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伏牛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伏牛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414|《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4)社群人格化:不是帶領團隊走到破產,就是帶領團隊到成功上市


共計 2,50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這身服裝如果不是穿到破產,就是穿到公司上市。因為這就是我們團隊始終的堅持。你怎麼判斷一個企業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就如同上一句話:「它是否把一支團隊活成一個人。」

說到阿里巴巴,你會想到馬雲;說到騰訊,你會想到馬化騰;說到亞馬遜,你會想到貝佐斯;說到蘋果你會想到賈伯斯等

我們常會以「如何把一個人活成一個團隊」希望保持最高戰鬥力,透過個人自身的完善,成就組織整體的完善。

但是那些是追求「效率化」的結果,也就是把組織打散,授權與個人快速反應,解決問題。

然而,當企業要走向互聯網,走向社群品牌,這種思維方式就要重新定義,從「效率化」為導向,轉為「人格化」為主導。

01什麼是人「人格化」?


你會加入一個社群,一個群組,都是基於某個共同的價值點,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價值網絡。那些價值網絡不限於實體化的需求解決,還包含情感性的意義賦予。

如同《人類大歷史》的作者說到:「人類建構社會的基礎源自於想像。」想像是建構社會共識的起點。

人格化則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以「人」為載體。這就會有另一個觀點,那就是以「產品」為產品來傳遞共同的想像。但那是一種傳遞的媒介,不是主體。

例如星巴克執行長霍華舒茲曾提到:「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生活的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後,都是由想像生活為基礎,透過咖啡來是連結彼此,人格化則是創造想像的源頭。換句話說,在建構整個連結的主要驅動力,還是在於「人」本身。因為只有人才能傳遞出人格化,人格化才是把這種想像,透過咖啡的方式來呈現在你的眼前。

也就說,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最終的結果都將導向到你的服務。人格化則是前端的觸發,讓人們知道你的想像。

02想像共同體下後,成為一種榮耀


想像共同體的聚集,本身會喚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即便是一種興趣一種嗜好。但那都只是一小個群體,你想要成長在更進一步擴大,就必須更盡一步把,想像昇華為我們的驕傲,讓在這裡的人以此為榮。

2018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羅胖提到一個概念:「超級用戶思維」傳統以流量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如果還以「量」來做出發,你只會失去真正在乎的用戶。

換句話說,互聯網時代,人們找到你的替代已經是隨手可取代的事情,但是只有以情懷、信念,人格化的角度,來做為基礎,才是所有品牌的突破點。

即便流量少,但是人們所追求的就是這種「個性化」與「群體化」的需求點。

與眾不同,將是選擇時的一種考量,相對於大家都做的選擇,是人類心理學的一種群眾化效應,但不代表人們不想做自己。

這就是互聯網的連結下,讓做自己成為一種可能。人們加入某種社群,是對於個人個性的一種表現。

例如,你喜歡宇宙,探索未知的世界,你就會認同伊隆·馬斯克所創立的Space X,因為他們正在帶領著人類前往火星,進而加入相關社群或是參與到其中,這過程就是在證明你人格化的與眾不同。

這就是以「想像」為基礎,凝聚起來的人群,會因為「人格化」的創始人為號召,進而感受到我們的個人的價值的呼應,「榮耀」則是在這樣的生活被放大的結果。

也就是說,人們會在成果逐步呈現後,更加認同與相信「我們,在路上」。

03定義,你的標籤


一但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你的價值觀,情懷,願景都將成為組織戰略的一環,他們都是密不可分的網絡。

但是,僅從這些「想像」為主導,更需要在「聚焦」點上的單一突破。這樣人格化的過程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出來。

然而,怎麼聚焦,一個觀點「情感標籤化」。例如如果伏牛堂只是以好吃為標籤就會出現這樣的公式:

伏牛堂=米粉=好吃

這種標籤化的定位沒有錯,但那都在大眾化了,人們根本記不住你。要真正做出差異化的標籤,你要更聚焦在「獨特性」上。

例如:你在網路上搜尋「are you ok」就會出現小米雷軍,這就是一種特殊化的標籤,即便跟品牌毫無相關,但人格化的過程,就是要這些人性化的行為語言來襯托。

從上述的情感化標間來看,你的差異就必須要更獨特,更有範圍例如:伏牛堂=正宗=霸蠻=辣=年輕人,這就是伏牛堂在設計語言的定位點。這一系列的差異性,就是一種「圖騰」。

你所設定的標籤,會成為人們對你的印象一種認知。羅胖在時間朋友中也說到:「認知戰,是新零售的開端。」認知,是我們對於一個產品出現在選擇清單的起點。

圖騰,你構築在人們腦海中的一種畫面。藉由這些標籤化的定位,從人格化的身上來開展,讓畫面不只是一種想像,更是一種實體化的現實。

04共同,一視同仁


另一方面,在共同的想像底下,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分,因為所有延伸出去的產品或服務都是在這共同的想像下。換言之,如果做品牌也有所謂的高低之分,你就無法成為用戶的核心首選。

最近在華為看到一份報告,由創始人任正非提到一個顛覆我過往的想法,那就是「不要認為低端消費市場的業務就是低端人才,高端消費市場就用高端人才。」

所有商業價值都該回歸一個基礎,那就是商業市場上的成功。因為即便有的產品初到高端還是也失敗了案例。

過去會這樣認為都會以為,高端消費市場就一定要用高端產品。

即使有的人北大、清華畢業也是能做賣豬肉,擺地攤,職業本身就無貴賤之分,更該尊敬那些為了自己選擇而努力奮鬥的人。

就如同你跟有錢人的差距不是在於錢的差距,真正會讓人看不起的是你連為了生活而努力都不曾有過的付出。

這種高端與低端來區分人,本身就是限制了自身的認知框架,因為即便是低端產品也是能靠市占、利潤,來撐起主營業務。或者說更應該從貢獻度的角度來看,才更能不失平衡。

其實,只要是做生意,任何消費市場都是潛在的獲利來源,獲利來源的根本,源自「客戶」。

這就點出一個情感標籤的盲點,任何標籤都是成就你想像的元素,如果只因為感覺不好就把這個元素給泯滅。等同於你生命中缺了一塊,因為任何成就你的,也可能會毀了你。圖騰也是一樣,為了追求這些你所屬的元素,更需要審慎思考,這對於我們「未來」有會有什麼影響。

很喜歡伏牛堂創辦人張天一說的一句話:「這件霸蠻衣服不是穿到公司上市,不然就是穿到破產。」

只要是使用我們成就的標籤,都該成為圖騰的一環,我們更透過人格化的載體,讓大家看到這是事實,不應分差異,而是共同性彼此缺分不了彼此的情感價值鍊。

成功,從來不是先設定完美的價值鏈所感覺出來,而是用整個創業的過程證明出來,社群人格化的過程也是如此。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408|《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3)時間戰場:你為用戶創造了什麼樣的時間賦能


共計 3,363 | 建議閱讀時間 3

未來任何一種戰場,都是爭奪「用戶時間」的戰場。互聯網的戰略布局,以及社群發展,所有連結背後都是在搶占用戶時間。你怎麼爭取獲得你的用戶,已經不是你提供什麼樣的產品。

而是你提供什麼樣的「情緒價值」。

為什麼當初賈伯斯已經把Apple成為科技互聯網型企業,還是堅持要做實體店面,讓Apple門市不斷的拓展。但是現在來看,Apple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零售店面。

為什麼線上公司必須走向線下。馬雲曾說:「線上與線上離不開彼此。」直到今天你也沒聽到線上全面取代線下的實體店面。線下也沒有被線上電商的發展全面走衰。

原因就在於,「體驗」,人是一種情感性物種,只有面對面,才能感受到溫度。即便互聯網或是社群替代某種情感上的連結。但是最強而有力的連結,還是要透過「體驗」才能獲得。

因為人們從小至今都是透過「五感」來體驗接觸這個世界,理解世界是怎麼運行。但是兩者在社群品牌的發展上又代表另一種涵義。

01連結,讓你成為你


互聯網的本質,從「連結」的角度,如果每只從連結,卻不知連結的是什麼,還是無法發揮出互聯網的效益。這就是第二層邏輯連結「人的關係網絡」,連結本身是你對於世界一部分的情感連結。

發願做一件事,一直持續的做,堅持十年、二十年,這種死喀瘩精神,也代表著一代人想要藉由不斷努力,不斷堅持的信念。

最初羅輯思維堅持每天早上60秒語音,這一堅持也走了五年。也因為這樣讓我們在無形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直到後來每周視頻,以及最後開發出得到。

如果認為「得到」的成功只是因為「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那麼,政府的教育單位也同樣可以做,政府所找的資源與平台發展也絕不會輸。但是,即便政府做出了同樣的產品型態,也無法產生相同流量的結果。

02相聚,因為看到你的影子


1,300萬的用戶,有301,248人的學習時間超過200小時,以及5,856,935條的筆記。要達到這樣的成績,不是你做了模仿類似的產品就會成功。背後還有某種底層邏輯沒有解開,就只能看到別人表面上的成功,忽略了另一層邏輯。

有這就是「群眾情感」的連結。之前提到在互聯網的本質是「連結」。

但是連結只停留於「活動」、「產品」或是「服務」的角度,那是無法成就情感積累。

換句話說,創造出有效的連結,就必須要找出一個強而有力的情感連結點。「得到」的用戶就是從「羅輯思維」導入第一批群眾。這些群眾之所有會願意流動過來,也是因為過去的情感醞釀。

然而,你是怎麼連結到最初的產品,也就是你怎麼知道有這個品牌的?這就需要從兩種層面來看,「內容」、「渠道」。

03內容思維與渠道思維,價格衍生的背後的價值點從何而來?


渠道思維,比的是誰有錢,誰就能成為渠道王,如同企業爭相奪取「標王」的稱號。但那是在資訊不稱,人們接受訊息的管道指受限於那幾個大平台的時候。

如今這種侷限性被破壞掉,你不能只在大平台上發送訊息,就會達到過去的效果。因為,群眾流量已經被分散,經營一個社群品牌不再由單一個社群來做為流量的導入,而是從各種小點的社群來匯集而成。

另一方面,從之前提到的價值點來看,企業透過這些價值點的延伸,找出什麼樣的核心理念,來做為主題的選定。例如,伏牛堂的微信公眾號,只發三種類型的文章,雞湯、創業故事、創業雞湯。從這三類主題為符合伏牛堂的價值點。

換句話說,社群要發展出去,不是因為人們從渠道的認識,而是你的內容。透過你所發送的內容,理解到你的企業的價值點,以及你理念。

04不對用戶負責的內容,都是耍流氓


人們不會在乎你的內容從何而來,只會知道這個內容對我有沒有用,這會衍伸出一種內容製作的工匠精神,那就是「所有內容的規劃、製作、到最後的編輯定稿」都必須要對你的用戶產生價值。換言之,只要你的內容對於用戶來說沒有意義,沒有獲取到任何的價值感,都是無效的內容,也就沒對你的用戶盡到應盡的責任。

如果我們不能夠從用戶的生活模式中找出用戶的需要來設計內容,等同於沒對用戶創造必要性的價值。也就是,你要先有先前的積累的價值感,才能創造出後來的品牌溢價的空間,這一個過程都是在對用戶創造單位時間內的最大價值感。

這也是爭奪用戶時間的必然選擇。因為用戶選擇你的所創造出來的時間,不代表他放棄掉另一種選擇,而是綜觀所有可能性選擇的總和。所以,社群是在醞釀這種情感積累,已就如《新媒體營銷聖經》裡面所提到的技法: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的直拳,它不是在創造用戶認識你的產品,而是認識你的價值點,你是為了要維護這些價值點,在這邊不斷守著這個空間的擺渡人。

05內容最終的目標,「情感價值」


人們是因為情感性而群聚在一起,這種相聚的本身就是在創造價值,並非從價格點的成本點來看。可以說,是當你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你所做的商業模式就會是「怎麼賣產品給人們」,而並非是我們「怎麼帶給人的價值感與意義感」。

前提到企業的本質是意義與價值的存在。因為企業都代表著某種價值感。賣產品本身是個載體,最根本的是我們帶來什麼「情感價值」。

從「內容思維」與「渠道思維」來看,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經營邏輯。前者是為了創造社群品牌的價值,後者則是從產品價格如何被群眾看到。兩種經營邏輯的不同,會間接導致你所能夠獲利的空間。

06買的是產品,感受到是需求的解決

但有一種問題是,為什麼有些產品即便沒有情感的產生,只從產品本身來作為出發點,還是能夠賣的不錯。

這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必需品
一種是想像品

所謂的必需品是人類發展的基本,如同馬斯洛的生理、安全需求。但後一者「想像品」則是追求人們的自我實現價值。如果這一層來用產品思維來出發,你只是把這種情感價值,降至基本需求人們不會因為買了一萬塊衛生紙,就感覺不一樣,但是當你賦予某種意義,就真的不一樣,那就是一種想像品。

所以,必需品與渠道思維、產品思維都是基本的需求解決,而想像,是追群人類更高價值,即便你不懂,人們也會把看不到的變成事實,因為你確實解決的不僅僅是基本的生理、生存需求,還有附帶的情感性需求。

07對等價值的交換


接續這個概念,當你擁有一個產品與服務,要在市場中產生交換需求,你就必須能換得市場對等的價值,這項交易就會成交。

對等價值,這個概念過去只侷限在產品製作的生產成本,以及想要獲利的空間。這種間的互獲利空間被資訊不對稱的時代,價格往往會高於價值本身,互聯網的技術發展,讓資訊的不對稱性降至最低,你今天上各種電商平台,就可以快速知道每項商品的價格,這意味著,可操控的獲利空間被降至最低。

因為你出的價格愈高,就會有其他商家賣得比你更低。總結來看,互聯網的連結性,產生兩種情況:

人們的消費趨向找更便宜
企業的獲利空間被壓至最低

然而,還是有些企業能夠賣出高於市場水平價格的商品,那是為什麼?

因為人們對於產品的「價值感」大於「價格感」。也就是願意多付出高於一市場水平的價格,背後都蘊含了某種「情感價值」,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想像品」

這就是說,過去我們從「資訊上的不對稱」轉向「情感上的不對稱」才是未來經營社群所要理解的現象。

接下來就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增加我們對於某種品牌的情感價值?」


08情感不對稱


為什麼Apple手機市占只有7%,卻擁有50%手機市場的獲利,因為Apple賣的不是手機,而是品牌價值的結果。

這個品牌價值就是你個人的品味、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你買NIKE它對你所個人的品牌價值產生相對應的標籤化,因為人們對於這個品牌最深刻印象是「JUST DO IT」。

從些過程都只梳理出一個核心蓋概念,社群的惠聚,都是因為某種具體行動。互聯網的連結,不只是帶入產品與服務,更多事情感性的體驗。因為這些社群的連結,創造出小眾的文化生成。

你所導入的流量,都是因為這些人認同、相信你所傳遞的內容。而這些信任感的建立,都是過去的時間裡,你持續不斷的傳遞品牌理念的「內容」。它不是一般你所看到的內容設計,而是更有針對性,更對你有價值的內容。

價值觀點,是在不斷地疊加價值感,以致生成「想像品」的需求。如同知名品牌賣的都不只是「必需品」還多了意義與價值的附加。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涵義,我們在內容設計,或者是社群營銷的過程中,都會知道:

內容對於品牌的價值點是什麼?
產品的帶入是為了創造出什麼想像品?
社群文化的建置,是從那些價值點的積累?
你能否具體說明「你的情感性需求」?

最後,是「時間」的維度,那是一種各家企業與社群都要思考的點,我們為用戶創造的時間感,帶入了什麼樣的「情緒點」。時間戰場上缺的不是你有多好的商品,而是透過你的產品與服務後,帶來什麼樣的「想像品的體驗價值感」。



407|《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2)定義社群邊界:成長的侷限性,起源於我們的怎麼定義價值網絡


共計 2,36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金融+移動+社群+遊戲」,這八個字就概括了微信支付成功的核心。過去我們常認為,一項領域與另一個領域是完全不相關,但如今,很多迅速崛起的企業都是把握住所謂的「跨界」結合不同領域的功能,最終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然而,跨界的本質,只是停留在結合兩者不同領域的想法,等於完全沒有理解,因為最根本的不是結合,而是「價值行為的型態轉變」。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這張照片,裡面的人都可說是東半球最有價值的人,可能沒用過但至少你聽過。包含騰訊馬化騰、京東劉強東、小米雷軍等人,也可以說是這一代互聯網的領軍。

但這並不代表,大就會一直保持不變,因為後續會有人持續的追上。那些被追上或是被時代淘汰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固有的領域成功下,形成固化的成功經驗,以至於出現「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

過去渠道為王,只要有錢,你就可以賣下任何廣告渠道,就能夠讓所有用戶看到你的品牌。但如今,這種方式除了大型企業還可以參考之外,絕大多數品牌如果也跟著這麼做,絕對是把錢價值發揮到最低的功效。

用戶所在乎的已經不是平台上能夠看到什麼,

對於互聯網的認知,如果只是認為把產品拿到線上,就等同於完成互聯網轉型,這意味著還不了解,互聯網的本質,其實是連結。

這種連結感,不是把產品直接放到網上就成功,它更是一種人與人間的情感連結。

這就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什麼?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產品與服務,真正存在的是「意義與價值的創造。」

01企業為什麼存在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曾說:「企業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創造顧客。」

所謂創造顧客,並非是你直接拿出一個產品或服務就好,而是人們在你的產品上看到未來感。企業的存在,就是意義與價值的再創造。

例如當車子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前,你問絕大多數的人,你希望如何更快速地到達另一的地方,人們絕大多數會跟你說,給我一匹跑更快的馬。

背後的價值是「想要更快」,「馬」只是載體或是媒介,這意味著,這是一種可替代性的。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是可以替換掉原本的事物,原來的價值還是持續保持著,那麼就等同於完成一次產業升級的過程。

汽車的全面性開展,就是在同樣的價值下,透過新一代的媒介創造出了新市場。

所以,整個市場的核心並非是產品本身來設定界線,根本的本質來是要回到「價值點」來看。只要有能夠提供相似「價值點」的企業存在,即便生產的產品與服務不同,還是有存在競爭性。

回到企業的本質是意義與價值的創造,那麼,互聯網連結的是價值點,還是產品,就可以清晰的明白。

02侷限,源自我們的定義


餐飲店的發展,很多人會認為做飲食就是餐飲,那種思維只是停留在「產品視角」。為什麼餐飲業不能發展文化?換句話說,是我們本身對於產業的定義,而局限了自身價值點的擴張。

Google的核心業務是搜索引擎,有95%的收益都是來自收尋引擎的業務,但是為什麼Google還會不斷的往人工智能、穿戴式裝置、無人汽車等方向發展,原因就是:

績效目標的不斷增長,必然驅使企業發展出多元化

大型企業發展到最後,必然會出現一個窘境,也就是產業飽和,這種產業飽和意旨,我們所認定的產業範圍,會「限制」住我們的發展業績。

從Google的例子來看,全球搜索引擎的市場價值約170億美元,相對於,全球科技市場的價值約9460億美元。雖然Google進九成業績來自搜尋引擎,但是你可以發現,即便做到全球第一大,最多也只能賺到170億美元的市場。

同樣是定義,如果把市場定義為「全球科技市場」170億美元的增長空間,一下子躍升至9460億美元。這也是為什麼Google或者是其他企業紛紛轉向更大市場來做為定位。

因為我們所設定的市場格局,將決定我們影響的群眾以及獲利空間。

03人們想像的市場,源自文化的傳遞


回到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餐飲業不能定位成文化產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的認知框架把我們所想的侷限。

如同為什麼移動加上金融可以成為支付寶,又會什麼不能夠成為類似銀行價值的轉型。於是餘額寶就誕生。

但這又會延伸出一個問題,如果跨界這麼容易,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想不到?

這就牽涉到兩個層面:一個是個人,一個是社會

個人層面來說,就是我們是否相信,這是個事實。
社會層面則牽扯到更廣的,更多的協作網絡。

所以,一但嘗試跨界,必然會遭到原有領域的經營者反抗或拒絕,因為你這種跨界是在侵害到他們所獲益的價值網絡。

然而,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僅僅是停留在這兩個層面的限制是還不夠,因為我們只是看到「可不可行」卻忽略了一個根本的事實。

為什麼過去這些跨界行徑,在互聯網的發展下逐步地成為可能?

就是因為過去是從大平台來分發訊息,也就是點對點的對接,這種連結方式很容以預測,你只要知道那些大型平台可以做為廣告的渠道就好,剩下的就等時間,讓人群逐步的流進我們的平台裡。

然而,互聯網的出現,不只是產生更便利的連結性,另一個觀點則來自,小眾社群的力量。這種就類似,你不會知道你什麼時候會重頭獎的感覺,因為每個社群點,都有可能是流量的創造點,但你無法預測。

這就會出現一種現象,當我們砸大錢在各種廣告上,你卻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流量會突然出現,又或者完全沒有流量。

但是,同樣是流量,精準流量更微有價值,那些才是你的目標用戶。可是會遇到一個問題點是,跨界發展本身沒有人會知道怎麼操作,因為人們也不知道這是他們所需要的。

可是,有一項核心價值卻是不變的事實,那就是「價值點」的共鳴。

換句話說,餐飲業的文化價值,不是因為餐飲本身,可以是做餐飲的過程、材料的源頭、服務的典藏、衍伸性產品的發展。

這些都代表著不同的側面,但卻都是從同一個品牌理念所放射出來的價值點。人們會因為你所定義的想像,最終感覺到這種想像所帶來的氛圍。文化的積累就源自這些一點一滴的想像過程。


你可以是賣產品,但卻不能忘記,產品只是載體,最終必須回到價值點。
從價值點來出發,才能孕育出文化的生成。
品牌價值也就是由此而生。
互聯網的應用則是讓點滴的積累被逐步放大。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406|《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1)互聯網本質:連結,你與世界的一小步


共計 2,18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你有想過你這一生會活到幾歲嗎?如果沒有意外,一百歲不是問題。這意味著,我們過去曾以為的三段式人生,求學、工作、退休這三種模式基本是過去式,因為這是以人能夠活到60幾歲作為生命規劃,每一階段為20年的時間軸。

這也對未來做出了幾個解釋:

「退休」將成為一種歷史名詞,因為即便你退休,只會加速你的生命凋零
求學階段不再只局限於國小、國中乃至大學,而是更多次的分段學習
單種技能不再能養活你到老
「終身學習」成為生存的基本能力

這些是最近看完《100歲的人生戰略》感受到震撼,曾經以為的未來是很遙遠,但如今卻已成為可看到的事實。

更是讓我體會到「如果不先淘汰自己,你就會被時代給淘汰掉。」未來社會層級的差距只會愈來愈大,決定這種差距的源自於「思維」的層級。就如同你把一個兩千年前的人帶到現代世界來看,他會驚訝到說不出話來,因為有一大推跳脫出他的「思維認知」的框架中。

然而,有另一種事實是,絕大多數的人對於外界環境的改變,往往都是先看到才會相信;相對於,頂層菁英人士則是因為先相信所以才看見。

同樣對於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於不同層級的思維解構,會有不同的運營手段。例如,當你認為互聯網只是一種媒體,你就會思考該放什麼樣的產品在這上面;如果當你認為互聯網是一種社群,你會想怎麼讓人凝聚在那;如果你認為互聯網是一種生活,你會思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與你做連結。

換句話說,當我們對於互聯網有什麼樣的定義,就會思考怎麼樣的運營手段。
這次從《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中理解到新的解釋,所謂的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連結」。

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的存在確實連結了你所想像到的資訊。可是還需要解釋另一種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連結,究竟是「連結什麼?」

連結人,還是連結事件,還是連結物品,但這些都是表象的層級來出發,所謂的連結,需要再更深一層來探討,也就是「需求面」。

要解釋需求面,需要從另一個邏輯鍊條來說明,人們使用互聯網的情況。


01先有好「產品」還是好「體驗」


UBER和Airbnb能夠突然崛起,是因為把我們過去以有的「資源」的,透過互聯網「支援」給其他需要的人們。

這過程中,一但有雙方的需求與條件滿足,「連結」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這也就衍生出一個議題:

「佔有」跟「分享」本來是對立,為什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原本就沒有的行為,就突然產生新的行為模式。另一點是,原本沒有的需求,為何在互聯網下,讓需求變成現實?

從小米手機的發展過程中你會發現,它的獲利點根本不是硬體,而是軟體。換句話說,硬體是吸引的媒介,匯聚小米社群才是本體,這本體就是獲利的「資源」。

所以,社群本身的價值就來自「分享」不管是分享什麼,因為你認同、你相信,以及你支持,所以才會加入到這個群體之中。

也就說,驅動分享的動力源自環境所帶來的體驗,在社群的交流中,你體驗到各種用戶的分享與經驗交流,漸漸的感受到群眾效益。也就說,需求本身是藉由體驗而來,如果只從產品本身的不斷升級,卻忽略了產品所帶來的體驗經驗,只會讓用戶的使用行為停留在原本的感受當中。


02一切源自我相信


一杯星巴克咖啡,為什麼能賣到這麼高的價格?因為產品的背後,是由情懷所推積出來的感受。《勇往直前》裡說到當年霍華‧舒茲,對於咖啡的堅持與體驗,認為咖啡不僅僅是一杯咖啡,更重要的是透過「咖啡」來完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企業領導者,就必須像是一個傳教士,你需要把我們的產品理念、體驗感受,不斷的傳遞給我們的用戶與團隊夥伴,讓大家知道透過互聯網的連結,它所帶來的不是提供產品,而是美好的體驗。這種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設計的體驗過程,如果欠缺一種「情壞」的驅動,很容易流於表面,也就是為推送產品而推薦產品。

很多時候常會講說「用戶思維」但是更根本的價值創造,還是來自團隊的生成。換言之,團隊不會因為你講了什麼而成為什麼,而是先有行動中的體驗感受,才能喚起團隊夥伴知道,我們在做的是什麼樣的「體驗連結」。

03你的絕對優勢


過去人生常以六十歲為基本,一但當你能活到一百歲,生命規劃也將隨之調整。過去我們常會認為,做一家企業,就必須要「一條龍」。從研發、生產到製造銷售全部我來做。

但如今互聯網的出現,它的本質就是「連結」。所以你該思考的是,怎麼成為連結網絡中的唯一,而不是自成一條線。

商業的本質也就於此,不是我們擁有多少資源來檢視一家企業,而是一家企業擁有多少的協作網絡。

例如,富士康製造手機,蘋果賣手機,但是所有的利潤基本歸於蘋果,原因就在於它有「品牌優勢」也就是整個協作網絡中最強的優勢。對於富士康來說,它的優勢來自規模自造的優勢,從而在網絡中找到適合的合作者。

換句話說,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或是個人,即便你要做到全能,也會讓人家無法記得你,因為當你全部都是優點的時候,等於你沒有優點。

差異性與獨特性,是創造連結的開端,它是讓你進入一個協作網絡的機會,讓各種資源能夠被充分利用,從而轉換成為以「客戶體驗」為導向。

04新視角下的迭代


其實對於作者張天一對互聯網的見解,有著相對一至的觀點,從「連結」的角度來看,我們所做的不只是「資訊」上的連結,還是一種彼此生命經驗的連結。

有些時候,經驗本身如果沒被看見,就無法創造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點。與互聯網的發展來看,未來更多的是要能夠在一種又一種的技術革新下,找出更核心的本質,從多方角度來解析同一個行為經濟。

這不僅是在擴大格局視角,還是在不斷地做人生的迭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