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市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市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381|《人才吸鐵石》(2)品牌一致性:雇主品牌與市場品牌的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共計 2,316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雇主品牌的核心來自於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同樣對於品牌行銷的基本,同樣是來自於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可以說,雇主品牌與市場品牌都圍繞在企業品牌的框架下。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邏輯,品牌溝通的流程,同樣可對照到雇主品牌的流程中。更加說明,市場行銷與人力資源有其相同的價值鏈。

Linkedin在《2016年招聘趨勢報告》中提到,41%團隊會與其他部門共同建設雇主品牌,其中與市場行銷部門合作的比例最高,達到43%。

從BMW、滴滴、麗斯卡爾頓、麥當勞、星巴克等企業中的HR部門,都有一項清楚的認知,那就是把公司文化、價值觀和職位行銷給潛在的候選人。

這意味著,因為「雇主品牌」的概念被提出後,HR與市場行銷部門有更多的合作必須要點,兩這是相輔相成的合作網絡。

首先從HR部門的角度來看,在校園徵才的過程中,不只是由人資部門來解說,很多企業都聯合市場行銷部門人員對企業品牌來講解,這種方式除了讓潛在人才可以知道企業的文化與價值,也同時了解企業的產品。

但這邊會出現一個問題,一但在朝聘的過程中,只專注在產品的行銷上,很有可能走向另一種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場產品發布,而掩蓋掉人才招聘的實際效用。

這就點出一個關鍵的問題,該怎麼與潛在人才做「正確的溝通」。而不是讓人們感覺到你是為了推銷而推銷,進而把雇主品牌的價值給稀釋掉。


01行銷模型


通常市場行銷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

品牌認知
考慮
偏好
購買
回購

這是以行銷部門角度來對市場用戶的溝通模式,套用到雇主品牌的行銷概念下,就對比成以下的流程:

雇主品牌認知
考慮職位
申請職位
入職
員工保留

接下來從這五階段來分析階段具體的行為操作:

02認知,排除一切干擾下的抉擇


如果沒聽過某個品牌,往往你最相信的會是裡面的員工,你會覺得,員工所說出來的話,等於雇主品牌的事實,而非眼前所看到的畫面。

換句話說,員工就是公司的代言人

他們就是雇主品牌積累的最佳代言,如果我們要應聘一家企業常會上網找尋曾待過該公司的員工,聽取其觀點。也就是說,雇主品牌的形象,很有可能透過網路而失控。

同樣,擁有正向的事蹟也會被流傳下去,但是最糟糕的是,即便碰到了有人惡意攻擊雇主品牌,我們卻一無所知,甚至是不知道在哪個地方發生的。

所以,一切的發展必須回到源頭,這邊只得源頭分為兩部分:

其一,朝聘說明:人才導入的階段
其二,企業初始:回歸初衷

第一項人才導入時的說明,是為了說明而說明,即便後續有狀況,也無法避免,但是在最初的觀念建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其二,回歸初衷,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會一路順暢下去,即使面臨到外在聲勢,你能做的就是「實事求是」。理解組織存在的理由、使命。

換句話說,要解決一項問題,有時,並不是解決你所看到的問題,因為當下問題本身只是事實。愈聚焦於當下,更有可能陷入無解循環。

唯一打破循環的辦法,就是實事求是,多一些結果導向,少一些價值判斷,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03功能性與情感性的品牌強化


當人們知道有這個雇主品牌時,接下來就是給予你的價值點。在市場行銷的部分,通常會把品牌的收益區分為兩種:功能性、情感性。

所謂的功能性是,你實際可以得到的是什麼,透過這個品牌你獲得什麼樣實質性的問題解決。

對於雇主品牌來講,功能性價值並不可少,例如,你所提供的工作環境、設備與薪資都被視為功能性價值。

從情感面來看,這會包含兩個層次:

其一,社會歸屬感
其二,個人感受

非理性是人類的常態,這也是《動機》這本書中提到,沒有所謂的正確理性獎勵,除非那些獎勵出現在我們理性的情況下。

換句話說,情感的因素遠遠超越於理性驅動力量。基於這樣的原則,你怎麼與你的潛在人才之間,串聯起獨特的關係,就是你能否在雇主品牌的行銷中,佔有領先優勢。

一但情感關係連結後,就會形成一種社會歸屬感,人們會相信他們是屬於某一類人,甚至是產生出獨特的個人情感,也就是優越感。這種關係一但建立酒很難打破。

同樣,回到企業內部,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連結同等重要,因為現有或是離職員工都是雇主品牌的代言人。

從《動機,單純的力量》中解釋道,除了薪酬外還有更內在的驅動,呼應到個人對企業的敬業度,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價值觀」與「使命感」。回推到個人層面的連結,就是在工作本身就是動能,認為工作室有意義,有挑戰性與個人成長的發展一環。

這些潛在的情感因素,都要回歸到最基本的個人價值層面來檢視,是什麼驅動一個人的行為,或是說個人的社會價值、心理需求來連結到企業的給予與環境支持。


04聯盟關係


《聯盟世代》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離職員工俱樂部。離開企業,並不代表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一階段的象徵。但對於企業來說,人才的離開未必是離開,只要有規劃、有規律的發展離職員工的連結網絡,對於企業來講,只有加分沒有減分。

因為離職員工依然有一個身分在,那就是「品牌代言人」,而人們往往更相信這群人,離職員工俱樂部的概念,並不是把所有人聚再一起就好,而是一種雙向的互惠關係。亦即離開了企業,依據期代言與擁護程度來做相互的激勵與共給。

但這邊有一個觀念要釐清,那就是別為了爭取外在福利,而忽略了內在的貢獻。因為企業的業績與獲利,還是取決於內部人才的努力。

05


前面一章強調雇主品牌與市場品牌的差異,但追朔到核心,彼此都是圍繞在同一個框架下,那就是「企業存在的核心價值」。雖然行為與操作方式不同,但是根本的價值觀都是從品牌基因來出發。

進而發展出要吸引保留什麼樣的人才,或是對消費者說明為什麼要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

這也不就說明,雇主品牌的重視,一方面會強化員工對於企業的敬業度,另一方面會更加準確的找到你的目標人才。因此找尋出現有組織中,最有價值的貢獻者,詢問並了解其身上的獨特價值,因為這些個人價值正式企業品牌的DNA。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339|《品牌的技術和藝術》(2):定位精隨,桂氏三角形定位模組



共計 2,4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定位,是行銷最基礎也是最難的部分,一項好的產品或服務,怎麼定位、定位什麼都是最初要思考的層面。可以說,沒有深入人心的定位,你所賣的商品或服務,與其他產品是相同的賣。

《品牌的技術和藝術》在讀到定位的時候,真的消化了許久。因為裡面所提到的定位,不僅僅是基本的定位概念,更是有結構、系統性的定位邏輯。

這套模組被稱為「桂氏三角形定位模組」,說真的一開始讀還不太理解其中的關聯,但打磨了許久後,才真正理解到其中的精華。

《AMAZON行銷經理的獨門銷售祕訣》一開始有提到概念,你賣的不是產品,不是從販賣者的角度來販售,而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回看,我是什麼?

這也是「桂氏三角形定位模組」裡面提到的核心,把這用一句話說就是:「對什麼人?我是什麼?給你什麼?」

這是從定位的角度來看,從你面對的消費族群,我們自身的產品是什麼,以及你帶給你的用戶什麼。

除了從這三個角度來檢視,還從「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傳媒定位」。前面提到的是三種視角的切入,後者是從產品到用戶的過程中,以這三層次來逐一檢視,定位出商品在各階段面對不同人,該怎麼驅動各層定位的聚焦過程。

01產品定位


對什麼人?
這從基本的用戶屬性、居住地、生活習性、價值趨向等,基本的用戶分類。

我是什麼?
你的產品或服務,是屬於哪一種類別?

給用戶什麼?
你的產品最基本的特點。

產品定位的階段,是為了找出你的產品或服務,它的關鍵特點。這個階段必須聚焦,找出你的優勢特點。

如果是大眾量化市場,你區分好類別後直接投入,是無法產生實際效益。因為這缺少了一個認知,那就是你的強項,你的優勢,如果沒有清楚釐清這項,很容易把你產品最獨特的特點,變成跟其他產品同質化的競爭。

《從A到A+》裡面提到卓越企業都有屬於它的「刺蝟原則」分別是:
你組織的價值觀存在的理由?
什麼是你擅長的、你的優勢?
驅動你獲利的引擎是什麼?

這種你擅長、你的優勢,就是你產品對於其他人,或是你支持你持續增長的特點。切勿因為其他人都在往這市場的產品來前進,你也跟著前進,而是需要從自身的特點,以消費市場的潛在需求,從新另開一個特點。

但這種特點,一般的產品很難察覺,或者說沒有這些特點。最多只能從消費者的需求點來做為特點切入。可以說本質上還是趨向市場的顯性需求,這也就難以跟其他產品做區別,即便有只要時間長,這項特點會逐漸被消費者同質化,因為它是一種共同的需求。

02市場定位


對什麼人?
從市場層面切入,就是對於消費者的區隔做出定位。

我是什麼?
這邊的定位是在於,你的用途,也就是功能性價值導向。

給用戶什麼?
讓用戶願意交易的理由,這個特點就是延續前面產品定位的特點來驅動。

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的差別在於,從我們定位到市場定位來看,產品定位的核心在於找出那一項以我們驅動的產品特點。對於市場定位,則是從用戶的層面來區分、定位,以功能性價值來驅動市場的定位。

這邊要從一個角度來切入,就是產品的「利益點」,從產品特點,轉向消費端時,這項特點必須用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它的利益點是什麼,這層面的利益點還可以分為兩層:最基本的層面是,基本利益,也就是我們一般大眾常看到的利益,對消費者來說是功能性價值來驅動;

在上一層,就是「最終利益點」也就是以情感性價值來驅動,很多國際知名品牌,就是以這項最終利益點來做為情感的訴求。

例如,可口可樂,它的最終利益點就是歡樂;
迪士尼樂園的最終利益點也從我們不只是遊樂園,而是帶給人們歡樂的產業;
阿里巴巴的最終利益點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星巴克的最終利益點,是提供一個家與公司的第三個好去處。

另一方面,你對於「使用情境」定位,會連帶影響到市場的定位。李施德林最初是透過消毒腳的消毒水,後來香港腳藥膏,把李施德林的市場給爭奪走。後來是從新定位消費者的使用方式,從消毒腳轉變成消毒口腔中的細菌,並且以社交場合中帶給人們清晰的好口氣,為最終利益點,重新定義出新的市場。

市場定位的核心,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以使用情境做為市場導入。

03傳媒定位


對什麼人?
這邊就是要找尋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除了透過洞察實際出門觀察消費者所忽略的可能,也可以從大數據分系導向新的行為。

我是什麼?
對於消費者來說,我代表什麼意義。

給用戶什麼?
你所給用戶的來自於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共鳴點。

傳媒定位,主要的重點在於,從情感價值為導向,找尋人們內心最需要的心理需求。

從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到傳媒定位,它是一種從理性到感性的過程,你要怎麼吸引消費者,可以從「AIDA模型」,從吸引用戶的吸引過程來找到切入點:

「注意」(Attention)
「興趣」(Interest)
「慾望」(Desire)
「行動」(Action)

以這四個階段,傳媒的定位就是在前面三個。你如何吸引注意、如何喚起興趣,並且激發想要的行為。這三者都必須從「情感性價值」來做為傳媒的定位。

但這種定位要有效,必須是有情境,有共鳴。並且是要以「最終利益點」為出發,但是一項產品只是訴求最終利益點,並不代表一定會有效。如果你現在去賣百科全書,你的最終利益點說,這是人類知識的精華,還是無法讓消費者認同,因為缺少了情境。

也就是說,產品本身與情感性價值的引導,整個過程未必都能打動消費者,而是要從用戶端來看,什麼情況下,才是你真正的需要,這種創造需要的過程,就是為消費者打開新的使用情境。

人們不會知道他們的潛在需求,除非你透過情感導向,找出事物與生活需求的本質,作為情境使用的需求共鳴,才能一步一步引導到對方的生活裡。這個過程中,是對未來未知下所看到的情感引導,接著以功能性特點來作為支持。


總結


從三個層次來定位,不只是更全面性的定位出每個關鍵利益者的需求,並且幫助我們從功能性導向情感性。

可以說,定位,是所有行銷最基本,也可以說是最難的部分。因為你面對的是人,他們永遠會有你出乎意料之外的反饋。

也就是說,即使今天你的定位非常好,時間一久,還是有可能被消費者遺忘,甚至遺棄。

為了確保行銷定位要好,並且能夠持久,你就必須要回到你的團隊,你們的使命、精神與價值是什麼?什麼是你的核心價值觀?因為它們是影響定位的根本,這些是不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