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eadershi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eadershi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309|領導力:相信你所相信



共計 1,41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對於「領導力」一詞,的最基本含意,就是對於自己的理解:換句話說,一個領導者,會努力找出自己相信什麼,並且有勇氣依此信念行動。

領導力與你的企業規模大小,或者工作內容無關,一個人即便沒有直屬部屬或是正式指派責任,也有具備領導力。

更進一步來說,當我們願意相信一個人,源自於把相信的信念,讓人們看到且相信這是他們的。

從團隊的角度來看,一個卓越的團隊之所以卓越,就在於領導者願意將自己融入於工作中,透過獨有的領導風格,不斷鼓勵大家這樣做,並且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這邊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麼領導力沒有所謂絕對的標準?


01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如果你不清楚你要去哪裡,那麼你選擇哪條路都可以,這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一句話。卻也道出一個事實,當一位領導者不清楚自己要前往哪裡,你怎麼做也就沒有太大的差異。

也就是說,如果不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就會被外來的是事務所干擾。

例如,當我們以為我們是這樣的特質時,像是擁有高度的關懷與傾聽力。但是對於團隊成員的認知卻是截然不同時,你所產生的領導意識,只是源自於我的想法。卻不是大家所看到的現實。

這也代表,如果領導者不能持續學習、接納新事物,就容易自滿,從而導致故步自封。這類領導者最常說的口頭話語就是:「我知道」。因為這句話的背後意涵著對方已有自我的見解,很難再接受其他不同的可能性。

人生是一場不斷學習成長的旅程,如果缺乏持續學習的心態,無法放下自己的觀點就容易發生領導者的剛愎自用,最終使團隊人心疏途。

02領導無標準


如果對於領導者來說,持續學習是必然的結果,那麼變化就會是一種持續性的過程。

然而,這些變化的背後,還有需要有識別你的方式,也就是你是否認清楚你的熱情所在,你喜歡做什麼,哪些事情是你擅長的,哪些事情是你像給別人做的?

但實際上,如果自己做不來,你怎麼沒有授權給別人?其中原因在於,你相信有些事情必須自己做,無論能力和興趣。

因為會有一種想法是,認為交給別人去辦事種懦弱的表現。

這時還是要問自己,你會不會無意中忽略了你不喜歡做的事情,而且也沒有將這些事情授權出去?

而我們是否常常將時間用在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成為高階領導人才時,必須要知道一點,你的工作內容將會出現變化,這些變化當中,有一項非常關鍵,就是你有授權手邊重要的工作機會。

為什麼要先理解自我,就是要先知道什麼事情是我們擅長有熱情,什麼是我們所欠缺熱情的工作。

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工作一定要很有趣,有時還是要碰觸到一些任務會感覺痛苦。而領導者必須花時間去和這些任務好相處。

可以說,只要情況允許,領導者盡量做好適合自己且有熱情的工作,同時要確保手邊的工作不論是自己來還是交給別人,都能達到應有的表準。


03適合自己的領導風格


培養好的領導力,最終源自於「做自己」。

你的領導風格代表的你的工作方法與態度。你可以試著問自己,你喜歡面對面還是團體的聚會,你喜歡直接坦率,還是比避免正面衝突?你喜歡什麼樣的激勵,或者是透過教練引導的方式來指導?

我們日常的工作行為中,都間接地透露出我們的想法與領導風格,有時我們展現出來的風格不只一種。

如果嘗試著不適合你的風格,這種作法無法持久,因為那不是你,當碰到危機或者挑戰時,遵循你的個性與特點的領導風格,才能有效發揮領導者應有的水平。

換句話說,領導風格的確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而非一種絕對的靜態標準。你必須要不斷的透過不同方法、執行不同專案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地更了解、接受失敗反覆嘗試。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91【領導管理】讚美的力量:讚美時的三種認知



讚美是成長中最重要的力量,因為一句話,而有不一樣的結果。
如同孩童在學說話時,假設你想要教小孩說出「請給我一杯水。」並等到他自己完整地說出這句話時才打算給他喝水,那麼小孩很有可能會渴死。

所以你應該先指著水說:「水!水!」然後,小孩也會牙牙學語地模仿你說:「誰!誰!」之後你在跑到他旁邊,給他擁抱並親吻鼓勵。雖然小孩的發音不準,無法正確說出「水」這個字,但我們在這過程中所做的鼓勵將對小孩有著深遠的影響。

同樣的道理,在指導員工的過程中,如果只是一直指出對方的錯,我們所傳遞出來的訊息就無法使員工更進一步成長,也就是說,斥責有其力量但如果沒有相對應的技巧,就容易淪為個人的情緒表現。然而,在讚美中所傳遞的訊息將會使員工知道領導的支持與重視,以及所散發的力量將遠勝於斥責好幾倍。

接下來將講述有關在讚美的過程中,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如何讓讚美不僅是一句「加油!」「你做的很好!」更重要的是如何打動對方,讓人清楚知道讚美背後更深層的含意。


在員工了解你對他們的期待,以及何謂好的績效表現後,就可以運用讚美來獲得想要的績效。

事實上,讚美不僅是訓練員工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期更重要的用意是為了強化某種行為,讓員工朝目標邁進。觀察你的組織,看看是否「有員工做對的事情」。一旦發現,就給予他們一分鐘讚美,並立即明確說出你的感受。

在所有一分鐘經理人的關鍵技巧中,一分鐘讚美所發揮的力量最大。


1
立即明確的讚美

能充分發揮效用的讚美,必須是立即且明確的。儘快告訴你的員工,他們有哪一項做得很好。

如果讚美只是泛泛之論,例如:「很感謝你的努力。」「非常感謝。」「繼續加油。」等,聽起來不僅欠缺誠意,實際上也無法發揮效力。因此不要隨便稱讚他人,反而應該在讚美前找出被值得稱讚的地方。同時,經理人也應該花時間觀察部屬的行為,特別針對他們進步的部分來誇獎,而且這類非正式的互動應在進度檢視會議之外,另外找時間進行。

2
說出你的感受

稱讚員工之後,你還要告訴他們,自己對他們所作所為的感受。說的時候千萬不要像發表大道理一樣,而是應該發自肺腑地說出你的感覺。讚美所耗費的時間不長,但效果卻可以持續很久。

3
大致做就算數

這部分的討論是要提醒大家,對部屬讚美時有一點很重要:不要等到別人將事情完全做對了才讚美他。隨時注意員工的狀況,在員工大約將事情做好時,就給予讚美。若你希望別人完全做對事情,在過程中卻又不注意他們,我們可能擁有無法得到期待中的結果。畢竟,一件事情要完全做對,是由一連串大約做好的片段事情所組成。



挪出時間讚美他人

我們有多長的時間沒有讚美他人了,為什麼我們會把幾年前別人讚美我們的小指留在身邊,可見大多數的人對於讚美個人的話相對重視也是一種自我肯定。

團隊中如果要打破過往的習慣,我們就必須在讚美這件事情上多花費心血。
試著讚美他人,你將能看出別人值得讚美的地方。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63【領導管理】情境領導:領導方式與發展階段的配對



什麼是正確的領導風格以及策略?

長久以來,領導風格只有:獨裁與民主兩類。很多人也為了這兩種風格何種較佳,彼此爭論不休。民主式領導被嫌太軟弱、過於簡單,而獨裁式的領導則被指為太強悍或跋扈。

如果領導者把自己侷限為其中一種風格,所能發揮的空間也將大受影響,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個領導者」。其實領導者應該充滿彈性,能因應不同的情境而改變領導風格。

如果你對手變的工作感到陌生,那麼就需要更多的指引與方向;相反地,如果你對某項工作相當熟悉,那麼便需要適時的放手,克制自己想要管理與監督的慾望,因為每個人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所以,想要激勵他人達到最佳狀態,領導者必須為被領導者的不同階段找出合適的發展方式。

過度管理與管理不足(也就是給予太多或太少指示)都會對員工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找出適合不同發展階段的領導方式顯得相當重要,而要如何配對不同的領導風格,就是情境領導的重點。

就如一句話所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情境領導的基本概念是:人們願意也能夠尋求發展,但卻沒有一種最好的領導風格可以鼓勵這些發展。你必須因材施教,視情境不同而改變領導風格。


1
領導方式與發展階段的配對


情境領導模式中有四種領導風格:指導型、教練型、支持型、授權型;相對應的四項發展階段為:熱忱的初始者(低能力、高承諾)、夢醒的學習者(部分能力不足、低承諾)、勉強的貢獻者(能力中等或高能力、承諾多變)、自發的成就(高能力、高承諾)。


●熱忱的初始者需要指導型的領導風格
對於熱忱初始者而言,教導他們並親自示範所有的過程,讓他們在技巧上仍不熟練的情況下上場練習,就是他們最需要的方式。


●夢醒的學習者需要教練型的領導風格
常常感覺缺乏某些能力,這些情況讓他們不只覺得喪氣,也影響對工作上的承諾,這就是夢醒的學習者常會發生的情況。

這時候,他們最需要教練型的領導風格,提供強烈的指引與支持。你必須持續指導並監督他在做工作上的努力,但差別在於你們之間有更多的雙向對話與經驗交流,在他提出的問題與你的建議之間相互切磋。你還要適時提出讚美與支持,協助他在這個階段建立自信心,鼓勵不斷嘗試新事物。


●勉強的貢獻者需要支持型的領導風格
這時對工作的承諾擺盪在時而興奮、時而不安之間,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支持型領導者。他需要的指導不多,但你必須給予大量的支持讓他更具信心。傾聽他在意或建議的事,並支持他與客戶、同事間的各種互動。這時候你的回饋是一種雙向相互遷就學習的過程。你可以提出各種問題,幫助他更深入地思考,並鼓勵他承擔更多風險。

●自發的成就者需要授權型的領導
自發成就者,最需要的是授權型的領導風格。你可以將日常決定或問題解決方案授權給他處理,展現對他獨立工作能力的信任。你需要做的事認可他傑出的表現,必要時提供他適當的資源,讓他達成工作目標。這個階段的最大挑戰是幫助他維持工作上的高度成長,甚至再創佳績。

2
發展階段隨目標或任務不同也各有差異


如前面所述,各個發展階段是特定任務導向,而非一體適用。換句話說,各階段的發展是從這個目標到另一個目標、這個任務到另一個任務,而每個可同時在不同的任務上處於不同階段。

除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外,有時,「不同的人也有相同的需要」,完全視被派遣任務的時間,以及不同的目標或工作需求而定。

將學習階段與領導風格配對的過程中應謹記:領導者在各個階段所需要做的,是為督導的對象做一些他們做不到的事。

3
瞭解人們的潛能極限


某些人會覺得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很麻煩,但我認為,「一致」的定義並非「用同一套方式對待每個人」的意思,而是指「為類似情境的人提供相同的領導風格」。有些人認為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所有的部屬並不公平,但到最後會發現「以公平的方式對待不公平,就是最不公平的事。」

所有人都擁有登峰造極的表現潛能,你只需要知道如何產生與可以發揮的極限。


4
情境領導的三種技巧


通常在應用情境領導的過程中常會使用到三種技巧:診斷、靈活性及合力追求工作績效。這三項技巧都不難,但都需要時間練習。

●技巧一:診斷

能力指的是一個人用在達成工作或目標的所有知識與技巧的總和,而判定一個人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表現,觀察他對特定任務是否有周全的計畫、組織、解決問題與溝通的能力;或者他能否說到做到,準時且精準地達成目標?一般而言,能力藉由培訓來或各種經驗獲得,並隨著時間增長,在獲得適當的指導與支持下繼續發展。

●技巧二:靈活性

如果你能自然地運用各種領導風格,那麼你就具備情境領導所需的第二項技巧:靈活性,意即領導技巧須適時隨不同的發展階段而調整。

●技巧三:合力追求工作績效

搭檔間的關係能使你與部屬間的溝通更良好,增進對談的質與量。

領導力不只是你對他人做了什麼,還包括你如何與他人一起完成這些事。
這也就是工作搭檔的精隨。


5
有效的領導是一趟轉型之旅


領導力是四種階段的轉型過程,包括自我領導、一對一領導、團隊領導,與組織領導。

將自我領導放在首位是因為有效的領導力都從內在開始。在你希望領導他人之前,必須先瞭解自己,知道你對成功的定義,因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永遠是發展個人觀點的基石。

領導者只有在能夠領導自己時,才算做好領導他人的準備,而一對一領導的關鍵則是與他人建立信任的關係。如果不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優缺點),也不願意示弱,那麼一段信任的關係便無從產生。沒有信任,組織也無法有效運作,因為信任是你與員工一起工作的核心精神。

轉型領導的下一步是團隊領導。一旦領導者與領導對象發展出一對一領導的關係,彼此就成為值得對方信任的對象,這也是發展團隊與建立社群必備預作的準備。高效能的領導者瞭解,如果要好好管理團隊成員的經歷與努力,就必須尊重多元化,並認可團隊力量。如此一來,領導力才能因應更複雜任務的挑戰,創造讓大家滿意的結果。

組織領導則是轉型領導的最後一階段。領導者是否能扮演好層級比團隊領導更高的組織角色,可以從她在前三個階段所累積的觀點、信賴與社群力量是否足夠,關鍵在於:發展有效的組織,就是要創造既重視關係價值,也重視結果價值的環境。

現在的領導者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一旦他們獲得成為領導者的機會,在適度博取大家對他們的信賴前,就將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推動組織層級的工作上。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48【領導管理】選定正確目標與願景:願景的力量



領導者對於願景的堅持與執著,曾在《大夢想家》中看到,迪士尼先生為了實踐迪士尼的願景創造歡樂,不斷辛苦努力的經歷後最終成功地將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歡樂滿人間》推上了大螢幕。

從過程中體現出領導者的責任就如同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曾說的「我們的夢想都能夠被實現,只要我們有勇氣去追求它。」(All our dreams can come true if we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them.)

什麼是領導者?就是在大家都認為會不支持的時候,願意承擔責任支持向前邁進的人;以及在大家猶豫不前的時候,第一個往前走的人。

沒有一個組織可以保證它可以活多久,但有一項是能確定的,那就是領導人對組織的發展會產生至關重要的決定性。

然而,優秀領導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思維與認知,能進一步地提高組織的成長與延續性呢?

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願景的力量,接下來針對願景的面向來一一探討,一個好的願景是如何創建、以及如何延續,並且在維護願景的過程中對於願景的基本認知。

1
願景的重要性


領導力攸關未來的走向。如果你和員工不知道公司前往的方向將會通往哪裡,你的領導力也將變得可有可無。

願景可以建立通往成功所需的信賴、合作、相互依存、幹勁及相互責任感,並清楚描繪出最終結果的圖像,讓大家在過程中可以作出聰明的選擇。一旦現階段目標完成,「下一步該做什麼?」的答案又會馬上清楚浮現。

願景幫助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朝向想要的目標邁進,而非只是消極地避開不想要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願景能賦予我們能力,並激勵我們追求真正想要的結果。如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

2
具說服力的願景,能創造偉大的未來


具有說服力的願景能創造強烈的文化,促使組織內每個人都為一致的目標而展現活力,進而促進彼此信任、增加顧客滿意度,並產生具有幹勁與承諾的工作士氣及獲利能力。

文化就像一個組織的個性,由組織內成員的各種價值觀、態度、信念、行為與運作組合而成,可用來說明「這裡做事的方式」。

組織追求卓越的第一步,通常是找出組織文化中需要改進的部分,所以任何想專注改變組織文化的人,必須先提出具說服力的願景,並提供所有支持此願景的配套因素。

3
一切從願景開始


時間與優秀領導者是兩項驅使人們為共同願景效力的重要因素。

領導者如果能釐清組織願景,並樂於與員工分享,就能專心致力於服務他人,回應員工與顧客的需要,並了解領導者的角色是幫助員工移除障礙,而順利達成願景所設定的目標。

願景能激發大量的活力與熱情,因為人們感覺自己正在創造不凡,並且了解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4
願景無處不在


組織內每個階層的領導者都負有提出願景的責任。部門領導者或是工作團隊的領導者在組織欠缺願景的情況下,還是可能提出共同的願景。

5
有效與無效的願景陳述


願景為每天須作出的各種決定提供指引,讓人們能瞄準靶心,避免人心殊異卻還必須一起工作的情況發生。

如果願景常被人們主動引用,每天都可成為作決定的指引,這就是有效的願景。


6
創造真正可用的願景


定義一個說服力的願景應包含下列三個關鍵因素:

●有意義的目標:你所在的產業為何?
●未來的圖像:成功的樣貌為何?未來的圖像為何?
●清楚的價值觀:引導你每天行為與決定的標準是什麼?

●有意義的目標
要創造具有說服力的願景,當務之急就是提出有意義的目標,也就是組織存續的理由。它可以幫你回答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問題,而不是解釋你所做的事情,並從顧客的觀點來看,釐清組織所在產業的真實情況。

卓越的組織都擁有一個高貴、具有深度的目標,也就是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好激勵員工士氣與向心力。

只要大家認為工作是有意義的,且符合他們真正的渴望,他們所釋放的生產力與創造力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未來的圖像
具有說服力的願景的第二的要素是未來的圖像。這個與組織最終結果有關的圖像不能太抽象,應該是一個能讓你清楚看到的心理意象(mental image) 。

未來的圖像應該專注在組織想創造的最終結果,而不是達到結果的過程。未來圖像的力量很大,但是只有單獨存在,還是無法創造出長久的願景。

●清楚的價值觀

價值觀可以定義何謂領導力,也可以作為員工每日工作的基礎。

價值觀可以為你持續進行的工作提供判斷準則。「我想要用什麼方式做事」以及「如何做到」等問題,都有賴價值觀提供解答。價值觀需要被清楚描述,好讓大家確實知道各種行為究竟展現什麼價值。價值觀也需要被持續、一致地實踐,否則將只是良善的美意。組織的價值觀最好能與組織內部成員的個人價值觀產生共鳴,成為人人真心選擇的工作準則。

而價值觀必須加以排序才能顯現效果,因為生活上的各種價值會彼此衝突,一旦出現價值衝突,人們需要知道什麼價值才是應該最先被奉行的。


7
實現你的願景


只有單獨的願景存在並不夠。對領導者而言,他還必須確保願景有朝一日能夠實現,成為事實。因此將整理歸納出願景三個產出的步驟:如何創造願景、如何傳播與溝通願景,以及願景如何續存。

●如何創造願景

創造願景的過程與訴說願景等同重要。與其把高階經理人全部聚集在某個地方,共同討論願景後再向其他人宣布,不如鼓勵大家對話,談論什麼是大家認為的願景,即使組織將起草願景的責任落在高階主管身上,也應該同時設立一個機制,讓其他人有機會參與願景的形塑過程,並認同這個結果。

領導人應該信任並藉由員工的知識與技能,讓團隊一起找出最佳的願景。所以對於部門或團隊而言,由大家共同起草願景是相當可行的事。

在草圖底定前,很重要的是要確定已經充分考量所有可能影響願景的因素。你不妨試著詢問其他人這些問題:你想為擁有這種願景的組織工作嗎?你能在願景中看出自己扮演的角色嗎?這個願景能幫助你設定工作的優先順序嗎?我們還有沒有遺漏什麼?我們需要刪除什麼?讓大家一同參與,更能加深他們的認知與向心力,以創造更好的願景。


●如何傳播與溝通願景?

實現願景是一段持續的過程,你必須想辦法不斷讓這個過程不斷充滿活力。所以應該時常談論或提到願景不僅重要,而且還要多多益善。

要把事情做對,當你愈專注在願景,願景就會變得愈清楚,你也將更透徹地了解願景。你滿腦子想的願景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最主要的特質卻不會消失不見,而會繼續存在。


●願景如何存在

讓所有行動與願景一致。一旦別人看到你將願景融入生活,他們就會相信你是認真的,而且加強對願景的了解與信任。以下就是幫助你將願景融入生活的策略:

◆永遠專注在願景上
你應該將願景視為組織基礎。一旦出現意料之外的事件或阻礙,讓你偏離既定的軌道,或許可以考慮改變短期目標,但不宜改變願景,反而應該讓願景長久存在。改變時常發生,預料之外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你需要隨時找出新方式,重新審視在生活中運用願景真正的挑戰與機會。

◆展現出承諾的勇氣
真正的承諾開始於你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創造願景需要勇氣,以行動實踐更需要勇氣。哥德(Goethe)曾這樣闡述:「不論你能做什麼,或你夢想要做什麼,現在就開始吧!才華、力量與神奇的魔力都蘊藏在膽量中。」

8
願景與領導力


人們總是在領導者身上尋找願景與方向。就算領導者讓大家共同參與形塑方向的工程,但確保願景與維持願景的最終責任,仍落在領導者的肩上,無法轉嫁他人。

創造願景不是一項活動,也沒有工作清單可以提供審核。對成功的領導者而言,這個角色他們應該當仁不讓。不論是組織、部門或團隊,差別只在於領導者想將這個角色扮演得平庸或卓越。

一旦願景獲得共識,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要確認組織裡的所有人,都能會因願景,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協助大家移除障礙,達成願景設定的目標,還要確保所做的決策與設定的系統,都能幫助大家更輕鬆地實踐願景。此外,領導者還需要穩住自己、同儕與其他擁有和願景目標一致的所有關係人。之後,人們服務的對象自然從領導者轉變為願景本身的領導者。

願景能讓組織跳脫「擊敗競爭同業」的巢臼,使組織得以展現真正的卓越,不再整天只會在數字上錙銖必較。卓越的願景能建構人們的希望與夢想,觸動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看見可以作出的貢獻,並在正確的方向上展開各種可能。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領導管理】人才培育:挖掘領導人才的5種思維認知

某間企業裡,有位部屬滿懷熱情的向上司請示,請老闆給機會,讓他放手去做。接著半年後,虧損了100萬,部屬非常慚愧的,遞交出辭呈。如果你是這位主管,你會怎麼辦?

上司從容地接過辭職報告,看了一下後,就訓斥地說:「你開玩笑嗎!我才剛繳了100萬的學費,你就不做了,對得起公司付出的投資嗎?失敗就直接走人,這是不負責任!失敗不要緊,我們可以一起找原因,吸取經驗教訓來不斷改進,怎麼可以一遇到失敗就辭職不做了。



如果領導者沒有寬容失敗,認為適度失敗對部屬是最好的磨練,領導者的培養將會愈艱難。當我們明白其中意涵後,在思維上的轉變,行動接著轉變,最後將影響整個組織的人才發展。

然而,為什麼需要有領導者培養領導者?首先就要理解領導者的職責,就是帶領大家創造績效,完成任務的過程。一般組織與成功組織間的差別就在於,「員工認為自己是管理者」與「員工認為自己只是員工」的思維認知。

身為一位領導者或管理者,究竟要如何發掘人的潛能?
一個普通的人追隨你3-5年後,當他離開時是更好還是更糟?如果追隨者幾年後,走到社會上,大家爭先恐嚇的搶著這個人才,對領導者來是很大的成就感;相對的,如果他被社會淘汰,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績效不高,對領導者來說,不僅是很大的挫敗,更是對個人的不負責。

當我們明白了領導的角色與價值之後,我們要開始省思自己,對於培育領導者或開發人才的潛能上,我們是否具備了發展人才的思維與認知。

1
領導者思維與態度


身為一位企業領導者,要能激發人才的潛力,就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意願」和「態度」是能否讓人才成長的關鍵。如果建立起「幫助他人,成就自己」的使命感和意願時,才會願意做這個辛苦但是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不對人才進行開發,也就不可能自我成長,因為只有在幫助人們開發潛力的過程中,領導者才會提高對自我的要求。無論在哪個領域,最優秀卓越的人,都是最願意培養與開發後輩的人。

從另一方面來看,被開發潛力的對象,對於領導者的意願也是非常重要的。領導者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靠後天培養的,無論從開發到培養都必須付出努力,而不是全靠運氣。領導者自身就需要主動尋找新的機會與挑戰,在領導工作中發揮效能。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挑戰和自我超越,就會導致領導者失去該職位的樂趣。

2
喚起領導者的潛能


如何喚起人才內心自我開發的潛能?很多領導者在多方面減低了人才內心的動力,誤導人才努力的方向。所以,協助人才自我評估的過程,最關鍵的地方在於讓對方發展所長,鼓勵人才提出問題:我對生活有什麼期望?我的價值觀、理想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什麼?為了朝向這方向,我必須要做什麼?學習什麼?或者該放棄什麼?

這時領導者需要思考的是:哪些事情對方不會一次就做好?哪些事情能做好?充分發揮人的擅長。並對於達成任務目標所需的能力與技能,給予相關的資源來達到目標。除此之外,領導者的角色在於協助人才設定績效目標為依據,並從完成目標的程度來看,而不是從人的潛能出發。

3
足夠的耐心


激發領導者的意願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給於足夠的耐心」。
有一話說:「籠子關久了,鳥都不願意飛了」釋放人才的創造力、熱情、內在的動力是需要一個過程,就如同我們從熟悉的環境走到不熟悉的環境時,將面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學習。

面對這得多的轉變,會依據個人的認知轉換的速度不同,有所不同的成長效果,所以我們要思考,面對不同成長的人才,我們更應該擁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指引對方這一路上的旅途。

4
未來發展


領導者的開發不是為了晉升或者文憑,最重要的在於「思考」領導者該擁有什麼樣的經驗?該掌握哪些技能與知識才能勝任未來的工作?所以,開發人才的核心從思考出發,並對於未來職責所需的相關技能,給予相關職務經驗與技能培養。

在這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就是:上課不是領導者開發。課程只是開發工具之一,但不等於是開發,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在課堂上上表現好未必就會是好的領導者,他應該是的實踐者,而不是哲學者,除非能夠學以致用,否則得到的只是知道,卻完全不會做到。

5
公平性


有時,我們會把焦點注視在這些優秀的員工上,就會產生一種情況,就是只願意培育,這些人,而對於其他人不聞不問,終將導致其他員工覺得不公平。

要提拔某個人,不要只專注於某些特地的人,領導者還要開發其他人才的潛力,讓大家認為機會是公平的。回到組織的營運面來看,績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潛力來檢驗績效。整個團隊的潛能就必須要開發與提升,這也就是放眼未來,再回推到現在。

培訓人才或是開發人才上,領導者所具備的思維,將會決定人才是否能把潛能激發出來。一般績效者與高績效者的差別,就在於思考模式不同,就是能否用更高的角度視野來看一件事情。所以回歸到培育的過程,我們在培育領導者的過程就必須要不斷地讓對方思考,因為只有透過對方自己思考得出來的結果,才是讓對方最大的學習與收穫。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領導管理】領導力的成因:胸懷與格局

對於領導者來說,他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是因為有人支持與認同,知道對方能讓我們更好。然而,領導者是先天養成還是後天的養成?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原因或要素,讓領導者能成為領導者。對於領導力而言,能夠決定領導力的因素包含兩個面向,外在的因素是引響力和支配力;對於內在來說,就是胸懷,也就是公信力。



很多有才能的人,本身並不具備外在的影響力和支配力,這種外在影響力和支配力是對特定的人。所以領導力是一種關係,你對誰具有領導力,誰可能沒有。它不是普遍性,而是特殊性。


人類是社會型動物,而社會型動物的影響力和支配力,就來自於你與對方的關係,這種關係來自於個人對社會所產生的價值來決定。如同論語提到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更多的支配力和影響力。

例如在歷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物,他們還沒當領導者之前,很多人看不起他們,覺得他們不值得一提。但往往在某些關鍵時刻,這些能所散發出的精神,將影響人們對個人的認知。

美國總統的林肯傳中就有提到,林肯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林肯原來只是一位鄉村的律師,而且一直被人看不起,他們認為林肯不太會說話,也不太會處理事情,以及不具備國家領導者的潛力。直到一件事情,讓人改變對他的看法,就是蓋茲堡事件。


美國的南北戰爭爭最重要的就是蓋茲堡戰役,北方決定性的戰勝南方,在過程中死了很多人,有北方人,有南方人,有人就提議說修建一個陵墓。林肯為此準備的一場發言,林肯上去說話時,有人說就是請林肯上去講話,念稿就下來,沒有人鼓掌。林肯回家後,家裡的人問講得怎麼樣,他說不太好,沒有人鼓掌。過了兩天後,報紙登出來是這樣說,林肯那次講得太精彩了,以至於聽眾聽完後都忘記鼓掌了,雖然演講水平不行,但是內容非常好。

而這段演講也一直流傳至今,這段演講不長,但它卻顯現出了林肯的胸懷。林肯說到南北的將士為了建立一個偉大個共和國,為此作出了犧牲,我們用什麼方式紀念都是一個精神與價值。在北方獲勝打敗南方上,林肯認為南方將領的犧牲是為了建立一個永久的國家,而為此作出了付出,這也代表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建立國家。

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來,林肯的胸懷和視野是決定他能不能成為總統關鍵。所以,領導力的根本與源頭,除了外在的支配力與影響力外,還有一個關鍵力量,就是來自於內在的胸懷。如果沒有足夠的胸懷,任何事情都只會侷限在僵化的範圍。

這胸懷的養成就是我們對於看事情的格局與認知的結果,要增廣格局認知,最重要的就是多方涉略與客觀以及衝突性的思維。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領導管理】優秀經理人曾走過的11道錯誤

過去,許多傑出的經理人,擁有許多優良特質;卻忽略了這些優秀經理人是從許多錯誤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在眾多優秀經理人的身上,常犯的錯誤讓他們成為A+級的經理者。

然而,回歸到領導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是知道,沒能不斷反思,再多的錯也只是錯;只有懂得在關鍵時刻,停下來好好思考,我們所做的每一步抉擇,他所產生的結果與行為會是甚麼。這些資訊就是協助我們在做抉擇時的方向與指引。




1
拒絕承擔責任

有位經理人在工作出了差錯,就被董事長較過去訓了一頓。這時經理人就對董事長說:「這是我的錯!」他在董事長面前從來不會說是誰的錯。等回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告訴他們,剛才我被董事長罵時,沒有講任何一個人的名字,我在他面前挑起全部的責任,可是你們卻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假如我在董事長面前講,這是A副總的錯、那個是B副總的錯,董事長只會講一句話:「總經理,如果都是他們的錯,我請你來做什麼?」所以在別人面前所挑起肩的是責任,即使錯了那就錯了,為什麼要把責任推卸給別人?真正有擔當的經理人就是承擔錯誤,接著想辦法解決問題,吸取經驗與教訓,這才是最重要的。

優秀的經理人,是為了團隊負起個人的責任,而不是把麻煩傳給別人。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口掛了一句話:「buckets stop here!」意思就是問題到此,不再傳給別人。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 種人在努力地辯解,一種人不斷解決。身為領導者,少去辯解,要勇於承擔責任。當問題發生時,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面對上級時,先問自己是否承擔自己的責任?就如同在《從A到A+》中就有提到一段,當組織發展良好時要往窗外看,把責任給他人;面對運營不順時,站在鏡子的前面反思自己的行為。

2
不去啟發部屬

所謂的啟發,就是隨著人、時、地的教育。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看到部屬有需改進的,就會啟發告知。但是,有許多主管就是不願意開口,導致領導層覺得不好,部屬也不知道哪裡出了錯。

什麼是機會教育,就是要能在對方能進步的地方,給予適時的回饋與鼓勵。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麻煩,但是身為領導者要記住一件事情:「你的部屬有70%的教育都是來自於你」。但有人會認為教育是人力資源的事情,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身為領導者有七成責任教育部屬,只有三成的責任是人資部門,而且人資部門只有基礎性的教育。真正的領導者要做專業教育,不能「放牛吃草」要住抓任何機會去啟發你的部屬。


3
只強調結果,忽略思考

人們要先有思考,然後才會有想法,產生行為,最後形成了習慣。就如同一句話所說「許多的歷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的傳統才可以培養一點文化。」

部屬的想法是領導者教育和灌輸的結果,身為一位主管應高項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教育他們。如果沒有交給他想發怎麼去思考,他就不會有想法,就不可能產生誘因,沒有觸發這些誘因,就發展不出行為,沒有行為就沒有習慣的產生,回到最初的源頭就是思想的傳遞,而傳遞來自於領導者是否能把握每個關鍵的時間點。


4
只用一種方式領導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環境,也就養成不同的習慣、個性,也就是說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而身為領導者又該如何教育呢?那就是像打造不同的鑰匙,每把鑰匙只能打開一把鎖,不能用同一把鑰匙開鎖有的鎖。比如在指正同仁時,要能夠依據對方的認知有所不同,有些人適合於公眾表現,有些人則適於單獨面談。


所以身為領導者就要花心思理解、研究團隊中的成員,從他們的行為、動作、眼神、語言、想法上去認識對方,而這些觀察都是從平常的接觸來蒐集資訊。


5
忘記公司的基礎:利潤

沒有利潤,即使組織擁有最好的產品,最好的形象,最高效能的員工,最吸引人的資金,還是會走入危機之中。身為主管有四種職責:為股東創造利潤;創造社會價值;幫助員工成長;替消費者追求品質。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潤,要讓公司有所發展。然而,這所謂的利潤並不是要不擇手段,而是要把追求利潤看成是責任目標,並謹記在心中。


6
只見問題,不見目標

作為一位領導者,要能夠注意目標。如果領導者把精力都放在處理小問題上,就會疲於奔命,而忽略了自己的目標,從而喪失創造力。有些主管好像很忙,其實每天花在90%的時間去做對公司10%的貢獻,這種缺乏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只注意小處。然而,做事是要看大原則,每天上班先做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其他處理不完的就要放下,一個人不可能做完所有事情,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們所強調的目標,並不只是說不要看問題,問題是一定要注意,在這之中是要看得仔細,因為問題就是機會;更重要的是要站在目標的高度上來看問題,問題才有可能變成機會。

所以領導者不要說我遇到了一個問題,而是要說我面對了一個機會,這樣鎖懺生出來的意義就會有所不同。如果只是專注於瑣碎事情,就難以看到全貌,也見不到機會。


7
不當領導者,只會稱兄道弟


做為領導者要有自己的威嚴,當組織裡有人破壞了規定,就是部屬踩到了你的肩膀,接下來可能就是頭頂。我們對於部屬的愛,要支持要鼓勵,但是,一旦破壞了規定,領導者的縱容就會愈來愈難管理,第一次破壞規定就要明確告知大家,這是我們共同遵守的規範,如果有違反就也代表不尊重團隊。如果沒有處罰,那破壞規定就會成為榜樣,最後成為一種常態。

所以領導者在組織內的要求與紀律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私人感情和個人功利看得很重,就會有人動之以情方式壞了大家的準則。所以界線與認知是領導者必須不斷提醒自己的事情,不能讓團隊失去標準依據。


8
沒有設定標準


組織內設定標準就是為了讓組織有形象尊嚴,讓組織的成員有尊嚴。如果缺少了標準,組織就會不成型態。如果有人問你怎麼進去一家企業,這時你說,要進去非常不容易,要有面試、筆試、一連串的考驗;相對來說,如果你說,很容易就能進去。對方就會覺得不值得待在這組織裡,沒有經過篩選,沒有嚴格的標準。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心態:當你愈是有一種行為標準,月是要求績效,對方就會越有尊嚴。

然而,所謂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其實是一種誓言、一種品質,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買高級房車,就是因為這些車的品牌象徵著一種品質榮耀;如果製造商沒有那種品質的標準,那車就不會擁有原來的品質地位。回到組織層面來看,有了標準,可以讓員工對於組織感到榮譽感。當所有人把標準視為一種誓言,一種品質的要求,自尊心就會趨向組織讓組織愈來愈強。在此同時,領導者不僅要執行標準,更要設立標準,只有具體的管理標準,才會有高效的管理績效。


                                                                              9
                                                              放任能力不足的人

領導管理不是比賽,看誰獲得愛最多。而是要能讓部屬成長,這就是領導者的責任。只有當部屬知道失誤的地方在哪,那些方式可以改進的,才能讓團隊一起成長。

一個好的領導者,是能不斷培育下個領導者。有些人喜歡找比自己能力差的人來做副手,而副手也找一個比他能力差的人來,這樣組織整體能力只會愈來愈差。所以我們放任能力不足的人,讓那些人沒有成長,還留在組織裡就對其他人來說不公平,於是整體氛圍就會愈來愈沒勁,就會導致差的拖垮好的,致使組織一起拖垮。

10
眼中只有超級明星

一個人能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所謂的團隊,不適一個人的獨秀,而是大家為了團隊目標而一起合作向前,如果領導者只關注這些優秀的人,最終將導致團隊失去了作用,就會產生一個人做事其他人不知該怎麼做。

所以要把注意力與關懷放在90%的人身上,不要把90%的愛放在10%的人身上,那對另外90%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只要有為團隊做出貢獻的人就是優秀的人才,這樣才能成就一個團隊。


11
組織內形成對立

一個好的領導者話語中常出現「我們」兩個字,相對於一般領導者的用詞如「他們」「我」等。一個詞語就可以看出領導者的格局。

「我們」一詞代表著,如果有誰做了錯,就是我們的錯,然後去檢討問題出在哪裡。這樣的觀念會幫助我們對於「責任」有所轉變;當責任角度不同救回有不同的行為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