是真正重要要去做的事情。這也就是「精簡」的核心思維。與其強迫自己全面性地進行,還不如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專注於此,才能讓事情的質有提升。


  • 紀錄

事情一多,就容易忘記,即使再小的事情,一旦量多了也容易記不得。所以,紀錄就成了必要的方法。這也是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的時間都花在了哪裡。

如果不能清楚知道要做什麼,就容易發生遇到什麼問題就做什麼,最後可能形成被事情控制,而不是我們在控制事情。

要解決被事情控制的方式,就必須先把所有的事情都列出來,然後對大任務進行拆解,分成一小個一小個任務。接著對這些任務進行安排,而在安排任務上就必須思考什麼該放棄什麼可以晚點做,找出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


  • 合適


時間管理的方法在很多地方都有,都會去蒐集那些方式能提高自己的效率,但是在實踐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全部的方法都適合。所以,不是每一種方式都是好的,有些方可以加快速度,有些可能會產生反效果。最重要的在於,我們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