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小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小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476|《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3)互聯網的生態布局思維:「叢林法則」轉向「分享利益」


共計 2,53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判斷一間企業能否轉型成為互聯網企業,你只要看戰略的布局行動,是單點的線上開展,還是單點上的網絡連結就可以判斷出來。

當你有一間燒餅店,要轉型成互聯網型企業,如果只是認為所有線下轉成線上,就是互聯網企業,那不代表是互聯網企業,最多只是增加一個營銷渠道。

真正的互聯網企業,要先理解互聯網的本質,只有清楚本質,你才會知道,不只是轉換到線上,更是認知上的重新定義。


01互聯網的核心本質


第一代網路出現的時候,真正串聯起電腦與電腦之間的溝通,進而讓人類多了一種傳遞訊息的方式。

第二代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透過網站,連結到世界各地的資訊,加速了全球化的資訊共享。

第三代互聯網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固定型桌上電腦,更是人手一機移動化的智慧型手機。

更加實現了,隨時、隨地,只要能連結到網路的地方,就能串連起你與世界的關係。

從這三種轉變,本質上都是溝通方式的突破,真正實現進化的源頭,來自「連結」方式的改變。換言之,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

如果只是把線下搬到線上,頂多是增加一個渠道,而非創造「連結」。線上的功用在於,你能夠更輕易的連結到需要你的用戶面前。

02新連結下的戰略模式


現在互聯網企業要能夠突破成長,基本已經過了以第一波互聯網發展的紅利,就像阿里巴巴,騰訊等基本上已經占據或是壟斷了整個互聯網生態。

第二波互聯網企業的戰略布局,有的像韓都衣舍,從一級生態上,購艦出屬於自己的二級生態網絡,讓企業品牌下放,授權到個體單位的小組織型態,由小組織型態的競爭與合作生成二級生態網絡。

另一種則是小米生態網絡的發展,排除一二級生態網絡的發展,以迂迴作戰的方式,另起生態鏈。

但是只從生態鏈的角度來發展,必然會在開始的初期失敗,因為生態網絡是做全做滿,一但出現這種想法,就會什麼也做不成。因為會為了顧全完美,導致全盤皆失。

所以,從小米生態的發展模式來看,是從單點突破,在到連結網絡,成為網絡中的中心樞紐,最終成為一個生態網絡。

換言之,生態網絡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地起來,而非一開始布局的結果,但初期也是要有布局生態網絡的思維,可是更專注做出單點的爆款產品。


03突圍,單一點的爆款記憶


可是這邊還是要先釐清,有時候很多事情地成功,不是真的做了哪些事情,一步一步地成功,絕大多數或可說全部的成功,都是剛好在風口上,走到了時代的勢能上,真地剛好的運氣好。

如果運氣不好在這波勢能前面崛起,就會成為領域的先烈,如果晚了也就看著勢能下發展出來的人逐漸壯大。

可以說,看一個創業者能不能成功,已經不是產品或服務做得好不好,而是大勢之道地遠見能力,這是格局與見識地問題,

因為說的都並非產品與服務本身,而是勢道的真實未來。

當2007年賈伯斯開始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後,手機的功能就已經不再侷限通話,而是連結的開始。

當時的手機價格雖昂貴,但也是未來「連結」的必備基礎。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創新時代下的勢能,就不再只是推出智慧型手機就好,更是要有「爆款」的歷史記憶。

04獲利被後的真正收益


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款顛覆世人的低價手機時,就抓住用戶的痛點,那就是價格太高。之後的幾年,不斷推出相同低價的手機,雖然你看不到硬體上的獲利,但卻在售後的服務上,回收了一定程度的回報。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必然的趨勢點,也就是硬體廠商將不再成為獲利的來源,隨著智能化、科技化的不斷升級強化,科技發展的速度,也正不斷打破「摩爾定律」所假設的18月速度與效能再翻一倍的速度。

因為看到了未來趨勢,所以小米在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的情況下,打出了認知標籤,但是隨著vivo、oppo、華為的再造之勢。手機數字的銷量不如先前。

但這時小米也已經打造好他的航母群,也就是整個生態鏈的基本布局。這意味著,即便今天手機的銷售量下滑,也不會受限住他的成長,因為業務成長的來源已經被分散開來。

另一方面,手機的銷售量,不是主要的收益來源,而是背後的軟性服務,以及品牌崛起下,擁有一批紛絲,這些超級用戶才是真正收穫的價值展現。

05連結下的指數增長


通常企業轉型時,遇到互聯網技術的崛起,會有兩種思維一種是「互聯網+」,另一種則是「+互聯網」。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會影響企業能否持續增長,華麗的轉型成功。

一開始提到「互聯網+」的概念,通常是認為,只要把商品或服務連結到網路上,就等於實現了互聯網。

然而,一但理解互聯網本質是「連結」。就是「+互聯網」的開始,你不會只侷限在是否線上的問題,而是展現出,能不能夠透過線上,來做「連結」更多的用戶。

小米初期的展現,就是透過線上互聯網的方式,打通購買關係上的連結。隨著小米生態鏈的逐步發展,也逐步走向線下店的開展。因為連結互聯網的型態,不只是線上服務,更是全面性的連結道線下精神認同。

另一方面,生態鏈的開展,是互聯網企業的必備思維,它是讓固網的利益獨享,轉變成利益共享的概念,把資源開放,讓更多人參與道其中。生態鏈的價值展現,就是你連結的點愈多,他的增長效應是成指數型的發展。

06利益共享下的生態戰略


利益共享,這個概念看似簡單,但是卻對於我們能否站上更高位階時必備的能力。

因為當你懂得給予分享的時候,就已經在培養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這也可以看出,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僅僅是看他這個人的成長。如果連周遭的人,也在不斷的成長,一個團隊才會超越既有的能力,開創出更高維度的溢價能力。

從小教育下的培養的競爭意識,雖然有助於提升個人競爭力,但是叢林法則下的思維,最終都會有一方的勝負。然而,這種思維下最終會走向,當自己得到東西後,只會獨享,卻不會分享出來。

《史記》裡記載了一件事情。當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詢問從項羽陣營投過來的陳平:「我和項王有何區別?」。陳平答道:「項王寬和,您粗野傲慢」。

劉邦又問:「那你為何放棄項王,轉而投向我呢?」陳平講:「項王對於有功之人,捨不得封賞,而大王您不吝恩賜」。

很多時候即便是再好的人,但是捨不得與其他人分享利益,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離他而去。

同樣在做生態鏈的時候,如果各自緊握自己的利益,不願分享出來,這樣的合作都將走向破局。

只有透過分享,創造共享一切,你才會獲得更多精力與時間,關注更重要的未來趨勢,亦即專業分工,授予能力,共享資源,獨立決斷。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473|《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2)有多少人唱衰,就有多少人支持


共計 2,22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一個堅持能夠走到最後,並非是「我能夠」所以「我必須」,而是「我必須」所以「我能夠」。小米創業八年,強大的背後,不僅僅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團隊,一種信念,一份堅持。

哪一種顛覆市場者的背後,不承擔著巨大壓力,又曾經有多少次在凌晨兩點離開公司,這種壓力的背後,不是外界的輿論,而是對用戶的責任。

因為我們相信,所以才繼續走下去,因為我們看到未來,所以才更需要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人們為什麼相信一家企業,願意跟著走,其實真正走到那個時候,它已經不是一家企業,更是一個人。或者說,是一種精神、價值與我們的相信。

所以,即便所有人都不認同,但我們還是覺得,它是有希望的。

這一代創業者,讓我們看到這些人是怎麼走過,不只是台上的風采,更多的是台下背後所承受的種種,這些精神,也是奠定新一代創業者的格局與眼見。

01「速度」成為企業競爭的標配


AT&T獨佔市場70年,之後被IBM給壟斷20年後,又出現微軟,經過10年後Google的崛起,以及4年後Facebook的出現。

如果說,過去企業競爭能不在乎「速度」,這也是因為人們選擇有限,競爭對手少的情況下。

然而,當互聯網放大人們選擇的可能,甚至是跨界選擇,競爭的範圍就已不再侷限自身的產業中。

例如,開一家咖啡廳,如果把競爭者看成是其他咖啡店,那就局限了成長的空間。因為最重要的已不再只是咖啡好不好喝,更是空間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星巴克的咖啡從來只是標配,因為真正重要的是塑造「家與辦公室的第三個好去處」。換言之,空間的感受,怎麼使用空間,人們對於空間的想法,決定了要不要到這家咖啡廳。

所以,咖啡廳的競爭不能只侷限在同業之中,而是圖書館、公共空間等其他一切可以提供空間價值者,都將是你的競爭者。

然而,如何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勝出,持續成長發展,這時就需要不斷升級,也就是所謂的「速度」。

小米就是透過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思維,顛覆過往傳統產業的創業方法,任何一種商業計劃都不可能是完美,即便完滿也只是點的瞬間。

小步快跑,即便只有1%的可能,就可以往前衝。任何一種稍縱即逝,都是讓競爭者給感超的機會。永遠不讓競爭者給感超,就得不斷往前,而且這種往前不是兩倍速,而是十倍速度的增長,這意味著,過往成功的行為,就必須要不斷被顛覆。

02顛覆者的商業創新


1999是小米顛覆智能手機市場的開始,這種價格,快速反應到整個市場。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智能手機可以這麼便宜,人人都買得起。

如同上世紀亨利福特在流水線上生產汽車時,所喊出的口號:「生產讓每戶家庭都買得起的汽車。」

這種顛覆者是過去商業經驗中你找不到,也沒有脈絡可以依循。但仔細去看你會發現,能夠創新,並且開創出突破性的創新,往往都是看到本質來做為引導。

回到商業的本質來看,本身就是「效率」為核心驅動。這也是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最重要的驅動,因為它讓人們把「效率」視為第一指標,而效率的展現就是「分工」。

《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就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朝向效率化方向,社會化分工前進。讓所有人專門進入到某一生產環節,只做某一環節的事情。

到了1911年泰勒以《科學管理原理》進一步以科學化的量化統計,計算出每一個工人要以什麼樣的動作、工具,達到最大生產效率。

當整個社會不斷效率化,就會讓原有價格不斷降低,因為整體投入成本不斷下降,為了在競爭市場中獲取更高收益,數量化的增長,可以彌補低利潤的收益。

最初小米手機以這種價格的展現,除了用其他軟體與社群來回收收益,但是對於硬體上的降價,反而是開啟市場競爭的新局面。

因為這種競爭是「認知戰」,也就是在整個市場以為這樣的情況下,用最快速,透過互聯網360營銷策的發布會,奠定在一個時代的認知記憶。

03成為頭部的必然收益


認知記憶點,也就是逐漸吸引優質人才的開端,

如果不成為記憶點,就會淪為一般產品,因為後起之秀會持續崛起,如同當小米在瘋狂增長後,開始趨向緩和時。Vivo、oppo開始相繼從二、三線城市布局,全面攻佔用戶心理認知,以及華為等強勁品牌的優勢。

讓小米面臨第一成長曲線後的發展瓶頸。這時就會看出,當硬體不再成為主要成長的來源,就必須藉由其他面來支撐企業增長。

所以,從單一點進階到面的開展,這就是所謂的「竹林效益」,透過竹林式的發展,從單一竹子的快速生長,成為整片竹林的發展模式。

這種模式除了緩和地一曲線外的後進疲乏,也是藉由群體來找出下第二成長曲線。另一方面,竹林的發展特色在於「快速」。

過往特種兵訓練必須學習所有的技能,樣樣都會。但是培訓的時間長,成效又未必跟得上時代。所以,單點突破企業發展,串聯起眾多企業,就會成為繼快速,又能在點上持續深耕的持續優勢。


這也是成為頭部的必須,如今阿里跟騰訊的生態系統逐漸趨於完善,即便任何一方的衰退,也很難撼動整個生態的完整,因為強強相結合下,即便單的衰退,也會有其他點來帶動成長。

此外在頭部效應的聚集下,優秀人才也會逐漸靠攏,反之,當企業無法在短時間內佔據到市場中的記憶認知點,即便後續成長在強烈,也都只會是曇花一現。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不只是從硬體上收5%的收益,因為他更具較在成為用戶心中的品牌印象,當品牌成為記憶點後,品牌價值才是真正的影響力。

04會忽悠,也是基本能力


新時代的互聯網企業,回歸最初,品牌如同人格化的展現,也就是所謂的精神。這種精神能夠被傳遞出來,更是需要我們的相信。

如果一個人或是一團隊只做「我能夠」做的事情,最終的結果也只是消耗掉自己的能力。

相反的,只有從「我必須」的角度出發時,即便你不會,沒有相對應的條件,你也會開創出後來的「我能夠」。

這種「我必須」,也就是一切能力成長的基礎。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468|《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1)生態鏈孕育:從生產產品,轉向到生產企業


共計 2,61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互聯網時代下,本質轉變來自「效率」的提升。互聯網企業所創造的意義,來自於整體市場的核心價值再提升,亦即提供點到面的整體需求。互聯網生態的建構,則是打出來的新市場認知。

綜合整體來看,建構出生態系統的關鍵,就必須在各自的野蠻長下的再聚焦。換言之,生態鏈的意義,最終是一種標籤化的對焦。

當2013年中國互聯網上,你只要連上網,就是BAT的壟斷,這時對於小米來說,怎麼突破巨頭壟斷的現象,就必須從另一種角度的戰略布局,這種戰略布局就是「小米生態鏈」。

雷軍對於小米生態鏈的打造,不只是從戰略層級上的多維突破,更是在野蠻生長下,能否打出一個時代的記憶標籤,這種標籤,是對於產業革新下的記憶認知。如同每次消費升級的背後,都代表的著某些產業成為時代標籤。

01單點突破下的生態邏輯


企業在每階段的發展,都需要聚焦在不同點的價值上,你怎麼開展出新的價值網絡,就成為你能否突破自身發展的窘境。

這也就克里斯汀生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探討到的核心議題,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成長瓶頸,不是你被競爭者給淘汰,就是消費者先淘汰你。如果不限自我跌代,找出第二成長曲線,就會持續陷入成功模式下的認知僵局。

如何意識到,這是領導者本身對自己的提問,好比當年英特爾在進行轉型之前,當時英特爾執行長葛洛夫就問自己:「假如今天是別人來做執行長,他的選擇又會是什麼?」因為這個問題的提出,把當時主要的業務DRAM晶片,轉向以發展處理器業務為核心。

這意味著,執行長本身的能力,會決定組織最終能夠走到哪裡,因為這時候領導者的能力,就是組織能力的天花板,如果領導者沒有持續自我精進,就會被永遠停留在某種能力水平。

生態鏈的建構,就是為了對沖掉這種風險,以各自的獨立強項,發展成單點突破的模式,當每一個單點強項都聚集成為一個生態網絡,就是發揮每個人的長板,並彌補其他人的短板,從而發展出一個強勁的生態鏈網絡。

這意味著,當互聯網經濟已經開展到不確性為主體時,企業的發展趨向,就會需要從不確定下的結合,亦即生態鏈的建構是必然的走向。


02生態鏈的前端策略


建立生態鏈的時候,如果認為生態鏈是規劃出來的,往往只會走向團滅的可能。因為生命從來都不是單一要素決定所產生的結果,而是多元複雜化的過程,最終在渾沌的情況下,產生同步效應的合作模式。

《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宇宙趨向於規律同步的過程,渾沌的狀態中,也都隱含了更大同步效應的存在。換言之,不確定性的本質下,都擁有著確定性因子,這些確定性因子,就是走向同步化的要素,這些要素反而不是在規劃下所能體察到的結果。

這也就說明,規劃跟打出來的差別,就在於面對不確定性的風險應變,面對這種應變,往往是非連續性的,而我們在規劃的時候,通常以連續性思維來做為假設,一但遭遇到黑天鵝事件,以及人類的非理性思維,規劃下產物如果沒有搭配快速應變,小步快跑的精實創業,就會成為固定行為下的認知僵局。

換言之,生態鏈的完善,都是基於打出來的結果。但任何事情都有屬於它的方法論,在進入到生態鏈的建構前,需要理解,生態鏈的建構,是被那些元素給支撐起來,如果缺少了這些認知,就難以在互聯網時代下,打造出所謂的互聯網生態,其中包含了三個關鍵要素:

第一,合作模式的新認知:孵化與投資

第二,速度決定勝負:價值決勝點

第三,激勵方式:激勵制度的上限管理

這三種關鍵要素的基礎,是小米生態鏈在發展後期的趨向。對於前期得發展略則是另一個關鍵認知,那就是「減法策略」,這種減法策略是小米生態鏈的關鍵認知。

這也是為什麼小米在初期選擇以「手機」來做為聚焦,這背後從就是從大環境下的看到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發展的趨勢,這時「移動裝置」將會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產品。

03聚焦下的差異化門檻


如果只有聚焦在移動裝置上的開發,這種競爭門檻太低,只要誰有資本都可以做出。另一方面,原有市場上的龍頭產業,也已經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一定的心理認知。

怎麼突圍,找出新的認知標籤,就是差異化的開始,這種差異化來自於「低價」與「速度」。

低價格策略,本身就是一個紅海策略,終將走向,低利潤或是賠本生意。但是只是從獲利的角度來看,這是單一維度的獲利,往往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制約點,這時必須從另一種維度來看到獲利來源,那就是「軟體的服務收費」。

這也是為什麼,社群化是小米發展初期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因為要做軟體收費,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自於「用戶的口碑」,而能夠積累用戶口碑的方式,就是線上社群的運營,所以小米前期就需要種是小米用戶的體驗過程。

這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要怎麼在同樣都做社群化服務的領域中,產生絕對優勢,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決勝要點就會是「速度」。

這種速度來自於軟體跌代的速度,並且加上用戶的反饋來為需求化的展現。


04生態鏈的必然走向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層邏輯,就會找出前期在小米發展的核心戰略。然而,這會遇到我們先前提到的關鍵問題,那就是「創新者的窘境」。如果只是在手機上持續發展,這種模式將會隨著移動互聯網科技再升級,變成一種發展阻礙。

生態鏈模式,就會是互聯網企業必須走向的趨勢。如同阿里巴巴與騰訊,都在積極收購不同類型的企業,這就是為了突破創新者窘境下的認知盲區,從而找出企業發展的「第二曲線」。

生態鏈的建構,如果只是從聚集一團企業在上中下游的集合體,就認為這是生態鏈,那這只是表層認知。

生態鏈的本質雖然是從點到面的全面價值供應。可是背後還有三個決定性因素
就是前面提到的:

第一,合作模式的新認知:「孵化與投資」,如果以併購與戰略合作都將使生態鏈的建構成為一種降速選擇。

第二,速度決定勝負:價值決勝點,速度本質上是在用戶心理建構出標籤認知,當速度成為絕對指標時,就是在不斷培養用戶對於小米的第一品牌印象。

第三,激勵方式:激勵制度的上限管理
生態鏈的打造,如果從階層化組織的形式來開展,會面臨到發展速度的阻礙,因為一但階層化必然會讓溝通資訊層層衰減,同樣,訊息傳遞過程中,時間的浪費只會讓更有彈性、更快的企業快速佔據。

扁平化組織的發展,就會牽涉到組織的激勵效果,管理上限,是授權於組織,賦能於員工的執行力。讓每個人有能力去做,並且嘗試去做,這是激勵本質上的重要的議題。

此外,對於生態鏈的打磨者來說,怎麼找哪個企業?跟找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因為小米生態鏈的打造,不只是為了生產產品的生態鏈,而是生產公司的生態鏈。當建立了這種視角,你就會發現,人與組織,將是生態鏈建構的唯一指標,因為人所指得是組織多樣化,各組織指的是專注在強項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