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精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精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348|《五個選擇》(2)提升洞察力:定義角色,喚起你內心的渴望


共計 2,31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洞察力,是決定你在雜亂的事項中,還能辨別出,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之前提到,要提升洞察力,必須先找出,你都把你的時間與精力投放在哪。

為了讓你的時間與精力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透過柯林的緊急與重要模組來作為事務的四象限區分。另一方面在流程的部分,藉由「暫停、思考、選擇」的方式,來重新聚焦在重要的事務上。

然而,一開始在理解玩這套架構與流程後,還是會有一個問題,就是:

「什麼樣的事情才要放到第二象限(重要且不緊急)」

如果一個人追求平凡,或者生活沒有太大的目標,對於自身要聚焦在哪,其實都無所謂。

但這邊提出另一個觀點,要從「平凡」走向「非凡」的過程,更準確來說,究竟達到這種「非凡」的定義又是什麼?

首先,要來定義「非凡」這個概念,它只得不是外界所希望你成為的模樣,或是那種不斷競爭下的結果。

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最真的初始。

《動機,單純的力量》提到「人類與生俱來最強大的潛力,並非來自本能的力量,或者是透過獎罰來驅動。真正要激發個人內在的潛能,來自於喚醒每個人內心最真的渴望。」

換句話說,外在的激勵都只是短暫的,就如同一些激勵大會,當下好比大了雞血,但是長至一周,短至活動結束,你馬上又會回到原本的心理狀態。

這也提出一個議題,什麼是好的激勵?短時間的激勵,是無法創造長久性的影響,因為最終的結果還是要回到個人層面,也就是個人的思維模式、精神價值,以及他所相信的是什麼。

更具體來說,有效激勵,是必須基於內部與外部兩種方向的合力:

第一,個人內在最初的動機
第二,長時間的心智引導

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從外部引導思維,少了內心的想要,會缺少內在動機;相對於,只有內心動機,缺少外部的心智引導,會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找出驅動你內在的動力。

《你是來帶人,不是幫部屬做事》一開始就點出,領導者的角色,核心關鍵在於讓人看到自身的成長,讓人擁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最有效的方式,是讓團隊成員都能獨立思考。

《部落領導學》中更具體說到,在組織變革時,對於變化、改變,改變,多數人最初的反應一定是反抗,原因在於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

這時團隊成員的思考就回到獸性腦,也就是杏仁核,無法有效與外腦的皮質層做連結,就無法讓人有效思考。

所以,要找一個人的內在動力,除了可以透過外部的全腦思考。其實還更著重在,個人內心的動機喚醒。


01你的角色


要喚起內在的動機,找出你內在渴望,並且真正想要投入時間與精力的選擇,你需要從你的角色來探詢。

所謂的角色,就是在你的生活中,你是誰,你對於每個人來說,你的身分是什麼?

例如,你可能是:

專案經理
攝影師
朋友
父親
孩子

02你心目中新角色


從不同人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扮演的角色會有那些,從這些角色關係中,找出一到五或七種,你認為最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針對這些角色,你要加以定位,也就是,當你選出這些你認為重要的角色後,你希望怎麼發揮他的價值,更準確地說,賦予者些角色一種全新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對外,而是對你來說有存在意義。

例如

專案經理→專案領導者
攝影師→風景藝術家
朋友→永遠的朋友
父親→孩子最好的依靠
孩子→一輩子的天使


當你定義出屬於你心中默認的價值後,接著要更具體描述,前面所做的是種定位過程,在定位完你心目中的角色後,你就要賦予這些新角色,獨特且可實踐的行動方式。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從分種角度來看,好比《品牌的技術與藝術》裡提到,對產品或服務的定位,你需要明確的說明三個問題:「對於那些人?我是什麼?給人們的價值?」以這個角度較可以分為:

身分:你心目中的角色名稱
我是:你所傳遞的精神價值
傳達:你透過什麼行為來傳遞這些精神價值


03實踐落地


最後,當你找出你的角色以及相關的精神與行動說明後,更具體落實到可以操作的行為,才能把這些事項,聚焦在第二象限。

這邊以兩個角度來切入,一種是檢視目標的實踐性;另一種是達成的時間性。

以實踐性的角度來看,藉由SMART原則就足夠檢視各項目標的可達成性。

所謂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必須是:

1具體的(Specific)
2.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另一種角度是時間性:《五個選擇》提供了一個模組「在Z的時間期限,需要從A到B。」具體來說,要在十月三十日前,從100公斤增胖到200公斤。

其實在理解到這裏的時候,一開始不知道兩者間的關聯性,後來發現這兩種檢視模組,前者是再次檢視,從你所設定的角色,以及你針對角色所設定的目標,是否有關連性,或者是否有必要性。

對於後者的模型來說,是幫助具體到到第二象限的行動指南。兩這最大的關係,是檢視與達成的目標的設定過程。

總結


你的洞察力,來自於你在乎,以及重視的事情來做判斷,如果每件事情,都要達到至善至美,必然會出現無法抉擇的時候。

以角色的面向來重新定義,你對於未來你真正要聚焦在第二象限的是什麼?

我們的身命中,都對於每個人來說,扮演了一定程度的角色,這種角色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同樣的,你對於角色的定義,會決定你的行為方式,也就是投放在重要不緊急的第二象限上,那是因為你的內在動機所決定的。

換句話說,沒有哪種行為,是絕對正確或者說一定要符合哪些才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這些選項,是來自於個人,而不是外界的期望你的。

如同賈伯斯(Steve Jobs)所說:「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中;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

你會發現,世界頂尖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即便外界聲音怎麼說,他們都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內心最真的渴望是什麼。

是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又或者是登上火星
還是改變世界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343|《五個選擇》(1)選擇的奧義:執行要事,非反應急事


共計 2,34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為什麼有些人的專注度極高,即便身處在許多繁雜的事務中,來能夠準確地達成目標。知識經濟的時代,你怎麼創造價值,源於你怎麼把事務處理好,即便是在很混亂的時候,都能井然有序地把事務一項一項的解決。

在《與成功有約》中有提到一個時間使用的工具,那就是以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這四個點,劃出四格區塊,你會得到:緊急又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

以前看到這工具,就認為把身邊的事務依照這樣的框架方進去就可以,但執行一段時間後,還是無法發揮這項工具的成效。直到《5個選擇》裡提出一個說法是,這工具是一個框架,還必須搭配一個框架的流程。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流程中的一部分。

這也印證了《本質思考》裡提到,我們在思考的過程,往往會依賴於工具,卻忽略得更深層的邏輯核心,以為透過工具就可以全面的解析,我們所要得答案。但卻忽略了,如果大家都用相同的工具來操作,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使用的更有效率。其中的差異就在於,他們可以看清楚這些工具背後的邏輯,也就是所謂的「本質。

如同「共享經濟」跟「分享經濟」間的差異,以本質來看,「共享」是在一群資源上方再次搭建起一個平台;對於「分享」則是以既有的資源直接分享。以這兩者為出發點,前者就必須從無到有的再造,後者則是以所擁有的創造更高利益。

回到時間應用的工具,要使這項工具發揮功效,就需要搭配另一個架構來做為框架,如果從「黃金圈」的三個問題作為架構,以「為什麼(why)」、「什麼方式(what)」、「如何(how)」以此為基礎。搭配《5個選擇》提出的另外兩點,可以呈現出以下的邏輯:

如何有有效的執行重要的事情:

第一,「為什麼(why)」:為什麼人會做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引響你的源頭。

第二,「如何(how)」:以事務的重要性和緊急不緊急,劃分為四個區塊,分析四象限中你必須要聚焦的區塊。

第三,「什麼方式(what)」:停止、澄清、選擇,找出事項的價值比重。

01大腦的本能


大腦天然分層兩種區塊,一種理性腦、一種感性腦。理性是人類思考與決策的區域,感性是屬於本能感知的區塊。

以能量消耗的角度來看,理性腦需耗費更多能量,也就誘發人類在行為上,都是以感性的本能為驅使。

換句話說,當你看一則廣告,你不會因為它的功能被打動,而是被他所述說的故事與情感所打動。這種從最本能的角度為行為驅使,也是我們在網路上瀏覽網頁時,網頁設計師的目標,就是讓你快進快出,以換取流量,所以會不斷地以人本為出發,就是讓你不思考,不斷的瀏覽。

從大腦喜歡的多巴胺來看,當你在處理遇緊急的事情時,在你處理完後,大腦會天然釋放多巴胺來做為獎勵,不知不覺中,你會把事務都積累到緊要關頭,以至於感受到非常忙碌,並以此為樂。

另一個不想要馬上執行的角度來看,會拖延,是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斷的躲避,直到事務變成非常緊急時,你才會驅使你行動。

綜合上述的觀點,可以發現到一個現象,大腦本能會利用最小能量消耗,以及避免碰到的可能危害,來做為本能的行為驅使。

所以,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但只要理解,並跳脫這樣的反射行為,就會打破整個環節。

如同許多成功人士的特質,你看起來都是非常簡單的道理,堅持、努力等,但往往就是因為先跳脫了大腦本能反應,所以更能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02執行重要事項卻又不緊急


透過緊急又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這四個區塊用量化的方式來呈現,也就是付出與回報的角度來看,可以進一步的看出各區塊間的產能。

第一象限(緊急又重要:100%付出=100%產出
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100%付出=200+%產出
第三象限(緊急不重要):100%付出=50%產出
第四象限(不緊急不重要):100%付出=0%產出

你可以發現到,你要有效的讓時間價值發揮到最大,就必須專注於第二象限。這邊會有個問題,即便你知道這樣的道理,為什麼還是無法選擇聚焦在第二象限。

方法的部份留在第三階段說明,這邊先具體說明,是什麼影響我們的選擇。

第一,與第三象限,都有一項共通,那就是緊急,前面提到,當我們在解決完緊急的事情時,會讓我們大腦感受到愉快。第一象限是必須,但是,有時候常會把第三象限的事務認為是第一象限。

例如,當你在處理準備報表資料,這時你朋友傳來一則新聞訊息,當下會覺得這是緊急,但卻沒有注意到是否重要,要辨識你所碰到的事務是否為重要與緊急,在於當下所接受到訊息後,如果放置一段時間,這件事情會不會有影響,會的話就是第一象限,不會就是第三象限,甚至會影響到工作效率的事情。

《成功,聚焦一件事情》中提到,人們常會認為可以一心多用,但事實上卻是相反,只有專注執行一件事情時,你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愈多工,你愈無法把每件事情做到好。因為聚焦,是把你做事情的心流給喚醒來。

03暫停,開始思考


理解大腦的行為反應,以及聚焦在重要不緊急的事項時,你要怎麼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看到《五個選擇》裡提到的「停止、澄清、選擇」所講的概念,如同《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所說,留白的概念,當你完成一件事情時,不要急著進入下一個做事的循環裡,你要停下來思考,接下來做什麼事情才是最有效益。

這個概念如同這本書的「停止、澄清、選擇」概念。意謂著,一件事情在執行前,不要急著下決定,而是退後一步,思考其中的必要性。

也許,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但卻是菁英與普通人的差別所在,當你碰到每件事情,認為每件事情都需要解決時,你就無法做出真正有影響的事情。

事情本身都有它的層級,如同一個組織裏傳遞訊息的層級,在第一級層級的事務,跟四、五級層級的事務間,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以整體格局為出發,後者是一單點為解決。

停止,是為了讓我們看清楚,在整個面上,哪一些點是決定性的事務。當你愈住眼前的事務,愈無法看清整個局勢,退後一步,你可以知道,要邁向你所要的未來,現在的著眼點應該要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