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職涯發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職涯發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504|【成長思維】建立價值壁壘的破局思維,打破成長天花板的邊界

504|【成長思維】建立價值壁壘的破局思維,打破成長天花板的邊界
共計 2,793  | 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要個了解一個人是沒有發展的天花板,那就要看這人有沒有向價伯斯所說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人群中,要論技術不是最好,或是經驗也不是最多,有該如何讓人快速成長。其實會發現,有人畢業三年後,就可以獨當一面,有人畢業十年後,還要想辦法透過跳槽來爭取溢價。

這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看問題的深度、思考問題的解題邊界,以及接收新事物的適應程度。

01突破成長的天花板:找出規律並放大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一條發展的脈絡,就是以「確定性」的方向來前進,通過對萬物規律的掌握,確定彼此之間的發展規律,最後建立起一套文明世界的生存模式。

這種進步,來自「可重複性」,與「有積累性」,例如:通過數據的不斷演算,讓過往認為是機率的事情,能夠準確知道何時會發生,以利於我在投放資訊時,可以更有效率達到觸及。

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下,過往被認為不可解釋,不能解釋的事情,都能在這背後找出它的規律。如同獵豹移動的執行長傅盛所說:「現象即規律。」

當某個現象發生時,一定有某種規律。我們必須藉由這種現象,看到背後的規律。絕對不認為是運氣好,就直接省略。如果這麼看問題,容易成為一位批判者。

這就好比是把大象裝進冰箱裡,如果是用固定型思維來看,會覺得這不可能做到,然而,對於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這可以把它當作「工程學問題」來看待,首先分成三個步驟:

第一步:把冰箱門大開。
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冰箱。
第三步:關上冰箱門。

再來針對大箱如何裝進冰箱,是要大衣冰箱,還是小一點的大象,這就有方向可以來解決。

02奇蹟,來自心態的轉變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在《心態致勝》的書裡面提到,人們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普遍會出現兩種心理心態,分別是:固定型心態、成長型心態。

成長型心態:藉由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勇於嘗試以更新的方式來試驗是否有效。

固定型心態:內心擁有不安,不願意面對難題,容易受到別人評價而有所影響。

綜和來看,固定型心態的普遍特徵在於,認為一件事情就這樣,沒有其他機會或改變的可能,相反的,用成長型心態來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轉變,即便是在普通的事情,也會因為我們一點想法上的轉變,產生不同的結果。

從對應關係來看,對於固定型心態的人來說,一切問題的原因,都歸咎在「外在環境」。因為…導致…什麼的想法,這種與自己無關的事情,都是外界環境所導致的心態,進一步加深人人在想法上的固化,反而讓環境本身的觀點成為影響個人的來源。

成長型心態的人則認為,即便外界的環境變化不如原先設想,也會持續讓自己適應,在每份經歷中獲取養分,成為成長路徑上的助力。

固定型心態的人,習慣把思維侷限在某個範圍,不願意去跟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情,也因為這樣,錯失了很多機會,最終就會不斷在原地踏步,沒有看到任何的成長。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486|如何自我成長〈1〉:打破,個人能力的極限點

486|如何自我成長〈1〉:打破,個人能力的極限點
共計 1,19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無論組織還是個人,要想在非線性化時代中持續快速發展,就必然遵循三階段的演化:競爭、革命、替代,每關都是一道障礙,而突破人卻是少之又少。

這過程就是不斷否定過往的成就,拿新要素來打擊現有的成就。如同經濟學家熊彼得曾提出「創新的過程,就是新組合對舊組合下,通過競爭來加速破壞原有組合的過程。」當人類文明的連結網絡與交流頻率愈來愈高度時,全球大腦的形成,反而加速這種創新過程愈來愈普遍。

01轉變的生存能力


曾經從事紙漿生產與造紙,再到生產橡膠製品,最後往行動通訊的產品發展,這是Nokia一百多年來的業務演化。

卻也因為前Nokia執行長約爾馬·奧利拉(Jorma Ollila)說了:「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就可以看出企業的衰敗不是偶然。

這就點出兩個問題,為何企業需要持續轉型,以及影響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為何。

要想探究出「轉型動力」就要先從反向來思考,企業如何走敗的。如果只侷限在科技應用、組織型態、用戶需求等複雜性因素來拆解,只是一派論述。

更根本的本質,還需要從交易行為的發生來看,這就是所謂的「市場」。

02市場的使命:「破壞」


首先要先理解,市場的根本性特徵,也就是市場存在的使命是什麼,那就是「破壞」。這種破壞來自對組織所能創造價值的重新賦予,一方面又是讓組織資源重新回流到市場中,開啟更有效率的創新拓展。

這就如同Nokia移動部門被賣掉後,那些組織內的人才,重新回歸到市場中,進入到遊戲、生物、教育、健康等產業,反而重新活絡的芬蘭經濟。

換句話說,當企業創造價值已趕不上,新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時,會因為從其他產業彌補,或是轉移需求的情況下,讓原有的價值需求邊際遞減,以至於就算免費,也沒有人需要。

這也就揭示,如果只是靠單一價值的創造,以此來獲取收益時,當有其他新競爭、新商業模式出現時,原有的獲利空間,就會遭遇到破壞式的打擊。

可是這不意味著原有價值就不重要,還是能從原有價值中,持續開出新價值曲線,讓這條價值曲線能夠在原有收益曲線中,拉動下一波的增長動能。

03動力因:找尋第二曲線的「多瞄準、多開槍」戰略


如何創造下一波增長的新極限,首先就要放棄保護思維,過往任何成就不必然會與未來成就呈線性化發展,但卻能找出脈絡,建立分型化曲線,這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點到點的線性化發展,後者則是以生態化視角來建構立體化模型。

這就回到創新本質,來自非線性化的重新組合,如果是藉由外部力量來牽引創新,但這種創新往往來自非自願,或是被逼迫的情況下發生,以至於在第一關「競爭」的環節中產生內在抗拒,進而讓整體效率與執行成果偏離原有的設想。

所以持續自我增長的關鍵,就需要回到動力因子來思考,這就是主動打破個人認邊界,切換多元化思維來建立起視野上的格局。

對應到個人上,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就不是看市場職位薪資等,更是從自身來看,從主要業務中持續發展創新,以「多瞄準、多開槍」的戰略布局,從中就會發現一條新業務的發展,進而帶動第一曲線後續的增長動力。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自我成長】職業發展策略:創造個人價值的3大思維



今天我們身處在不確定的時代下,今天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等,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掉,那這時人類的價值又會在哪,所做的職涯規劃就定終身嗎?

當蒸汽機出來後,過去所要用獸力、人力來做的事情一下子就被機器所取代。雖然短期間造成勞動市場需求下降,相對而言,這也就釋放人類的能力與時間,來創造出人類還未被發展出來的職業。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要蓋一棟大樓,還會像以前蓋金字塔依樣用大量人力去蓋嗎?那肯定很費成本與時間,因為有了機械的協助,讓工程可以用最少人力與時間來達到人力所無法到達的極限。

所以,這也就點出一個關鍵,就是什麼樣的趨勢造就未來產業或者世界的走向呢?接下來分析三種趨勢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未來職業會出現哪些變化。

第一個趨勢
產業升級


今天很多國人都往國外跑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國內很多產品滿足不了個人需求,進而需要更高級的需求。相對於產業升級,就也是如此,需要有更進一步的升級,才能夠滿足更高市場。例如,過去日本以汽車和電子產品做得很好,但是現在日本在設計領域成了世界最好的。台灣在過去在電子加工很厲害,但現在文化創意成為世界前茅。

如果我們從產業升級的本質來看,可以區分為兩塊,第一就是產品升級,透過產品的創新改良,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第二是行銷升級,透過新的通路、方式來提升行銷效能。面對這些的升級我們都需要有全新的能力,才能因應快速變遷的時代。

第二個趨勢
轉變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主要變化呈現在三個維度上:規模、速度、類型。因為互聯網與科技的進步讓產業與產業間的壁壘將逐漸被打破,也就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展業生態;另外對於速度說,電話出現的時候用了50年普及到每戶人家,手機出現的時候用了20年的時間,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不到10年的時間就影響了全世界的人,未來科技應用在速度上也將愈來愈快;今天單一類型的內容或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一般消費者,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因該要用更多元的類型與種類,讓消費者可以用不同的使用習慣去使用。例如,飲料就會出現瘦身飲料、健康飲料、運動飲料、特色飲料等各種不同類型,也例如汽車就會出現休旅車、跑車等,未來也降更細分化的區分出不同種類型。

這種影響對職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過去的職業發展如同火車,一站又一站循序漸進的行駛在同一條軌道上。例如,你學的是機械工程的專業,畢業了就到機械研究所工作,然後一步步從助理工程師做到高級工程師,你始終在一條軌道上。但是今天的職業發展產生了極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條路,每一條路也不盡相同,上面有跑車、大卡車,還需需要能夠隨時變換跑道。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隨時都有人從後面反超你,如果你是跑車,開道路上也可能被超車,什麼樣的變化都有可能發生。

第三個趨勢
需求的升級


今天一位有志氣的年輕人,不會說我只是做一份工作,賺一點錢。他所希望的是自己做,可以自主經營一個事業。好的員工都有自己的自主性,而不只是想拿著一份薪水。今天工作的意義,不在只是賺錢,而是透過工作來達成自我實現。不僅是工作這樣,連消費者的心態也出現了轉變,我買一個東西,不是因為我覺得這東西好,而是因為這個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我,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象徵。相對來說,如果一間企業沒有出現這樣自我實現的員工,做不出用戶覺得自我實現的產品,就不算是偉大的企業。


我們總結有關上述的事情來看,未來職業會出現三大升級:產業升級、變化升級、需求升級。那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怎麼做:接下來介紹三個職業發展的策略。

第一個策略就是小跑步,專注兩年的時間。一個規劃就定終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不用想得太遠,就想想這兩年自己要做什麼?但是目標不能太近沒有明天。比如你進一家企業就一直提企業的戰略想法,大概連試用期都過不了,但如果你只是每天把工作做完了,也可能沒有明天,因為你沒為明天做準備。所以你要做個兩年的職業規劃。這段期間訂下目標提升相關技能與能力,接下來會提到,對於能力的定位可以選擇在哪個面向。

第二策略是你要創造在產業鏈的個人競爭力。今天有很多職業都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固定的職業不見得靠得住。那麼什麼才靠得住?關鍵就是在於產業鏈。你只要找到變化中不變的那個「軸」,就是產業鏈。任何產業的邏輯都是:資源、產品、行銷。資源就是原始的材料;產品就是把資源通過組合,變成有價值的東西、行銷就是怎麼找到用戶,並把產品賣給對方。所以你要有基於產業鏈的個人能力。

第三個策略,就是核心能力與轉移技能。未來珍貴的能力,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行業職位的知識,而是你的核心能力與轉移能力。你要透過不斷的「進化」自己,能不斷的整合供應鏈,不斷的學習。核心能力有幾種:首先是高效能,高效學習、高效生活、甚至是高效減肥;第二個核心能力是影響力,你能感染其他人。第三種就是自我認知的能力,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自己都不欣賞自己,也就沒有辦法發揮你的長處,那麼高效能和影響力也就是無稽之談。

最後一個是整合創新的能力。這世界變化太快,所以單純專注學習某項技能很容易被電腦給取代。而你所需要的是在這個之上,看到整合,能夠創造。而以前的那些能力,例如做表格、做模型,在短期1-2年之內會對你有幫助。但即使有幫助,也是幫助你學習核心能力,比如學PPT提高你的審美能力。所以,你要讓某些小領域的技能,變成你的核心能力,這樣就不容易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