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探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探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242【教練模式】會談目標如何影響結果


每個使用暴力的孩子,後面都有一個結,因為不知道還有別的方法,可以打開那個結,才會動手去處理自己不愉快。面對孩子的暴力問題,真正的方法絕對不是用暴力制止。

而是以正確的心態來解開這個結。

舉例來說,在一節車廂裡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不斷大吵大鬧,影響到每位乘客,這時乘客紛紛把眼光盯著父母。

有些父母會開始勸阻孩子,但是,孩子這時的大吵的表現,其實就是要給大家看,這種情況愈制止反而愈適得其反。

有的父母則是高聲責罵,其實這種父母基本都是笨蛋,因為當我們處在跟孩子相同情緒下對話時,和平的解決永遠不會發生。換句話說,最終就只能以暴力的手段來遏止。

暴力解決只會讓孩子知道面對事情無法解決時,用暴力就可以換取。無形之中也是在行為教育孩子未來的發展。

一方面是出自於對大眾給予內心的壓力,所以想要立即解決問題,但往往缺乏相關認知,就只能用最糟糕的方式來遏止。另一方面,則是不知道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或者說,每一次不可控的變數,都是我們做子女教育最好的時機點。

對於人的成長過程來看,以心理學的角度會發現,人在面對懲罰時,所帶出來的效果是極差的,不過透過獎勵的效果確是非常顯著的。

對人是這樣,對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時,我們最終需要保持用成年人的方式來溝通。就像你理解了政治博弈後,就有本事在談判時用談判。

有些時候,我們愈是急於解決當下問題,反而愈容易措失掉更好解決的方案,而這種解決方案是需要透過彼此溝通協調的。也就說,不管是對成年人或者是對孩子,事情並非總是零和博弈,是或不是、對或不對。

在於我們能否從第三種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如果我們當下想不到,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父母的眼界高度,也將決定孩子可以從哪個視角來看世界,並且解決問題。

同樣面對組織內部的同仁,當我們在開始執行一對一的面談時,除了擁有上述的思考層次來看待事情本身可解決的層次。另一方面,則是讓會談中發揮他最大的效益,這就需學習教練指導過程中,怎麼把會談的效益提高。

領導 教練 目標 探詢
共計 2,245字| 閱讀時間 3分鐘


基本上在學習教練的對談步驟基本可分為:確認目標→便是並排除冰山盲點的干擾,開創新的可能→在行動中落實改變。

例如在次會談,都應該先要設定本次的談話目標,幫助我們把問題聚焦,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

通常,工作上的問題不會只有一樁,有些主管和部屬在會談時,有時是天馬行空,想到哪就說到哪,一下提這個問題,當這個問題還未釐清,又開始說到另一個問題;有的則是一股腦把所有問題都提出來,試圖一舉解決所有問題,最終什麼都沒能解決。

如果我們先設定好一個目標,當一個問題解決了,再進行下一個,成效自然不同。

另一方面,目標的訂定是否得當也會影響到談話的成效,因此,不僅要設定談話目標,同時要訂出適當的目標。

一個好的目標攸關整個會談的品質和效益。所以,在會談開始前,主管得先請部屬提出談話目標,並且加以討論修正,確定出一個合適的目標。

有一個高爾夫球的職業高手在接受訪問時,曾被提問說:「當你快要打到球的那一剎那,你腦海中在想什麼?」這時高手回答:「我腦海中只出現一個畫面:我的球以完美的角度飛出去,然後落在我希望它著地的位置。」

做事就和打球相同,愈是擔心做不好,腦中就盡是這樣的畫面,結果十之八九會出狀況,因為它會造成壓力,干擾了潛力的發揮。如果腦海中想的是順利的畫面,結果就會不一樣。

所以,在我們設定目標時,一直使用負面目標,它會把你侷限住,而且侷限在你設定的目標上。只有用正面、積極的目標取代它,你才能跳脫它,也同時釋放你的潛能。

是不是設定的目標品質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動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

因此,在目標的設定上,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原則開始:


01訂定結果導向的目標


每次的會談,教練都要先詢問對方,希望這次會談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或收穫,而用期待的結果引導整個會談過程,以避免散漫的談話。

02將負向目標改為正向目標


在職場上,許多人經常把目標隱藏在「不」或者是負面思維及負面情緒下。

例如「請會計不要再找我麻煩。」如果針對這種「負向目標」進行討論,整個會談很容易成為批判性的談話,而無建設性,甚至可能引發對立,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如果目標調整為「如何取得會計配合,一起推動業務」,討論的結果將大為不同。因此,如果部屬提出的目標是負向的,主管得引導部屬將負向目標轉向正向目標。

引導時,主管可以帶領同仁思考,如果他的問題得到解決,他會希望呈現出什麼樣的正面狀況、結果及理想畫面。

這就是利用願景啟動正向目標,從而得到積極、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03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工作上的問題環環相扣,會談時很難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如果我們把問題分解,務實地逐一進行討論,就能一步步地走向解決之道。

因此會談時,主管必須引導部屬思考他所提出的目標,可以分解成哪些小目標?小目標之間的優先次序為何?之後在擇一進行討論。

例如希望服務能讓所有客戶滿意的大目標,接著又提到加強產品知識、請公司加強客服訓練、加強溝通技巧等,都是要達成的小目標,可以請對方思考哪個較為迫切,必須先討論。


結語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當你想像是什麼情況的時候,自然而然事情就會跟著發生。

《人類大歷史》中就提到智人這支人種為什麼能夠勝過其他的人類,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智人有說故事的能力,或者說是想像一個情境畫面。

因為這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創造出未來的模樣,從而朝向那個大家所想像的方向前進。

如同願景,是讓人可以清楚知道我們成功時的畫面,或者是在過程中,我們所得到的成果會是什麼。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217【教練引導】探詢式領導的轉變



當你問衣索比亞的難民「你這一生最好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所得到的答案,卻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當生命坐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裡,期待的,將會是天差地別。這時也讓我想起李開復在《世界因你不同》書中所講的話:「成功沒有絕對的意義,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並把最好的你呈現出來。」

一個有你的世界,跟一個沒有你的世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你如何把你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大化。而生命的價值也就在於此,如同《春風化雨》裡老師帶著學生們尋找生命的意義時,念著《湖濱散記》中的名言:「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有時我們並不是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只是因為不知道生命何時會結束,所以認為生命會一直一直的走下去。

對於機器你只要按下關閉鍵,它就會停止運作,然而,對於人來講,你按下了人類的關閉鍵,這時人們才會開始思考。

只有當我們停下來,才會開始去注意到過去未曾察覺的景色、事物。往往要使我們進入到這種情境中,有時只需要幾個問題。

「如果你有一間塑膠廠在市場排名五、六名,你會要賣掉還是繼續經營?」傑克威爾許當時問彼得杜拉克這問題,後來彼得杜拉克反問:「如果現在市場上有一間塑膠廠他的市場佔有排五、六名,你會想要購買他們嗎?」。

這時威爾許思考了一下,我們的企業是要在市場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企業,所以不會去購買這間企業。這時,杜拉克再次詢問:「這對你前一個問題是否有解答。」

這時威爾許才明白,奇異要做的是在市場上做到第一、二的市場頂尖企業,最終將這間塑膠廠給賣掉。專注經營市場上第一、二的市場。

好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釐清我們身在何處。就如同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就會愈來愈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


以提問引導他人自行找到答案


最終這些思維轉變的成效,會透過外界的反饋來逐步實現,同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透過外界的相互影響、交流。讓我們從主動的學習,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想法、經驗,當他們學習到新的事物時,會跟舊有的經驗作連結,並產生出一套新的認知模組。

另一方面,我們在學習成效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情境體驗來著手,從已有的情境,來模擬出自己的學習成效。

所謂的探詢式引導是在,學習過程主要是透過老師引導來完成,這種引導方式是從學習者為主的角度,老師則是在一旁引導,或者說是幫助思考,提出問題,就像是一位催化師。

提出有效問題,引導反思、連結過去的經驗,創造新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要能落實各項的知能合一,就需要把讓答案,轉化成為讓對方自我探詢出來的結果。所以透過引導式、開放式的提問,協助當事人自己找到答案。

也就是說,我們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先不做任何的評斷以及建議,而是用提問的方式,讓當事人去思考、回答,然後根據當事人的回答,分辨各種情況可能性,但仍不存有定見,而是繼續提出探索性的提問。

藉由發問、傾聽、分辨、回應。之後逐漸讓當事人在自覺、自省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這時身為引導者,心態上也需要從過去權威式的教導,轉化成引導式的提問。主要需具備三項思維:

信任他人
信任是從人為學員什麼都不懂,我們要去教會對方。轉化成為,對他人的信任,是對方能夠擁有學會的能力。

開放好奇
從疑問轉化為好奇,一起共同探詢各種可能,把危機轉化成機會,讓每個人都知道,任何想法、提問都可能讓我們增進各種可能。

調整關係
從原本上對下的關係,調整成一個互相成長的夥伴,每個人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來完成學習旅程。讓他們不再是聽令行事,而是能夠自動自發的創造產出。


提問的時候必須能讓對方提供有用的資訊,作為你客觀分析判斷的基礎。提問還必須有引導作用,有啟發性,才能達到效果。

過去的教學方式傾向我們提供資訊,然後讓對方吸收。這是一種單向的資訊傳遞,也就是說,這種方式會局限個人的極限為了要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我們所要做的是透過引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員思考我們如何這時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達成目標。

換句話說不提供答案,只透過提問,引導,提問的問題是要能獲取有用的資訊。這種回應不是自我批判,而是要公正、客觀,清楚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