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重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重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418|《少,但是更好》(1)你遠永有辦法做「重要」的事情,只要你「相信」


共計 2,38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巴菲特一生只買幾支股票就回本,即便你把錢都投入到全世界股票中,你也未必能互得相對應的回報,因為這兩個邏輯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專注」。

有多少人即便能力能強,也無法突破自身的發展,原因就在於,無法放棄任何事物。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放棄的真正意義,只知道當你獲得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卻也忘了自己。

其實放棄的反面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該專注的,把所有的精力與精神都投放到上面去。

但實際上是,選擇你該放棄什麼,遠比你想要什麼還要來得難。因為你認為每一種選擇都會是一種機會,一但放棄等同於關閉了這一扇窗。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進一步延伸成為一種最明顯的行為,那就是「選擇恐慌」。

如果要讓你選一身書來讀,這時,有三本書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情況是你有一萬本書你可以選擇,這時候前者的情境你選擇的效率更高,後者則因為資訊的爆量以致你已經無從篩選。

這也就是整個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過去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很容易知道、找到我們所要的商品,但是當產品與服務供過於求的時候,這種外在環境讓我們的選擇多到,跟過往任何時代來的多時,選擇就成了一種「新挑戰」。

01忙碌,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低俗


資訊爆量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到的新問題。一但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放棄選擇就會成為唯一的選擇,以至於什麼事情也沒做成,因為什麼都想要,也就什麼都得不到。

回到個人的角度來看,更是同樣的情況,當我們被所有事務給追著跑時,實際上已經不是我們在選擇,而是給這些事務牽著走,此時的你已經不是你自己。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很忙,根本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你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證明自己的忙只是緩解你心中的不安感,讓你覺得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你不想做,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結果。

真正的忙碌時,你不會感到忙,而是樂在其中。因為你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要做的。

讓你覺得忙碌沒有價值,是因為選擇愈多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於是心裡想把這些事情都完成,但那都只是在欺騙你自己,「感覺可以」做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降低完成事情的專注度。

因為你會不停的切換,轉換心思,以至於根本還沒有進入「心流」的狀態,馬上又被其他事情的思緒給牽引著走。

02你真心喜歡,並且想要嗎,還是自欺的幻想


事情很多,要怎麼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找出那一個我「必須」「想要」做的事情?這時要先有格局觀,再來談細節。

一件衣服你不喜歡,就不會想買。但是當你擁有了這一件衣服,這時你心裡感覺不喜歡,覺得還可以,你就會想繼續留著。直到最後,每一件都有這樣的想法,衣櫃就成了衣服集中場所。

選擇往往都是以感情性出發,只會導致事情愈積愈多。但其實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就會全部打破,也就是從最能夠下手的地方開始:「我們“相信”什麼」。

「忙」只是藉口,如果你真心想要,即便你再累再辛苦也會去完成。所以,忙不會是現實,只是我們逃避說詞,因為我們永遠有行動選擇,只是你把當下的選擇交給了你的感覺、放縱、隨意,而並非從「你真正要的是什麼」角度來出發。

人類之所以跟其他物種有所不同,就在於我們懂得「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基於情感上的感覺,而是對自我了解基礎下「必須要」的選擇。

因為先有了真正想要,讓相信成為一種信念,才會知道在每一個選擇點上,什麼是我真正要,而不是想要。

真正要是基於「專注選擇的結果」
想要是源自於「總括性的完美感」

03知道到現實,中間還缺了你的「相信」


所有選擇性障礙,都是對自己的「不相信」認為這一刻選擇那一個,感覺下一刻又覺得另一個好。因為不能割捨想要,就無法擁有確定性的答案。

這種邏輯一但跨不出去,就會成為一種慣性,最終成為一種習慣,影響日常,影響你一生的結果。但人生,卻都是由這些慣性的積累所衍伸而成的個體,最終反向堆回給世界的認知,以至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專注,恰恰是因為選擇太多,導致我們已無從相信自己選擇的是對的。

其實所有相信的源頭,都是因為自己知道要什麼所產生的結果,

但這就會有一個問題產生,即便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選擇,為什麼還是得不到「我認為」的結果。

因為這世界的努力與回報,從來都不是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04不對等,就找出關鍵指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農耕時代的想法,但它的精神卻不會隨著時間所消失。

所有選擇障礙,並不會你知道要選擇你要的之後就會改善,就如同你知道闖紅燈是違法的,但有多少人就這麼走過這樣的路口。

所以要讓行為落地,成為習慣,它的背後需要知道,這不是一個點的結果,而是一整個時間面的過程。

這時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怎麼知道專注在,你聚焦選擇上的行為,已經達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有時候,明明很努力,卻還是無法如願以償。所以,關注的不是結果,反而是前期的選擇上,這種選擇關鍵在於「時間價值」。

05「選擇能力」來自對時間價值的衡量


《精進的力量》對於我們「事情」與「時間」的論述中,外加了一個「衰減」維度。這個衰減的概念,如同從時間價值是否能夠被放大,被延續的角度來出發。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些經典書籍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經典,因為書裡面的內容從第一性原理來探討,也就是萬物演進的本質,當你在不同時間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種認知的基礎是所有發展的底層基礎。

當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上必然存在的80/20法則的基礎,你就需要找出那時間價值能夠發揮到80的效益,卻只需要20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選擇能力」才是你能否成就你自己的關鍵能力。以時間單位的價值是你的考量依據。如同巴菲特只投資少許,卻回報高,因為巴菲特只投自己有把握的,其餘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有把握,就是時間價值高的投資項目。

專注本身是我要的行為結果,即便有再多的誘惑,都不會偏離,所以先有格局觀,才能知道方向性,選擇能力也以此為基礎。換言之,你要從未來看現在,而不是現在看未來。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343|《五個選擇》(1)選擇的奧義:執行要事,非反應急事


共計 2,34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為什麼有些人的專注度極高,即便身處在許多繁雜的事務中,來能夠準確地達成目標。知識經濟的時代,你怎麼創造價值,源於你怎麼把事務處理好,即便是在很混亂的時候,都能井然有序地把事務一項一項的解決。

在《與成功有約》中有提到一個時間使用的工具,那就是以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這四個點,劃出四格區塊,你會得到:緊急又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

以前看到這工具,就認為把身邊的事務依照這樣的框架方進去就可以,但執行一段時間後,還是無法發揮這項工具的成效。直到《5個選擇》裡提出一個說法是,這工具是一個框架,還必須搭配一個框架的流程。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流程中的一部分。

這也印證了《本質思考》裡提到,我們在思考的過程,往往會依賴於工具,卻忽略得更深層的邏輯核心,以為透過工具就可以全面的解析,我們所要得答案。但卻忽略了,如果大家都用相同的工具來操作,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使用的更有效率。其中的差異就在於,他們可以看清楚這些工具背後的邏輯,也就是所謂的「本質。

如同「共享經濟」跟「分享經濟」間的差異,以本質來看,「共享」是在一群資源上方再次搭建起一個平台;對於「分享」則是以既有的資源直接分享。以這兩者為出發點,前者就必須從無到有的再造,後者則是以所擁有的創造更高利益。

回到時間應用的工具,要使這項工具發揮功效,就需要搭配另一個架構來做為框架,如果從「黃金圈」的三個問題作為架構,以「為什麼(why)」、「什麼方式(what)」、「如何(how)」以此為基礎。搭配《5個選擇》提出的另外兩點,可以呈現出以下的邏輯:

如何有有效的執行重要的事情:

第一,「為什麼(why)」:為什麼人會做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引響你的源頭。

第二,「如何(how)」:以事務的重要性和緊急不緊急,劃分為四個區塊,分析四象限中你必須要聚焦的區塊。

第三,「什麼方式(what)」:停止、澄清、選擇,找出事項的價值比重。

01大腦的本能


大腦天然分層兩種區塊,一種理性腦、一種感性腦。理性是人類思考與決策的區域,感性是屬於本能感知的區塊。

以能量消耗的角度來看,理性腦需耗費更多能量,也就誘發人類在行為上,都是以感性的本能為驅使。

換句話說,當你看一則廣告,你不會因為它的功能被打動,而是被他所述說的故事與情感所打動。這種從最本能的角度為行為驅使,也是我們在網路上瀏覽網頁時,網頁設計師的目標,就是讓你快進快出,以換取流量,所以會不斷地以人本為出發,就是讓你不思考,不斷的瀏覽。

從大腦喜歡的多巴胺來看,當你在處理遇緊急的事情時,在你處理完後,大腦會天然釋放多巴胺來做為獎勵,不知不覺中,你會把事務都積累到緊要關頭,以至於感受到非常忙碌,並以此為樂。

另一個不想要馬上執行的角度來看,會拖延,是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斷的躲避,直到事務變成非常緊急時,你才會驅使你行動。

綜合上述的觀點,可以發現到一個現象,大腦本能會利用最小能量消耗,以及避免碰到的可能危害,來做為本能的行為驅使。

所以,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但只要理解,並跳脫這樣的反射行為,就會打破整個環節。

如同許多成功人士的特質,你看起來都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堅持、努力等,但往往就是因為先跳脫了大腦本能反應,所以更能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02執行重要事項卻又不緊急


透過緊急又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這四個區塊用量化的方式來呈現,也就是付出與回報的角度來看,可以進一步的看出各區塊間的產能。

第一象限(緊急又重要:100%付出=100%產出
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100%付出=200+%產出
第三象限(緊急不重要):100%付出=50%產出
第四象限(不緊急不重要):100%付出=0%產出

你可以發現到,你要有效的讓時間價值發揮到最大,就必須專注於第二象限。這邊會有個問題,即便你知道這樣的道理,為什麼還是無法選擇聚焦在第二象限。

方法的部份留在第三階段說明,這邊先具體說明,是什麼影響我們的選擇。

第一,與第三象限,都有一項共通,那就是緊急,前面提到,當我們在解決完緊急的事情時,會讓我們大腦感受到愉快。第一象限是必須,但是,有時候常會把第三象限的事務認為是第一象限。

例如,當你在處理準備報表資料,這時你朋友傳來一則新聞訊息,當下會覺得這是緊急,但卻沒有注意到是否重要,要辨識你所碰到的事務是否為重要與緊急,在於當下所接受到訊息後,如果放置一段時間,這件事情會不會有影響,會的話就是第一象限,不會就是第三象限,甚至會影響到工作效率的事情。

《成功,聚焦一件事情》中提到,人們常會認為可以一心多用,但事實上卻是相反,只有專注執行一件事情時,你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愈多工,你愈無法把每件事情做到好。因為聚焦,是把你做事情的心流給喚醒來。

03暫停,開始思考


理解大腦的行為反應,以及聚焦在重要不緊急的事項時,你要怎麼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看到《五個選擇》裡提到的「停止、澄清、選擇」所講的概念,如同《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所說,留白的概念,當你完成一件事情時,不要急著進入下一個做事的循環裡,你要停下來思考,接下來做什麼事情才是最有效益。

這個概念如同這本書的「停止、澄清、選擇」概念。意謂著,一件事情在執行前,不要急著下決定,而是退後一步,思考其中的必要性。

也許,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但卻是菁英與普通人的差別所在,當你碰到每件事情,認為每件事情都需要解決時,你就無法做出真正有影響的事情。

事情本身都有它的層級,如同一個組織裏傳遞訊息的層級,在第一級層級的事務,跟四、五級層級的事務間,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以整體格局為出發,後者是一單點為解決。

停止,是為了讓我們看清楚,在整個面上,哪一些點是決定性的事務。當你愈住眼前的事務,愈無法看清整個局勢,退後一步,你可以知道,要邁向你所要的未來,現在的著眼點應該要在哪。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281|提高執行力:找到那最重要的一件事


共計 1,10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曾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對於李國修來說,這一生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上台,演戲。這也為世人留下27部經典劇作,個人演出超過百種角色,舞台表演逾千場,可以說是當代華人劇壇深具成就的全方位戲劇藝術家。並且影響了臺灣戲劇藝術工作者和影視圈演藝員做出深遠影響。

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如此,這背後也代表著無數的辛勞與努力。
當你見到某個人博學多聞,代表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學來的。
當你見到某個人成就非凡,代表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努力達成的。
當你見到某個人技術高超,代表他一定是日以繼夜培養出來。

所有的成功,都不會是偶然。而是在一連串的努力與付出後,成為必然的結果。

所以,成功不是一種成就,是一種狀態;成功不是一種標籤,是一種能力;成功不是一種結果,是一種練習。這一切的最初,取決於我們能否找到那「一件最重要的事」。

那麼,我們如何找到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哪些事情是阻礙我們找到那個關鍵要素的問題。

德國作家歌德曾說:「別讓重要的事情被不重要的事情所牽絆。」

如果在執行任務中,不分輕重緩急,把所有的事項直接列出來,等於是沒有列。因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同樣重要,但我們卻會陷入這種誤區。

《與成功有約》中有提到一個時間管理的工具,就是把事物分成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這時我們最常被緊急又重要的事情所牽絆,但卻忽略了重要部緊急的事情。

所謂的找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針對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開始實施。例如未來100年要登上火星,重要卻不緊急,但我們卻容易一拖再拖直到快要到截止日期時,才開始著手。

這時我們就要停下腳步,看清楚,究竟哪些事情是非做不可。並且決定哪些事情更重要,那讓些事情引導我們的每一天。所以就會開始在每一天騰出一段時間設計、規劃火箭、路程與相關設施為未來100年後做好準備。

有時那些讓我們感覺很緊急又重要的事情,可能阻礙了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在設計清單列表時,一定要少到不能再少,最終只保留一件事,那個才是驅使我們往特定方向前進。

如果每件事情都做,有時它可能會帶我們到每個地方,卻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總結


學習減法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做了許多的加法,但卻往了減法的重要性。事情愈多並不代表我們都一定要做。

捨棄掉我們該做的事情,一開始會覺得很空,有些時候,那個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真正想要、能夠做到的事情,這才是永遠最重要的事。

不管事團隊或者是個人,一件事,就象徵著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地為何,這個概念是一種內化的概念,幫助我們迷失在汪洋大海中,提醒自己去發現那最重要的事。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250【思維認知】面對時間流逝,你用什麼想法來面對


一個好的小說開頭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表層的,一個是內在的。例如《百年孤寂》的開頭講到:「很多年之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開頭的一小段快速把主人翁的生命輪廓描繪出來,最具代表的就是,面對行刑槍隊,以及找冰塊。前面「面對行刑槍隊」比較好理解,但「找冰塊」卻是另一層內在的描述。

敘述一個好的故事,你可以從水上看到的冰山來描述。但是,擅長把話語描寫到深刻,更多得是來自於水面底下的冰山。

以海明威為例,如果要描寫男女主角的爭執,一定是在水面底下的描述:

女主角看著遠方連綿的白色山群,若有似無的說:「那些山看起來像一群白象。」
男:「我從來沒看過什麼白象。」
女:「你是不會看過的。」
男:「我也許看過,你有什麼證據說我不曾見過。」

表面上看起來什麼也沒說,實際上已經把男女對事件的感受全都說明白,甚至還把女角的細膩,男主角的孩子氣,一覽無遺的全都描寫出來。

除了表述的過程有可見與未曾發掘的。對於事件本身,我們是否也能從問題背後的問題,來理解這些事情背後更具體的原因。

像是很多人學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方式、技巧,可是還是無法把這些道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其實真正的核心問題,來自於使用者本身的心智能力不足或者是尚未開啟,以至於那些技巧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事實上,要做好時間管理,必須先理解時間的價值。換句話說,你對時間的心態是什麼。只有哪一天承認,我們自己面對時間的流逝無能為力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這一切源自於我們對自我是否清晰的認識。

用具體的時間來講,假設一個人的黃金生命時間是從20歲到45歲,總共為25年。如果有一個人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在未來碰到任何困境、挑戰或者不順遂,都能夠再次站起,轉型並且獲得突破。

但現實是,很多人到了20歲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或者是一輩子想都想不明白,也就迷迷糊糊地過了這一生。

在時間管理的技巧中,有一項工具是幫助我們區分什麼是重要、緊急或不重要、不緊急的四象限。《與成功有約》裡就提到,要能夠有效使用時間,更具體來說,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專注在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上。

這些重要的事情,也許在一開始看起來並不重要,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未來將會不可估量,過程中就必須要能夠擁有個人的洞察以及持之以恆的心。當一個人能夠把有限的時間資源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能不斷驅使個人朝向自己所設想的未來不斷前進。

最後如同《百年孤寂》中的開頭,你會想讓人用什麼樣的話語,描述你這一生過往。表面上的你、以及冰山下所隱藏潛能的你。潛能來源,就是我們所重視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斷的琢磨精耕。

而且,對於時間流逝的事實,我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也將造就出不同的生命篇章。就如同《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所說的「愛是,儘管知道相遇了就注定失去,仍舊希望生命裡有一段與你共度的時光,在記憶裡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