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堅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堅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424|《部落領導學:全球百大CEO採用的組織改造計畫》(1)堅持的動力:寫下你的希望動力表


共計 2,50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當人類歷史中出現了新的工具,總是會把人類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認為工具本身是違背過往的精神,所以抗拒接受;另一種人則是因為新工具的出現,把握住新工具所帶來的效益,最終把人類文明帶向新的紀元。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解讀觀點上的差異,某種程度來講,都是個人潛意識的投射。例如,常用「應該」這種話語,常常就是侷限人的一種觀點。他「應該」會怎麼樣,消費者「應該」會有哪些行為反應。恰恰都說明了,那是一種我個人主觀想法,卻沒有真正的從另一個視角來觀察。

換言之,要能夠產生持久性的驅動力,並非是個人的想要,而是我們對於一件事情解讀上的差異,一旦想法上面出現了轉變,那種曾以為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會隨之轉變。


01理性1%都是用來解釋99%的感性


要創造持續增長的動能,首先都要先問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東西值得我去努力。這個問題本身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我們是為何而做。

然而,這些觀點都是我們常常聽到與理解到,但是,即使知道源頭,為何而做,還都只是表層,也就是你需要更深一層理解,為何而做這件事情背後的驅動邏輯。

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是出自於我們的感性,直覺性的想法。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這樣做,當你說出原因時,你以為是你的真實原因,但這只是你的理性大腦在為你的感性大腦所呈現的行為,做出一場邏輯性的假設。

換句話說,任何人的經驗總結的想法,都只是感性選擇後,我們用理性想法的邏輯給整理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你模仿了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方法,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原因就在於,感性直覺不具有可複製性。因為你所看到的世界,跟我所看到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差別。而我們的教育過程則是以邏輯性概念,不斷強調一致性、共通性,因為這是教育最高效率的方法。

這就會連帶影響到一件事實,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更不知道你為什麼而做,真的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發展嗎?

對於這件事情,需要從另一個觀點「反轉性思考」。也就是當我們擁有理性邏輯後,如何在探究那感性的真我,從而找到生命動力的源頭。

02「無知」造就了現在的你


在你還小的時候,會覺得整天充滿了動力,覺得這世界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在等著你探索,那種想要去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樣形成的。

於是,你就會不停的問「為什麼?」,不斷的去用感官、身體去體驗,這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

動力的源頭,就是源自於我們的「無知」,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整天充滿動力的想要填補起這些空白,逐步了解這世界的樣貌。

然而,在我們不斷的積累後,這些動能卻慢慢地消逝了。原因就在於你已經都知道,認為填滿了空白,這種時候你的安全感,存在感漸漸的被這種「已知」想法給逐步套牢。

這也是為什麼說常保有好奇心的人,比其他人的學習能力要來的強,因為他們把過去的已知給放下,更多的嘗試,接納新事物,如同一件新工具的出現,往往「無知」反而能成就新一輪的變革。

03堅持的源頭,源自對個人的不滿足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會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而有的人卻對一些事務完全起不了興趣,究竟是個人的原因,還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這種觀點,需要以生命的本質來看,也就是我們為何而活,一但理解這一層概念,你就會知道,原來,每個人活著都是有他活著的意義,只是有的人明白地知道,有的人卻遺失的這種能力。

這能力其實就在於我們的想法上,一個人如果想要吃點什麼,就會去找,如同古代時候人們完全沒有任何的工具下,為了生存,你會去跟一些巨大的動物抗爭,那種由生存意念所產生的動力,就是源自我們想要最核心根本。

但是到了近代,由於生存的本身已經不是問題,那種活著的基本驅動力也就漸漸地喪失,以至於有些人活著,但卻如同死了 一般,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何而活,而是基本的環境發生的改變。

這就可以知道,當你對事物有不滿足,你才會去想要去追求那更美好的你所努力。

04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之前提到我們都是以感性來直覺性的判斷,這是人類一萬多年演化下來的生曾基因。如果在環境發生了改變,個人的潛意識還是用古代的獸性腦來驅動,就只會造成一種現象,活著等同於死了一般。

有些人,為什麼即便失去了所有依然會很快樂。不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意義被剝奪,正恰恰是因為當他環境發生的變化,讓某部分人們發現原來人生還可以另外一種視角來看到自己為何而活。

有個經典案例,二戰時期在集中營裡的人意識到自己來日不多,但卻會在希望出現時有活力,喪失的同樣也失去了活著的價值,在1944年的耶誕節前夕,集中營裡的人,認為他們會在聖誕節後獲得自由,也就是二戰會獲勝。但是當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那種以為的希望,卻沒有帶來任何一點實際的現實。

最終在聖誕節後,有一大群人突然的死去。那些曾經以為的希望,卻無法實現的時候,活著的意義就盪然消失,也就無法在支撐著他們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動力。

如果要讓你有生活的動力,做自己的主人給予希望。

05構建你的希望動力表


然而,要怎麼做到成為自己的主人,可以從盤點自己的事務「那些會的到活力」、「那些會喪失活力」,以及兩者皆有的,從「活力」的角度區分成三類:

得到活力:使你有動力
喪失活力:讓你降低熱誠
兩者皆有:兩種都有只是比例上的不同(例如80%活力20%喪失、又或是40%活力,60喪失),依據個人對這件事務的觀感來做盤點。


你會得出例如像是下列表:

活力事情:
完成一項任務
與有自我驅動力的人共識
學習新知識

喪失活力:
等待時間過長
與負面態度沒活力的人共識

兩者皆有:
打手游(60%活力40%喪失)
養青蛙(80%活力20%喪失)

一但歸納出你日常生活中,這些事項某種程度上都代表的你,也就是說,因為你的選擇,而造就了現在這樣的類別。

例如,當你常選擇你想要做的事情時,卻都選擇了那些讓你喪失動力的事情,你卻不願再去調整或改變,也就自然而然地喪失掉做這件事情的動力,最終成為只是做事情,卻沒有做出事情本身的價值。

這個分類方式,是幫助我們找到那些你真正感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務。也就是每個人認為有活力的事情都不盡相同,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感性認知不同,造就了我們選擇不同的活力。

最後一件事情的活力,取決於個人的感受,他人主觀意識所認為的活力行為,並不代表個人的活力行為,一但有了這個概念,你就可以知道,生命的意義,取決於我們怎麼選擇做屬於你的活力事項。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358|《從天而降的四十億債務》(1)希望,屬於持續跑下去的你



共計 2,57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當你不夠強,你連一個機會都沒有。當你抱怨別人現實、社會無情,當別人對你滿不在乎,說明你的能力還太差。因此,想要贏得人格尊嚴,和修改各種鳥規則,你只要做一件事:鑽研自己的專業,讓自己的技術愈來愈優異。只要你敢,再大的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負債40億日圓,一直被國稅局與銀行追款。
接手企業沒有像樣的標準與人才。
承受的壓力已讓身心不甘負荷。

人生有過這樣的經歷,通常有兩種選擇,一種直接放棄,宣布企業破產。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繼續接手下去經營,扭轉這一切的僵局。


01有種壓力連心靈雞湯也沒效


在作者父親過世後,突然接手社長職位,也放棄之前任職的職務。回到父親所經營的企業,但當開始接手後,看到帳務才發現,公司負債已達40億,這意味著,即使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如果不賺到超過利息的錢,這筆債務會一直不斷的增長下去。

為了挽救企業,必須跟國稅局、銀行不斷說明現在的情況,即使用苦情牌也無用,因為他們已經看過太多類似企業,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忍耐力,很快就會被查封企業,或是被提高利息。

作者一邊不斷應付債務的說明以換取時間,此外,還必須面臨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企業內部的運營現況。

作者經營的企業是他父親一手創立的居酒屋餐飲集團,但是在集團內部,卻沒有太多的正職員工,只有兩位店長要,卻有三十幾家店,對於集團內部理解的,只有一位正職行政,其餘都是兼職人員。

其中一原因在於,幾年前資深兩位高管一起離職,到外面開啟同樣的事業,並且把這邊的店長與資深廚師都一併挖了過去,導致現在人員水平始終停留在低點。

此外,即便有人在運作,但在每家店的人員服務沒有相對應的品質,例如,有次到店裡視察,發現廚師在跟顧客喝酒,另一次是在上班時,員工在宿舍裡打麻將只等到有顧客來時才開始。

然而,現在面對一個難題,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制止員工,必然會出現不做離職的可能,其中有一次就出現這種情況,導致該店當天沒有賺進任何財務收益,進一步加深財務上的虧損。


對於經營者來說,這種壓力下,即便是心靈雞湯,也無法產生效用。其中有一段就寫道,有次與稅務局的人會談後,被那種壓力逼到失去意識,當清醒時,那時在車站月台,發現快跌進鐵軌,一種連身體都想逃離這種情緒壓力,

其實看到這裡真的會體會到,生命的經歷,你以為的高峰,也許只是別人的平地,沒有體會過,真的就只是一串文字的敘述,但真正懂得人這種感受的人,會知道,這條路上並不孤單。

有時,即便有了這樣的運氣,可以承接到這樣的債務,這樣的內憂外患,這種壓力大到連身體健康都已經發出訊號。還是會有人選擇逃避,把這一切當作是為什麼會是我的感覺。但是,你別忘了,每當你獲得高興、快樂的同時,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是我這種感受嗎?」

有的人只會享受快樂的同時,當面對壓力卻只會選擇逃避一切,或者用憤怒、悲情來換取自身感覺良好。但其實這一切都只是證明你沒有能力,更準確來說,你太廢。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所提到,這個世界非常功利,但,在功利的背後,揭露了真正的遊戲規則:「當你不夠強,連一個機會都沒有。」

憑什麼你想要的,你就一定可以獲得,因為沒有人的人生遠永都是快樂、幸福。但是,你永遠有能力選擇,你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

面對這一連串的壓力,一直讓他堅持下去,就是幾段關鍵字:「黑夜過去總會迎來曙光。」、「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所有成功,都有相同的特質與價值觀,堅持,只是基本功,缺少了,你也走不遠。

追逐功利的旅途中,永遠不會只屬於跑得最快的那些人,而是一直不斷跑下去。但更現實的是,比你還強的人,跑的比你還要更勤奮,更賣力。

因為你的每次怠惰,都是別人超越你的瞬間。


02轉機,最壞的可能性


在文中開始出現轉機的時刻,是開始「假如最糟糕的情況出現會是什麼時?」

如果破產後會產生什麼樣結果?
如果結束後,有要以什麼為生?
這些債務又開怎麼解決?

面對壓力,將它轉換成文字,寫下讓自己清楚地意識到,即便到了最深的谷底,你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從這之後,作者開始一連串的改變,因為內心已經擁有了底牌,接下來要做˙就是為自己設定目標。

給自己五年的時間,不管當時是好是壞,如果沒有改善就申請破產。於是開始製作這1827天的日曆。

當所有的數字都在不斷的增長時,只有一項數字是不斷下降,那就是倒數的日期。

這種做法也讓作者開始聚焦,找尋出為了讓再造企業,不能僅是治標,還需要治本,面就是敘述如何解決這些事情。

沒有見過谷底,每當你下跌時,就會一直不斷膠著於眼前的困境,然而,一切以最壞的打算來出發,當你碰到任何事情在眼前時,你心裡已經知道,現在的情況已經算是好了。

如同心理學上的錨定效應,這個錨定的標準,則是由你來決定,為什麼碰到同樣的事情,有些人反應會很大,有些人情緒起伏卻很小,就是因為見識的格局視野不同,對於人生的錨定反應點也就有所不同。

但是,即便理解、知道錨定,做最壞打算,那又如何,為什麼需要?為什麼不是往正向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表現上快樂的人,內心未必真實感到快樂;同樣,外表沒什麼反應,內因卻有著不同的顫抖。人的思考,本身就是受到情緒所影響,也就是非理性情感為主。但是有些人即便是受到情緒影響,還是能快速回歸理智,這就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是當你看到一件事情時,即使當下你會受到氛圍的影響,你很快又會回復到原有的理智。這種能力的背後,就是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你對生命毛定點的格局視野。

如果思考角度小,錨定點的範圍淺,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換句話說,你會因為別人說什麼而影響你的行為。

真正的成熟,其實就是來自於你的見識格局達到一定的廣度與深度,讓你知道,即便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地方、文化、價值,或這背後的邏輯資訊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即便你無從得知準確的結果,但是你卻能準確知道,什麼才是好的選擇。

有過四十億債務的人,與沒有過的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天差地遠。但是,當裡從中理解一個人是怎麼面對,抉擇,與一路上碰到的風風雨雨,這些關鍵性的決擇,就是一種新的錨定,讓你開拓出新的生命視角,不會只是從井底看天的感覺。

人的生命只能經歷過一次,它都是獨一無二的角色。但透過別人的視角與體悟,你會一次又一次推翻你的世界,從塑你對生命的看法。

當你發現時,你就會知道,生命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因為每條路,都有它的不可複製性。而那些創造出生命希望的人,往往都是屬於堅持跑下去的人,因為時間可讓很多東西產生變化,它也可以創造奇蹟。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296|意志力:決定成功人士的決斷點



共計 3,20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7 分鐘

如果今天有一對夫妻,每天加班完後,回到家都會吵架,這時心理醫生跟他們說:「要解決爭吵的問題,你們應該要早點回家。」這時這對夫妻完全不理解,因為見面就會吵架,不是要減少見面的時間嗎。

其實,愈是工作忙碌地夫棄,愈容易為了一點小事情吵架,因為他們的精力已經在工作中,都被消耗光了,回家不會在控制自己的情緒。

換一份不忙的工作,或是爭取早點下班,兩個人相處的時間增加。同時,這種精力的消耗也減少了,所以,回到家後,還有精力去控制情緒,反而降低了爭吵。

換句話說,精力是一種可以被量化的。在《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這本書中提到第二個概念,如何有效精力管理。這本書中提到有兩點,第一,時間性、第二,事情的複雜性會影響決定我們怎麼有效分配精力在相關的事務上。

那時會思考到,所謂的精力管理,如果更具體來說會是什麼?以及究竟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增強精力,什麼事情會損耗精力。

直到最近在《增強你的意志力》中看到一些案例與結果,才理解到,所謂的精力管理,其實就是意志力的體現。

01成功,取決於你的意志力


書中提到,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在後天環境中,最重要的特質就是那些擁有高度意志力的人。

比如,當你有很多煩惱,或者工作效率非常低,減肥時常失敗、或者總是忍不住亂花錢。其實擁有高度意志力的人,都是透過鍛鍊自己的意志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換句話說,意志力就像肌肉,只要你不斷的訓練,它就會不斷強化,甚至超越你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我們把意志力當成是肌肉,這就代表,使用的時候會消耗,大量使用後會感到疲勞。


02意志力的生理機制


可以說,意志力不是一個心理機制,而是一種生理機制。

有時候,看了很多成功勵志的書籍,那些成功人士不斷說他們是怎麼成功,然後找到那些成功的道理。

但是,不管聽完或者看完這類書後會發現,每種成功人士所講的成功心法都完全不一樣。

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功特質,是成功者必備的特質呢?

或者可以明確地說,其實成功人士成功的原因,可能都不會是真正的原因。

有個概念較倖存者偏見,有時連成功者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成功的,就會以自己認為的角度來說明他們的成功是因為這樣那樣。但有時,真正讓他們成功的可能只是運氣好,因為當時的時機碰到。所以說,能讓你成功的東西,未必會讓你一直成功下去。

想要知道什麼特質對成功最重要,還有另一種方式根據科學統計,你只要把所有成功特質列記下來,找許多人做測試,看看每個人都有什麼樣的特質,看看那些人是成功者。透過這樣的方式,檢查哪些是成功者都有什麼特質,哪些是不成功擁有的特質,我們就會知道,決定成功的可能特質是什麼。

在一項調查針對學生做一項統計,發現,那些後成功者的特質中,並不是那些學習好、學習力不好。真正決定成績好壞的,是意志力,能夠知道什麼時候該上課、什麼時候該寫作業,多學習,少看電視。

這項研究證實,看一個人的未來,看意志力。

同樣,在職場中,意志力強的人,工作做得愈好,更善於控制至自己的情緒,以及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


03意志力是一種「有限」資源


如果說個人的成功的決定關鍵是意志力。那麼是不是在工作中,不斷逼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力發揮到極致就會成功了呢?

書中意志力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用完了就消耗光了。

我們常會以為意志力是屬於精神層面的事情,是沒有辦法用數量化的概念,它又怎麼能夠測量。

在書中提到一個實驗,在一群學生中,分成三組,然後讓大家做一些題目,這些題目都是無解的。實驗的目的就是他們願意用多長時間來放棄。

對照組的學生直接做題目,花了二十分鐘的時間才放棄。兩組實驗組的學生,在寫題目前先被帶到另一個房間,面對剛烤好的巧克力餅乾,以及一些蘿蔔。第一組學生可以吃餅乾,但是第二組的學生只能吃蘿蔔。

接著,兩組學生被帶去做題目,結果,第一組跟對照組一樣堅持了二十分鐘,只吃蘿蔔的第二組只堅持了八分鐘。這件事情說明了,第二組的意志力在抵抗吃餅乾的時候被消耗掉了。

換句話說,意志力是一項有限資源,你用在哪,他就會被消耗在哪裡。為什麼那些最有創造力的人,桌面上總是混亂的,為什麼人在壓力下會有抽菸喝酒的反應,這就是因為在面對這些困難事情的時候,耗去了大量的意志力。


04做選擇,會消耗意志力


另一個實驗案例中,受試者面對一大堆的禮物,每個人只能拿走一樣。實驗人員不斷問受試者,你要這支鉛筆,還是那根蠟燭。如果你要這支鉛筆,你要這種顏色的鉛筆,還是另一種顏色的鉛筆。你要這支鉛筆,還是要另一件衣服,整個過程不斷讓受試者不停地做選擇。

在一連串選擇後,受試者進到另一間房間,把手放到冰水裡面測試能堅持多長的時間。結果發現,做了很多選擇的人,能比普通人堅持的時間少了一大截。

換句話說,因為不斷做出判斷,進而消耗掉寶貴的意志力。

這些實驗都表明,意志力並不是一種心理機制,而是生理機制。它就像肌肉一樣,每次使用都會減少一點,用多了就會感到非常的疲累。


05意志力源自於葡萄糖


如果意志力是一項生理機制,代表,它是可以被補充的。

例如我們吃點東西就能補充意志力,從科學實驗的結果來看,如果給受試者喝一些含糖的飲料,例如果汁,他們的意志力就會增加,這種醣類必須是真正的唐,用替代品也無法替代。

根據這個結果證實,人類的意志力,就是來自血液中的葡萄糖。

比如身體裡的葡萄糖含量低的人,他們的意志力相對低,他們對於做事情上很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或是難以控制他們的情緒。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意志力要求愈高的人,對甜點的渴望就愈強。就說明,為什麼就些急需耗腦的工作,有些人會喝可樂來補充糖分,糖是補充身體能量最快的方式。為什麼女生進入生理期的時候,特別想吃巧克力等甜食,原因都是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要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因為我們要把葡萄糖用在重要的地方上。


06訓練你的意志力


如果說,意志力就像肌肉,這代表意志力是可以被訓練。

該怎麼樣提高個人意志力,書中提到幾個方法設定合理的目標,養成好的習慣,自我反饋的方式來提高意志力。

我們如何設定合理的目標呢,首先,必須要清楚這個目標不能設得太容易或者太難以達成,因為太容易的目標可以被輕易實現,無法創造意志力的持續,有距離感的目標才能夠鍛鍊意志力。

這時目標必須要清晰、單一,不能太多。例如我們平常在每年年初的第一天都會為自己設下一連串的目標清單,這時感覺充滿了希望,好像可以把事情都做完。過了幾個月、幾周或者幾天後,這項清單就變成一張廢紙一樣,因為清單項目太多,沒有人有這麼多的意志力可以同時做到。

每當我們堅持不下去,認為這件事情太難想偷懶,這是普通人正常的情況,因為大腦會告訴你選擇消耗養分較少的方式生存著。
這就代表著,你所感覺到的疲憊感,絕對不是意志力的極限,你是可以再繼續下去

當我們面事情太難時,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
如果堅持下去,我能收獲什麼?
如果堅持下去,會有誰受益?

如果你願意持續在做這些困的事情,之後這件事情就會變熟悉而簡單。你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所以,所有的好習慣,都源自於堅持做一件事情,並且不斷的回顧反饋,不斷在這條路上精進。


總結


當瞭解到意志力如同肌肉依樣是可以被訓練的時候,就會想起一件事情,普通人與成功者之間就是意志力的差別。

因為,成功者就是能夠堅持常人所不能的事情。

有時我們在面對一件未知的事情時,常會用我們現在的能力去衡量我是不是能夠做到。但是,那些能夠突破障礙,克服困難的人,往往都是用我在未來需要增進自己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換言之,前者是從現在能力去評斷我能否達到;後一種人則是,我看到未來那樣的自己,現在我應該去增進那些能力,以達成未來那樣的模樣。

以終為始,是我們走向卓越的開端。而能某否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則憑藉於我們自己的意志力,是否投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就如同職業游泳選手菲爾普斯說:「我記不得有哪一天我沒有訓練。」這意謂著沒有一天不在艱苦、勤奮的訓練。

成功,永遠不屬於跑最快的那個,而是屬於那些持續跑下的人。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253|如果沒有在凌晨三點為夢想打拼過,別說你有努力過


很多人看上去表現很好,他們的生活一定沒什麼迷茫和煩惱。但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只是我們沒有把苦說出來讓你看到而已。

之前聽到一位每天八小時在廣告公司的總監,他的作品獲得廣告大獎,並且還是一名作家、諮詢師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師。他就說到,很多人覺得不可能,或是自我吹噓,但你其實不知道,他從沒有在半夜三點前睡過覺;你不知道他幾乎每天更新自己的文學作品,每篇文章都達3000多個字。

他從來沒有跟我們說過自己的辛苦,也沒有說過周圍人誰不好。只是默默地跟我說:「加油,努力」就也沒有別的廢話了。

有些事情,是無數堅持與看不到的淚水所積累。然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堅持的意義,但卻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其實,所謂的堅持是一種對事情的態度,

在解釋這種態度前,還需要從面對一件事情的另一種情緒來分析,最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除了堅持,這之間的距離又在哪。

第一節 你的負能量是否拖跨團隊


聽過很多人抱怨、委屈、困惑,彷彿就像是整個世界都辜負了他。例如,之前看到一個案例說,有位同事,什麼都好,但就是會不斷跟你講述,抱怨或者批評讓你感受到很多負能量,有時你還得不斷的安慰對方。一開始聽聽覺得還好,但,最後整個團隊也被這樣的情緒所影響,所以之後任何的團隊聚會,都很少邀請他了。

職場上碰到的不滿是正常,但是當抱怨太多,其他同事和老闆都會覺得這個人的能力不佳,或者溝通和工作能力太差,最終,也將被淘汰。

換句話說,抱怨是可以,但過了頭反而會阻礙團隊,更具體說,沒有建設性的批評或抱怨,反而是讓組織沒有動力最大的阻礙。

在一個團隊裡面或是身活周遭面對這樣人,就只有離得遠愈好。因為沒有人有義務聽你的抱怨。除非自己清楚的知道,這些話語的背後,包含了能夠有效行為的行動方案。不然一切都會淪為所謂的:「正確的廢話。」


第二節,抱怨的源頭


一個情緒的產生,都一定源自於某些事情。但其實歸納總結後,大致可分為這幾類:生活的困難、工作不滿、家人的矛盾、朋友關係,或沒有按照自己夢想前進。

當下的不滿情緒,最初來自於我們所期待的跟現實有所落差,然而,自己卻沒有相對應的能力可以實現這樣的落差,以至於開始產生不滿的心聲。

之前提到「我想」與「我要」的差異,就在於我們能夠作為交換的的事情,即使現階段無法交換,總是會有人透過不斷耕耘、努力勤奮的讓自己達到那樣的水平。

其實,可以發現那很多成功人士,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也都會陷入這樣的情緒裡,但是他們卻都能把這種情緒轉化為動力,最終以行動證明結果。

如同張藝謀電影《英雄》中有一段話讓我回味至今:「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源自於我們的心胸格局。

第三節,以己度人的原因


自己做不到,就會覺得別人也做不到,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以己度人」的思維模式。
我們的生命中都會來到不同的階段,當下的所知、所學、所想,是因為我們在當下的格具視野,以及環境所侷限助我們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在某個人生階段做不到的事,不代表這件事情就是錯的,也不代表別人就不該做到,更不代表只有自己是最聰明的。

回歸到自己個人層面來講,每個人的眼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心胸卻是可以無限的。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心胸。

結語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困惑,但成功往往只屬於那些行動派。

不要讓你的青春浸泡在抱怨和傾訴中,也別讓每次聚會都像是抱怨大會。

如果你不想被這些負能量包圍,就離開找尋到屬於正能量的人,讓自己用更廣大的心胸來看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