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深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深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285|講不出好見解是因為認知層級的差異



共計 1,62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聽完很多大道理後,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其實,我們聽了很多訊息,那些訊息如果沒有變成行動的知識,就如同網路上的訊息一樣,擁有很多卻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只有當這些訊息變成行動的依據或判斷時,才能被稱得「知識」。

然而,有些人擁有很多知識、見識與想法,卻還是會被一些後來者給居上或者是超越,其中很重要的差異在於,認知上的深度。

表面上擁有很多知識,但那些只是我們行動的依據,是幫助我們判斷的指標,但是,當大家都擁有相同的知識量時,人與人的差異就體現在對於這些知識背後的更生一層的理解。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深度,當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見表面現象,更能看到背後沒有被察覺或發現,更有可能在未來所產生的影響。

01認知深度


首先,我們埤西里解什麼才算是深度認知。如果有人說石油的價格愈漲愈高這是為什麼?這時有兩種回答,第一,就是被石油集團所共同調漲;第二,因為全球石油的產量逐漸下滑,加上使用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替代性能源的價格是石油價格的十倍,導致使用石油的市場性無法被充分利用,所以石油勢必會不斷調漲,以最優化石油的市場分配。

又或者,有人問當團隊發生衝突時,要怎麼解決?第一個回答是,讓領導者來制止;第二個回答是,首先要有人站出來釐清雙方的衝突點是什麼,除了聽彼此的意見外,還要從第三方的視角來審視,究竟有沒有某一方誇大事實,確認完彼此的衝突點後,針對雙方最關注的利益做交流、溝通與理解彼此不退讓的理由,最終由雙方達成共識的承諾。

從上述的兩個問題以及回答可以觀察到,第一種回答都是偏向單一解決特定問題,然而,有深度的答案,則是能夠具體分析出事實以及找出規律與驗證事實的假設。

換句話說,深度認知是能夠跳脫問題本身,並且在尋求理由來判斷是否可性。


02認知升級


雖然理解認知深度,但是,要怎麼具體的把這樣的概念加以內化,成為我們的能力。

接著,我們就要從提升能力的層面來看,提升能力時,我們通常有兩種面向,一種是針對技術上的層面;另一種則是認知上的層面。

舉例來說,當我們學習到許多工具能夠應對於工作過程與問題解決的方法,但那都只是在技術層面的提升。這種狀況下,每當碰到一個新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去學習新知識。

但另一種認知層面的學習,就是在了解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底層原理是什麼,找到它最關鍵的核心要點。

換句話說,我們絕大多數學習後,之所以無法提升能力,就是因為我們只理解追求技術本身。最終只會讓我們愈學愈多,看似很努力但卻都是在原地打轉。

同樣的掌握那關鍵的概念,並且讓這些概念之間彼此串聯,連結成一種新的認知體系,這才能算得上是融會貫通。

03認知的價值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就曾提到:「第一性原理」是他做事的根本原則,也就是做每一件事情時,找出那最關鍵核心的事情是什麼。例如大家都說坐電動車很貴,他最思考一輛電動車拆開後,那些部分是占用最大的成本,當找到那個最高成本的部分後,開始思考如何把這些轉化成原材料,然後自己組件一個。

這種思維方式,找到那關鍵的20%卻影響著整體80%的價值。

其實,所謂的認知價值,並不局限於我們所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有時可能是來自於其他領域的結合,或者說是快跨界才能讓我們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例如米開朗基羅原本是一位雕術家,卻能完成一幅教堂頂上的繪畫,名為「創世紀」,如果是一般的繪畫家,很難接受這樣的工程難度,搖一直抬頭在天花板上繪製非常長的時間,但也因為這樣,米開朗基羅創造出了一幅人類文明上非常標誌性的壁畫。


當我們用一種視角來檢視那些是最有價值的認知時,反而會扼殺掉其他認知價值的可能性。

換言之,認知的深層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存在,當我們能夠擁有各種不同的認知價值時,不短的探究這些認知更深層的原理並且連結,編織成為認知網絡時,就會發現到,所謂的有獨特的見解眼光,就是能夠把所有的大道理,從更最底層來去探究其背後的意涵,並且連結到已有的認知框架中,並不斷的成長與發展。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自我成長】訓練深度思考的六種技巧

有個朋友他有理想、有想法、有熱情,他說想放棄現有的工作去找一份天使投資的工作,雖然沒從事過類似工作,但憑藉著內心力量驅動,他花費了半個月時間研究一個行業,寫了分該行業的投資報告分析,接著就投了份履歷。



他就如願以償地接到了面試邀請,在面試時,HR負責人問了幾個問題,

HR:「對你來說影響最深的是哪一本書?什麼書名?作者是誰?」
他回答說了書中幾個觀點,然後又說作者想不起來。
HR:「平時看科幻電影嗎?」
他回答:「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看電影。」
HR:「你對什麼熱衷?熱衷到什麼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書確實沒有什麼熱衷的。」

面試完後他就覺得這些問題答案很糟糕,心裡有些隱憂。在回家的路程中,他收到了HR回復:「通過和同事的綜合評測,你的經歷不適合這份工作。」

他有點不甘心,問HR:「為什麼面試沒有通過?」
HR回答:「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乏遠見。」
這一句話點醒了他,深度、廣度、遠見不僅刺醒了他也點醒了我。

分析這幾個問題,其實目的性都很強。問什麼書對你最有影響力,就是觀察你對這本書的理解深度,作為天使投資深度的理解計基本素質。問看不看科幻電影在於對未來的觀察程度。拿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會發現很多問題思考的程度都很淺顯,想到一、兩層後就很難再深入下去。


平常也喜歡看書,也買了不少書,但基本上是白讀,僅僅是記住幾個觀點,沒有深刻了的理解書中的結構體系,知識如果沒有建構成一系統就沒有價值。就如同看書沒有消化,沒有深入思考、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基本上就跟沒有是一樣的。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深度思考決定人生。要理解這句話,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深度?深度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質是深,只了解事物的表面是潛談。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在各領域成績斐然的人物所做得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是一般人望塵莫及。

但深度思考並不是遙不可及,我們通過努力,不斷練習是可以獲得的技能,一旦深度思考成為習慣人生將大為不同。


深度思考需要幾個前提:

1.內心意願
再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做也是無濟於事,內心有者樣的意願才能開啟思考之路。

2.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學的時候,在學校老師逼著學習,回到家家長逼著學。直到長大後才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畢業之後發生的。那些把讀書當成自己事情的人,畢業後更懂得自我學習,這些人通常不會混得太差。深度思考始終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一開始很難深入,但時間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就不難了。

3.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
沒有強烈的興趣與熱情支持,就容易半途而廢,同樣的你在選擇的領域會直接影響你日後的成就。

4.決心
光是想遠遠不夠,沒有決心就會給自己找藉口,我沒時間,工作都累得半死還有心想這個,今天不下決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遲早還是要還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時間不等人。不要自欺欺人,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那是白日夢。上帝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創造環境,二是建立競爭,羚羊時時刻刻想著怎麼跑過獅子,必須有這種決心,否則只會成為獅子的盤中餐。

找到自己深度思考的土壤,還得擁有一套開墾土壤的工具,即有一套深度思考的方法。

深度思考的方法:

1
可繁殖的知識量


知識分為兩類:一種是不可繁殖,一種是可繁殖的,比如秦始皇是哪一年統一六國的,這種知識是不可繁殖的,但像能深度思考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提高思維、進步、讓你變得印象深刻。

不能深度思考的原因就是見識少,知識量累積不夠。現在是訊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產生大量的訊息,但並不是每條訊息都有價值,對於這樣的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別哪些訊息有價值那些沒價值,沒價值的可以不看,重點在於有價值的。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真正的好書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無,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2
思考頻率


針對問題多思考,多想,沒有動腦哪來思考。李小龍曾經也說過這問題,他說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招練了100遍。

好的功夫需要速度、力量、技巧,練就100種功夫每一種都是淺嘗即止,不能實戰,如果把一招練100遍往往可以一招致命。對一個問題若想深刻,一直不斷思考,就會在某領域成就專業。


3
多維度思考

很久以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他們就決定去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是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是一堵牆」。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但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思考過程就像盲人摸象一般,需要努力從多層次,多角度來看大問題。要想多層次思考與自己較勁,不能想到一兩層就不再探究,想到一兩層以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把所有的問題都想通了,按照結構思考邏輯性把各部分串聯一起。

4
細節

有時候我們對問題認識不深,一定程度上是沒有對細節做全盤的掌握,就僅了解了攏統的概念沒有更深入追求。只有追得愈深,事物的本質才會出現,如果不追問就容易以為表象是事物的本質,也就讓自己走進錯誤的認知裡。所以,深入思維是一種態度。

5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中提到金字塔原理是很好表達和思考的方法,在思考,表達的時候為什麼要建構金字塔結構呢?

因為研究顯示人類能夠記住、理解最多的項目是7個,比如:你寫了一篇文章或一場演講,把結論A、B、C、A1、A2、A3,如果一次講出來、寫出來很難讓人理解,如果有超過7個項目可以藉由,歸納推理組成幾組,相同組內的內容按照因果關係、邏輯結構展開,並以此來推出結論。

人的思考過程都是自下而上,然而金字塔原理的觀點,先提出觀點,然後通過歸納和演繹思考來論證。

6
寫作

寫東西是整理絲路最好的方法,把所有思想講出來,寫出來與他人分享能夠變成己的。
在寫作時,會把腦內所儲存的觀點結合在一起,並組合成一個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