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階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階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433|《朋友與敵人》(1)全面戰場:這個時代,「顏質」也已經是競爭力


共計 2,14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人類文明的輝煌展現,起源於競爭下的合作,為了使這種「競爭」與「合作」達成平衡,就必須要有一套系統來控管,這就是「階層化組織」。

「階層化」是人類文明朝向穩定發展的基石,卻也隱藏了一項危機,那就是「底層訊息的忽略」,至使「創新」想法無從促進組織效率的再提升。

「去階層化」就成了互聯網企業最常喊的口號。但事實上,這是一項知易行難的行為。如果缺少了階層,人們只會瘋狂的競爭,最終連生存都會成為問題。

原因在於,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01競爭,是所有物種生存的本能 


所有物種的存在,只有一個目的「持續生存」。當最初生命誕生的那一刻時,為了生存,「競爭」就成了所有物種基本的生存本能。

然而,觸發競爭的條件源自於:「資源的稀缺」

如果今天糧食富足,天下太平,一但遇到歉收,生存的本性,將會激起人們「自我」意識喚起。

如今,人類的生存水平遠比一百年前相比,來的穩定、安全,只要你有能力負擔的起,上網點擊幾下,就可以買到你想要的商品。

可是,即便人類已經可以從「自我」到「本我」甚至到「超我」的人格時,「競爭」仍然充斥在你我的身旁,即便你不願意,人類社會也會把你給拉進這個協作網絡之中。

因為當你漂流到孤島時,你也會需要「威爾森」才能保有,所謂人的精神。


02社會化物種:想像共同體的依存


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當物資愈來愈豐足,為何還會有「競爭」的出現。原因就在於:「人是社會化生物」。

人是一種想像共同體所演化過來,這也就是《人類大歷史》中所提到的核心概念:「因為人會想像,所以才能夠發展成今天的文明成就。」

每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都是由於人們共同相信,共同合作,才能做出與其他物種不一樣的行為特徵,例如,圍捕狩獵、分工合作。

當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時,這種想像共同體更體現在民族情感中,不僅是精神世界讓我們有的歸處。

所以說,當人一但脫離了社會,人就已經不再是人,如同魚上岸生存時,魚就已經不再是魚了。


03階層化是合作的典範


另一方面,為了讓文明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下去「階層化組織」就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一個個體,是無法與「群體」競爭中生存下去,妥協、加入群體才能繼續生存。為了抑制這些個體彼此相互競爭,就必須要有領導者,來抑制其他雜音,以維持群體永續的生存條件。

階層組織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有效的「合作模型」,但不代表就沒有問題,因為這方式的缺點在於「底層聲音」無法有效傳達到頂端,甚至是被抑制。

所以,不是全面「去階層化」或是「階層化」持續下去,而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過程。

什麼時候該「階層化」什麼時候又該「去階層化」?這就是「環境變化」來做為依據,這個前提必須是要有意識到,而去衡量「去階層化」能否有效在於「安全感的多寡」。


04少了階層,就是散沙


當一個人愈認同一家企業,代表內心對企業有一定的信任在,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感」,一但擁有安全感,分享,交流就會是一種基本。相反的,當一個人愈沒有安全感,就不會輕易把想法給傳遞出來,封閉、斷層就會是企業的特色。

階層化組織的極致,就屬亨利福特所說的:「我僱用一雙手,怎麼來個人。」流水線生產只需要重複基本動作的勞動力,只需要照表做就可以,任何聲音都會被視為破壞企業生產力的象徵。

這種階層化,最終使企業走向故步自封的道路上,這也是《創新者的窘境》裡提到的核心觀點:「過去成功,使我們看不到未來的可能。」

但這不代表全盤否定階層化組織,因為一但去階層化,企業也就不再是企業,而是一盤散沙。


05群體裡,競爭是展現本能的本性


願景、使命、價值觀,這些一群人合作的基石,階層化則是一群人努力的方式;去階層化則是持續為群體創造新元素的方式。

所以說,階層化包含了「競爭」,但它是源自於,想像體下的共同競爭。所以,一家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是為了讓這些競爭合理化,並產生個體與個體間的合作。

但是這不能解釋,為什麼群體裡,還會衍生出許多小競爭。前面提到過去的競爭是因為:資源的短缺。

除此之外,人類是一種社會化物種,因為個體已經難以存活,要在群體裡生存,就必須展現人的本性,來獲取更多資源。

這種本性的展現,就是小競爭,所以,就會有第三種解釋,人為了獲得再社會與稀缺資源的制高點,自我變化的速度,就成了一種常態。


06全面戰場:這個時代,「顏質」也已經是競爭力 


進入社群時代,人們會不斷瀏覽社群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透過知道別人,看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

封閉的時代裡,社會變遷來的相對緩慢,原因在於你最多能夠接受到的訊息,取決於你當時代的通訊工具,你的變化與行動,就是你能觸資訊的範圍。

換言之,現在你分分鐘可以知道遠在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的即時資訊,例如每年一到跨年,你可以同步觀看到世界各地的反應。

當資訊已經可以快速取得,這意味著,與你競爭的不再只是街坊鄰居式的競爭,而是跨領域、跨世代的競爭。

這代表,一個人的競爭力,已不是最常接觸的人,而是無處不是戰場。

這種競爭所展現出來的表現,就「社會比較性」你透夠過比較她人狀況,無處不是戰場將延伸到各種領域,及全面作戰,因為連「顏質」也已經是競爭力。

要在這時代勝出,如果你不是最優秀,就是被淘汰。

競爭,從來都是人類的本能天性,為了要在稀缺的資源裡,獲取最大的利益,只要能取勝他人,都是一種競爭力的展現。

如果只是看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會覺得滿足,卻也無從變化,競爭力就停止再歷史的長廊中。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240【領導階梯】新任首席執行官時需面臨5大領導力的挑戰


巴納德在《經理的職能》中講道:「如果經理發出一個指令,被接受了,這個權力就成立。如果不被接受,這個權力就被拒絕了。」

換句話說,一項權利是否有效,取決於接受者,而不是發布者。

這也是領導者必須分清,什麼是權力,權力不是職位給的,權力是員工給的。
職位只是給你一些從員工那裏獲得權力的工具。

最終的本質是人們願意相信你,自願把工作相關的決策權力交給你。

當新任執行官上任時,必須清楚意識到,什麼是權力給我們職責,也就是我的責任是什麼?

如果不懂權力的運用,就會走上用恐懼來壓迫員工;相對於,理解權力本身的來源,是由下至上,出自於自願的力量,才是驅使成為高效能組織的關鍵。

如同僕人領導的概念,核心觀點來自於給予,協助員工成長,帶動組織成長。領導者本身是以服務者的角色服務組織,解決各層權力無法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處理困難或者重大事件時,必須果斷或者以權力本身來實施執行。換句話說,必須要分得清楚真正重要以及不解絕對後續的影響。

整體來講,權力本身運用得當,就會進一步昇華成領導力,而領導力的本質,源自於影響力,如何妥善運用影響力,就成了每位領導必須思考的問題。

影響力使用得當會締造一件非凡的成就;相對的,影響力,也可能會帶你走向毀滅性的破壞。

接著從領導者提升到首席執行官的層級時,所需面對的領導力問題,將會是什麼,針對問題,找出可能的改變行為,並轉化成正向影響力的契機。


領導 組織 發展 階層
共計 1,982 字| 閱讀時間 2分鐘

成功的首席執行官,既展現出對人事的準確判斷,又使得公司具有強大的執行力。雖然戰略能力、遠見和其他一些能力非常重要,但如果首席執行官不能夠讓組織完成既定目標,或者缺乏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職位的領導技能,那麼前面幾種能力就沒有意義了。

究竟什麼使得首席執行官的轉型如此困難,其原因在於首席執行官管理的是整個企業,而不是一個業務部門。

需要對內外的多個群體負責,從董事會、投資人、合作夥伴、員工、股東等,與公司的其他領導人不同,首席執行官的一言一行受到所有這些群體的密切關注。

今天領導者成為首席執行官的速度比過去快得多,他們跳過了一些發展階段,沒有獲得必要、充分的鍛鍊,缺少擔任執行官的必要要素。因此,當面臨新問題或者不確定的形勢時,他們就會缺乏準確的判斷力。

即使是最成功、最有才華的集團高管,擔任首席執行官也是一項嚴峻的挑戰。以下我們探討首席執行官面臨的五個重要領導力挑戰。


挑戰一:善於平衡短期和長期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多數首席執行官都會受到投資人的評價。任何偏離期望的業績都會影響執行官的信譽。而信譽是執行官最重要的資產。

為了生存,必須學會重視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投入大量時間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

挑戰二:設定公司發展的方向


對於首席執行官而言,遠見、精通戰略、擅長定位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能力。

所以,首席執行官必須做出以下決策:

公司去向為何?
行業變化是什麼?
商業模式是什麼?
競爭格局是什麼?

然而,許多公司制定了規劃藍圖,懸掛於牆上,大多內容空泛,沒有重點,因此毫無意義。

也就說,真正的挑戰,是為公司發展設定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定義,這要求首席執行官展現出他們真正的勇氣。

挑戰三:培育公司的軟實力


每個公司都是一個社會性組織。兩三人一起工作,就會形成積極的或消極的關係。管理好這種社會關係與工作環境,是首席執行官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同時關注這些軟性問題,並努力實現硬性業績,並不是每一位首席執行官都能夠做好。

首席執行官必須激勵員工,釋放各層級員工的潛力,尤其是基層員工,他們是業績的直接完成者。

另一方面,選拔合適的人並持續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能力,也是首席執行官的重要職責。

這時可以問自己:
我們在選擇優秀人才方面做得多好?
我們在給予正確意見反饋時有多麼坦率?
我們在及時消除人員配置錯的問題,有多強烈?


挑戰四:執行到位


如果執行官優柔寡斷或者進退兩難,公司將遭受嚴重的損失。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與細節,並不是執行官最有吸引力的方面,但是,最優秀的執行官都認為,這正是他們的價值所在,也是實現公司價值的關鍵所在。堅持執行到位時可以問自己:

我們表現如何?
我了解公司正在發生的事情嗎?
有人把壞消息告訴我嗎?
我的團隊高效率並充滿活力嗎?

挑戰五: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


公司必須了解並且積極參與解決公司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必須關注環境問題、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等。

為了實現領導力的有效轉型,他們必須適應球化背景下的思維和理念的轉變。

結語


擔任到首席執行官,本身做得決策已經不是對或不對、可以或不可以的問題,他是牽涉到各部門、層級、各相關利益人的影響。

也就是無法做出百分之百的最正確的決策,但是可以做出對大家都有利的決策。另一方面,必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事情,從長遠的時間軸來做布局與發展,讓事業進展的過程中,能夠提前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出準備。


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226【領導階層】職位愈高,愈需要反思的3問題


前通用電器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曾說:「什麼是CEO?就是最後一個知道公司要倒的人。」這一句話也點出鄧八定律裡的概念,就是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為一百五十個人,超過這個數字就很難做有效的溝通與連結。

同樣,當我們的職位愈升愈高的時候,在同樣位置的領導者,或更往上的領導層則愈來愈少,相對於在給予反饋的可能性大幅度的降低。也就是很難在獲取到真誠對自己的反饋

因為這時你的領導不再留意你每天的行事作為,等大家注意到你犯了錯誤,恐怕會為時已晚,也就是說,等到管理上的失誤對業績造負面影響時,通常都已經來不及矯正,難以重回正軌了。

不管是環境、競爭對手,甚至是個人處境的變化,都可能悄悄引領你走上歧途。可惜當局者迷,身在其中很難看清得清楚。

但是,那些頂尖領導人具備的關鍵特質,不是懂得如何時時走在正確的路上,而是學會一些技巧,當情況便遭時就能立即察覺。

接下來針對領導者應該定期問自己的三個問題。這些問題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也不見得在任何時間點都會引發高階主管的共鳴。

但這是要藉由這個機會暫停一下,花點時間問問自己一些關鍵性問題,才能定期改善績效,同時防患未然。

第一問
釐清優先要務以及願景的溝通


許多領導人表面上擁有豐富的領導長才,但卻因為陷在日常作業的沉重壓力,往往未能適時向組織宣導願景。

其實員工想知道企業要往哪個方向走,需要把重心放在什麼事情上面。世界不斷在變化,他們想知道公司的願景和優先要務會如何改變。

不論你是否覺得自己常常和部屬討論願景和策略,次數還是可能不夠頻繁,或者內容不夠詳細,無法滿足部屬的需求。

第二問
時間管理


我如何運用時間?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產,一旦知道自己的優先要務是什麼,就必須很有把握。

像「時間管理」這麼簡單的問題,許多公司領導人卻往往無法準確回答。如何運用時間,不只對你自己很重要,對你的團隊也很重要。

所以,領導人運用時間的方式,當然必須配合企業的需求。重點在於,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時間的分配都必須配合你的願景和組織的優先要務。

面對經營企業的壓力,我們很容易失去焦點,所以務必每隔一段時間就問自己這個問題。


第三問
反饋意見


該如何針對意見回應,你應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能否給部屬適時、直接、有建設性的意見回應?

然後,問第二個問題:我是否可以找到五、六位部屬,願意說出一些我不想聽、卻不得不聽的事情?

如果你的部屬大部分雄心勃勃,他們會希望你有話直說,直接了當指導他們。

不立即直接給部屬意見回應的經理人,往往在平時破受部屬愛戴,年底打考績時卻變得十分討人厭。由於主管沒有適時地給予坦率的意見回應,以致部屬未能達成期望,最後結果則反映在他的獎金、調薪和升遷上面。

許多領導者發現,要給部屬有效和適時的意見回應並不容易,要從部屬那裏得到意見回應則更困難的多。

原因很簡單:這樣做對他沒有什麼好處,壞處卻很大。你的職位和重要性愈高,部屬愈不會告訴你「可怕的真相」,這些真相聽起來刺耳,卻是你需要知道的事情。

你需要花點心思,才能說服部屬給你建議和指導,你也需要保持耐心,鍥而不捨。

別人給你意見回應後,你怎麼處理,攸關重大。如果你採取行動,肯定可以改善自己的績效。同樣重要的是,你和部屬之間的信任因此跨出一大步,從此建立坦承交換意見的管道。

結語


在《領導梯隊》中,就講述到從基層領導到最首席執行官的過程,他所具備的格局、視野與認知都將不斷的轉變,主要從三個面向來探討:

第一,時間管理,如何有效分配你的時間,因為你已經從最基本的執行者,轉變為規劃導航者,必須清楚知道什麼樣的情況,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領導技能的提升,針對從各項的思維與認知做轉換,提升從一個執行者轉換為策略規劃者,這時必須清楚知道該具備什麼樣的領導方式來引導部屬。以及當面對問題發生時,怎麼透過領導力來喚起每一個人的內在動力。

第三,思維的轉化,這是最關鍵的一部份,如果生了一個職位,卻還是用上一個職位的想法在做事,很容易把部屬的功勞給搶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業績很好的人生到主管位置後,很快就不行了,這就是因為個人的功勞太大而把其他人成長個機會給奪走。

所以要從帶領團隊的角度來引導團隊,朝向我們的願景前進並在路程中給予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