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視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視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305|找出好問題:時間與空間的視角維度



共計 1,174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一代宗師》裡有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是習武之人的境界。好比一個人視野,所達到不同的境界,最終是否把已有的回饋,才是真的悟道。

我們面對小概率事件時,見自己,只能看到與自己有關的事;見天地,會思考這件事情關聯;見眾生,面對這件事,我能做什麼。

其實,一個人的能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我們所見問題的視角,將決定個人的極限。

所以,如何有效並且深入地去找到問題的核心,就牽涉到我們怎麼看一件事情。

培養看問題的層次,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時間、空間。


時間:所有成功,都不是一次性事件


為什麼都要定戰略,願景、使命與價值觀,因為這些事讓我們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檢視現在自己當下所要做的事情。

當我們在看一件事情時,常會有種想法,就是現在投入後,馬上就要獲得結果。如同我們在玩遊戲時,為什麼會不斷吸引我們,其中的因素就包含了在遊戲世界中的任何點擊與行為,都會立即產生相對的回應與反饋。

對於看問題的時間性來講,如果只從短期的得失來看問題,往往會局限住我們能看到的事物。例如,2003年馬斯克開始坐電動車的製造,當時很多人覺得生產一部電動車的成本很高,很難取代現有的交通系統。因為看到電動車的未來以及思考對於電動車成本雖然高,但從最高成本的層面去找出解決方法,最終打造出了特斯拉品牌。

這種思考方式,被稱為「第一性原理」找到事物的核心根本。如果一件事情,把它放在更大的時間框架下,思考這件事情的意義與價值。如同我們今天達成了一項成就,放眼十年後,再回看自己的今天,這件事情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

好比一句話說:「現在的你,是五年前的你決定的。;未來你的模樣,由今天的你所締造的。」

時間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一件事情除了現在,在未來是否會有其他的可能性。


空間:總有早已解決這問題


有時候,不是我們做事情的方法錯了,而是我們做事情的方向錯了。必須要知道一件事,你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已經有人找到方法解決,甚至是成效比我們好。

例如當我們在位一件事情沾沾自喜時,例如,我們比賽得了獎,或者被他人誇讚時,心理會感到高興。與此同時,如果因此而幹覺自己很厲害,這就說明自己的格局太小了。在這世界上的某個角落,跟你同樣身分的人,所獲得的成就更大。

所以,面對問題時從空間的角度,是讓我們跳脫當下的世界,以虛心的心態來從新構思,這件事情的別人會怎麼做。

愛因斯坦曾講過:「試圖用同樣的想法,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就所謂的精神錯亂。」老辦法無法產生新解決方案,創新也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查理盲格提到對於跨領域學習的學習,舊式幫助我們用不同領域的方式,來解決根本問題,同一類型的思維模式,在經歷不同學科的思考模式後,透過觀點、元素與知識結構的不同,反而能讓我們跳脫既有的模型框架。用更大的空間視角來探詢新的可能性。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295|靜思的力量:愈是繁雜,愈要找回那內心的平靜



共計 1,60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很多時候,改變生活的方法,就是改變看待生活的方式。
如同一段音樂,因為有了休止符,更能感受到音樂的共鳴。

有時在繁雜的都市生活久了,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心的富足感漸漸地喪失,最近在《靜思的藝術》書裡理解到,愈是雜亂的生活,愈需要關掉電腦,遠離手機,逃離都市喧囂,好好的冥想沉澱,進入內心世界,找回與自我溝通的休止符。

就如同一張畫,當我們站的太近時候,只會看到畫上一條一條的線,然而,當我們退後才能看清楚整張畫的模樣。

靜思的力量,也就是說回到安靜,把寧靜帶進我們的內心世界,退一步來看世界的方式。因為靜思,能夠讓人們找到真正的方向,從而把這世界看得更清楚。


01視角,決定我們身在何處


書裡提到一個觀點,不是我們去了什麼地方,決定我們身在何處,而是是我們所選擇的視角,決定了我們身處何處。

我們每個人的視角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然而,究竟什麼是視角,有時我們把這概念定義了狹隘,好像去了愈多地方,見了愈多的事物,就愈知道應該怎麼活,知道幸福是什麼?

可是,實際生活卻不是這樣,我們大多數的生活情況,往往都是我們大腦所想像出來的。例如當我們再看一部電影,或是聽一段音樂的時候,當下覺得不好,於是大腦就會出現這些阻擋繼續看下去,或是聽下去的意願。但是當我們用不同視角來看事情時,也許在這些我們主觀認為不好的地方,反而能激發或者讓我們體驗到過去所沒有體驗過的生活體悟。

其實,這也就說明,人們會面臨到最大的困難與障礙就是,無法安靜下來與自己好好相處。

有時候去了很多地方,變成一個拍照打卡的過程,卻忽略了回到家後,好好沉思回想,這趟旅程,所帶來的感覺。

有時看待事物的視角不同,所理解的快樂也不盡同,只有當理解靜思之後,才能夠真正明白快樂的真正意義。就好比不是因為先擁有後才幸福,而是因為先快樂了,才會擁有幸福。


02如何獲得靜思力量


靜思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轉變,只要觀察內心的感受,處處都可以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就好比說謀生和生活,同樣是對生命的持續發展,但是所得到的感覺,卻是相差得很遠。因為謀生,只會想怎麼活得更好,而生活則是為了體驗人生。

可以說,靜思並不意謂著讓我們過著離群所居,與世隔絕的生活,更多的是跟自己的感官近距離的接觸。

也就是說,在繁忙的工作中,適時找出一段時間讓自己放空一下,才能在渾沌不明的世界下,穩住前進的方向。

所以,靜思是旅途生命中的一站,這樣它才會是有生命的休止符,而不只是變成一種習慣。


03混雜世界中,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我們理解靜思的重要以及如何獲取時,接下來就是如何面對壓力的來源。換句話說,如何建立過濾訊息的能力,更是幫助我們專注在那些值得做的事。

當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愈多,相對地,用於處理訊息的時間就愈少,可以說我們在使用科技的同時,卻容易忽略如何好使用這些科技。

那麼怎麼建立起過濾訊息的能力,書中提到可以藉由冥想,幫助自己改善思緒,更有助於提高情商。

這就如《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中提到的「停頓點」的概念,愈是混亂,愈是要停下來,好好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冥想的過程,就是在幫助我們把思緒整理清楚,看到事物的本質,釐清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總結



有時候,當我們擁有了這一切,反而不是最真實的獲得,卻是在我們拋棄了這一切,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何謂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在《請問侯文詠》中就提到這樣的故事,作者在詢問四百多位即將離開人世的人,詢問他們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往往不是沒有賺到更多的錢或者得到更多的名聲地位,而是在於與人際關係上的放不下,或者那些來不及的時光。

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當人愈接近生命的盡頭時,那種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看待世界的態度,都會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如果一個人總是想著我要獲得什麼,可以說這還是一種不成熟的象徵,因為他只想到自己;相對於,如果一個人總想著我能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那麼,這個人未來也不會太差,因為心裡有「我們」。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270|領導平衡性的近距與遠距視角切換


領導力發展中,領導視野,會決定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能否更全面性的做出最適解決之道。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對於華為的管理文化提出一套灰度理論,就是在說明,沒有絕對的黑與白,管理是一種走在這之間的灰色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可以說,卓越領導風格不只有一種,同樣的領導視野,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的距離,都將影響我們的行為與結果。

優秀的領導者善於調整自己的視角。例如,當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除了會在當下尋求有建設性與結構性的解決放案。另一方面,優秀領導者會拉近視角看問題,以及從遠觀視角來看,在這兩點間尋求發現的情況,不斷探詢問題的根源,從最根源的角度出發。

可以說,優秀的領導者,如同具備望遠鏡與顯微鏡,把視角拉近或拉遠審視事情的全面。更具體說,從不同視角會看到不同的結果面,這些結果面會延伸出另一種可能情況。但對於核心的本質卻是不變,因為一切的核心都是圍繞。

但是,當領導者只用一種視角來看就會產生偏誤。如果把鏡頭拉得太近,只關注在特定的細節時,如同見樹,卻不見林;相對於把鏡頭拉得太遠,雖然可以看出整個全局,卻也喪失了部分細微之處。

回歸到我們在實際領導過程中,那些情況是屬於放大與縮小視角。

01視角短淺的誤區


首先,近距離管理者,在面對問題時,他們最先尋求快速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先退一步,思考問題的產生

第二,另外這會傾向於找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讓一些組織限制訊息,只是為了讓事情能夠快速解決。

若沒有廣闊的視角和長期的理念,會嚴重依賴個人直覺和人際關係來解決問題。換句話說,過度的個人化方式,會讓管理者只專注在微不足道的細節上。
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創造問題。



那我們如何改善跳脫邊框,主要可以體現在,當問題產生時常常會被數不清的細節給淹沒。跳脫這個框框,可以從:「總體情況是什麼?什麼事最重要的?」來出發。

針對第二種情況以最近的人找解決,就是你從個人視角看問題時,把「我」的角度放在首位。這時的解決方法是:「更大的目標是什麼?其他人面臨的風險是什麼?」

02宏觀層面的誤區


拉遠鏡頭的領導者,固然可以從大局來決策,但從長遠來看,會有一種思維,那就是你會結合具體情境和內在原理看待事物,把具體事件視為通用模式的案例,而非特殊的、個人化的偶然。

具體來講,就是在整個策畫的過程中,會專注在任務的結果,而過程中的影響都會被視為達到結果的必然因素。

所以,拉遠鏡頭適合高層領導者,但其中也有陷阱。就是在關鍵利益者希望立即看到結果,所以會特別重視細節是否有錯,然後才是支持長期的大局思考。

因此,開闊的視野同時,能否跳脫以終為始的概念,跳脫出策略,從細微點來坦尋可種可能性的延伸發展,這種延伸的發展不一定不是壞事,可能是有助於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細微調整中,看到更大的發展利基。


為什麼會說領導就如同藝術,因為沒有一種標準、規則、或者是既定的準則,能夠準確的說明這就是必然性。所以,優秀領導者的發展重點不是在於二選一,而是能夠學會用不同的鏡頭來看事情。

換句話說,跳脫二元對立的可能,從第三方、第四方等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那麼如何做到多元化的角度審視事情。其中,最大的關鍵來自於領導者的好奇心,只有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抱著還有沒有可能有其他方式來達成目的的想法,就能夠挑脫出既定的框架。更有效的工具,可以是當事情產生時,可以用:「還有其他的可能嗎?」來問自己,或者所有相關利益者,以達到最合適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