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開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開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370|《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2)優秀產品經理背後的個人特質


共計 2,24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永遠不要告訴別人怎麼做。只要告訴他們做什麼,他們自然會發揮天賦,給你驚喜。

對於產品經理而言,要打造出好的產品,須包含三個層面;人員、流程與產品。其中人員的部分又可細分為幾個類別:

產品經理定位與屬性
產品設計流程界定
產品經理管理與任用

從個人的角度,到流程中所需要關注的點以及產出的成效是否符合,

首先,產品管理與設計之中,分產品設計到模型的階段可分為幾個部分:

用戶研究:研究分系測量
交互設計: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價值
視覺設計:設計介面
模型設計:產品試用


在這些階段中,通常有可能好幾個人負責不同的階段,也有可能一人身兼多職。而在這些階段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屬於經驗積累最多的階段。也就是「交互設計」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你會不斷積累相關的顯性知識,以及你看不到的隱性知識,這也是各家研究出來會產生極大差異的點。

有些產品設計出來可以很快符合用戶的需要,但有些卻遲遲無法掌握到用戶的喜好。其中一點就是交互設計時,能否把一些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的需求。

例如最著名的蘋果手機,當時人們不會想到手機除了打電話之外,還有其他功能。如果只是看到錶顯得顯性知識,就會一直往如何讓電話的收訊更好,如何讓電話的續航力更久等,無從察覺其他的可能性。

後來在2007年發布第一款智慧型手機時,就把手機的功能增加了網路,去除屌多餘的鍵盤等,更符合人們使用需求,例如你拿給孩子很快就會知道怎麼操作,這就是交互設計最重要的功用。

換言之,在產品開發與研究的過程中,交互設計,才是產品是否能決勝的一大關鍵。

但也不是說其他的階段不重要,而是在產出價值與積累性來看,交互設計更需時間的積累,相較於研究、介面與模型設計,都可以藉由外包等形式來合作,唯有交互設計的經驗才是關鍵。

但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這職務這麼重要,那麼產品經理的職責又是什麼?在整個生產研製的過程中,會有那些突發的事件?

這也是優秀產品經理必須克服與找到自身定位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清楚定義好相關職責,那麼即便有好的交互設計者,也無法產生出好的產品。

例如用戶只會告訴你他們需要產品如何,但卻不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一個是只注重升級的過程,後者則注重方向的選擇。往往好的產品經理則是在後者的選擇上做出有遠見的布局。

回到產品經理定位,如同一家企業在徵選人才時,必須先從企業文化與價值出法,再從相對應的能力需求來配對,這中間的過程,就是在明確定義出什麼樣的人才才適合我們的團隊。

同理,如何定義出好的產品經理,除了有各家企業文化價值的差異外,還有一些共通的性質,總共可分為三大類:個人特質、外在技能、軟性技能。

其中又以個人特質的部分更為關鍵,可以說,即便有外在技能與軟性技能,但是缺少了個人特質,還是很難抓住用戶真正看不到的盲點並給點出。

這邊所謂的個人特質就是:「熱愛其產品」

所有偉大的企業背後,都會有一名願意相信,並且知道,我們所做的產品與服務,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這也看得出,不管是在什麼樣的領域,一但缺少的對相關事務的熱情,即便做的在高,也無法突破自我。然而,那些對於自己的領域非常熱愛的人們,即便已經做了一千遍,還是回有當初的熱情與悸動,一種可以更好的執著在。

一旦產品經理有這樣的特質,它的感染力會逐漸地散播到其他的成員上,如同賈伯斯曾說:「你想改變世界,還是繼續賣糖水」都是堅信,我所做的不關乎他人,只為自己的熱情而存活。

這就有點像是進入心流狀態,當你沉靜在其中,你會不知不覺的感受到時間好像被快速的流逝,因為那時的你一直享受沉淨在其中,渾然忘我。

另一項個人特質就是:會以用戶的角度來看事情,如同「換位思考」的同理心,能夠站在對方角度來看,即便用戶不確定或者不在乎的細節,也能夠明察秋毫的感知到對方真正的需要。

但是也有人會說,有些人即便不在乎用戶的價值與感受,還是能夠打造出傑出的產品。但那往往只是從一個片面的角度來看,所謂的用戶角度,並不僅僅是看到表面的事情、行為與反應,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看到一件事情的本質。

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從根本來發展,這就代表著方向是否正確。例如當年亨利福特要生產汽車時,問當時的人們需要什麼,人們只會回答:「我需要一匹跑更快的馬。」

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汽車的概念,然而,看事情只聚焦在表顯得事物上,也就會掉入思維框架的陷阱中,因為這件事情的核心在於「更快」這兩個字,所以,只要能夠創造出更快的東西,就有可能替代馬,或這是超越馬。


最後是在團隊經營的層面,假如一位產品經理持續無法產生出傑出的產品成果,那麼只有一條路,就是被迫離開團隊,讀到這裡時會覺得,這件事情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或者說,如同創業者一般,一個產品的發布,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但這種二元化評斷,很難界定出一個人是否真正的成功與否,有時那項產品的開發,也許就已經是劃時代的產品,只是當時市場並不知道或者沒有足夠的量產可能。

例如青黴素被發現時,就只是一篇研究,直到後來有人找到那項觀點,值須研究發展,如果沒有後來美國加入生產,以及當時的時代條件下,很有可能,這項發現就被埋沒在歷史之中。

所以,一項偉大的開發,並不意味著一下就能成,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的持續琢磨研究,才有可能看到那一點亮光。

換句話說,產品經理的發展中,他不像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路途上必然需要碰到彎路與死路,對於那些成功的產品經理,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他們身上的個人特質「熱情」。除了這一項能力,沒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取代,因為它代表著你的動力來源。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362|《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1)卓越產品的背後,源自於每個人知道要做什麼


共計 2,43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三十年前,決定歌手人氣,常透過銷售唱片數量來統計;現在,決定的指標,變成了影音平台上的點閱數。

兩者之間的差異前者只有公司方面知道,後者則是在公開平台上的量化。當消費者行為的轉變,如果還只是從單一的管道來做為營收的來源,很有可能會為了要保守舊有的營收來源,而忽略甚至是放棄新的行銷通路。

這也意謂著,你怎麼看待使用科技的轉變,會決定你的未來發展的潛力。同樣是對於互聯網平台的公開化,有的人就會思考到,它是一種平台,而不是獲利通路,因為看到它真正的價值來自於曝光度,有了曝光才會有後來鐵粉的支持,系列化的商品才是真正的獲利來源。

如同一句話講:「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你認為的營收方式,也許不是真正的營收來源,反而是你所看不到的地方,才會是企業主要的營收業務。

這也說明,每項產品必須要能有爆量,也就是有足夠的市場份額。但是,產品經理在設計時,往往只從高層決定,或是自己團隊設想架構來作為產品開發,卻少有與行銷經理理解市場的反饋與真實需求。

換句話說,產品經理看或高層領導團看到某項產品在市場上大賣,就想說我們是否也能做到一樣的成果,往往這種想法都是單一主觀,忽略了市場真實需求,失敗的產品也有相繼而成。

01提升產品價值的三區塊


這也是作者在經歷二十多年的產品開發中最深的體悟:「如果開發的產品沒有市場價值,即便開發團隊在優秀也無濟於事。」

可以說,僅僅是做出好產品是不夠的,還要確認產品的價值、可用與可行性。

從上述的講述中也道出了,要產出一件好的產品,不可或缺三個關鍵點:

人員
流程
產品

三者是組成產品優劣的關鍵要素,即便有好的團隊,少了好的檢視流程,如同有好的團隊,卻往錯的方向走。流程本身就是一個檢視與需求再確認的過程。

產品本身就是一種體驗,一種互動,更具體的來講,它就是一種情境感受,因為你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你不僅是在使用功能,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價值依賴。

最後,人員對於產品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一環節,最常會認為,只要有好的團隊就會有相對的成果,但,很多企業產品之所以會失敗,就在於內部的人所導致。

這種影響性是來自於分工的職責。

02分工的必然性


《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中就曾提到:「即便團隊裡解存在價值、要做的事情,以及我們是考什麼贏得市場,在分配事物給團隊,很容易陷入,以為大家都有共同默契,而產生結果的失敗,最終誰也沒有要對結果負責。」

同樣,對於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了釐清在什麼環節最容易發生這種爭議,必須從產品構想,開發到最後的市場行銷流程來逐步解構,每個人在此期間的任務與職責。

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基本會有三個階段:

設計構想:產品經理、用戶體驗設計師
專案執行:專案管理者、開發團隊
行銷維護:維護團隊、產品行銷經理

對組織人手充裕來講,各都會有相對應的人員來擔任,就是分工明確給各部的人。對於有些組織的人手不足以做出這些分工時,一職兼任兩身分就是常見的現象。

這也是讓一個產品衰敗的禍因。其中又以,產品經理身兼產品行銷經理。通常兼任兩項很少有人能夠負起相對的能力。另一方面,會壓縮個人時間的使用最佳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已生產釘子的案例來說明,如果一個人自己生產製作到完工一天最多不到100個。但是,當每個人只負責一的部分,整個生產量就可達到4000多支。

分工是發揮社會效益最佳的行為模式。雖然這套概念有些人認為這種模式會使人喪失創造性,但後續產生的職能疲勞、倦怠感這部分還是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而這邊著重的點在於,組織分工對於產出的結果為導向,分工確實必然是組織發展的關鍵。

然而,對於產品失敗的原因,為什麼會在產品經理與行銷經理之間。

其中以相對能力來看,產品經理對於產品本身知道它相關功能、操作與特點,以及可能發生的狀況排除。對於行銷經理,理解行銷通路的推廣、市場布局的時間點,用戶關係如何經營等對於市場需求的辨識。

如果兩項同時兼任,對於個人來說會是一種極大負擔,因為兩種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完全不是一人可以擔負起,尤其對於全球性市場的布局,乃至區域性都很難單一來達成。

可是,很多企業還是以這種方式來發展產品,說是財務不支持,或是這不是太重要,所以常常忽略於此。也就容易導致兩件事情的發生:

人員無法勝任
就是筋疲力盡無法把兩項都做好

作者一再強調分工的重要性,原因就在於,兩者的職責必須明確定義出來,更具體來說,所有優秀或是成功的產品背後,都一定有位明確的人,為此產品做出全部的負責。

這跟前面說到分工的意義,原因相同,都是聚焦在責任地確實。但這邊會提出一個疑問,如果身兼兩職,責任不就會具體落實在個人身上,那是因為,產品的價值與否,跟市場行銷的成功與否,是分開來的兩件事情。

03產品背後的人


就但從個人特質來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可以擔起產品經理,或行銷經理,兩者對於團隊來講都是不可或缺,因為好的產品經理是辨識產品價值與可行性,行銷經理則是市場銷售與需求辨別。

其本身的專業性都需有相當成果,以個人特質來看,還需要有三項面向:

高效率
嚴格要求
嚴格遵循

這是對於產品經理本身來看,因為產品開發過程,任何一項細節都無法被忽視,或是跳脫。如同飛起起飛的時候,駕駛員必須逐一確認各項指標數值是否達到標準,一但有指標缺失,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飛航事件。

換句話說,這些特質的背後,是對於做事情的態度,更準確來說是一種匠人般的精神。

沒有經過這樣的打磨與淬鍊,草草出產的產品,很容易被消費市場給看出來,因為「細節」往往是區分你與一般產品差異的決勝點。

這種「細節」對於行銷人來講,就是一種定位,一種在你腦海中的一場爭奪之戰。

回到產品本身,它的開發過程,必須包含:人員、流程與產品三要素。

從人員的角度來看,一件好的產品,必須從分工職責來看,換句話說,當你看一件產品是否能成就卓越,可以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內部人員對於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否都明確知道,自己負責的環節與責任是什麼。

一但有模糊地帶,或者沒有人對產聘做最終負責,產品開發生產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中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