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動機,單純的力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動機,單純的力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415|《動機,單純的力量》(3)自主:所謂的自由,都因有「自律」為基礎


共計 2,69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一個人可以「自主」,那麼他的必要條件就是「自律」。「自主」不等同於「自由」。如果你認為放給你時間「自由」規劃,所產生的成效,都將遠遠低於「自主」性的規劃。因為前者「自由」的基礎是放縱,後者的「自主」基礎是自律。

這也可以解釋道,如果你要把人的潛力發揮出來,但是對於那些沒有自律基礎的人來說,你還不如被關在房間裡被規範還來的有效。

過去的管理方式是假設人們都是沒有自我驅動能力,所以必須在一套嚴格的系統化監管當中,讓每個人透過被管理已用來產生的勞動力。

但是這種假設,是基於人沒有自發的動機。例如工業時代最著名的人物,亨利福特就曾這麼說過:「我們僱用的是一雙手,怎麼來了一個人。」這也可以看出,在工業時代,員工只是一顆螺絲釘,可有可無。

這個假設卻是與真實情況有所不同。如果你接觸許多小孩會發現,他們天然會去觀察,注意,想要了解這世界究竟是什回事,可以說好奇心爆棚。

但為什麼長大後卻對於外界世界毫不關切,或是說興趣渺渺。有一種解釋是說,如果一個人缺乏好奇心,必然是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裡,被外在的環境給抑制了這股動力。

於此會延伸出一個議題,是什麼限制住我們,如果後天被抑制好奇心,是否有可能被重新喚起這股動力。

01一切的卓越,都是自我啟發


人們活著這一生,有很多人只活了二十歲,直到九十歲才入土。這不是說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演變,只是有些人在離開學習環境後,就再也不學習,以致於用過去求學階段所學習到的事物來應付未來的十幾年。

有種解釋是說,在求學階段被壓抑太久,以至於對於學習本身缺乏好奇,或是變成一種變相的記憶。這是在解釋說,什麼樣的行為你不會去做,就是那些你曾經想要去嘗試,卻被制止,或是有過悲壯經歷的事情,或是在高壓環境下的脅迫。

可是即便是經過這段經歷,還是有的人可以有很強的自主性,這又是為什麼?

只能說明,即便是後天給予相應好的環境,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到持續成長。最簡單的方式是:你給這個人「自由」時間的時候,看對方都在做什麼就可以知道。

愈能夠享受我們所謂自由的人,其實背後都是「自律」到極致的展現。

自律就成了必備的關鍵,為什麼需要自主性,因為一切的自主都時源自於未來的需要,也就是對於未來的好奇心。

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你交給對方的自由,頂多只是被浪費掉。

這也是反覆解釋說,如果認為自由就是不被拘束。這就會侷限自身發展的客觀障礙。為什麼說需要未來性。如果一個人已經不需要這件事情。那麼你為什麼還會需要自律。可以說,所有的不自律,都是因為對未來沒有想法的結果,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

02自主時間,時間價值乘法效益


擁有自主的時間,不再局限於什麼時間要做什麼,而是在相對可以達成的時間裡,做成你所想要的事情。

當下會覺得自主性是非常棒,但當你真正可以自由的選擇時間來做事情時,往往你根本就不知道要從何開始。

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習慣了在什麼時間點要工作,什麼時間點要下班的行為模式後,這是一種由制度來引導你的生活,也可以說是規範了你的人生。

然而,一但脫離了這種制度,絕大多數的人都根本不知道要怎麼來做安排。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周一到周五都在準時上班下班,到了周末就睡到中午,或整天無所事事,整個人感覺過完一個周末也沒做什麼。

可以說,如果給你這種自主性的時間安排,你只會把時間給白白浪費,怎麼還有機會給予自主性的時間。

相對有些人即便在周末或是放假,也能夠有紀律的生活,自主性的時間規劃對於這人的使用才會被發揮到最大的價值。

這就點出未來選擇人才上,以及團隊要發展成自主驅動的模式,你要問的不是平常都在做什麼,而是直接檢視到了假日時這人都是怎麼度過或安排的。

這是不是就說,先有對的人,才能發展出自主性的組織,這是絕對的。因為一個自主性高的人,即便你不給他不自主,他也會在工作中找到那些自主性的價值;相反的,一個人連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你想要讓他有自主性,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這就延伸到第二個自主性的選擇「團隊」。

03人的自主性是稀缺的少數派


人都是物以類聚,如果一個人的能量愈強,就會吸引到相對性質的人,反之,如果一個人能力平庸,也只能吸引到野貓,野狗的人群。

你可以從一個人平時說話的內容就可以知道,又或者,從平常怎麼使用時間的方式。歸根回來還是一個道理:「你使用時間的模樣,形塑你現在的這人。」

如果你能夠自主選擇團隊成員,你又會選擇什麼樣的人選?

看到這章節時,有些公司在徵選人才時,辨別這人是否錄用是由他們工作一段時間的同事來決定。也就是決定全由團隊來決定。

當下看的時候會有一種想法,這些公司也非絕對有名,而且透過這樣團隊成員的選擇時,又會不會選到最後都是同樣性質的人,以至於團隊根本無法突破能力的邊框。

選擇人才上如何選到對的人,這是一個問題。如何選到能夠讓團隊持續壯大的人選時,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也就是說,這兩問題本身需要分開來看,google裡也是透過內部層層評選的方式。相對於對的人,如果僅從自主性的團隊發展來看,這就是你要找的人,回到前面提到,有自主性都是對於未來有夢想的人,找尋團隊成員也是如此。

04任務型態的自主


除了時間與人選上的自主性,最後就是「達成方式」的自主。

今天要去旅行你的初始點是新加坡,終點目的地是要到聖彼得堡,可以選擇用走路、坐飛機、搭車、鐵路,這些交通工具的選擇就是你的達成方式。

自主的一個絕對性條件是,給你目標,你怎麼達成由你自己決定,只要能夠在時間內達成應有的品質。

如果給你自主,你還需要知道怎麼做,等於沒有辦法發揮這樣的功效。換言之,要做到任務上的自主,「找尋解決方式」也是自主性的一環。

對於團隊來說,我們則可以從提供資源的「方向」來著手,而不是提供資源。當你愈為團隊提供好資源,這種依賴就會進一步加深,最終團隊成員不再去尋找只需要你提供資源的同時附上達成的流程圖。

這是打造自主人才的必要思維。可是這樣會遇到一個問題,當每個人都依據自己的習慣來做事,對於團隊的潛性知識的積累將會蕩然無存。當一團隊沒有了這些達成目標的一套秘笈,連帶的影響到團隊核心競爭力。

這就需要清楚的定義,什麼是可以自主性,什麼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流程。

同樣是自主,你是要顧及整體團隊的發展,產生出內部的核心優勢,還是你注重的團隊的效率。


05自律到自由


什麼是自由,愈無拘無束就代表自由,當你達到那種狀態時,你也無法體會到自由的美。也就說,自由不是表象的感受,而是內心的感覺。

對於自律者來說,並不是不去追求自由,相反就是因為追求自由,才更加要自律,反而在自律的過程中體驗到內心的自由。

所有的自由,本質上都是不再一的點上的侷限,更多的是從一個點,看到整個大千世界,只要放寬視野,無處不是自主。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403|《動機,單純的力量》(2)成就一件事的力量「專精」:即使不想做,也對它有熱愛


共計 2,09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當專注在一件事情的時候,逐漸的你會忘了時間的存在,這時你全身的注意力與精力都專注在你眼前的事務上,就代表你進入了心流(Flow)狀態。

你進入了那種狀態時,你會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累。那麼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人已經精疲力竭,感到非常的累,還能夠專注在眼前的事務上,這是一種生命態度。

處理一件事情遇到突發狀況,心裏面大致會有兩種類型的聲音:
解決問題
停止放棄

然而,遇到一件事情會選擇放棄,通常都是因為「懷疑」,用理性的聲音告訴自己你已經盡了力,然後,就藉由這樣的聲音還安慰自己,漸漸的你的行為開始接受你腦海中的想法。讓一切事物感覺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卻忽略了一切的初始來自於最初的想法。

美國海豹部隊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完整走完整個訓練期的人,通常都不是體力最好的,而是毅力,也就是堅持下去的能力。當你被各種環境的考驗,體力上的折磨後,你的理智、精神將會走到極限,到達那種時候,你內心的想法,將會決定你是否繼續下去。

有一種人即便能力、體力不強,但憑藉著「意志力」讓他能夠走得比別人走更長、更遠。一切都是源自於「心態」。

01專注力的培養,考驗著你的心態


在學習一項事情時,通常會有兩種目標:

學習目標
表現目標

例如你練習一門外語,表現目標是體現在你的成績上,學習目標則是你能夠跟對方對談。也就是因為有兩種目標的設定,影響著我們是否專注的選擇。

如果你讓孩子進行一項考試,一種是針對學習目標來教學:另一種則是以表現目標還指導。當他們把學習的知識,移轉到另一個領域來應用時,結果顯示,學習目標的小組,更願意投入時間在解決問題上。相反另一組則因為換到另一領域則缺乏了目標動力。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我們設定什麼指標,就會有相應的結果。」對於目標的設定,同樣影響著我們「專注的心態」。

然而,什麼叫做專注心態,當你面對挫折時就可以觀察的出來。碰到不順,把責任歸因於外界,或是腦海中的想法來產生合理化的理由,接著驅使自己放棄。

另一種則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是一種機遇,一種精進,一種積累。

如果僅僅知道「專注來自於心態」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也很專注,卻無法達到想要的目標,是真的有盡全力去完成,還是專注的過程中包含了什麼樣的特質?

02專注的附帶效益,你必須痛苦


一件小事,如果被放大一萬次,一千萬次,小事也會成為大事。換句話說,所有偉大的事,都是由於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而成。

從專注來說,所謂的「小事」就是「過程」。

對於無法忍受專注過程所帶來的平凡,這意味著當你面臨到高原期時,專注心態就會導向另一種極端。

專精的過程中,不會每個階段都有飛躍式的成長,有些成長是短暫的,通常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處在一種高原期的狀態,也就是你感受不到你的成長。

因為出現這種成長趨緩的現象,就會開始認為,努力真的有用嗎,這真的適合嗎?內心的懷疑就會開始出現,接著就會進入懷疑合理化的階段,讓擔憂成為你放棄的支持者。

然而,這會出現一種現象,如果這個方向真的是不合適,還需要持續下去嗎?
究竟是什麼樣的判斷點,能夠釐清自我的懷疑,並且知道現在是過程。

一個核心的精神判斷:「當你很有興趣持續想努力下去,即便你出現不想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內心依然對這件事情充滿著熱愛。」

那還會有另一種聲音是,如果進入到心流狀態是忘我,為什麼還會有痛苦的感受。心流是一種當下短時間的過程,而專注在一件事情的精進,它是屬於長時間性的階段。在各階段都會有心流的產生,只是拉長到整體還看,心流就會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

03專精不侷限


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沒有任何的反饋,你無從得知你現在的狀態是怎麼樣,也就是你任何的努力,必須化為具體的指標,或是目標的衡量。

這樣你才能清楚知道,每一次的努力,你都走到了哪裡。唯有讓過程備可量化,可衡量,你才能夠知道現在的位置。

《刻意練習》裡面就提到,如果一件事情做一萬次就能夠成為大師,那麼每個人都是睡覺大師,或是吃飯大師。所以在專注的過程中,要降低過程中所出現的苦,你可以讓每次的過程,成為一種積累質。

這個積累質,必須要能夠不斷地被挑戰,讓你的專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專注工作與專注生活本身的差異,並不是你專注的性質,而是在專注當下所感受到的心流體驗。

好比你從一個在休假模式人的眼中所看到的神情,與專注在事務上的眼神,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工作與生活的區別,其實是我們刻意劃分的結果,如果當你專注在你真心想成就的事情上,你根本不會區分於兩者,而是任何時刻都是為了那最單純想完成的動機。

團隊中,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專注力,也就是自己所專精的部分,過程中你就能感受到團隊中的每個人的心流狀態。即便過程會有高原期,但內心依然對這件事情的熱愛,會影響著每個人的成長與執行效率。

另一種解釋是「當責」的概念,專精本身是對於一件事情做到好,並且是出於自發性想要更好的內在驅動力。對於團隊來說,當每個人都保有專精,意味著團隊不是已做好份內事為責,而是每個人都完成各自部分,這些各自部分是為了整體更好而努力。

你如何讓每個人都有專精,不是找出他認為喜歡做的事,而是從即便這件事情他不想做,也對這件事保持高度熱愛,才是啟發個人動機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