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行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行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292|未來領導模式:提問型領導


共計 2,49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6 分鐘

現在組織合作模式愈來愈複雜,沒有人能夠擁有所有的知識與資訊,所以在面臨到問題,或者不知該如何解決,就會去找領導者尋求協助。

這時,你去尋找領導者後,會有兩種領導類型:

命令型:這是屬於直接給員工指導或解決方法,這種方式在短期內會有效,對於長期有很大的風險。

提問型:遇到事情總會先詢問員工問題,這種貌似缺乏領導力的表現,卻是未來優秀領導者影該具備的能力。

就如彼得‧杜拉克曾說:「過去的領導者,只要下命令給出指示就可以;對於未來的領導者而言,必須善於提出問題。」

多問問題,是打開新想法、新觀點的大門,讓組織成員擁有積極的行動力,並且幫助員工建立獨立思考的過程。

所以,一位領導者,如何發揮團隊的力量,讓每個人都能產生積極的動力。如何透過提問,來成為領導者的習慣,最終對團隊產生長遠的影響。

01為什麼要用提問方式領導


為什麼是提問的方式呢?因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必事必躬親,每件事情都自己來做,而是透過向團隊的成員提問。讓他們自己思考互相啟發,分享觀點,從而成為共同的解決方案。

假設今天有兩位領導者,一位特別果斷,經驗豐富,能力非常強,你有什麼問題去找他,他都會給你步驟一、二、三。不僅你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得到答案,有時你沒想到的問題也會幫你想到。

另一位領導者,不管你向他問什麼問題,他都會反過來問題:
那你覺得呢?
你有什麼好想法呢?
這個問題你會怎麼處理?
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給員工提問。

第一種領導在短期內是有效但長期下來,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總是這樣做,會讓領導者忙於救火的狀態,沒有辦法花時間在更廣的組織決策上。

而且當領導者是直接給員工答案,這就很容易造成,因為不了解問題的具體原因或者細節,從而埋下隱患。

那麼,站在員工的角度看,總是能給出好答案的領導就是好事情嗎?

答案也未必。

因為領導者直接把答案給出來,那麼員工以只要一點點不會就直接找領導者。那種自己嘗試解決的動力就會降低,也就導致整個組織乃至個人進步的速度變很慢。

另一方面,員工也會因為領導者能夠直接給答案,開始失去工作的主動性,認為領導者經驗豐富、能力很強,我能想的問題領導者也會想到,我只要聽領導者的就可以了,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情。

一旦領導者總是命令別人,而不是提問型的習慣,無論是對員工而言,還是領導者而言都是很糟糕的工作方式。

對於組織來說。如過領導者沒有在團隊建立提問了解情況的機制,這種堅持認為什麼都應當由我做決策,才是好領導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即使是能力在高的領導者,都會有自己的經驗侷限,而且很多問題都是發生在第一線的,領導者在處理第一線的事情時,往往都會不了解事情,導致在做決策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風險。

換句話說,命令型領導會產生一種現象,有時明明在團隊中就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但是,身為領導者卻永遠不知道。提問,就是讓我們察覺我們看不到的那一面。

02怎麼樣提出好問題


既然提問,怎麼提出好的問題?

其實,問題不再於我們有沒有提出問題,或者提問的數量是否夠多。而是在於我們的問題是否足夠好。也就是問題的質量,是否能讓員工產生積極行動的意念。

那麼,究竟什麼才有質量的好問題。可以說,一個好問題,就必須是「有效的問題」。

事實上問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效問題,一種是無效問題。

什麼是無效問題?例如工作的進度沒有達成,或者有失誤?這時有人問:「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會沒有如期達成。」

當你聽到這樣的問題時,如果感覺到緊張、焦慮和逃避感受的問題,這就是無效的問題。也許提問者只是想了解情況,並沒有別的意思。但是對於聽的人就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他理解到的是指責、威脅,這種情況下成員會產生消極的情緒,讓我們聽不到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也就談不到一起解決的辦法了。

什麼是有效的問題呢?

就是你提出的問題是在賦予別人能量,還是在減少別人的能量。也就是賦能、去能,是判斷問題是不是有效。

有些問題是會打擊別人的自信心,但是有些問題能夠強化人們的行動力,最著名的賦能問題是甘迺迪的:「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這個問題讓美國人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變得更家樂於奉獻。

如果你問一個賦能的有效問題,能夠讓人產生積極心態。假如你做為領導者或者是團隊中的成員,在遇到工作失誤的時候,可以試著從:「為什麼會失誤、會什麼會延期?」這些都是去能的無效問題。


  • 你要問賦能的有效問題:
  • 你現在遇到這個專案的問題原因在哪裡?
  • 之前在制定這項計畫的時候有沒有疑惑?
  • 接下來哪部份的工作最容易實現?
  • 哪部分最不容易實現?
  •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團隊需要給你什麼樣的支持?



03如何發揮提問型領導


當我們理解了提問的重要,以及什麼是問問題的有效性。最後,要讓提問發揮作用,還需要注意兩個關鍵。

第一,積極傾聽

所有提問的能力,其實是建立在傾聽的基礎之上。沒有傾聽的領導者,你就無法做出最有效決斷的訊息來源。就如彼得杜拉克說:「溝通最重要的就是聽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內容。」

當員工在提出回答時,不要急於打斷他們,不要急於給出答案。而是要仔細傾聽,為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創造提問,在對方說完後,還可以試著問,還有其他地方是我們沒有察覺到,或者重新覆述一次對方的談話。讓雙方的訊息能夠保持相同的理解程度。

第二,採取後續行動

當大家回答完問題時,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怎麼樣處理這些回答。如果我們提出一問題沒有採取行動的話,很快就會被認為自己缺乏誠信,是不可性的。

所以,當領導者得得到回答後,必須要針對這些回答,給予後續的行動與執行,這才是重視團隊每個人的意見,讓大家知道每個人的意見都是能為這個團隊更好的一種可能性。

沒有所謂的不好的提問或行動,只有我們沒有理解清楚與充分的交流,才會導致計畫的失敗。

領導者的提問,是決定一個組織成員是否被賦能的關鍵,提問的最大作用,除了讓員工清楚知道我還有哪些行動計劃的可能性、創新性。

更也是在幫助領導者,透過提問,看到自己沒有察覺到的可能性,因為現在的合作模式愈來愈複雜,分來愈細分的分工。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理解每個工作上的所有細節。透過提問,就是在喚起組織每個人的大腦,一同思考,怎麼做我們可以更好的可能性。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291|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共計 1,30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你幸福嗎?事實上,怎麼樣獲得幸福,是所有人都關注的話題。
很多人會問,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論幸福呢。

其實,這樣的人本身自己要幸福才行。
因為幸福源自於心態,而不應該受外力的影響。
獲得幸福感的關鍵,也就在於保持良好的心態。

01阻礙幸福的源頭:負面與消極


首先我們就要先理解,什麼會阻礙我們獲得幸福。

為什麼我們擁有比古時人愈好的生活,所得到的幸福感相對降低呢?其實,科技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同時也為生活帶來更佳的複雜。例如手機的出現可以讓通訊變得更方便。但同時會用有訊息被監控的問題,國家安全局可以從每個人下載訊息。

從心理上來說,人們面對的世界愈簡單,壓力和焦慮感就會變小,一旦事情變複雜,壓力就會增大。很多時候科技的發達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訊息,例如現在的媒體很快速,一旦有事情發生,馬上就會撲天蓋地的報導,而且,為了要吸引我們的眼球注意力,往往都會用那些負面的報導。

如果我們每天接收的都是這些負面的新聞和消極的訊息,我們還能夠幸福得起來嗎。有人會說,那我不看新聞就好了,但是社交媒體同樣會給你帶來壓力,比如有人在facebook分享全家去出遊的照片,結果小偷發現,原來這家沒有人,之後房子就被洗劫一空

但不是說科技的進步就會破壞幸福感,恰恰是要去克服科技進步帶來的障礙,並去發現新的途徑。也應該是,幸福源自於心態,而不該受外力的影響。

人是有心態的,我們的思想、感情,感覺,都是由心態產生的。如果往好能夠保持好的心態,就會有幸福感;如果心態不好,也就容易鬱鬱寡歡。


02安慰劑效益


在二戰期間,有位醫師在治療傷員時,因為嗎啡沒有了,但是怕沒有了嗎啡會讓這些傷患感覺到非常痛。而是他想了一個方法,他就把生理食鹽水打給傷兵,並且告訴他們這就是嗎啡。

結果有40%的人真的感覺這真能減緩鵬疼痛,之後這名醫生就寫了一本書,說明此事,也就安慰劑。

原本是沒有實際效用的東西,卻因為被告知後,因為想法上的認為,最終行為上的感覺也產生同樣的安慰效果。

這種作用其實就是心態,透過積極的心態,讓人在行動上也變得積極。

在《秘密》這本書中說到,「心想事成」的概念,就是在告訴人們說,在我們的腦海中會有無數的情緒、感覺,或者想法,就像是天使與魔鬼一樣,當我們相信這世界是善良的,內心裡的天使,就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去幫助你實現那些正面有影響力的事情,反之亦然。


03一個目標


產生不快樂或者感覺不幸福感時,往往都是在面對覺得很困難的事情,並且進一步昇華成焦慮感、緊張感。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更應該接納並好好相處。

可以說,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有情緒,可以合理的宣洩,但宣洩的同時,應該用積極的能量去達成目標。而不是為自己的不幸找解口。

所以不抱怨,行動起來,這也就是幸福的秘訣

因為在行動的當下,才能產生積極的心態,也就是專注在這些問題的本身。而好的行動,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目標,聚焦於當下的問題點,只專注於此。

能不能獲得幸福,其實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就如亞伯拉罕·林肯的名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所以,當你決心奔向幸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邁向幸福的道路上了。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285|講不出好見解是因為認知層級的差異



共計 1,62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聽完很多大道理後,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其實,我們聽了很多訊息,那些訊息如果沒有變成行動的知識,就如同網路上的訊息一樣,擁有很多卻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只有當這些訊息變成行動的依據或判斷時,才能被稱得「知識」。

然而,有些人擁有很多知識、見識與想法,卻還是會被一些後來者給居上或者是超越,其中很重要的差異在於,認知上的深度。

表面上擁有很多知識,但那些只是我們行動的依據,是幫助我們判斷的指標,但是,當大家都擁有相同的知識量時,人與人的差異就體現在對於這些知識背後的更生一層的理解。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深度,當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見表面現象,更能看到背後沒有被察覺或發現,更有可能在未來所產生的影響。

01認知深度


首先,我們埤西里解什麼才算是深度認知。如果有人說石油的價格愈漲愈高這是為什麼?這時有兩種回答,第一,就是被石油集團所共同調漲;第二,因為全球石油的產量逐漸下滑,加上使用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替代性能源的價格是石油價格的十倍,導致使用石油的市場性無法被充分利用,所以石油勢必會不斷調漲,以最優化石油的市場分配。

又或者,有人問當團隊發生衝突時,要怎麼解決?第一個回答是,讓領導者來制止;第二個回答是,首先要有人站出來釐清雙方的衝突點是什麼,除了聽彼此的意見外,還要從第三方的視角來審視,究竟有沒有某一方誇大事實,確認完彼此的衝突點後,針對雙方最關注的利益做交流、溝通與理解彼此不退讓的理由,最終由雙方達成共識的承諾。

從上述的兩個問題以及回答可以觀察到,第一種回答都是偏向單一解決特定問題,然而,有深度的答案,則是能夠具體分析出事實以及找出規律與驗證事實的假設。

換句話說,深度認知是能夠跳脫問題本身,並且在尋求理由來判斷是否可性。


02認知升級


雖然理解認知深度,但是,要怎麼具體的把這樣的概念加以內化,成為我們的能力。

接著,我們就要從提升能力的層面來看,提升能力時,我們通常有兩種面向,一種是針對技術上的層面;另一種則是認知上的層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學習到許多工具能夠應對於工作過程與問題解決的方法,但那都只是在技術層面的提升。這種狀況下,每當碰到一個新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去學習新知識。

但另一種認知層面的學習,就是在了解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底層原理是什麼,找到它最關鍵的核心要點。

換句話說,我們絕大多數學習後,之所以無法提升能力,就是因為我們只理解追求技術本身。最終只會讓我們愈學愈多,看似很努力但卻都是在原地打轉。

同樣的掌握那關鍵的概念,並且讓這些概念之間彼此串聯,連結成一種新的認知體系,這才能算得上是融會貫通。

03認知的價值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就曾提到:「第一性原理」是他做事的根本原則,也就是做每一件事情時,找出那最關鍵核心的事情是什麼。例如大家都說坐電動車很貴,他最思考一輛電動車拆開後,那些部分是占用最大的成本,當找到那個最高成本的部分後,開始思考如何把這些轉化成原材料,然後自己組件一個。

這種思維方式,找到那關鍵的20%卻影響著整體80%的價值。

其實,所謂的認知價值,並不局限於我們所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有時可能是來自於其他領域的結合,或者說是快跨界才能讓我們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例如米開朗基羅原本是一位雕術家,卻能完成一幅教堂頂上的繪畫,名為「創世紀」,如果是一般的繪畫家,很難接受這樣的工程難度,搖一直抬頭在天花板上繪製非常長的時間,但也因為這樣,米開朗基羅創造出了一幅人類文明上非常標誌性的壁畫。


當我們用一種視角來檢視那些是最有價值的認知時,反而會扼殺掉其他認知價值的可能性。

換言之,認知的深層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存在,當我們能夠擁有各種不同的認知價值時,不短的探究這些認知更深層的原理並且連結,編織成為認知網絡時,就會發現到,所謂的有獨特的見解眼光,就是能夠把所有的大道理,從更最底層來去探究其背後的意涵,並且連結到已有的認知框架中,並不斷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