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失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失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452|《原則:生活和工作》(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共計 2,56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你知道的世界,跟伊隆·馬斯克、查理·芒格、尼古拉·特斯拉知道的世界,有著不同的解讀,差別就在於,你知道的是「盲維」還是只知道「盲點」。

你怎麼看待自身的缺失,會決定你怎麼達成你的想要。追求想要的路上,出現的種種阻礙,都是自身的缺失所產生的感受。

也就說,追求的路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存在著絕對的正確,或是絕對的錯誤,而是我們心中怎麼看待。

同樣是看待一件事情,這種出發觀點,會由於兩種視角的影響,最終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包含:

原始腦的潛意識「情緒」
個人思維模式的「認知維度」

這兩種牽制因子,會決定一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01一切差異,源自於人


今天要達成一項成果,你交給A,最後做失敗了。同樣一件事情,你交給B,最後做成功。

同樣一件事情,交辦給不同人,必然會出現不同結果,對應到一群人時,也就是組織能力的基礎,組織是否能夠持續性成長,就是源自文化的牽引,加上組織內部的人,這也是《組織能力的楊三角》所提到的核心。

但這有兩個基礎假設:
其一,所有人明確知道,個人乃至組織所追求目標
其二,有能力達成這樣的成就

換言之,如果所有人對於「真理」的定義有所差異,每個人腦中的原始腦就會激起自我防衛機制,最基本的反應,也就是「情緒」上的呈現。

另一種無法達成預設結果的原因,也就是能力無法達到。例如說,當我們追求心中的「真理」時,如果沒有能力達到,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只會是隔著一條河,看著目標,卻永遠也無法達到岸的彼端。

要能夠覺察出,是否有能力達到真理。就取決於第二視角的牽引,亦即「認知維度」。

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組織能夠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成長瓶頸,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連續性發展,就是「人」的差異,這種差異,又來自對「真理」共同認識,以及組織的綜合覺察力。


02人之差異是「情緒」的反應


要解決上述的兩個議題,就需求從兩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對於「真理」追求的理解
第二階段:決定過程的「影響因子」

這兩階段,都包含了情緒牽引,以及認知維度上的覺察,當這些階段從新體驗後,就會理解到,要達成「正確的失敗」,都只是心態上的一種選擇,也就是「開放」。

決策的過程中,人與電腦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會有「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判斷,更是一種非理性的決定。往往很多決策,也就是因為情緒所影響,但不是說情緒就不好,而是在情緒背後,你是否知道「情緒」的效果。

它可以是一種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能否辨識出力量的正向與否,就是你對於追求「真理」的三個提問:

你想要什麼
事實是什麼
你該怎麼做

這三問題,第一,是找出你的核心動能,以及確認自己現有的能力狀態,另一方面怎麼達成。但是,對於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你會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該做。

這是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而達到目標,卻不會只有一條路徑。換言之,你能否正視自己,就成了你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正視自己的關鍵指標,在於你怎麼看待你的「弱項」。


03一切都是最好安排


如果你請愛因斯坦去打籃球,這時你發現怎麼打,就是沒辦法做得好,這時你可以再弱項上持續加強,或者是換個位置,但你會知道,如果在另外一個領域上,反而能夠成就他。

對於「弱項」的判斷,通常性的反應就是,否認事實,這是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因為這直接衝突到對方的真理世界,從而喚起原始腦的情緒,即便你說什麼,也都無法讓對方接受到,因為這時的溝通,只是過眼雲煙。

第二種層次的面對,是接受「弱項」並把它轉換成「強項」,然而,這也是追求平均數,最大的盲區。

《終結平庸》書中就探討到一件事實,追求樣樣都及格的結果,就是把社會打造成你我都相同的世界,就難以看到突破性的契機。

人類的強項,也就在於,每個人都擁有它獨特的特質所在,激發這種內在潛能,就是在協助人們認知到,「弱項」並不是絕對指標,而是「方向」。

只有在對的領域上發光,才能真正展現個人間的差異。但在從,知道自己的「弱項」上,有一個非常難跨越的鴻溝,也就是「接受」。

如果沒有辦法突破這一層心理,即便知道可以在哪個方向做,還是會在「弱項」展現時,心中自我防衛機制,喚起內在情緒的反抗。

面對潛意識的反抗,回歸到自身的視角,當一項「弱項」不再被定義為「弱項」時,才是生物持續進化的動力來源。因為各種基因上的突變,都是賦予生命面對不同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換言之,當「弱項」不再認為是「弱項」時,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追求「真理」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完美只是達成目標的助力。


04差距,來自維度世界


第一階段重視的,是個人對於「真理」的解讀中,如何面對過程中的「情緒化」事件的選擇。

第二階段,則是當你從,接受情緒化後,就是在理性化的選擇下,決定人與人差異的第二制約因素,也就是「思維認知。」

人會有盲點,不知道都還只是一個點,但真正決定成功與否,更大的差距來自於,你具備多少的「思維認知」,這種思維認知的基礎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決定你在做選擇時,你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決定。《窮查理寶典》就提到,查理‧芒格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的合夥,就在於他知道各種「思維模式」在這種領域中,都會有他的底層認知,例如,經濟學,是從「看不見的手」;數學的基底來自「幾何學」;生物學則是從「自然選擇」。

每一領域中的底層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找出第一性原理,就是幫助我們在選擇中,增加一個世界觀。

往往決策失誤,就是因為「認知世界」的缺乏,在選擇的過程中,讓選擇成本與效率的損失高於多為認知的選擇下。

另一種基礎假設是,當一個人選擇上,都是源自出發視角,也就個人過往的經驗來看,但這種侷限性非常大,因為個人認知來源,是由感官來取得,也就是五感來理解,從而獲得經驗。

這也就會陷入以經驗為事實的選擇,在這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就會因你選擇時,所牽涉到的連結,所產生偏誤。換言之,經驗下,選擇的準確性,會由於選擇聯結網的大小,影響到它的真實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傳記經歷的時候,往往更看重大企業、大政府,大歷史。因為他所牽涉的網絡更高,決策準確度也相對提高。

然而,更高效率的認知選擇,則會聚焦於「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持續失敗的原因,就是從只從經驗獲取的認知模式,來做為決策依據;相對於,一個人用多維度的思維模組,所做出的成功度,是兩種世界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失敗,也就體現在,是否知道他的「盲維」,而不會只知道「盲點」。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366|《大敗局1》(3)職業人格缺陷:失敗至成功的人文因素


共計 2,040|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對於企業的經營者來說,企業的命脈維繫在資金鏈上,一但資金出現短缺,不僅無法應付短期的金額債務,甚至連企業擴展市場的機會也逐步喪失。

資金鏈上的問題,會連帶對組織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愛多發展的初期透過跟商家借用預付款的方式,籌得一筆龐大的資金。相對的,這筆資金的運用良好或是打水漂,就會成為企業發展的阻礙。


01資金鏈危機


《大敗局1》中的案例「愛多」中有一段講道,奪取標王的過程後,胡志標遇到前任標王秦池的姬長孔。他就提醒胡志標說:「面對記者千萬不要透漏你的產值與利稅……。」後來胡志標則提:「我連自己都算不清,何況那些記者。」

你可以看出,一位企業經營者對於運營的理解情況,我事後也看了一些相關資料中寫道,愛多之所以會出現資金問題,除了經營者本身對財務方面的忽視,又或者說是對用人的方式有些誤區。

例如在財務上的管理則是由胡志標妻子在後期擔任財務大權,直到危機爆發時,最高階的職業經理人還是不知道財務狀況。

對於愛多來說,它所招聘到的人都是一流的高階管理者,甚至在品質與技術管理上都堪稱一流,就是因為以150萬元年薪挖來的專業人才,直到破產前,愛多的質量沒有出現過大的紕漏。

但為何只有在財務的部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甚至說,愛多即便短期內暴漲,還是有很好的基底。從品牌形象,銷售狀況、多元化的發展上。

而唯一造成致命上的,卻是「財務運轉」

企業在經歷高度成長的狀況下,財務運轉的狀況,會決定企業是否能持續下去的利基。相對來說,財務缺失,也是中國民營企業最大的難題,往往是因為企業經營這缺乏適當的關注與正確有效的財務體系。

如同你坐在高速奔馳的汽車上,沒有安全氣囊與安全帶,當發展的愈成功,其危險也就愈大。

02你是賭徒嗎?


這邊也就點出一個概念,對於「賭」跟「投資」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又在哪?

以秦池的案例來看,就類似於「賭」的方式再投錢,為了爭奪標王,不惜花費3億多元的價碼,雖然這筆財務也沒有實際的付完。又或者巨人集團在決定建設巨人大廈後,從原本38層樓建案轉變為70層樓,不僅擴大了財務上的缺口,也讓面對不確定因素的承擔力大幅度減弱。

從這三個案例中都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所謂的「職業人格缺陷」

讓許多草創的創業家,因為決策上的某些性格缺陷,導致危機的降靈。這種看似一夜崩盤的現象,有的是環境、有的是制度,還有的是更深層次的人文因素。

同樣回顧到個人來看,很多有一夜致富的人,往往只有致富一夜,更多的是被這些富給沖昏了,以至於後來很多變成被債給追討。

換句話說,個人的能力、思維與格局,會隨著外界物質相對成長。這也就會梳理出一個概念,不是你先有錢了,才會知道怎麼變富人;而是你先擁有富人的思維後,你才會有錢。

同樣的概念套用在成功與失敗上,所有成功的背後,並不是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所達到的。因為有人失敗了很多次,也一樣不會成功,而那些真正成功的,反而是從失敗中找到自我的性格缺陷,從而完善自我,逐步邁向成功的過程。

好比馬雲說的:「成功的路有千千萬萬條,但是失敗的路就一兩條。」

失敗並不是盡頭,相反的,失敗反而是你邁向成功的一道指引,讓你從中理解到,沒有所謂的不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過程中,你該怎麼放下自我。

03真正看懂案例不是避免失敗


其實在看這些案例的過程中,真正看得懂得人不是去記住那些失敗的行為,因為當局外人看事情時,往往缺乏在局內人的全局視角,但也就是這樣,只憑單一的見解就決斷出一件事情的是非,就只能說明一個人的格局還是太狹隘了。

真正的看懂,則是在於當你經歷過這些失敗之後,你產生了哪些行為上的改變。換句話說,即便你記住所有失敗的因子,你還是會有走向失敗的可能,但也許只是概率變小,但不完全為零。

胡志標在經歷過後,他就說到:「看到現在創業的年輕人,就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我不想他們走彎路,我的目的就是提醒他們,幫助他們」

其實就好比我們看些勵志電影,真正讓你佇足腳步停下來看的,不是說他們多成功,而是這些主角在經歷這些低谷的過程中,他們是怎麼一次又一次的戰勝自己。

更可以說,看一個人成功與否,不要看他成功時的樣子,而是要看他面對失敗時,他所做出的行為,這邊所謂的行為,並不是只說讓大家看到他多失敗,或是想怎麼努力,這邊說的行為是,即便沒有人支持,仍舊繼續執行直到成功。

賈伯斯的故事,就說明了此,但他的成功路徑也不是所有人能夠學得來,因為重新回任執行長的歷程中,很少有人能夠重新帶領企業再次創造這麼高的績效。能與此相比的還有星巴克執行長霍華‧舒茲都是從新回任企業執行長,都成功讓企業轉型。

這也代表,即便你失敗了,如果沒有再次做出讓眾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你在歷史上的定位就會永遠被標定在那,除非在一次的成功下,這成功才算是個總結。與此同時,即便你成功還是有可能掉入下個失敗的循環之中,直到你蓋棺為止,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你的一次疏忽,讓機會變危機,或是危機變轉機。

如《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教室》寫到:「這世界上「勝利」便是一切。無關乎過程。要付出多少犧牲都無所謂。只要最後我「勝出」那就行了。」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354|《大敗局1》(1)沒有永遠的成功:非理性衝動下,你的抉擇暴露了你是成或是敗


共計 2,00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能夠持續成功者,往往都是先看見危機,或者是看到失敗,相對於只看得到成功者,眼裡只有自己。這次從《大敗局》提到的案例「秦池」來看,從原本山東沒沒無聞的酒廠,直接往三北去征服包含東北、華北、西北這三方,並以特殊的行銷方式讓名聲在這三地被打響。

直到後來「標王事件」之後,才開始變了樣。這也邊從企業為什麼會失敗的角度來看。秦池的衰敗,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被過去成功給綁架,又或者說成是媒體,敗也是媒體。

標王事件的經過主要是發生在1995年,當時央視出售廣告時間,讓各企業來爭相標價以獲取曝光,在前一年標王以三千萬得標,這次秦池標下則是以六千多萬。這筆金額是秦池過去一年獲利的兩倍價錢,也就是這筆金額,讓秦池有機會奪得今年度的標王,連帶的影響是在之後的一年,整體銷售成長至9.5億,利稅達2.2億,是去年的5、6倍。

在此期間,被媒體爭相報導,間接使得品牌得以被更多人知道,但媒體也是一把兩面刃,它可以造就你,也可以因為一時的疏忽,或者是連續疏失不重視,讓媒體,變成企業衰亡的警示者。

在1996年同樣的標價場所,這次秦池以3.2億得標。得標後,並不向去年一樣有高額的成長,銷售額只有6.5億,隔一年來到3億。

企業整體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解析,一個是「媒體層」、另一個是「經營層」兩塊來解說。

「媒體層」來看,其實就是一種人性的考驗,

當你愈成功的時候,失敗也就離你不遠,然而,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以為過去成功會一直成功下去。但這邊有一個問題,然到當局者不知道繼續下去會走向衰敗。

這邊就會有一觀點是,因為過去的成功,打造出新的成長,但是,如果沒有繼續在這過去成功中,持續地投入,也許就無法保持現在的模樣。換句話說,成功反而會遏制住你的發展,因為當你想掙開束縛時,就會被現有的發展所綁住。

或許說,成功者會一直踏上走過來的步伐時,其實是一種不得已的抉擇。往往也就會愈陷愈深,直到無法再挽救之時,也很難再次翻轉。因為已經錯過了那試錯成本相對小的時候。

「經營層」如果一個人的發展,他的體力沒有跟得上遲早會崩壞。

起初在看到那些頂級的決策者,都是體力勞動者,當時看到並不理解直到近期才發現這是一道真理。當你從基層開始向上走時,初期你付出最多的是體力勞動,直到你開始坐上了高階職務,你開始轉向腦力勞動者。這是一般常見的認知,但在這一層,你還要往最頂端走,你又會回到體力勞動者,但這邊所只得體力勞動者並不是說前者所說的那種,而是你必須提升你的體力,不然你無法負荷大量的腦力活動。

換句話說,當你的軟體不斷升級的同時,你的硬體跟不上,再好的軟體你也沒辦法使用。

事實上秦池也有在生產線上,以及品牌等面向開始下功夫。但最終還是無法支撐突然暴衝的銷售量,以至於需要從四川等地引進酒。

但這也不足以說明衰敗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只要做得好公關說明,還是能以產業的整合來強化全國整合性的生產優勢。

所以,這背後還有一項邏輯是沒有被看見的,那就是秦池是有勇氣,還是有實力。這兩者背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是天差地遠。

一個有勇氣沒實力,就只是虛張聲勢,沒勇氣有實力,等於是沒有被使用的可能。但只要被發掘還是能產生極大的成效。

然而,秦池從標王事件就可以看出它是屬於前者性格。如果把央視八個頻道全部拿來做廣告,它的費用也只需2億,換句話說,出價三億,等於是有勇氣卻沒有遠見的作法,

同時,當外界媒體一直把目光燈聚焦於它,種種的行為都會被放大來檢視。這時沒有堅定的品牌信念或是團隊文化,是很難承受外界的打擊。

整體來看,當一個產品突然銷售暴增,組織內部的能力沒有跟得上,遲早會在午夜十二點過後,被揭開真實的樣貌。

其實,所有的成功,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然成功
第二階段:持續成功

決定一個人能否持續成功,往往不是看那個人當下的「突然成功」,因為那有可能都只是騙你的,或者說華而無實。所以真正判斷一個人的成功,則是屬於那些持續成功的過程,而這些持續成功的過程背後,一切都源自於積累,也就是實力。

至今阿里巴巴、騰訊的成功,都不只是借住一個產品或服務所發展到現在,而是在每一項產品的快達到巔峰之時,就已經在籌畫下一個可能性。例如阿里巴巴最初從B2B發展出B2C的淘寶網,開啟新一輪的平台機會,接著又以支付寶串聯起整個生活支付,隨後還朝新零售線下發展。

可以看得出,成功背後都有其基礎,這些基礎的背後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

失敗往往是來自掉入前者的成功,或者只為了成功者的表象而呈現,所以,決定一個人能否成敗的關鍵,並不在於你眼前所見了多少掌聲,而是那些你沒看見的積累,又或者是被隱藏起來,你沒看見的,那也是人與人差距的壁壘。

更準確來說,是他們選擇已經知道怎麼死了,所以把每件事情都看做最後一件事情來行動。如同諾曼地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裡說到:「你以為你還有生還的希望,所以你躲在戰壕裡;但是,你唯一的希望是接受你已經死定了這個事實;愈快接受這個事實,就能夠愈快的像個軍人一般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