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自我成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自我成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505|【自我成長】幸福的最高級狀態:持續的閉環策略與生命的開環效應


當未來AI的運算思維與邏輯型態,不是根據人類過往的經驗與智慧為解構答案的基礎,這時人類過往的積累,是阻礙世界的發展,還是成為宇宙進化的阻礙。

人類現有的思維模式,都是基於有限感官的能力來解構這世界的發展,以此邏輯,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因素會影響著人類發展,這也是一類人對於AI發展保有憂慮的地方,最基本理解是「我們以為我們都了解」,但事實上,知識的型態,只是在有限感官下的適應性,但卻不代表這是最佳解,因為這時的解釋在有限下的最適化解。

這進一步推論,當人類的思維模式不足以應付未來的發展需求,這時就會出現停滯,或是出現結構性的連續問題,也就像是突然冒出許多我們不曾看到的隱形玩家。

為了釐清這問題,就要先從最基本的解構模式來思考,也就是接收端、分析端,到結果端,依據這三層維度,進一步來分析人類發展的進程在宇宙進化史中的一種解釋性。

第一:理解人類感官的極限導致思維與邏輯的極限
第二:複雜性環境對世界進程的應變
第三:行為策略,破解思維的侷限


01有限感官下的侷限性


AI的優勢在於,AI不已人類所知的一切來解決問題,而是以人類未知的未知來達到目標。換言之,為了達到目標,人類的解決辦法,未必是最佳化,只是暫時性的最適化。所以未來的發展,就有一脈思路,以AI來引導,帶領人類跳脫解決問題的思路框架,從而引領人類文明進一步的躍昇。

人類的所看到的視野與聽到的聲音,還有感受到外界的變化,都侷限在某個限定範圍。這個限定範圍的主要目的在於「節能」。讓一個人無限制的放大接收端,最終會導致出人類大腦的運算,反而沒有更有效能。

物理世界上的感官「限制」則是人類以最小代價,以換得生命的延續。然而,回歸本質性來看,最終的結果都是為了「求存」來服務,所以任何阻礙人類發展的都將成為一種限制。

要想突破最終極的方式,就是把人類意識轉化到永續的生存空間,一但打破了這種束縛,所有追求的終點就不再是有限世界裡的規則,而是追求無限世界裡的持續性。

而推動無限世界裡的持續,則來自「想像」的驅動。以此才能衍生一個又一個生存脈絡來發展。這時意識就會在這之間不斷的串連著。換言之,想像,則成為未來決勝的最終戰場,這也是一場無限世界下的基礎。

02想像下的三層基礎


這時再進一步來思考,想像的基礎又是什麼?

從人類思考與外部環境的牽引來看,分別從知識量到結構化的邏輯性,以及邏輯推論出來的思維結構,這兩套組成一個人的認知體系。但還需要從外部的複雜性來引導思維層的持續升級,所以就包含了三個層面:

第一:邏輯序,整合力量的影響力
第二:思維層,解決問題的工具
第三:複雜性,持續開放的閉環策略

判斷一個人的水平,可以從思維與邏輯來看。因為一個人傳遞出來的訊息,沒有邏輯性,也就是沒辦法自洽的話,這就像一點一點的資訊,彼此毫無關係,沒有辦法創造價值。

只有當資訊間的價值被串聯後,才有辦法創造更高層次的訊息,也就是知識的展升。

03閉環思維的高低差


第二思維層,就是看有沒有辦法打造出個人的閉環思維,當每個資訊點都能串連成一整個面,有辦法成為一套體系時,這時的思維架構,就已經成為一個閉環系統。

然而,同樣是閉環系統下的思維,也是有高低之分。如果用低層次的閉環思維來解決問題,最終得到的效果也就是基本水平。

只有用高水平的閉環思維,才有辦法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解決;相反的,當一個人只能用低水平的閉環思維來思考,同樣都可以解決問題,達成的路徑與成效,卻有著天然之別。

水平的高低,如同AI能夠看到我們未曾看到的未知,這也就牽涉到個人以什麼樣的格局與視野來出發,只有從愈高的格局來看,所形成的閉環思維也就愈有效。

其中衡量的一項指標就在於,閉環思維裡的多元性,單一性的閉環思維,往往會被侷限在某種視角,也就導致很難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同樣在感官的局限下,也存在的同樣的盲點。

但就以人類群體來講,最終決定一個人人的思維層次,還是在於底層邏輯下的知識體量,如果這些知識量少,沒有太多的知識讓你檢索,或是知識領域單一化,這種由知識量奠定的邏輯論點,到最後的思維結構,也就是低水平的閉環思維系統。

也就是說,判斷閉環結構的思維水平,來自一個人檢索知識的總量,以及思維模型的多元性。

當這個量稀疏時,所推論出來的閉環思維就是一般性;相對的,當閉環思維是以海量知識為基礎來做檢索,就能串連起彼此之間的關係,創造指數性的想像思維。


04多點相互影響下的複雜性


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來自承認自己:「我知道到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當世界交互合作的程度愈緊密,不可預測的突發率也就愈高,如同在緊密生產線上,一段生產線出現的問題,即便是微小的事件,也會透過系統妹的複雜信產生不可預測的結果。

任何已知的已知,就不會是確定性的已知,而是順時的適應性。要解決這種現象,就要先掌握在前面提到,基礎架構的第二階段「分析」。

主要的作用在於理解複雜性環境對世界進程的影響,又基於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由AI所引導不知的不知性,持續升級個人的認知體系,才能讓原有的知識體量下的邏輯性到閉環思維的再次更新。

所以,對抗複雜性,還需要掌握人類生存的基本特性,那就是「學習力」。而學習力的基礎,則來自想像力下的不斷裂變與重組,把過往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再邏輯化,進一步更新閉環思維的系統,已達到認知體系的再升級。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變化已成為時代的特性後,跟著變化就成為基本的特性,要想適應這樣的趨勢,持續跟上變化,認知系統也需要持續跟上。

05行為策略,破解思維的侷限:找出「生命天賦」


當學習力成為基本的生存力,再一步推論,如果學習力都成為基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在哪,以及人機結合下,人類存在的價值,又取決於何種因素。

從最初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由「想像力」引導人類的發展,再由思維與邏輯建立人與人發展的行為差距。

但是,當所有人都擁有這項基礎後,就將回歸到意識層面,也就是人存在的意義。

人生有兩次活法,第一次,你誕生在這物理世界的生命,第二次活法則是來自,從意識到開啟你的天賦潛能,並且為人類共同體創造長久的價值。

這個「生命天賦」就是指:當一個人找到自己天賦時,你會透過這天賦來為你創造持續的幸褔感。

從小到大,在求學階段的衡量,都是全面發展,也就是每項都要達標,但是,我們的天賦潛能,往往是一種偏科的展現,也就是某一能力特別強。

然而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出自己的天賦,這跟時間無關,而是跟意願有關,也就是打造生命的開環效應,不斷疊加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06阻礙天賦的找尋


那麼什麼事決定人與人的能力差別,這就源自是大腦神經連結程度所決定,換句話說,神經連結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在哪方面有天賦,

但是,大腦的神經連結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學習與環境有所變動。

在《刻意練習》裡面提到一個案例說,心理學家,針對在倫敦開車的司機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司機的大腦的海馬體,比一般人來要大,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與訓練,大腦的結構是會發生調整。

換句話說,天賦的啟發,是可以通過後天發展,不斷的刻意練習後,行稱心的大腦神經元展現出天才的行為與能力。

這也是《心態致勝》裡提到「成長型心態」的基礎,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時,就已經再開始改變。

然而,在還沒把個人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前,如果個人內心的信心不足時,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進入到比較心理,以至於當有一點開頭,卻就沒了結果。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太過關注外界給的訊號,以至於忽略了內在的想要。這不代表不去了解外界,而是知道外界給你的訊息。

再來針對,則是基於向內觀,主動挖掘內在天賦,轉化成為一種給予的行為。這一切發展的基礎,則來自我們相信這一切即可改變。

07幸福感的原來


現在的生活,已經比十幾年好更多,無論是獲取商品的便利性,與選擇上的多元性。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多少,原因就在於,人們的關注焦點都不再於潛能的發展上,而是在這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相對位置。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跟別人比」的觀點。

然而,要想真正發展自己的天賦,創造不斷成長的可能性,就要先理解,比「比」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創造」。

因為通過「比較」出來的幸福感,往往是短暫的,因為這種情緒感是建立在外界的關係上。會不斷朝向這種心態來思考,主要在於內心裡存在著「不安全感」以至於不斷的想要透過外界的給與來達到內心的滿足感。

一但外部世界出現任何變動,都會直接且深刻的影響到人的行為;相反的,當一個人能夠由內而外,理解自己的幸福感是由個人自主發展來創造出來,這種幸福感就會放大你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定義,但這個定義,要想在邏輯上獲得幸福。就需要能夠有「主動」創造幸福

如果還不知道個人的天賦潛能在哪,還有另一種策略,那就是「主動」創造幸福。

這就是每個人創造的價值,當一個人能夠在社會網絡中,建立起自己存在的價值,就能展現出來,就會知道你在這社會網路的關係,從而從這份關係網絡中獲得安全感,進一步昇華為你的幸福感。

這就如同阿德勒所提出,幸福就是來自你對於社會關心的程度,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歸屬感。也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來自「貢獻度」。

其實會發現,在這世上,有的人活著,卻以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

因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再於他與有多少,而是他奉獻了多少。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504|【成長思維】建立價值壁壘的破局思維,打破成長天花板的邊界

504|【成長思維】建立價值壁壘的破局思維,打破成長天花板的邊界
共計 2,793  | 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要個了解一個人是沒有發展的天花板,那就要看這人有沒有向價伯斯所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人群中,要論技術不是最好,或是經驗也不是最多,有該如何讓人快速成長。其實會發現,有人畢業三年後,就可以獨當一面,有人畢業十年後,還要想辦法透過跳槽來爭取溢價。

這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看問題的深度、思考問題的解題邊界,以及接收新事物的適應程度。

01突破成長的天花板:找出規律並放大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一條發展的脈絡,就是以「確定性」的方向來前進,通過對萬物規律的掌握,確定彼此之間的發展規律,最後建立起一套文明世界的生存模式。

這種進步,來自「可重複性」,與「有積累性」,例如:通過數據的不斷演算,讓過往認為是機率的事情,能夠準確知道何時會發生,以利於我在投放資訊時,可以更有效率達到觸及。

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下,過往被認為不可解釋,不能解釋的事情,都能在這背後找出它的規律。如同獵豹移動的執行長傅盛所說:「現象即規律。」

當某個現象發生時,一定有某種規律。我們必須藉由這種現象,看到背後的規律。絕對不認為是運氣好,就直接省略。如果這麼看問題,容易成為一位批判者。

這就好比是把大象裝進冰箱裡,如果是用固定型思維來看,會覺得這不可能做到,然而,對於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這可以把它當作「工程學問題」來看待,首先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把冰箱門大開。
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冰箱。
第三步:關上冰箱門。

再來針對大箱如何裝進冰箱,是要大衣冰箱,還是小一點的大象,這就有方向可以來解決。

02奇蹟,來自心態的轉變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在《心態致勝》的書裡面提到,人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普遍會出現兩種心理心態,分別是:固定型心態、成長型心態。

成長型心態:藉由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勇於嘗試以更新的方式來試驗是否有效。

固定型心態:內心擁有不安,不願意面對難題,容易受到別人評價而有所影響。

綜和來看,固定型心態的普遍特徵在於,認為一件事情就這樣,沒有其他機會或改變的可能,相反的,用成長型心態來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轉變,即便是在普通的事情,也會因為我們一點想法上的轉變,產生不同的結果。

從對應關係來看,對於固定型心態的人來說,一切問題的原因,都歸咎在「外在環境」。因為…導致…什麼的想法,這種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都是外界環境所導致的心態,進一步加深人人在想法上的固化,反而讓環境本身的觀點成為影響個人的來源。

成長型心態的人則認為,即便外界的環境變化不如原先設想,也會持續讓自己適應,在每份經歷中獲取養分,成為成長路徑上的助力。

固定型心態的人,習慣把思維侷限在某個範圍,不願意去跟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情,也因為這樣,錯失了很多機會,最終就會不斷在原地踏步,沒有看到任何的成長。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484【自我成長】群狼時代下的突圍之道:拚多多崛起背後的邏輯思路


共計 2,35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過去曾說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我的客戶。但近代定位模式的推進,這種話語,反而被稱為一種做不好。但是與其說做不好,如果真想做大,要愈快速成長,就必須意識到「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是客戶」,因為任何不可忽視的背後,都隱含了某種層次的格局觀。

首先要先了解,新商業模式的產生,必然由新生活開啟,這間接激發新的消費趨勢。但是當新消費不能滿足新生活,也就進一步推升商業模式的重新塑造。最後這種新商業模式,又會帶來沒有見過的應用場景與消費能力,此時,就是進入新一輪的新生活型態。

依此不斷的循環演進,就是商業市場的更迭關係。一但理解這層邏輯,就會發現拚多多的出現,是因為阿里巴巴已經在之前教育好市場,讓原本只擺地攤貨的人意識到,還可以經營電商,也就是市場已經擁有新消費的行為模式。

另一方面,當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開始打擊假貨時,這些低端商品,就開始不斷溢出,也連帶使低端消費者開始流失,因為原本賴以維生的生活模式消逝,從而讓拚多多有機會因此獲得一批人口紅利的流量。

但這之間還欠缺一項關鍵要素,那就是平台,基於微信交流群中,突然出現一個拚團購買的過程。從低端電商的需求、低價消費的用戶端,以及微信平台上的團購效益,進而建構出拚多多在淘寶、京東等大型電商盤據的領域上,這種結果並非是偶然,而是補足商業上的空缺。

如果僅僅是從這些元素就能夠建一個新的商業模範,這就太簡單,以及不可複製。這些背後還有某些關鍵邏輯與認知,在選擇上最終走出這樣的商業行為。


01劃清界線的生存邏輯,將逐步衰亡


拚多多創始人黃崢曾講述到一個概念:「如果按照傳統的帝國模式競爭,以劃清明確的界線來作為帝國領域,也就永遠不法突破巨頭的包圍網。」

這一代人的發展,以過往佔據型態的思維做競爭,終將因強競爭思維,反而加速抵制與衰敗的可能。所以競爭思維也講轉換為更有利益的視角,那就是所謂的「商人邏輯」。最著名的代表話語就是,前英國首相巴麥尊說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個立意就是關係網絡的連結度,如同研磨豆腐,還有種豆芽的人,只依照個人技能的競爭思維,最多只能做到養活自己的能力。相對擁有商人邏輯的利益觀點,就是串起連結,從上游到下游的系統化連結,讓啽有商品賦予更大的收益,達到共創。

這也是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做大的唯一觀點:「留下競爭者,還是掃蕩競爭者。」馬雲在很多年前的內部演講中說:「為什麼不留給競爭對手?最好的格局競爭格局是Intel和AMD這樣的競合關係。」這社會應該多個物種存在,然後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激發市場不斷創新。


02全面佔據後的意義


掃蕩競爭者,確實會為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報酬,這也意味著,企業的成長將受限於自身的價值網絡。如同Google退出中國市場後,百度獨佔中國搜尋領域,百度的成長也在那時停滯,只因原有的搜尋業務太成功。以至於讓後來今日頭條有機會串起,因為搜尋業務的成功,導致只能看到人來找訊息,從而忽略了訊息是否可以找人的可能。

這也點出在互聯網時代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差異,過去百度擁有高頻率的使用,但是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就被抖音、今日頭條等這些訊息場裡不斷推送訊息,相對於百度,只能是搜尋字典,需要的時候才會用到。

這其實點出一個邏輯,當生物不斷演化下,人類的生存度不斷遞減,以至於需要更多外部網絡化合作來形成原有的生存度。這就如同,城市的發展,來自不同人群的分工所形成的合作網絡。一但其中一個環節的人缺少了,像是清潔大隊、公路交通、外賣餐飲等突然缺失,就會使整個城市運行的機制被打斷。

同樣如果以全面獨佔的垮頭優勢,最終會因為整體分工的多樣性被單一化給獨佔,反過來衝擊到原有的商業市場,以至於不得不找出創新的可能性,或者其他合作關係來維持生存度。

03發展落差的市場缺口


回過頭來看,拚多多就是在淘寶不斷擺脫假貨流量,進入由新消費認知下的產業升級,以此不斷推進,導致過往在線上販買假貨的電商逐漸出走,一但這些人離開,就會下一階段崛起的企業,做好對應的紅利優勢。換句話說,這批低端供應鏈與低端消費者,因為淘寶的商業模式升級,導致過往這群人離開,

換言之,市場定位是針對方向性的選擇,但是當定位成功後,持續依此定位不斷的發展下去,就會遇到一個發展上的極限點。

因為定位本身,也限制個人的發展其他層面的可能性,這就是克里斯汀生在著作《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到「價值網的依賴」。一但你以某種定位特色崛起,你就會不斷在這成功經驗,產生某種依賴感。當有其他新可能,或是新價值網出現時,反而會因為成功經驗下的價值網,給限制在發展的可能性。

除非,把個人過往所有清空,不然都只能在原有的優勢上成長,最終無法邁向地二成長曲線的發展。同樣對於市場發展脈絡,存在著相同的依賴感,這依賴來自科技本身的推動力,以及消費升級的價值網依賴,讓企業因這兩股動力持續不斷向上發展,但這兩股動力間,存在著速度差,也就成為市場缺口。

04錯位競爭


當我們梳理清楚這樣的邏輯鍊條後,只是意識到市場的缺口,卻無法產生新商業模式的產生,因為還缺少了一個環節,那就是機會點的意識。

拚多多能夠在阿里、京東佔據的市場裡突然崛起,這就是當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走出一個新的機會。往往看不到機會是因為我們只用傳統公司在用的一線、二線、三線來劃分人群。但卻忽略,人都是有很多層面的需求,這就是所謂的「錯位競爭」。

錯位,就是在不同位置上,找出相對應的需求。商品的價值同樣也會反映在一個人的不同層面。當理解這層定位點,就會知道,人們只會追求性價比高,而非價格低來作為衡量。因為低價只會是一種手段,更深的是對於平台上的性價比來找,過程中的低價只是滿足用戶心理一種佔便宜的感覺。

所以,與其說拚多多讓整個消費升級轉向消費降級,不如說更切合消費需求,因為消費升級不是一種仰望看的關係,而是對應當下需求可以觸及到的對應場景。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自我成長】職業發展策略:創造個人價值的3大思維



今天我們身處在不確定的時代下,今天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等,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掉,那這時人類的價值又會在哪,所做的職涯規劃就定終身嗎?

當蒸汽機出來後,過去所要用獸力、人力來做的事情一下子就被機器所取代。雖然短期間造成勞動市場需求下降,相對而言,這也就釋放人類的能力與時間,來創造出人類還未被發展出來的職業。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要蓋一棟大樓,還會像以前蓋金字塔依樣用大量人力去蓋嗎?那肯定很費成本與時間,因為有了機械的協助,讓工程可以用最少人力與時間來達到人力所無法到達的極限。

所以,這也就點出一個關鍵,就是什麼樣的趨勢造就未來產業或者世界的走向呢?接下來分析三種趨勢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未來職業會出現哪些變化。

第一個趨勢
產業升級


今天很多國人都往國外跑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國內很多產品滿足不了個人需求,進而需要更高級的需求。相對於產業升級,就也是如此,需要有更進一步的升級,才能夠滿足更高市場。例如,過去日本以汽車和電子產品做得很好,但是現在日本在設計領域成了世界最好的。台灣在過去在電子加工很厲害,但現在文化創意成為世界前茅。

如果我們從產業升級的本質來看,可以區分為兩塊,第一就是產品升級,透過產品的創新改良,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第二是行銷升級,透過新的通路、方式來提升行銷效能。面對這些的升級我們都需要有全新的能力,才能因應快速變遷的時代。

第二個趨勢
轉變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主要變化呈現在三個維度上:規模、速度、類型。因為互聯網與科技的進步讓產業與產業間的壁壘將逐漸被打破,也就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展業生態;另外對於速度說,電話出現的時候用了50年普及到每戶人家,手機出現的時候用了20年的時間,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不到10年的時間就影響了全世界的人,未來科技應用在速度上也將愈來愈快;今天單一類型的內容或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一般消費者,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因該要用更多元的類型與種類,讓消費者可以用不同的使用習慣去使用。例如,飲料就會出現瘦身飲料、健康飲料、運動飲料、特色飲料等各種不同類型,也例如汽車就會出現休旅車、跑車等,未來也降更細分化的區分出不同種類型。

這種影響對職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過去的職業發展如同火車,一站又一站循序漸進的行駛在同一條軌道上。例如,你學的是機械工程的專業,畢業了就到機械研究所工作,然後一步步從助理工程師做到高級工程師,你始終在一條軌道上。但是今天的職業發展產生了極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條路,每一條路也不盡相同,上面有跑車、大卡車,還需需要能夠隨時變換跑道。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隨時都有人從後面反超你,如果你是跑車,開道路上也可能被超車,什麼樣的變化都有可能發生。

第三個趨勢
需求的升級


今天一位有志氣的年輕人,不會說我只是做一份工作,賺一點錢。他所希望的是自己做,可以自主經營一個事業。好的員工都有自己的自主性,而不只是想拿著一份薪水。今天工作的意義,不在只是賺錢,而是透過工作來達成自我實現。不僅是工作這樣,連消費者的心態也出現了轉變,我買一個東西,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東西好,而是因為這個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象徵。相對來說,如果一間企業沒有出現這樣自我實現的員工,做不出用戶覺得自我實現的產品,就不算是偉大的企業。


我們總結有關上述的事情來看,未來職業會出現三大升級:產業升級、變化升級、需求升級。那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怎麼做:接下來介紹三個職業發展的策略。

第一個策略就是小跑步,專注兩年的時間。一個規劃就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不用想得太遠,就想想這兩年自己要做什麼?但是目標不能太近沒有明天。比如你進一家企業就一直提企業的戰略想法,大概連試用期都過不了,但如果你只是每天把工作做完了,也可能沒有明天,因為你沒為明天做準備。所以你要做個兩年的職業規劃。這段期間訂下目標提升相關技能與能力,接下來會提到,對於能力的定位可以選擇在哪個面向。

第二策略是你要創造在產業鏈的個人競爭力。今天有很多職業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固定的職業不見得靠得住。那麼什麼才靠得住?關鍵就是在於產業鏈。你只要找到變化中不變的那個「軸」,就是產業鏈。任何產業的邏輯都是:資源、產品、行銷。資源就是原始的材料;產品就是把資源通過組合,變成有價值的東西、行銷就是怎麼找到用戶,並把產品賣給對方。所以你要有基於產業鏈的個人能力。

第三個策略,就是核心能力與轉移技能。未來珍貴的能力,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行業職位的知識,而是你的核心能力與轉移能力。你要透過不斷的「進化」自己,能不斷的整合供應鏈,不斷的學習。核心能力有幾種:首先是高效能,高效學習、高效生活、甚至是高效減肥;第二個核心能力是影響力,你能感染其他人。第三種就是自我認知的能力,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自己都不欣賞自己,也就沒有辦法發揮你的長處,那麼高效能和影響力也就是無稽之談。

最後一個是整合創新的能力。這世界變化太快,所以單純專注學習某項技能很容易被電腦給取代。而你所需要的是在這個之上,看到整合,能夠創造。而以前的那些能力,例如做表格、做模型,在短期1-2年之內會對你有幫助。但即使有幫助,也是幫助你學習核心能力,比如學PPT提高你的審美能力。所以,你要讓某些小領域的技能,變成你的核心能力,這樣就不容易被時代淘汰。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自我成長】你的優勢是扼殺你成功的關鍵



如果一生當中你有能力去改變什麼,你會做出什麼貢獻?
有一位老爺爺名叫白芳禮,在城市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已經可以回家養老安享天年的時候。在一次搭火車回鄉的路上,看到一群小孩子沒上學就問他們:「為什麼你們沒有去學校上課。」。孩童們回答說:「因為沒有錢讓我們上學。」。這件事,讓這位爺爺想透過自己所能的力氣,來去賺錢幫助這些孩童。他選擇騎三輪車來提供孩子上學的學費,透過自己努力地賺錢讓他知道這些錢都是一點一滴努力而來的。從1982騎到1999年這19年間,他總共賺了35萬,先後贊助了近300位貧困的孩童。直到某一個冬天,到一所學校送上500元後說:「我做不動了,以後可能就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一筆錢了」當下所有老師都哭了。

而他在晚年住入病房後,每天都會有人去看他,這些人都是他所贊助後的學生。

如果說勤奮努力,可以換得什麼。我想就是對這世界做出所能的貢獻。而才華也就是讓這貢獻發揮更大的價值。

然而,有些人擁有才華卻沒有把這項優勢給發揮,反而是沒有天賦與才華的人所做出的貢獻遠比這些人來的大,究竟是為什麼?


1
天才VS勤奮


這世界上有所謂的天才存在,只需要一點時間及精力的投入,就能創造出比別人高的產能與成果。有人對過去二十多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得主進行一項統計,他們發現當中有很多人是非常有天賦與才華。

可是,大多數的人資質平凡,際遇一般,在茫茫人海中不斷努力求生,只為了看到一點成功的光芒。那麼,才華在我們一生當中究竟占了多少成功的比例?

如果說,才華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這也有可能是一種懲罰。

因為擁有這項才華的人,更容易比別人獲得,也就變得缺乏動力,不願意辛苦與持續投入。有才華的人往往會被各種事物所誘惑,也就讓自己本身的優勢給掩蓋住。也就是說,才華有可能導致我們迷失自我。

相對沒有才華的人,反而會用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於其中。
這也就代表著,他隨時都在準備一次機會的出現,讓這些努力變成一種助力。

回到我們身上來看,就必須問我們自己:
為了人生的目標與夢想
●你做了什麼準備?
●你有在道路上嗎?
●你的方向正確嗎?
●你如何提高前進的速度?


2
勤奮到生命價值


才華很重要,但是後天的努力更為關鍵。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在鋒利的刀刃,時間長久不磨,也是會生鏽。
只有勤奮,才華才會更耀眼,缺少了勤奮,再好的才華也會被消磨殆盡。

沒有人一出生就才華洋溢,大部分都是透過後天努力與勤奮才擁有這樣的才華。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是帶有使命,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的發揮出來,才能體現出人生的意義,才會真正感覺到活著。

為什麼白芳禮要用可以享福的日子來幫助這些孩童,為什麼擁有才華的人卻沒有做出這種貢獻?

當我們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回顧這一生最後悔的事情,絕對是「自己年輕時不夠努力,以至於現在沒有任何成就感。」只有極少數的人因為沒有賺到足夠的錢或錯過美好的愛情而後悔的。

時間有限,生命的價值卻可以是無限的,而要能發揮這樣的價值,除了知道所做的努力是為了什麼,更重要的是靠後天努力與勤奮。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自我成長】如何讓內心強大的8步驟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

未來,我們沒有辦法準確知道會發生什麼,可能現在所擁有的能力,馬上被別的事務所替代。面對這麼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在身活中如何準備,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在職場上我們總是關注各種硬技能,但有時,除了硬技能之外,軟實力也是職場必備項目。

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演講中提到,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自信,因為出身學術家庭,她曾認為演員是浮誇的職業。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她花了許多的時間尋找自己成為演員的理由。

這一段影片的一開始告訴我們:「我成為一位好演員是有原因的,我喜愛我的職業,而不僅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原因,而是因為這是最好的原因。」

對於自己的不自信,她選擇了接納,度過了自我否定與懷疑的過程,成為一位內心強大的人。

然而,我們要如何做到內心強大?

1
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是內心強大的第一步


大多數的人對你「好不好」的標準,不是看你這個人到底怎麼樣,而是取決於你做的事情對他們是否有利。

例如,有位同事請你幫忙,別人會在心裡記住你為對方解決了問題:又或者,小時候你的父母親戚誇獎你聽話,是因為你讓他們放心,做了他們希望你做的事情。

如果總是把自己的心情寄託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上,那就會受限於人的想法。

內心強大的人,從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他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出成就。

目標堅定又能適時的調整。對於自己的夢想和信念能夠目光如炬般的堅持,但又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也能適當地做出調整。

2
世界屬於
適應變化的人


有時候看病不一定要找老醫生,有些時候中年醫生會更好,因為他們掌握了新技術,與時代同步連結

對於適應能力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 學習能力
  • 心理抗壓能力
  • 社交能力


你在哪方面欠缺,就去針對這方面做調整,提升相關技能,同時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世界快速的變化,能否成功適應。在於當你所能承受的痛苦能力愈強,你對個人能力就愈有自信,也就更能做出積極的個人改變。


3
時間與精力有限
別浪費在不可控的事情上


抱怨、憂慮、空想都不能解決問題,它們只會浪費你的精力。

相反的,如果把精力都投入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當事情超出預期發展時,你也不至於被打的措手不及,例如,好好地把身上的項目完成協助他人。

接受任何「意料之外」的事情,然後盡力影響非控制之外的其他人。

擅長記憶但又能擅長忘記。對於能給自己帶來所有利益的,能夠清楚記住,對於記憶中的垃圾或糟糕的記憶能及時清理。

4
別試圖取悅每個人


你一生中,最多只能經營好150人的關係。

也許你的社群朋友不只這些數字,也許你還為同事對你的一句評論緊張無比,或許你放棄了一個安靜的晚上去赴一個無聊的聚會。

然而,讓每個人都滿意,只會耗盡你的精力,讓你忘記最初的目的。

做出一些可能會冒犯其他人的決定需要勇氣,但是會活得更有價值,而這就需要有你自己的底線與原則。明確知道你所重視的價值觀,然後盡全力去捍衛它們。

謹慎小心但有能無拘無束。對於自己身上的事物能夠細心謹慎地處理,但又能區分輕重緩急,不必事事躬親。

5
犯錯不可怕
可怕的是掩蓋錯誤


每一個所犯下的錯誤都是你成長的機會。放下所謂的驕傲,謙虛地反思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吸取經驗與教訓,避免一次又一次的犯錯。

善於觀察但又能感於犯錯,善於觀察別人犯下的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但又不會讓自己犯下錯誤,從而導致不前。


6
與自己競爭


企業內同間辦公室中,有的同事升職了,一個朋友正在談論他最近取得的成就。只是,忌妒只會讓人把原本放在努力奮鬥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阻礙你實現目標。

寫下對成功的定義。當你明確知道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忌妒他人取得的成功,而會全心投入於個人目標中。人一生中一定要記住,別人的光芒並不會讓你黯淡失色。

博覽群書但有能虛懷若谷。即使自己已經博古通今,達到汗牛充棟,但對於知識還是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永不滿足。


7
一個人獨處
有時是解藥


對一些人來說,獨處是非常可怕的,人們總是習慣把時間用於各式各樣的事情,讓自己感覺很忙。

然而,給自己一點時間獨處,卻是替自己打造一個強大心理的機會。

每天至少抽出10分鐘的時間,避開那些讓你分心的事物,好好整理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並替未來制定目標。

低調沉穩有能活躍氛圍。對於需要處理的突發事情,能保持冷靜鎮定,但有可以在大家玩樂的時候成為大家的開心果。

8
付出與回報
從來都不是正比


我們總覺得,付出與回報必須成正比,否則就是這個世界對不起我們。但守株待兔,並不見得就是好策略。

事實上,你更應該關注需要付出的部分,而非理所當然認為你應該獲得什麼。不管你覺得這世界是否公平,你身上都有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東西。

無私待人又能自私待己。在幫助他人時,能夠不遺餘力,但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時候,又能合法合理地自私。




最後,做到真正的內心強大。都源自於我們內心的想法,當我們想法變了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就如同一句話所說的:「想法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

所有的結果,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思維來看待。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自我成長】訓練深度思考的六種技巧

有個朋友他有理想、有想法、有熱情,他說想放棄現有的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資的工作,雖然沒從事過類似工作,但憑藉著內心力量驅動,他花費了半個月時間研究一個行業,寫了分該行業的投資報告分析,接著就投了份履歷。



他就如願以償地接到了面試邀請,在面試時,HR負責人問了幾個問題,

HR:「對你來說影響最深的是哪一本書?什麼書名?作者是誰?」
他回答說了書中幾個觀點,然後又說作者想不起來。
HR:「平時看科幻電影嗎?」
他回答:「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看電影。」
HR:「你對什麼熱衷?熱衷到什麼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書確實沒有什麼熱衷的。」

面試完後他就覺得這些問題答案很糟糕,心裡有些隱憂。在回家的路程中,他收到了HR回復:「通過和同事的綜合評測,你的經歷不適合這份工作。」

他有點不甘心,問HR:「為什麼面試沒有通過?」
HR回答:「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乏遠見。」
這一句話點醒了他,深度、廣度、遠見不僅刺醒了他也點醒了我。

分析這幾個問題,其實目的性都很強。問什麼書對你最有影響力,就是觀察你對這本書的理解深度,作為天使投資深度的理解計基本素質。問看不看科幻電影在於對未來的觀察程度。拿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會發現很多問題思考的程度都很淺顯,想到一、兩層後就很難再深入下去。


平常也喜歡看書,也買了不少書,但基本上是白讀,僅僅是記住幾個觀點,沒有深刻了的理解書中的結構體系,知識如果沒有建構成一系統就沒有價值。就如同看書沒有消化,沒有深入思考、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基本上就跟沒有是一樣的。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深度思考決定人生。要理解這句話,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深度?深度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是深,只了解事物的表面是潛談。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在各領域成績斐然的人物所做得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是一般人望塵莫及。

但深度思考並不是遙不可及,我們通過努力,不斷練習是可以獲得的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為習慣人生將大為不同。


深度思考需要幾個前提:

1.內心意願
再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做也是無濟於事,內心有者樣的意願才能開啟思考之路。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學的時候,在學校老師逼著學習,回到家家長逼著學。直到長大後才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畢業之後發生的。那些把讀書當成自己事情的人,畢業後更懂得自我學習,這些人通常不會混得太差。深度思考始終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一開始很難深入,但時間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就不難了。

3.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
沒有強烈的興趣與熱情支持,就容易半途而廢,同樣的你在選擇的領域會直接影響你日後的成就。

4.決心
光是想遠遠不夠,沒有決心就會給自己找藉口,我沒時間,工作都累得半死還有心想這個,今天不下決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遲早還是要還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時間不等人。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那是白日夢。上帝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創造環境,二是建立競爭,羚羊時時刻刻想著怎麼跑過獅子,必須有這種決心,否則只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還得擁有一套開墾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

深度思考的方法:

1
可繁殖的知識量


知識分為兩類:一種是不可繁殖,一種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一年統一六國的,這種知識是不可繁殖的,但像能深度思考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提高思維、進步、讓你變得印象深刻。

不能深度思考的原因就是見識少,知識量累積不夠。現在是訊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產生大量的訊息,但並不是每條訊息都有價值,對於這樣的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別哪些訊息有價值那些沒價值,沒價值的可以不看,重點在於有價值的。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真正的好書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無,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2
思考頻率


針對問題多思考,多想,沒有動腦哪來思考。李小龍曾經也說過這問題,他說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招練了100遍。

好的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練就100種功夫每一種都是淺嘗即止,不能實戰,如果把一招練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對一個問題若想深刻,一直不斷思考,就會在某領域成就專業。


3
多維度思考

很久以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他們就決定去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是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是一堵牆」。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思考過程就像盲人摸象一般,需要努力從多層次,多角度來看大問題。要想多層次思考與自己較勁,不能想到一兩層就不再探究,想到一兩層以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把所有的問題都想通了,按照結構思考邏輯性把各部分串聯一起。

4
細節

有時候我們對問題認識不深,一定程度上是沒有對細節做全盤的掌握,就僅了解了攏統的概念沒有更深入追求。只有追得愈深,事物的本質才會出現,如果不追問就容易以為表象是事物的本質,也就讓自己走進錯誤的認知裡。所以,深入思維是一種態度。

5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中提到金字塔原理是很好表達和思考的方法,在思考,表達的時候為什麼要建構金字塔結構呢?

因為研究顯示人類能夠記住、理解最多的項目是7個,比如:你寫了一篇文章或一場演講,把結論A、B、C、A1、A2、A3,如果一次講出來、寫出來很難讓人理解,如果有超過7個項目可以藉由,歸納推理組成幾組,相同組內的內容按照因果關係、邏輯結構展開,並以此來推出結論。

人的思考過程都是自下而上,然而金字塔原理的觀點,先提出觀點,然後通過歸納和演繹思考來論證。

6
寫作

寫東西是整理絲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有思想講出來,寫出來與他人分享能夠變成己的。
在寫作時,會把腦內所儲存的觀點結合在一起,並組合成一個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