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原則:生活和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原則:生活和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452|《原則:生活和工作》(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共計 2,56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你知道的世界,跟伊隆·馬斯克、查理·芒格、尼古拉·特斯拉知道的世界,有著不同的解讀,差別就在於,你知道的是「盲維」還是只知道「盲點」。

你怎麼看待自身的缺失,會決定你怎麼達成你的想要。追求想要的路上,出現的種種阻礙,都是自身的缺失所產生的感受。

也就說,追求的路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存在著絕對的正確,或是絕對的錯誤,而是我們心中怎麼看待。

同樣是看待一件事情,這種出發觀點,會由於兩種視角的影響,最終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包含:

原始腦的潛意識「情緒」
個人思維模式的「認知維度」

這兩種牽制因子,會決定一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01一切差異,源自於人


今天要達成一項成果,你交給A,最後做失敗了。同樣一件事情,你交給B,最後做成功。

同樣一件事情,交辦給不同人,必然會出現不同結果,對應到一群人時,也就是組織能力的基礎,組織是否能夠持續性成長,就是源自文化的牽引,加上組織內部的人,這也是《組織能力的楊三角》所提到的核心。

但這有兩個基礎假設:
其一,所有人明確知道,個人乃至組織所追求目標
其二,有能力達成這樣的成就

換言之,如果所有人對於「真理」的定義有所差異,每個人腦中的原始腦就會激起自我防衛機制,最基本的反應,也就是「情緒」上的呈現。

另一種無法達成預設結果的原因,也就是能力無法達到。例如說,當我們追求心中的「真理」時,如果沒有能力達到,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只會是隔著一條河,看著目標,卻永遠也無法達到岸的彼端。

要能夠覺察出,是否有能力達到真理。就取決於第二視角的牽引,亦即「認知維度」。

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組織能夠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成長瓶頸,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連續性發展,就是「人」的差異,這種差異,又來自對「真理」共同認識,以及組織的綜合覺察力。


02人之差異是「情緒」的反應


要解決上述的兩個議題,就需求從兩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對於「真理」追求的理解
第二階段:決定過程的「影響因子」

這兩階段,都包含了情緒牽引,以及認知維度上的覺察,當這些階段從新體驗後,就會理解到,要達成「正確的失敗」,都只是心態上的一種選擇,也就是「開放」。

決策的過程中,人與電腦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會有「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判斷,更是一種非理性的決定。往往很多決策,也就是因為情緒所影響,但不是說情緒就不好,而是在情緒背後,你是否知道「情緒」的效果。

它可以是一種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能否辨識出力量的正向與否,就是你對於追求「真理」的三個提問:

你想要什麼
事實是什麼
你該怎麼做

這三問題,第一,是找出你的核心動能,以及確認自己現有的能力狀態,另一方面怎麼達成。但是,對於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你會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該做。

這是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而達到目標,卻不會只有一條路徑。換言之,你能否正視自己,就成了你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正視自己的關鍵指標,在於你怎麼看待你的「弱項」。


03一切都是最好安排


如果你請愛因斯坦去打籃球,這時你發現怎麼打,就是沒辦法做得好,這時你可以再弱項上持續加強,或者是換個位置,但你會知道,如果在另外一個領域上,反而能夠成就他。

對於「弱項」的判斷,通常性的反應就是,否認事實,這是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因為這直接衝突到對方的真理世界,從而喚起原始腦的情緒,即便你說什麼,也都無法讓對方接受到,因為這時的溝通,只是過眼雲煙。

第二種層次的面對,是接受「弱項」並把它轉換成「強項」,然而,這也是追求平均數,最大的盲區。

《終結平庸》書中就探討到一件事實,追求樣樣都及格的結果,就是把社會打造成你我都相同的世界,就難以看到突破性的契機。

人類的強項,也就在於,每個人都擁有它獨特的特質所在,激發這種內在潛能,就是在協助人們認知到,「弱項」並不是絕對指標,而是「方向」。

只有在對的領域上發光,才能真正展現個人間的差異。但在從,知道自己的「弱項」上,有一個非常難跨越的鴻溝,也就是「接受」。

如果沒有辦法突破這一層心理,即便知道可以在哪個方向做,還是會在「弱項」展現時,心中自我防衛機制,喚起內在情緒的反抗。

面對潛意識的反抗,回歸到自身的視角,當一項「弱項」不再被定義為「弱項」時,才是生物持續進化的動力來源。因為各種基因上的突變,都是賦予生命面對不同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換言之,當「弱項」不再認為是「弱項」時,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追求「真理」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完美只是達成目標的助力。


04差距,來自維度世界


第一階段重視的,是個人對於「真理」的解讀中,如何面對過程中的「情緒化」事件的選擇。

第二階段,則是當你從,接受情緒化後,就是在理性化的選擇下,決定人與人差異的第二制約因素,也就是「思維認知。」

人會有盲點,不知道都還只是一個點,但真正決定成功與否,更大的差距來自於,你具備多少的「思維認知」,這種思維認知的基礎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決定你在做選擇時,你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決定。《窮查理寶典》就提到,查理‧芒格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的合夥,就在於他知道各種「思維模式」在這種領域中,都會有他的底層認知,例如,經濟學,是從「看不見的手」;數學的基底來自「幾何學」;生物學則是從「自然選擇」。

每一領域中的底層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找出第一性原理,就是幫助我們在選擇中,增加一個世界觀。

往往決策失誤,就是因為「認知世界」的缺乏,在選擇的過程中,讓選擇成本與效率的損失高於多為認知的選擇下。

另一種基礎假設是,當一個人選擇上,都是源自出發視角,也就個人過往的經驗來看,但這種侷限性非常大,因為個人認知來源,是由感官來取得,也就是五感來理解,從而獲得經驗。

這也就會陷入以經驗為事實的選擇,在這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就會因你選擇時,所牽涉到的連結,所產生偏誤。換言之,經驗下,選擇的準確性,會由於選擇聯結網的大小,影響到它的真實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傳記經歷的時候,往往更看重大企業、大政府,大歷史。因為他所牽涉的網絡更高,決策準確度也相對提高。

然而,更高效率的認知選擇,則會聚焦於「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持續失敗的原因,就是從只從經驗獲取的認知模式,來做為決策依據;相對於,一個人用多維度的思維模組,所做出的成功度,是兩種世界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失敗,也就體現在,是否知道他的「盲維」,而不會只知道「盲點」。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448|《原則:生活和工作》(2)痛苦+反省=進步



共計 2,18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話說到:「習武之人有三階段:見自己、見他人、見眾生。」這條路,就是一個人,能否承擔起多少的世間。世間本無對錯,一切起源與我,當我放下,才能見他人,見眾生,也就是萬物之苦,也是自己之苦。人存在使命,也就在於第三階段的無我中。

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提到人類有三種意識形態,分別為:本我、自我、超我。各自解釋:本我,亦即無意識形態下的原始思想,它是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自我,則是個人已有意識的部分;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

一個人在面對痛苦時,也會對應到這三種人本特質。第一層者,會在面對痛苦時,本能性的抗拒,反抗這行為所產生的情緒。第二層者,當面對痛苦時,會不以理性認知到痛苦,然而,接不接受,就是自我對於極限的認知,也就是理性認知的極限。

當達到第三層次的超我者,對於痛苦來說,它已不再是外來物,而是我本身的一部分,也就是選擇接納、包容。只有當走到這一層次時,你才會知道,世間萬物本無情緒的存在,一切都始於我們怎麼看待。

痛苦,雖會讓人的心中產生疼痛、不舒服感,但那都是本我的感知,自我的意識定義,與個人經歷的過程中意義賦予,但那還是一種無極。

因為痛苦是所有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如同當一個嬰兒出生之時,也是在血泊之中。然而,在痛苦之中,少了省思,就只會成為一種行為慣性,那種行為慣性也就成為制約人格的成長。

其實從制約角度來看,來自兩種力量,一種是內在制約,另一種則是外在制約。

所謂內在制約,則是由我們內心對極限的定義,以及對於痛苦這件事情的看法。這兩個內部制約因素,影響了你在面對痛苦時,會怎麼面對。


01內部因素:意識制約


意識痛苦,與定義痛苦這兩件事情,意識痛苦,是隨著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在你的生命中,多少都會碰到難過、挫折,等不愉悅的感受。

然而,事情本身本無情緒的存在,會有情緒,都是我們後面認知下的定義,最終從定義認知的判斷來決定這件事情的情緒。

例如,你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一群土狼在圍剿狩獵瞪羚,說時遲那時快,其中一隻蹬羚被土狼給追上,在撲倒的瞬間,其他土狼也蜂擁而至。

這對於生物的生存是一種日常現象,但對於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的人來說,心理會同情那隻蹬羚,又或是把這一切的過錯歸咎於土狼。但最終這些情緒性的想法,都只是我們賦予上去的意義。

事實上,這件事情的發生,本生就是一場無極。做任何評斷,都會有失其意義。

回過頭來意識痛股,或者說,定義痛苦這件事情,是由你的眼界有關,雖然人生經歷,會影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認為痛苦是不好的。但還是可以藉由後天的認識,理解,接納並包容它。

因為只有當意識到「痛苦」,是人生必備的感受時,你才會用正確的感知,接納痛苦。換言之,我們會於高興、快樂的事情總是非常樂意接受,那為什麼又要一直排斥「痛苦」。

「痛苦」本身並不對或錯,而是我們認知的世界裡,願不願意接受的選擇題。


02內部因素:理性認知的極限


意識對於痛苦的感受,如果認為痛苦這件事情是有害的,每當感受到痛苦的感覺時,就會自然而然的避開它。

相反的,當有人會願意承受痛苦,把這份痛苦轉化為力量時,這種壓力的成長下,會急速升高。

因為只有在痛苦的壓力下,你才會不斷的突破自我,打破自我認知的邊界,看到你從未感受的新體驗。

例如,當你跑了一百公里後,你已經覺得快要不行,身體飛的難受,腳非常的痠痛,你已感覺到這痛苦承受不住時,這時你選擇在繼續,繼續把這份痛苦轉化為動力,找出內在更多的動能來,此時,接下來的路程,每一步都是在突破自我認知上的極限。

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極限在哪,然而,人的極限,從來都不會是我們理性上的認為。

因為在極限的邊界中,都是我們自我設限的結果。換言之,只要你想要,沒有達不到,但這也會受限於個人的體力、精力。


03認知極限下的三要素


這也代表,一個人在承受痛苦的同時,如果要加速成長,就需要從「體力」、「精力」、「意識」上來同步成長。

如果只有意識上的無極限,這時體力跟精力跟不上時,就會變成一種理想;同樣對於,精力與意識上的無極限時,沒有了體力的支持,就容易走到一半沒了續航力,

所以,一個人承受痛苦的能耐,多少可從一個人的體力上來看,也就是是否有持續運動的習慣。因為在高強度的壓力下,沒有一定的體力支撐,如同是在泥沙中建立萬丈高樓,地基的不穩就會直接顯現在未來持續性上。

另一種可能是即便有體力,但即便有精力,沒有意識上的認知,還是會對於痛苦這件事情的定義,產生抗拒行為,因為認知沒有到相對應的程度,即便給在大的壓力與挑戰,也會很容易就放棄。

所以,對於承受痛苦這件事情,它的極限本也是無極無邊,卻會受到體力、精力與意識三者的交集,進而產生極限邊界。

這也就意味著,看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少的痛苦,取決於意識上對於痛苦的接受與否,才會在接下來的,體力、精力與意識上進一步的擴大痛苦所帶來的成長性。


04痛苦+反省=進步


香港首富李嘉誠曾說到:「成功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於面對不好的情況時,成功者往往更快速回復到原本的狀態。」

面對痛苦時,那些能夠快速回到原有狀態,不被情緒所影響者,也都不是一次就知道怎麼做,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找尋怎麼面對,怎麼解決,這種反思的過程,就是自我進步的最大關鍵,因為只有痛苦,少了反思,還是會在感受到痛苦時,感受到相同感覺。

所有的進步,都是甘願承受痛苦,並且甘之如飴的沉浸在其中。天才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也就在於此。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446|《原則:生活和工作》(1)人與人之間差距,源自「生存進化」的動力來源


共計 2,59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一趟自我進化的過程。從宇宙奇點大爆炸開啟,萬物的進化,都朝向一種複雜化的進程。從最初基礎原素,演進到氫、氧等複雜性物質,乃至生命誕生。

可以說萬物進化,是生存的根本,不進化,就淘汰。因為當外部環境在不斷演變,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先能夠適應環境。如同人們在設計「船」的這件事情上,並不是由人來設計,而是「海」,適應海上出現的各種挑戰,從獨木舟,雙桅帆船到蒸汽船,就是環境影響生存者進化的結果。

對應到互聯網連結下,知識、資訊的生產與連結,都超越過往的任何一時代,這也代表,現有的認知學習體系,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需要,這也就產生許多時代下的特質,快速、變革、創新這些本質上,都是在追求個人與企業的進化。

那麼,這快速變化時代下,為什麼需要進化,不進化又會怎麼樣,其實,在可想見的未來,只會遇到一件事實,當人不再是現在認知的人時,進化本身,就是為了適應未來。

如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最能夠生存下去的,往往不是最強,最厲害,而是最能夠快速適應的物種。


01追求適應,是為了延續滿足感


追求目標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成功。從「我愛你」到「我願意」這之間,所有的曲折、愉快、難過都是在邁向目標的結果。

這也就是從「關係」的進化,來延續滿足感的結果。關係的模糊,反而是讓進化有了動能,才會讓故事有精彩。相對的,當一段關係穩定後,反而會因為穩定下,這種滿足感會不斷的消逝,這就是「報酬遞減效應」。

「報酬遞減效應」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給予中,這種激勵感,會隨著次數增加而不斷地遞減。如同你吃一第一個包子會覺得滿足,等到吃了第一百顆包子時,這時的感受,反而會讓你難受。

如同邊際效益的遞減,這種報酬,會隨著你達到某種成就滿足感,激勵變得愈來愈難獲得,所以,會想嘗試用進化,來讓這種滿足感持續的延續下去。

但這就會出現一個議題,為什麼有些會進化,但有些人則否。

原因就是,進化的過程中,「痛苦」就是一種必然的情緒。有些人能走過,有的人則依賴外界的給予。

02物質上的進化,遠不足內在核心的進化


有些人會選擇用「物質」的進化,來彌補內心上的空洞。但這種滿足感,很容易就會消逝。例如,在薪資增幅所帶來的滿足感,最多只會延續到三個月,一旦這種滿足感無法持續,就有可能追求更多,又或者其他領域的滿足。

這種物質上的進化,都是透過外界賦予的新鮮感,讓內在感知認為進入到新階段,從而感生內在好想進化的感覺。

但實際上,這種外部進化,都是表層,因為你所有的寄託都源自於外界的給予。這也是為什麼說,兩個人在一起,婚姻是否幸福,都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人的事。

如果一段關係的昇華,是為了「外部關係」滿足感的延續,反而會把這種幸福感的主控權,交給了對方,因為對方的行為一旦作出你與想要的不同,就會有想改變對方的想法。

這一切想法的開端,則是個人的經歷與環境所影響,如果不能由內探詢自己,就很難在一段關係裡產生穩定,因為你會想把任何的反應,歸咎在外部。

但也不是說關係是不好,而是會有它的遞減效應,要能夠打破外部依賴,由內在來驅動滿足感的延續,就一定會有「進化」,而進化的本質,都是內在系統的升級。

03人與人差距,源自情緒的反射


一個人能夠承擔多少責任,可以從看事情的角度,來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每個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同樣郭台銘與我也都是一樣,但所做出的成果,卻是兩種不同級別。這時就會思考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絕非是表面上的差距,更多的是來自底層的基礎,也就是「情緒」。

《心態致勝》裡提到,人有面對不同事情時,會有兩種心態,一種「成長性」,一種「固定性」。

這種心態模型,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某些領域上可以嶄露頭角,而些人則否。然而,這只是解釋了心態的區別,還為更深層探討,這些心態的起因。

換句話說,心態的驅動,會由於不同想像所產生的行為。這種想像,是基於內在情緒的想要感。

當你愈想要一件事情,情緒會帶著你進入心流狀態,沉浸在其中,相對於一個人無法有效的成功,就是因為在面對不同情況發生時,往往會因為事務所帶來的情緒,干擾了原有的情緒。

也就是,只有當你真正聚焦在你想要的事情上時,你對於這件事情的情緒會特別專注,這時你所產生出來的都是為了達成目標,因為情緒是為了達成滿足感的過程。

這是不是說,人類情緒是影響人的基礎,而理性的邏輯思考,反而會阻礙人。恰恰相反,因為有這樣的情緒,才能夠讓所有認知、能力,聚焦在達到目標。這也就會得出內在驅動的行為方程:視角→情緒→心態→行為

但還是會有一個驅動障礙,那就是即便有了夢想、有了理想,為什麼有的人還是無法達成,有內情緒的聚焦。

這之間還有它的基礎認知,那就是「超現實主義」。

04成功,都是看清後整體行為邏輯


人與人合作的基礎,來自彼此之間的生存互惠。交易,必須是對方有價值,從英國古典經濟學開創者亞當‧斯密提出的《國富論》中,以「分工效益」能加速生產效率,同時為整體經濟創造更高的價值,這也就對「專業化」分工,提出一個有立論點。

讓專業的來,不只是降低整體生產成本,也是提高生總值的量產,所以在各種細分化領域中,能否為總體創造價值,就成為「交易行為」的開端。

然而,驅動邏輯的先後,必須要真誠,這也是信用體系的價值,如同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總結他成功的八個字:「敬天愛人,利他之心。」利他,永遠是交易的前提,也是信任的基礎。

往往無法接受現實主義的人來說,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卻忽略的這是一整個邏輯練的總結。換言之,現實主義更多的聚焦在實質性,卻也沒有少掉它的基礎假設。

只有當理解了現實,才會更看得清「理想」的真實。然而,沒有現實邏輯為基礎的理想,一切都只是進化的幻影。

因為當你遇到困境、挫折時,因為未曾想到現實邏輯的假設,也就會讓原本聚焦的情緒,被外部事務來牽引住,更有可能陷入在另一種情緒循環中。

對於理解現實,清楚知道每項事物都有「黑天鵝事件」的可能。你才能夠在這些黑天鵝是是事件中,產生反脆弱的力量,亦即過程中的痛苦、難過,都是為了讓你達成目標的必要情緒。

人能否持續進化,讓適應力持續升級,就是對於「情緒」上的認知是否清楚,可以說,當你聚焦在目標時,過程中任何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助力,但這僅限於達成目標的過程,一切干擾目標結果的情緒,反而會是遏制。

怎麼區分兩者間的差異,就是看這是「內部」還是「外部」的關係。藉由外部歸因的情緒,就是失焦的開端,唯有內部情緒牽引,才是驅動進化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