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329|郭台銘霸業: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在我們企業沒有所謂的台幹、中幹、美幹,只有能幹跟不能幹。」這是郭台銘在企業裡喊出的口號,可以看出,非常務實,卻也是最真實的事實。

某次京東集團的高層會議,京東執行長劉強東問:「今年我們要提升3倍的業績,要怎麼做到?。」這時有位高管說:「今年做到1倍就已經很艱苦了,不可能達到。」這時劉強東說:「我是說怎麼達到?而不是說可不可以?」從此這位高管再也沒出席這會議。

怎麼執行,跟可不可以完全是兩回事,在所有企業領導者身上,你永遠只會看到他們說:「怎麼做到?」。「可不可以做到?」從來都不是最初的源頭。

如果說在郭台銘身上要學什麼,「執行力」肯定會是最重要的一環。對於執行力其中就包含了裡解決問題的速度。


01速度決定你的競爭程度


最近上映的電影《敦克爾克大撤退》就是描述納粹德國在發動閃電戰,迅速包圍英法聯軍的事件。當時德軍的機械化坦克部隊,讓整個作戰速度得以提升好幾倍,而當時英法聯軍的作戰意識還停留在一戰時的挖壕溝作戰方式,以至於被迅速的擊破防線。

經營一家企業如同在作戰一般,今天你做不到,遲早有人會把你給幹掉。同樣,愈是競爭激烈,你只要比別人慢,就會落後,甚至是看不到未來。

在今天的世界,沒有「大」的打敗「小」的,只有「快」的打敗「慢」的。

解決問題的速度,一直是判斷一個人未來潛力的一個關鍵。而能夠解決快,有準確,更是未來高手與一般人的差距。

一件事情你用十天完成,同樣有的人可以只用一天完成,品質更甚於你,你的競爭力也就蕩然無存。這是我在郭台銘身上學習到的精神,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在業界有個經典故事,有一名從美國來的採購員準備搭機來台灣,當時宏碁派了一位協理帶領業務團隊前去接機,帶到台北跟執行長會面。當這一群人到機場後發現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已經帶領業務團隊在此等候。直到飛機降落,這群人上前去接待時,那名美國採購員和郭台銘一邊有說有笑,一邊走下飛機。因為郭台銘已經掌握採購員的行蹤,先行在機上就已經採取行動了。

02客戶決定你的身價


郭台銘有句話說:「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不是說企業裡的人都是四流人才,而是一流的客戶,會激起整個企業像一流客戶的標準看齊。

當在替蘋果設計、生產製造時,你會與一流人才接觸,看到他們對於產品的要求、流程的標準與生產的嚴謹。所以,當你要找出你的身價,就必須先擁有相對的能力。

如同查理忙格所說:「要你擁有某項東西,首先你必須配得上。」

而這一切就是格局的提升,你的格局與見識只停留在台灣,頂多是中小企業,要做到國際化企業,就必須使出任何辦法,找到與國際企業連結的可能。

因為一次的接觸,就是格局視野的提升。


03格局、布局、步局


十年後最重要的是什麼?

一個人的格局,來自於他的內心,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這幾天在看到郭台銘在白宮的表現,真的讓我感到佩服,能夠做到在美國有這樣的待遇,可以說,內心的格局,會決定你站在什麼高度。

30年前的1980年代,當時建設剛落成,整個台灣開始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王永慶、張忠謀、郭台銘那一代企業家,讓我們看到,即便是在台灣還是能夠創造在全球的影響力

30年過去,很感謝有他們,在什麼都沒有、沒有資源、沒有保護、沒有優勢的情況下,提著皮箱,開始與全世界做生意。

用那一代人的雙手,打造出現在的成就。

然而,建立一座城市的文化需要長年累月十幾年的時間,但是毀掉它卻只需極短暫的片刻。

之前聽到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提到:「在一個餐桌上,有一批年紀很大的企業家,頭髮都很白了,每個人都大談創新,怎麼創新?」

旁邊有個人跟我講:「台灣有希望,我想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在創新。」

後來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我們問題就大了,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比他們更會創新,其實他們應該是盡全力去努力幫助年輕人去創新。」

然而,是什麼擋住了我們的心胸,是什麼擋住了我們的舞台。

或許,沒有所謂對錯。只能回歸到一句話「怎麼做到?」

具體的人做具體的事,永不抱怨,即便痛苦艱難,也要胸懷千萬里、心思細如絲。這是那一代人用身教教出來的精神,也是我的未來。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253|如果沒有在凌晨三點為夢想打拼過,別說你有努力過


很多人看上去表現很好,他們的生活一定沒什麼迷茫和煩惱。但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只是我們沒有把苦說出來讓你看到而已。

之前聽到一位每天八小時在廣告公司的總監,他的作品獲得廣告大獎,並且還是一名作家、諮詢師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師。他就說到,很多人覺得不可能,或是自我吹噓,但你其實不知道,他從沒有在半夜三點前睡過覺;你不知道他幾乎每天更新自己的文學作品,每篇文章都達3000多個字。

他從來沒有跟我們說過自己的辛苦,也沒有說過周圍人誰不好。只是默默地跟我說:「加油,努力」就也沒有別的廢話了。

有些事情,是無數堅持與看不到的淚水所積累。然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堅持的意義,但卻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其實,所謂的堅持是一種對事情的態度,

在解釋這種態度前,還需要從面對一件事情的另一種情緒來分析,最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除了堅持,這之間的距離又在哪。

第一節 你的負能量是否拖跨團隊


聽過很多人抱怨、委屈、困惑,彷彿就像是整個世界都辜負了他。例如,之前看到一個案例說,有位同事,什麼都好,但就是會不斷跟你講述,抱怨或者批評讓你感受到很多負能量,有時你還得不斷的安慰對方。一開始聽聽覺得還好,但,最後整個團隊也被這樣的情緒所影響,所以之後任何的團隊聚會,都很少邀請他了。

職場上碰到的不滿是正常,但是當抱怨太多,其他同事和老闆都會覺得這個人的能力不佳,或者溝通和工作能力太差,最終,也將被淘汰。

換句話說,抱怨是可以,但過了頭反而會阻礙團隊,更具體說,沒有建設性的批評或抱怨,反而是讓組織沒有動力最大的阻礙。

在一個團隊裡面或是身活周遭面對這樣人,就只有離得遠愈好。因為沒有人有義務聽你的抱怨。除非自己清楚的知道,這些話語的背後,包含了能夠有效行為的行動方案。不然一切都會淪為所謂的:「正確的廢話。」


第二節,抱怨的源頭


一個情緒的產生,都一定源自於某些事情。但其實歸納總結後,大致可分為這幾類:生活的困難、工作不滿、家人的矛盾、朋友關係,或沒有按照自己夢想前進。

當下的不滿情緒,最初來自於我們所期待的跟現實有所落差,然而,自己卻沒有相對應的能力可以實現這樣的落差,以至於開始產生不滿的心聲。

之前提到「我想」與「我要」的差異,就在於我們能夠作為交換的的事情,即使現階段無法交換,總是會有人透過不斷耕耘、努力勤奮的讓自己達到那樣的水平。

其實,可以發現那很多成功人士,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也都會陷入這樣的情緒裡,但是他們卻都能把這種情緒轉化為動力,最終以行動證明結果。

如同張藝謀電影《英雄》中有一段話讓我回味至今:「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源自於我們的心胸格局。

第三節,以己度人的原因


自己做不到,就會覺得別人也做不到,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以己度人」的思維模式。
我們的生命中都會來到不同的階段,當下的所知、所學、所想,是因為我們在當下的格具視野,以及環境所侷限助我們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在某個人生階段做不到的事,不代表這件事情就是錯的,也不代表別人就不該做到,更不代表只有自己是最聰明的。

回歸到自己個人層面來講,每個人的眼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心胸卻是可以無限的。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心胸。

結語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困惑,但成功往往只屬於那些行動派。

不要讓你的青春浸泡在抱怨和傾訴中,也別讓每次聚會都像是抱怨大會。

如果你不想被這些負能量包圍,就離開找尋到屬於正能量的人,讓自己用更廣大的心胸來看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