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父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父母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352|《麥田裡的老師》(1):孩子的叛逆,是誰放縱的結果


共計 1,77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1 分鐘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你真的想叛逆,還是習性使然,又或者在某種文化下所產生的行為。《麥田裡的老師》裡就提到,孩子的習性,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家庭之中,更具體的說,是一種家庭文化。

有位母親每次看到孩子不是在打電玩就是看電視,也不斷跟孩子講說,可以去做點別的事情。後來作者詢問這位母親,平常沒事情的時候,你都在做些什麼?這位母親回答說「看電視」

如果說我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榜樣,在孩子處在12歲以下,他們所能依靠的或者學習的對象,往往就是身旁的父母。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正向,想要積極的往上,只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

所以,父母本身的行為、觀點、話語,都將會被孩子牢牢記在心裡。換言之,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如同一面鏡子,會反射出你的行為表徵。但是,孩子本身還不理解什麼才是正確,什麼才是不正確。因為你的日常,就有可能是他們所認為的正確。

放大視角來看,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文化習慣。好比龍應台所講:「文化本身就是我們日常的行為。」

是行為創造了我們現在的文化。所以對於教導孩子時,你需要思考,什麼是你的家庭文化。它包含了:觀念、知識、思想等內在思考的慣性。

但能夠做到這點的也是少之又少,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所謂的家庭文化。最多只知道一個國家的文化層面。

但是,從國家文化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來看,國家整體的文化,其實是基於個體的人,而每個人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則來自於家庭。

家庭文化,又是影響孩子最深的習慣養成地。可以說,一個國家文化,某種程度來講,可謂是家庭的文化。

為了理解文化的建構,接下來,還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切入,那就是「家庭組成的基本」也就是爸爸跟媽媽。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先知道怎麼當父母才成為別人的父母,而是先成為別人的父母才逐漸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或者是好的父母。

也就是說,家庭教養、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這些相關的認知教養,其實有所謂的認知斷層存在。它是屬於一種被動的學習過程,以及個人特質、性格有關。

但對於大多數了人來說,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親子教養,很容易變成一種本能性的情緒教養。就是只會藉由偷懶的方式來當作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會體現在兩種極端的類型:

其一,嚴格型教養
其二,放縱型教養

這兩種一種是極端的控制,一種是完全不管制,兩者的共通點都是讓你的大腦處在用最低能量還解決孩子的問題。

也可以這麼說,孩子的認知高低,或者說眼界格局,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用心程度。這種用心,並不是說你在孩子身上經過嚴密的精算在什麼時候該怎麼樣,而是回歸到孩子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歸屬感」。

《為什麼企業的事,就是大腦的事?領導的科學與藝術》從人類的大腦實驗發現,當一個人在組織裡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就會開始趨向逃離這個組織,原因就在於「缺乏歸屬感」這也是團隊領導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領導者必須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的貢獻與存在的價值。

迪士尼在培育內部人才時,有一個環節就是在講述,每個部門甚至是每個人,你都必須重視,以及它所創造的價值。不能因為他是總經理,或是清潔人員、售票員,出現不同的程度的重視。

包容力,是迪士尼的團隊中,最基本的認知,所有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你必須尊重、感謝以及重視每個人。這是團隊認同與歸屬感建立的最根本。

回到孩子教養來看,父母的陪伴,其實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性格養成,只要一周撥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讓他們的成長回憶中,都會有你的身影,就是最大的回報。

因為這是孩子在建構他內心中的世界基礎。一但有了陪伴,歸屬感會讓孩子的大腦從本能的獸性腦轉化至高智能腦,讓腦中的皮質層可以獲得更多的連結,讓孩子在面對突然出現的狀況時,更能夠以高智能腦來思考,而不僅僅是本能的獸性腦的衝動。更是降低杏仁核的反應,提高理性控制情緒的養成。

對於孩子的教養,不僅僅是我們說了什麼,其實我們所說的往往也已經忘了。因為人們不會記住你說了什麼事情,只會知道你做了哪些事情。可以說,是你的行為,因為陪伴,加上對於孩子教養上,你不斷的學習與精進,讓孩子可以獲得更完善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禮物。

所以,孩子的叛逆,並不是孩子本身想這麼做,也許,只是缺少你對孩子最真的理解。這種理解沒有主觀、沒有偏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每種情緒、想法,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你要做的是接受、包容,以及帶著孩子認識這世界。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310|有一天,你會發現那盞燈一直都在


共計 55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曾經,我輕吻著你的每根小指頭
曾經,你是我們小寶寶
現在你是我的大寶貝

有時,望著沉睡著你,我也跟著夢想

有一天,你會潛入冷冽清澈的湖
有一天,你會走進一座蒼郁的森林
有一天,你會為了心中的渴求,像團火球似的瘋狂追逐

有一天,你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壞消息,感覺被深深的哀傷包圍
有一天,你會站在風中潛唱,期盼風而把你的心聲帶向遠方
有一天,你會望著我們的家,詫異記憶中它的巨大,但此刻看起來的渺小

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的雙臂也有著一個小小的負擔
有一天,我會看見你坐在床沿,梳理孩子細柔的髮絲
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後的一天,你的頭髮也會在太陽底下閃著銀光

當那天到來的時候,親愛的,你會想念我

這是Alison McGhee在2007年著《someday》中文版為《有一天》這本書用簡單的文字描寫出母親的心境,可以說是充份的展現出媽媽在育兒時一段又一段的記憶。

每個記憶的深刻,都是無知的過程。就像書裡不斷提到的「有一天」。
因為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也易意味著分離的開始。簡單的話語,更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當孩子離我們遠去時,那種內心百般的不捨的思緒。

直到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已經事過境遷,你終於懂得她的一片苦心。

而「那一天」的到來,也會知道,即使捨不得,還是會選擇堅強,並且勇敢地支持我們孩子。

因為這條路上,你不孤單。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275|如何建立孩子在情緒上的自我覺察力


如果有天孩子在公園裡的盪鞦韆搖著搖著,一不小心,身體重心放得太前面,讓孩子跌倒在地上,接著開始無止盡的哭泣。這時你是父母,在一旁看到了這樣的情況,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立刻跟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趕快站起來。」
第二,另一種是:「剛才從鞦韆上跌下來,是不是很痛,很可怕,有那裡還會痛。」

前面是站在我們的立場,而後者,則是站在孩子來引導。其實,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們除了講述有效的內容,還包括了情緒的引導,二者缺一不可。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碰到不如順自己意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吵大鬧的情緒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只用簡單的話語來跟孩子溝通,例如,星星、月亮、車車、房子、床等這些都是一些簡單的名詞,這就意味著,當孩子碰到一些形容詞時,例如,難過、沮喪、生氣等很難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

所以,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當下的感受,是屬於哪一種情緒反應,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導致孩子沒辦法喝,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的情緒,問說:「現在牛奶打翻了,就沒辦法喝,爸爸知道你是不小心的,現在沒牛奶喝了,心理是不是很難過。」

我們要試著讓孩子意識到,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因為情緒的感受不像具體的事物能夠清楚表達。也就是說一些抽象的形容詞時,例如,你要聽話、要乖一點等,必須要用明確具體的行為表述,讓孩子清楚知道,原來哪一些行為是乖,哪一些是不乖,只有當孩子能夠自己辨別出時,才能夠產生對人事物的敏銳與關懷。

另一種是,當孩子很生氣時,我們一直跟孩子說:「生什麼氣,以後不帶你出來玩。」這情況就是一種指責,要求。這沒有以理解、傾聽的角度來關心孩子的情緒,同樣,會讓孩子成年後,也容易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有效的做法是說:「爸爸知道你不能買玩具,所以,現在才會那麼生氣、委屈。」當我們能夠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時,孩子的情緒才會下降。

所以,在情緒還沒有恢復正常的時候,我們講再多的道理都是沒用的。同樣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都必須以平等的視角來溝通,先理解對方目前的感受,說出他目前的情緒,當情緒受到認同與被理解時,我們才能夠跟孩子說,這件事情你覺得如何?

這就身為父母我們就如同鏡子般,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理解自己現在情緒,最後讓孩子自己想出如何解決可以更好。一步一步帶著孩子理解當下情緒,引導出讓孩子能夠自我覺察情緒,協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情緒覺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