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少,但是更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少,但是更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421|《少,但是更好》(2)專注的養成:捨棄掉你以為重要的安全感


共計 2,45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天從零開始,不意味著你所有的積累都歸零,而是知道,此時此刻的你,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愈多的事項要做,只會埋沒了你真正需要做的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不在於你想要的選擇,而是你對哪些選項說「不」。你的時間精力有限,愈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愈想要達成完美極致的狀態,反而會因為這種近乎全面性的完美,忘了你自己該有的模樣。

我們不會因為沒做什麼而變得不一樣,恰恰是因為做了某項事情,從而成就了自己。但這件成就的事情,不會因為你做了很多,成就了你,反而是專注下的延伸價值。

01先有「1」後面的「0」才有意義


《斜槓青年》中提到未來的工作型態將有可能成為多職業的人生。但是,如果只從「多職涯」的觀點,只會陷入一種,所有事情都可以做,卻沒有一項事情是你拿得出手的。換句話說,你沒有一項專精到頂的能力,即便往多元化職業發展,最終會因為這種多元化導致什麼事情都無法有所成。

這其實也說到一個事實,在沒有一項專業能力超越80%的人之前,你所做的多元職業的發展,都只會讓人記不得你是誰。

這就如同創業的三階段,首先你得先把自己變成一頭豬,也就是找到透做自身找視野發展找到第一桶金,接下來到時代性的風口,最終才是走向橫向擴張的階段。

然而,有太多人卻忽略了變成豬的基本功,人們為什麼投你,是因為你背後有某項核心技能,能夠與超越80%的競爭者,要不然你連被看見的可能性都沒有。

02你的專業有超過80%的人嗎


80/20論點裡,就解釋說,所有成果的展現,往往取決於你所做的那20%的關鍵行為。從這個概念進一步延伸到職業多元化發展,任何領域的擴張都需要從讓你生存下去的20%關鍵能力開始。

當我們專注在能夠使我們生存的領域下,是從生存階段至發展階段的專注。

因為最初我們把專注投入在能夠使你生存的領域,並且能夠產生出最高效益。而非從所有事情都開始。也就是把自己所擅長可以存活性的角度來出發,最終對於這項生存技能能夠發展成為一項多元化的職業基礎。

從能力技能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項專精的背後,都必然要有清楚的發展脈絡,例如,小說者不是先會寫故事,而是對具體事務的深刻描繪。在文學性上,你愈是能夠把生活中的感覺,清楚、具體的描述透過文字把這種感覺描繪出來,才是所有故事創造的基本功。

換句話說,任何執業的多元化發展,都必須要從單一的專精職業來延伸,而延伸的基礎來自於專精領域的能力模組化,技能化,以及基礎能力為基底。
一但沒有建立好這種基底功,任何想嘗試多元職業的發展,都將會只碰觸到邊,無法達成20%的頂尖。

03興趣導向,可能加速希望破滅


即便知道專精背後,是源自對基本功的發展,接下來就是選擇往哪個基本功來發展,這時絕大多數人認為從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開始做,必然可以超越那80%,因為我所做的事情是我所熱愛的。

但是事實證明80%的人即便是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事務上,也無法成為卓越,原因就在於,「希望的破碎」。

人對一件事情有熱情,是因為看到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所以在此不斷的努力,但如果一件事情即便努力也看不到成果,或者說這個成果跟自己所設想的不同,想像與現實的落差感,往往是導致興趣的幻滅,因為有所期待,反而被這份期待給的所扼殺了持續下去的動力。

04成就,都是給予而來


《優秀到無法被忽視》裡講到一個概念,任何在每項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人,往往都不是因為先對這些領域有「興趣」才不斷的投入,最終成為一種專業的技能。也就是說,那些專業到卓越的人,都不是先有興趣才有優秀,而是現有專注才有後來的興趣已到後來的優秀。

這個觀點的不同其實就是給予跟想要的差異。興趣使然,是因為你的想要,相對於給予,因為沒有設想的期待,讓你任何一點成果都是你的成就感來源。

如同前美國總統甘迺迪說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後者的出發點,就是從給予的角度出發,釐清自身的能力來做為貢獻。對於前者的觀點,則因為太在乎擁有,以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必然要有所回報,也因為這種想法,反而在當你遇到挫折,停滯不前的時候,更容易有放棄的想法。

05你真正想要嗎


一但釐清了各個概念,要發展你的專業,成為前20%的核心技能,其實都是把現有的事務給做到最好。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專業,不是興趣使然的原因就在於,當你把這些你所想要的結果,跟你所處的現實有所不同時,那種落差感,進一步扼殺了你對於你未來的想像,更多的是你覺得這不是你所想要的。

相反,如果不是興趣那會是什麼情況,因為對於未來沒有期待,這種落差感的呈現,也就自然不存在,因為在未曾設想過的領域中只要有一點成就,都是對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認同感的增加。

這就說明,沒有一項事務是我們所設想的結果,因為路途上都會充滿著各種挑戰與激情,你無準確知道道路上的會有哪些突發。

但總有一件事情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問自己:「這件事情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06專精,都是放棄掉部分安全感


當我們已經擁有,以及還沒有擁有的對比中,人們往往會傾向於把已經擁有的事務賦予更高的價值感,即便你已經沒有再用到了,也會想盡辦法說服自己,這些都是過往的回憶與成就。

也因為這樣更是愈放不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對於已經失去的東西,還是會難過,但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含著某些潛意識的存在。就如佛洛伊德曾提到:「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的流露。」

其實不想捨棄的背後,源自於不安全感,因為一但承認認同捨去,等同於否定了自己,承認這件事,你看起來不重要,但是通常願意出來「承認」。就必須要放起部分的安全感。

這就解釋道,當我們要專精做一件事情時,但就是不知該如何果斷決斷掉其他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像放棄,都意味著你在生活中的安全感將被抽離。

同時也意味著當一個人愈是展現自己的忙碌時,某種程度上是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社會上的認同與安全感,並非是出於想要忙碌。

所以,你看到許多頂尖人士,都是在某些領域放棄掉部分的安全感,從而獲得更大的專注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愈讓你感到安全感的,愈容易進入到舒適圈,然而,持續突破自我的過程,就是在走向不安的領域。換言之,專精的本質,就是在透過一次有一次的放棄自我,最終成就自我。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418|《少,但是更好》(1)你遠永有辦法做「重要」的事情,只要你「相信」


共計 2,38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巴菲特一生只買幾支股票就回本,即便你把錢都投入到全世界股票中,你也未必能互得相對應的回報,因為這兩個邏輯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專注」。

有多少人即便能力能強,也無法突破自身的發展,原因就在於,無法放棄任何事物。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放棄的真正意義,只知道當你獲得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卻也忘了自己。

其實放棄的反面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該專注的,把所有的精力與精神都投放到上面去。

但實際上是,選擇你該放棄什麼,遠比你想要什麼還要來得難。因為你認為每一種選擇都會是一種機會,一但放棄等同於關閉了這一扇窗。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進一步延伸成為一種最明顯的行為,那就是「選擇恐慌」。

如果要讓你選一身書來讀,這時,有三本書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情況是你有一萬本書你可以選擇,這時候前者的情境你選擇的效率更高,後者則因為資訊的爆量以致你已經無從篩選。

這也就是整個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過去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很容易知道、找到我們所要的商品,但是當產品與服務供過於求的時候,這種外在環境讓我們的選擇多到,跟過往任何時代來的多時,選擇就成了一種「新挑戰」。

01忙碌,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低俗


資訊爆量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到的新問題。一但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放棄選擇就會成為唯一的選擇,以至於什麼事情也沒做成,因為什麼都想要,也就什麼都得不到。

回到個人的角度來看,更是同樣的情況,當我們被所有事務給追著跑時,實際上已經不是我們在選擇,而是給這些事務牽著走,此時的你已經不是你自己。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很忙,根本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你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證明自己的忙只是緩解你心中的不安感,讓你覺得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你不想做,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結果。

真正的忙碌時,你不會感到忙,而是樂在其中。因為你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要做的。

讓你覺得忙碌沒有價值,是因為選擇愈多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於是心裡想把這些事情都完成,但那都只是在欺騙你自己,「感覺可以」做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降低完成事情的專注度。

因為你會不停的切換,轉換心思,以至於根本還沒有進入「心流」的狀態,馬上又被其他事情的思緒給牽引著走。

02你真心喜歡,並且想要嗎,還是自欺的幻想


事情很多,要怎麼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找出那一個我「必須」「想要」做的事情?這時要先有格局觀,再來談細節。

一件衣服你不喜歡,就不會想買。但是當你擁有了這一件衣服,這時你心裡感覺不喜歡,覺得還可以,你就會想繼續留著。直到最後,每一件都有這樣的想法,衣櫃就成了衣服集中場所。

選擇往往都是以感情性出發,只會導致事情愈積愈多。但其實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就會全部打破,也就是從最能夠下手的地方開始:「我們“相信”什麼」。

「忙」只是藉口,如果你真心想要,即便你再累再辛苦也會去完成。所以,忙不會是現實,只是我們逃避說詞,因為我們永遠有行動選擇,只是你把當下的選擇交給了你的感覺、放縱、隨意,而並非從「你真正要的是什麼」角度來出發。

人類之所以跟其他物種有所不同,就在於我們懂得「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基於情感上的感覺,而是對自我了解基礎下「必須要」的選擇。

因為先有了真正想要,讓相信成為一種信念,才會知道在每一個選擇點上,什麼是我真正要,而不是想要。

真正要是基於「專注選擇的結果」
想要是源自於「總括性的完美感」

03知道到現實,中間還缺了你的「相信」


所有選擇性障礙,都是對自己的「不相信」認為這一刻選擇那一個,感覺下一刻又覺得另一個好。因為不能割捨想要,就無法擁有確定性的答案。

這種邏輯一但跨不出去,就會成為一種慣性,最終成為一種習慣,影響日常,影響你一生的結果。但人生,卻都是由這些慣性的積累所衍伸而成的個體,最終反向堆回給世界的認知,以至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專注,恰恰是因為選擇太多,導致我們已無從相信自己選擇的是對的。

其實所有相信的源頭,都是因為自己知道要什麼所產生的結果,

但這就會有一個問題產生,即便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選擇,為什麼還是得不到「我認為」的結果。

因為這世界的努力與回報,從來都不是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04不對等,就找出關鍵指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農耕時代的想法,但它的精神卻不會隨著時間所消失。

所有選擇障礙,並不會你知道要選擇你要的之後就會改善,就如同你知道闖紅燈是違法的,但有多少人就這麼走過這樣的路口。

所以要讓行為落地,成為習慣,它的背後需要知道,這不是一個點的結果,而是一整個時間面的過程。

這時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怎麼知道專注在,你聚焦選擇上的行為,已經達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有時候,明明很努力,卻還是無法如願以償。所以,關注的不是結果,反而是前期的選擇上,這種選擇關鍵在於「時間價值」。

05「選擇能力」來自對時間價值的衡量


《精進的力量》對於我們「事情」與「時間」的論述中,外加了一個「衰減」維度。這個衰減的概念,如同從時間價值是否能夠被放大,被延續的角度來出發。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些經典書籍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經典,因為書裡面的內容從第一性原理來探討,也就是萬物演進的本質,當你在不同時間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種認知的基礎是所有發展的底層基礎。

當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上必然存在的80/20法則的基礎,你就需要找出那時間價值能夠發揮到80的效益,卻只需要20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選擇能力」才是你能否成就你自己的關鍵能力。以時間單位的價值是你的考量依據。如同巴菲特只投資少許,卻回報高,因為巴菲特只投自己有把握的,其餘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有把握,就是時間價值高的投資項目。

專注本身是我要的行為結果,即便有再多的誘惑,都不會偏離,所以先有格局觀,才能知道方向性,選擇能力也以此為基礎。換言之,你要從未來看現在,而不是現在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