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才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才管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514|【組織發展】頂層設計:讓培訓未來人才的需求與戰略對接


514|【組織發展】頂層設計:讓培訓未來人才的需求與戰略對接


企業發展的基礎,基於人的效能,激發企業內每個人的動力、精力,就不能只看到眼下要做什麼,還要思考「我們未來要做什麼?」,以此創造出疊加式的成長路徑。

也就是,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01】人才發展的天花板:基於現有能力的培養


用人的當下,如果只是基於現有業務來培養人才,也就難以創造,超出現有組織能力的新增長,即便有,也只是基於效率與成本的存量增長,而非增量增長。

因為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只有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

這有點出,人才培育上,不只關注眼前的業務需求來發展,還需要針對組織未來的戰略進行佈局。

換言之,組織戰略能否成功,來自組織能力是否支持,組織能力的發展,則來自現有的人才系統,能否支持未來的組織能力。



【02】以未來業務發展的需求為基準,對接人才戰略的規劃


所以回過頭來看,針對企業現在的位置,以及我們要前往的位置,這之間的差距,怎麼縮短?首先,需要先理解我們所處在環境的哪裡,也就是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本質論】我們是什麼?
【能力面】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需求面】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市場價值?
【定位面】環境中的所處在的位置又在哪?
【趨勢面】競爭者都在哪些領域進行擴張?
【門檻面】哪些技術或競品會替代掉我們的價值?

藉由這些問題的省思,就是在不斷反推回,業務發展情況,再來就會進一步思考到人才挑戰會是什麼?

也就是從,先瞭解外部環境的業務需求,再來從組織現有能力檢視,以此找出需要發展的地方,進行能力上的強化。



【03】雙向校準:內外視角的雙軌檢視


從這個價值鏈條中,就會清楚地意識到,人才發展的思路,必需緊貼業務發展的未來需求。

但是,這些只是對內部的視角,卻也不能忽視外部環境,是會不斷的變化。

這也造成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當我們確認需要培養的能力,也會因為市場技術的變化、消費者的習慣轉變,導致市場需求的轉變,進而讓需要的能力出現變化。

也就是說,從外部視角找到未來業務需求,再到人才發展的需求。這條思路,不能只是單向過程,還需要向外檢視環境的變化,形成一套內外雙向的校準。

這樣的思考脈絡,就是在不斷釐清,現在的人才需求,以及外部之間是否符合。

如果當外部環境出現劇烈變化,原本的人才發展計劃,還是依照原本的需求走,就有可能出現,照計畫達成我們所規劃的人才條件,卻也只是培養出市場不需要的組織能力。

這也意味著,能力計畫的規劃,必須要能夠更彈性,以及化解可能的情況。



【04】雙軌培育系統:戰略與業務的交疊體系


從最初提到,組織能力對未來佈局,以及對內規畫人才發展系統,也要關注外部市場的需求變化。

接著,就是在內部的學習設計中,如何把這些串連成培訓的價值鏈。

要想區別現在與未來的學習需求,可以將培訓體系進行分割,針對「人才發展」與「培訓系統」來進行雙軌的推展。

前者「人才發展」是為了培養未來組織能力的人才;後者「培訓系統」,則是針對現有業務,進行基本的培訓。

兩者的發展,並不是對立的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體系,一面連結戰略所需,一面則針對個人成長所需。

最後,組織能力是否達標,就會顯現在企業是否有持續創造新的增量增長。但這點,是需要時間才能見效,往往在發展前,這些成果難以被看到。

所以,除了關注指標的結果,還可以從,對內發展學習生態的文化進行著手。

你可以通過對內發展講師,萃取出課程,以及設計平台,來構建學習的運營體系,讓組織內形成傳承與學習的生態。

當人們把學習這件事,不再只是看成是額外的價值,而是必須的行為。這時,也就在組織內,創造出人才發展體系的影響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萃取設計架構】
《文章製作》
架構:四小節,1,440字數
類型:組織發展-頂層設計
標題:培訓未來人才的需求與戰略對接

《內容設計邏輯》
【01】【演繹】學習基於現有的極限與突破
【02】【演繹】【問題】【省思】從發展視角來反思現在
【03】【演繹】【模型】【雙元】雙元視角的腳準
【04】【演繹】【歸納】對內學習體系的設計


《製作總時間》106分鐘
內容學習:8分鐘
企劃構思:3分鐘
內容撰寫:78分鐘
檢視潤稿:17分鐘(一潤)

《參考資訊》
書籍:
《組織能力的楊三角》
《變革的基因》
《將培訓轉化為商業結果》
《人才管理大師》
《組織設計:如何構建高效能團隊》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511|《識人用人:像管理資金一樣管理人》對人才的重視,將是這世代領導者必備的基本認知


511|《識人用人:像管理資金一樣管理人》對人才的重視,將是這世代領導者必備的基本認知


成敗在「人」,這句話,帶進到企業中,無疑是成敗的關鍵,更是點出,領導者對「人」的理解與重視度,會決定企業以何種程度釋放出人的潛力。

過往在衡量企業的發展,通常會從「資金」這維度,來衡量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來發展。但是,資金能否被有效利用,發揮資金的價值,一切的「因」還是在於「人」。

因為企業內的關鍵人才,會決定我們怎麼思考,用什麼方式,以及怎樣達成目標等層面,做出關鍵的評斷。

這也提醒我們,這個時代的管理焦點,除了關注資金外,還要以「人」的角度出發。

面對多變的環境下,人才管理將以何種新思想出發,這對於企業經營者,管理者與人力資源者來說,都將有新的思路與新的能力要求。



【01新時代管理思路的遷移】


從組織扁平化,阿米巴組織、企業生態鏈、人才賦能、敏捷式管理、OKR制度等新一代的經營管理概念相繼而出,意味著,我們正從泰勒提出科學管理的思想體系中,進入到新時代下的思想體系。

泰勒的科學管理思維,對生產的過程,提出標準化、規格化的思路,把每個動作,精準到幾秒完成。其中又以亨利福的流水線模式,把科學管理的概念發揮到極致,讓生產流成的效率,發揮到最大化。

這時的管理思想,也以此為中心,衍伸出一系列的思想體系,包含了階層式組織,精細化管理,分科教育等,都是圍繞著這個思路,不斷強化整個生產效率。例如:六標準差,從工業流程上找出瑕疵點,以此來不斷提升生產效能。

與此同時,為了追求效率化生產,對「人」的觀點,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符合標準」通過教育體系下的分科學習,朝著某項專業分工領域,不斷往這座象牙塔爬,當人們把這領域的知識都學習完成後,就放置到系統的生產環節。

這時的管理背景下,就會強調以「標準」來衡量,達到標準,就能進入到相對應的環節中;相對於,無法達到標準,或是沒能符合者,都將視為瑕疵,以此來進行相應的改善,以利達到標準所需。

這套管理思路在沒有太多變化的環境下,有著一定的作用;相反的,一但外部環境出現變化,以及生產環節中的「人」有了更高的自主意識時,這套以泰勒的科學管理思維,也將面對適應不良的挑戰。

但這不意味著科學管理的思路無效,因為在逐漸發展成熟的體系中,科學管理仍為組織發展提供確切的衡量指標,讓整個回饋系統能夠以此基礎上,有量與質的衡量點。所以這是階段性問題,在不同的階段中,思想體系的適應度,會隨著需求來切換。

換言之,當外部環境不斷變化時,管理的思想體系,也需要進行切換。

這個切換,放在「組織」的層面,就會面臨到「如何釋放人的潛能」,「視人為人」的管理思路。



【02對人的重視,回歸人的多樣性】


身處在這時代,我們往往無法預知,終結掉我們行業的人,會從哪個領域來。

要想面對這樣的轉變,不在只是從上到下的管理,還需要激發由下到上的創造力。意味著,我們將身處在不確定、變化性、多元化的環境中發展,才能有持續性的增長。

從泰勒的科學管理中,主要以「標準」為出發點,任何一點不一樣,都有可能是破壞生產的危害因子。

相反的,追求「多樣化」是過往在管理思路上,較少思考到的議題。但這也恰恰是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下,最有利管理法。

因為標準化意味著確定性思維,通常只能看到自己領域上的變化,卻無法跨界的看到其他領域的發展。

同時我們能想到的解決方案,也都是過往的經驗邊界,以及相同標準下的人所帶來的相同思維。

這也是為什麼賦能、授權、敏捷式管理、OKR制度都在激發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釋放各自的潛能。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提出各自的想法,形成企業的智慧體,這種「多樣化」的思路,帶進管理思想中,就是以「人」為核心。



【03「G3小組」:重新架構組織的頂層設計】


我們容易以量化的財務成果,來辨識企業成果,但這只是「果」,因為有企業裡的「人」,對於業務上貢獻,才能產生高績效,所以,人是財務成果的「因」。

釐清了這個邏輯後,並不代表「財務」就不重要,而是這兩項都是企業發展的參照點,缺少一塊,都會讓企業發展的天平,失陷於一端,導致企業後期的發展陷入僵局中。

但我們怎麼將「資金」與「人才」這兩項資源,有效的串聯在一起。

首先,要能在管理層裡,對這個概念達成一定的共識,認同管理人,也需要像管理資金一樣來重視。

主要的做法,就是組建三人的核心小組,主要是把CEO、CFO及CHRO三個人,組建起「G3」小組,為企業的戰略,財務成果與組織能力對接上。

通常會在有每月,或是每季度來共同檢視,企業戰略、財務指標,以及人才發展上的成果。

例如:現階段對業務的人才發展計畫,是否實際提升財務,讓我們從企業經營的根本出發,從源頭來逐步的反饋。

另一方面「G3小組」在檢視與制定戰略時,CHRO能幫助我們思考到組織能力是否匹配戰略的需求。

提到組織能力時,可以依據「楊三角模型」來架構,模型裡提到「企業的成功」=「戰略」*「組織能力」

其中在組織能力裡,就包含了對團隊成員的能力需求。

CHRO則需要從人才盤點、組織診斷,到學習發展等一系列人才戰略進行解構,找出需要提升員工哪些能力,用來支持組織戰略等。



【04上接戰略,下接績效:刷新人力資源的工作焦點】


這也意味著,人力資源的工作,將不僅是從基礎的行政事項來出發,還要以「戰略」視角來協助組織達成戰略目標。

為此先基本把人力資源工作,劃分成兩塊:一塊是行政性,相對穩定,重複性高。例如:薪酬激勵,規定政策,員工福利等行政性事項。

另一塊則是對接「戰略」的創造性事務,例如:人才盤點、團隊建設,組織診斷,識別關鍵人才、學習發展等事項,主要為企業戰略賦能的工作。

隨著AI、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演進,面對一些確定性、重複性的行政事務,我們就可以借助科技來達成自動化,或是進行外包,讓我們把焦點轉移到戰略性的事務上。

這不代表人力資源部門不再重要,而是將注意力,移轉到更具有高價值的方向,也就是如何把組織能力連接到企業戰略,以及為組織內的人才,進行賦能,強化戰略與績效之間的連接。

以此方向來思考,就能在組織的人才管理機制中,從如何確保人才成長,以及激發每個人的多樣化,提升組織創新能力等,各個環節的成效,對接到戰略。

最基本的架構以人才選擇、人才發展、到人才培養這三個層面,進行全面的系盤點與設計,以達到新時代下對識人、用人與培養人上的新要求。

例如:從識人層面,就可以借助AI數據來分析,針對每個人的特點與職位需求來進行匹配,以及人才的流動中,又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人才的流失,通過科技化的應用,不僅能找出適合的人才,更是在我們節省掉大量的精力,專注在戰略性的人力事務上。



【05企業能走多遠,取決於我們如何識人與用人】


最後我們在用人的思路上,如何為組織賦能,基本已經可以看出幾個趨勢,那就是:團隊靈活性、平台組織、使命意義。

團隊靈活性:面對變化,最有效的方式讓每個人,擁有自主解決的能力,以此來快速反應突如其來的變化。

平台組織:為了支持團隊的靈活性,組織內的平台能力,將決定團隊手中的工具,是否有效的為第一線的團隊,提供相應的資源。

使命意義:新生代的人,出身於富裕的環境中,對於工作的看法,也與前幾代人不同,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已,更重要的是企業的使命與意義,能體現出人的什麼價值。

這些趨勢都在為「人」的認識,有新的了解,以及在此概念下,發展出組織扁平化,阿米巴組織、企業生態鏈、人才賦能、敏捷式管理、OKR制度等一系列為組織賦能的方法。

當所有企業都朝這些方向在設計時,我們就需要回歸到企業存在的本質,以及與人之間的關聯。

企業存在的本質,主要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為人們創造價值,而財務成果,只是我們做對了什麼。

這個「做對了什麼」,就來自企業裡的每個人,共同創造的成果。缺少了這些人,即便擁有相同的資源,也很難創造出同樣的成果。

我們如何找出這些人,留住這些人,也就會回歸到我們存在的本質性問題,這個問題的上層,就是使命與意義的連結。一但人的認同於此,以及對人進行適切的管理,此時的人們,就不只是在為企業工作,而是生命的共同體。

這也是為什麼,企業的成敗,關鍵在人,因為對的人,所帶來的思想、文化、格局,與解決思路,將決定我們以什麼樣的維度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