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情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情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452|《原則:生活和工作》(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共計 2,56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你知道的世界,跟伊隆·馬斯克、查理·芒格、尼古拉·特斯拉知道的世界,有著不同的解讀,差別就在於,你知道的是「盲維」還是只知道「盲點」。

你怎麼看待自身的缺失,會決定你怎麼達成你的想要。追求想要的路上,出現的種種阻礙,都是自身的缺失所產生的感受。

也就說,追求的路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存在著絕對的正確,或是絕對的錯誤,而是我們心中怎麼看待。

同樣是看待一件事情,這種出發觀點,會由於兩種視角的影響,最終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包含:

原始腦的潛意識「情緒」
個人思維模式的「認知維度」

這兩種牽制因子,會決定一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01一切差異,源自於人


今天要達成一項成果,你交給A,最後做失敗了。同樣一件事情,你交給B,最後做成功。

同樣一件事情,交辦給不同人,必然會出現不同結果,對應到一群人時,也就是組織能力的基礎,組織是否能夠持續性成長,就是源自文化的牽引,加上組織內部的人,這也是《組織能力的楊三角》所提到的核心。

但這有兩個基礎假設:
其一,所有人明確知道,個人乃至組織所追求目標
其二,有能力達成這樣的成就

換言之,如果所有人對於「真理」的定義有所差異,每個人腦中的原始腦就會激起自我防衛機制,最基本的反應,也就是「情緒」上的呈現。

另一種無法達成預設結果的原因,也就是能力無法達到。例如說,當我們追求心中的「真理」時,如果沒有能力達到,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只會是隔著一條河,看著目標,卻永遠也無法達到岸的彼端。

要能夠覺察出,是否有能力達到真理。就取決於第二視角的牽引,亦即「認知維度」。

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組織能夠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成長瓶頸,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連續性發展,就是「人」的差異,這種差異,又來自對「真理」共同認識,以及組織的綜合覺察力。


02人之差異是「情緒」的反應


要解決上述的兩個議題,就需求從兩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對於「真理」追求的理解
第二階段:決定過程的「影響因子」

這兩階段,都包含了情緒牽引,以及認知維度上的覺察,當這些階段從新體驗後,就會理解到,要達成「正確的失敗」,都只是心態上的一種選擇,也就是「開放」。

決策的過程中,人與電腦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會有「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判斷,更是一種非理性的決定。往往很多決策,也就是因為情緒所影響,但不是說情緒就不好,而是在情緒背後,你是否知道「情緒」的效果。

它可以是一種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能否辨識出力量的正向與否,就是你對於追求「真理」的三個提問:

你想要什麼
事實是什麼
你該怎麼做

這三問題,第一,是找出你的核心動能,以及確認自己現有的能力狀態,另一方面怎麼達成。但是,對於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你會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該做。

這是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而達到目標,卻不會只有一條路徑。換言之,你能否正視自己,就成了你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正視自己的關鍵指標,在於你怎麼看待你的「弱項」。


03一切都是最好安排


如果你請愛因斯坦去打籃球,這時你發現怎麼打,就是沒辦法做得好,這時你可以再弱項上持續加強,或者是換個位置,但你會知道,如果在另外一個領域上,反而能夠成就他。

對於「弱項」的判斷,通常性的反應就是,否認事實,這是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因為這直接衝突到對方的真理世界,從而喚起原始腦的情緒,即便你說什麼,也都無法讓對方接受到,因為這時的溝通,只是過眼雲煙。

第二種層次的面對,是接受「弱項」並把它轉換成「強項」,然而,這也是追求平均數,最大的盲區。

《終結平庸》書中就探討到一件事實,追求樣樣都及格的結果,就是把社會打造成你我都相同的世界,就難以看到突破性的契機。

人類的強項,也就在於,每個人都擁有它獨特的特質所在,激發這種內在潛能,就是在協助人們認知到,「弱項」並不是絕對指標,而是「方向」。

只有在對的領域上發光,才能真正展現個人間的差異。但在從,知道自己的「弱項」上,有一個非常難跨越的鴻溝,也就是「接受」。

如果沒有辦法突破這一層心理,即便知道可以在哪個方向做,還是會在「弱項」展現時,心中自我防衛機制,喚起內在情緒的反抗。

面對潛意識的反抗,回歸到自身的視角,當一項「弱項」不再被定義為「弱項」時,才是生物持續進化的動力來源。因為各種基因上的突變,都是賦予生命面對不同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換言之,當「弱項」不再認為是「弱項」時,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追求「真理」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完美只是達成目標的助力。


04差距,來自維度世界


第一階段重視的,是個人對於「真理」的解讀中,如何面對過程中的「情緒化」事件的選擇。

第二階段,則是當你從,接受情緒化後,就是在理性化的選擇下,決定人與人差異的第二制約因素,也就是「思維認知。」

人會有盲點,不知道都還只是一個點,但真正決定成功與否,更大的差距來自於,你具備多少的「思維認知」,這種思維認知的基礎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決定你在做選擇時,你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決定。《窮查理寶典》就提到,查理‧芒格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的合夥,就在於他知道各種「思維模式」在這種領域中,都會有他的底層認知,例如,經濟學,是從「看不見的手」;數學的基底來自「幾何學」;生物學則是從「自然選擇」。

每一領域中的底層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找出第一性原理,就是幫助我們在選擇中,增加一個世界觀。

往往決策失誤,就是因為「認知世界」的缺乏,在選擇的過程中,讓選擇成本與效率的損失高於多為認知的選擇下。

另一種基礎假設是,當一個人選擇上,都是源自出發視角,也就個人過往的經驗來看,但這種侷限性非常大,因為個人認知來源,是由感官來取得,也就是五感來理解,從而獲得經驗。

這也就會陷入以經驗為事實的選擇,在這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就會因你選擇時,所牽涉到的連結,所產生偏誤。換言之,經驗下,選擇的準確性,會由於選擇聯結網的大小,影響到它的真實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傳記經歷的時候,往往更看重大企業、大政府,大歷史。因為他所牽涉的網絡更高,決策準確度也相對提高。

然而,更高效率的認知選擇,則會聚焦於「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持續失敗的原因,就是從只從經驗獲取的認知模式,來做為決策依據;相對於,一個人用多維度的思維模組,所做出的成功度,是兩種世界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失敗,也就體現在,是否知道他的「盲維」,而不會只知道「盲點」。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394|《生活槓桿》(1)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所有落後退步的產生,都因為你只做你能力所及的事情


共計 3,125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世界的美好,不由外界來定義,一切,全憑自己的相信。標準,是限制我們看到美好的可能;情緒,是侷限我們能看到多廣的世界;平衡,從來都是由前面兩者的突破與看見而有所不同。

你所認為的可能,也許,是未來某一天你的事實,一切由你怎麼看待。

這世上最珍貴的物品,實屬於「時間」這一物,你無法恆良量、無法觀察,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及走向衰亡。

但,你仍然可以把你的精力與能量投入在值得的地方,這邊所謂的「值得」是是以你現在的能力,獲取到最有效率的產出,而不是在那些低產值的結果上,或者說是毫無成果的事情上。

然而,評斷如果有了標準,是否侷限在你未來的發展上,其實,在評斷的背後,是能否看見你可能的未來。這未來,不是單一絕對,而是順時的平衡。

以最簡單概念來說,工作與生活之間,你如果要界定出明確的標準,那可以跟你說,你還是洗洗睡吧。明確劃分彼此只會給自己徒增給自己精力上的損耗,愈是想分開,你愈只會感到愈失落。

真正成功的人士知道,工作與生活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只界定生活是人生,那麼你在工作時就絕對只會以「做到」事情來處理,永遠不想著如何「做好」。

而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做自己想做的,卻忽略了一件根本的事實,你所想的絕對會因為你以「標準」,產生與你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01要有美好世界,從「情緒」體察開始


很多時候並非是我們時間不夠,說到底是你對你未來沒有希望。所以才會想透過「時間管理」來產生對自我的希望提升,但這一切卻都只是美麗的謊言。

時間管理這一詞,如果僅從字面意思來看,會認為時間可以管理,但事實的真相是,時間本身就是不可管理的,你唯一能夠管理的是你的人生。

而絕大多數時間管理的議題,卻都只從時間上下手,卻忽略了一項根本性的問題,如果時間管理是人生管理,那麼人生管理中真正的管理因素,就是「情緒管理」。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時間管理要做好,你更應該知道要先管理好你自己的情緒。

在情緒管理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我不知道、我意識到、我做到。

我不知道:意味著很多時候我們並非是自己的情緒主宰著,當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心情馬上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從而感受到不同的感覺。而這個階段是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控制,自己卻毫無察覺。

我意識到:在這個階段,你會查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但很多時候卻還是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我做到:這階段是不僅是意識到,還能夠做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然而,情緒管理真的對時間管理這麼重要嗎?如果情緒管理不好,是不是也能夠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其實在情緒管理中的根本,是知道自己情緒的所在位置,當你能夠意識到情緒的時候,等於你已經有自控力可以找回自己的主控權。

因為時間管理中所提到的技術,例如: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的四象限、吃青蛙的時間管理法等,它們的背後都是要先理解目前的現狀,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在判斷的時候,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那麼判斷多半會失誤。這又會衍伸出一個議題。人本來就是非理性的,如果要強加理性在自我身上,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就會做好時間管理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人類喪失理性時,我們的大腦會趨向使用最原始的本能,趨向安全,而且這時候你所有的判斷都只能從最原始的本能來出發,可以說這時你是喪失人這物種的存在。


02被別人超越,因為你的成長度不如人


除了情緒本身會影響,我們看到未來希望的可能,還有一項關鍵,就是你內心的標準把你的未來給抹去。最基本的就是工作與生活間的分離,如果你真的想把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的話,這等於把自己推向無盡的深淵裡。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性,來自於我們怎麼看待這兩者的關聯性,如果你認為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或是為了生活而放棄掉工作,這兩種都想法都會有但卻沒有意識到,那些在各領域達到頂尖的人士,他們對待工作與生活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工作與生活是沒有辦法平衡的。」

但是,並不會因為沒有辦法平衡,就放棄了某一項,而是在這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動態的均衡。如同鐘擺在搖擺中,只會在某一點平流一下的時間,接著又馬上擺動到另一點。

這對於我們來說,要想要達成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均衡,你要做的就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如果真的要把工作與生活明顯的區分開,認為兩者存在著明顯的壁壘,那可以說,你還是先洗洗睡了,因為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太多的動力。你只會想做到,卻不會思考怎麼做到好。

相對於,享受工作與生活之間的人,他們都清楚地意識到,沒有絕對的分隔界線,只有我們願不願意去把每一次的事情給座做好做滿。讓人們可以感受到所謂的自由,其實是自己內心裡先擁有自由的想法,你才會感受到自由。’

如同不懂得享受在其中,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只會是負擔,或是壓力。最終使你的情緒被任何一點事情干擾,就會吵得不要不要的。

然而,還會有一種情況是,即使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區分,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卻還是無法達到想要的成果,唯一的答案,你所用的方法跟別人不同。


03你以為你很努力,但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


造十萬支箭,跟借十萬支箭,兩者所達成結果是相同,但是方法卻明顯有差,一個是造,一個是借,這也就是精英跟一般人差別。

這世界,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有所謂的20/80定理,在財富分配、工作效益等。這也就意味著,決定你能否成功,就在於做那些關鍵的行為。為了要聚焦在這些行為上,你必須思考,究竟是什麼限制住自己。

答案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付出愈多,你所得到的回報就會愈高。但這種想法,很有可能讓你陷入在低效行為上,無從脫離。

換句話說,你要想成為一領域的頂尖人士,你就必須要思考,究竟要聚焦在什麼樣的行為結果,才能夠換來所謂用20%的力量,獲得80%的成果。

如果僅憑藉著努力,未必會讓你成功,要想成功,還必須要找到那個方法。這也是槓桿定理的最基本概念。

可以說,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有絕大部分是可以用更輕鬆簡單的方式來完成。只是當下的你還找不到更好的解決之道。於是一直陷入在過往的循環之中。

比如說,很多傑出的企業家都知道,「時間」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事物,相對於普通經營者來說,他們只會認為「錢」才是最重要。

就也是因為想法上的不同,前者在做事情時,都會思考,該怎麼花錢來節省時間。相對於後者來說,他們會思考,怎麼用花時間來賺錢。

然而,絕大多數成功的人都理解,成功不是因為賺了多少錢,而是透過我們的方式,來提升更高的效率,以幫助你節省時間。

很多人對於時間的概念往往很模糊,就是因為它沒辦法衡量,就因為這樣,所以一般人才會更聚焦在可具體化的「錢」還作為衡量的指標。

換言之,如果你想要用那20%的精力來換取80%成果,你就必須思考,如何讓時間的效率最大化,而不是用時間在賺錢,而是效率問題。

有的人投資100元就可以獲得1萬元的回報,有的則是100+1元,同樣時間單位下,你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已經有人在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達成目標,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可以說,這世界上所有的進步都來自於,那些聚焦槓桿效率的人的,就是透過行動讓世界來配合他們,而並非自己配合世界。

所有的規則並非牢不可破,重要的是你內心的那道牆。


04祝福,是因為相信


你希望對你的未來獻上什麼樣的祝福,或者說你希望你要在未來看到什麼樣的自己。一切從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你在學習、別人在耍廢;你在鍛鍊,別人在吃吃喝喝。

「後悔」跟「希望」這兩個詞之間都是用同樣的眼光在看一件事情,只是「後悔」是只能看到過去,「希望」是看到未來。

絕大多數的人容易回憶,卻很少去思考未來。過去永遠只是一段,而未來永遠都有著無限的可能,兩者差異在於你的眼光與格局,是放在哪一段。

對未來的希望絕非是一點、一時、一刻的想到,它必須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才有實現的可能。

美好的未來,從來都不是別人給予,而是相信了才能看見。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358|《從天而降的四十億債務》(1)希望,屬於持續跑下去的你



共計 2,57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當你不夠強,你連一個機會都沒有。當你抱怨別人現實、社會無情,當別人對你滿不在乎,說明你的能力還太差。因此,想要贏得人格尊嚴,和修改各種鳥規則,你只要做一件事:鑽研自己的專業,讓自己的技術愈來愈優異。只要你敢,再大的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負債40億日圓,一直被國稅局與銀行追款。
接手企業沒有像樣的標準與人才。
承受的壓力已讓身心不甘負荷。

人生有過這樣的經歷,通常有兩種選擇,一種直接放棄,宣布企業破產。但是,還有另一種選擇,繼續接手下去經營,扭轉這一切的僵局。


01有種壓力連心靈雞湯也沒效


在作者父親過世後,突然接手社長職位,也放棄之前任職的職務。回到父親所經營的企業,但當開始接手後,看到帳務才發現,公司負債已達40億,這意味著,即使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如果不賺到超過利息的錢,這筆債務會一直不斷的增長下去。

為了挽救企業,必須跟國稅局、銀行不斷說明現在的情況,即使用苦情牌也無用,因為他們已經看過太多類似企業,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忍耐力,很快就會被查封企業,或是被提高利息。

作者一邊不斷應付債務的說明以換取時間,此外,還必須面臨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企業內部的運營現況。

作者經營的企業是他父親一手創立的居酒屋餐飲集團,但是在集團內部,卻沒有太多的正職員工,只有兩位店長要,卻有三十幾家店,對於集團內部理解的,只有一位正職行政,其餘都是兼職人員。

其中一原因在於,幾年前資深兩位高管一起離職,到外面開啟同樣的事業,並且把這邊的店長與資深廚師都一併挖了過去,導致現在人員水平始終停留在低點。

此外,即便有人在運作,但在每家店的人員服務沒有相對應的品質,例如,有次到店裡視察,發現廚師在跟顧客喝酒,另一次是在上班時,員工在宿舍裡打麻將只等到有顧客來時才開始。

然而,現在面對一個難題,如果用強硬的手段來制止員工,必然會出現不做離職的可能,其中有一次就出現這種情況,導致該店當天沒有賺進任何財務收益,進一步加深財務上的虧損。


對於經營者來說,這種壓力下,即便是心靈雞湯,也無法產生效用。其中有一段就寫道,有次與稅務局的人會談後,被那種壓力逼到失去意識,當清醒時,那時在車站月台,發現快跌進鐵軌,一種連身體都想逃離這種情緒壓力,

其實看到這裡真的會體會到,生命的經歷,你以為的高峰,也許只是別人的平地,沒有體會過,真的就只是一串文字的敘述,但真正懂得人這種感受的人,會知道,這條路上並不孤單。

有時,即便有了這樣的運氣,可以承接到這樣的債務,這樣的內憂外患,這種壓力大到連身體健康都已經發出訊號。還是會有人選擇逃避,把這一切當作是為什麼會是我的感覺。但是,你別忘了,每當你獲得高興、快樂的同時,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是我這種感受嗎?」

有的人只會享受快樂的同時,當面對壓力卻只會選擇逃避一切,或者用憤怒、悲情來換取自身感覺良好。但其實這一切都只是證明你沒有能力,更準確來說,你太廢。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所提到,這個世界非常功利,但,在功利的背後,揭露了真正的遊戲規則:「當你不夠強,連一個機會都沒有。」

憑什麼你想要的,你就一定可以獲得,因為沒有人的人生遠永都是快樂、幸福。但是,你永遠有能力選擇,你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

面對這一連串的壓力,一直讓他堅持下去,就是幾段關鍵字:「黑夜過去總會迎來曙光。」、「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所有成功,都有相同的特質與價值觀,堅持,只是基本功,缺少了,你也走不遠。

追逐功利的旅途中,永遠不會只屬於跑得最快的那些人,而是一直不斷跑下去。但更現實的是,比你還強的人,跑的比你還要更勤奮,更賣力。

因為你的每次怠惰,都是別人超越你的瞬間。


02轉機,最壞的可能性


在文中開始出現轉機的時刻,是開始「假如最糟糕的情況出現會是什麼時?」

如果破產後會產生什麼樣結果?
如果結束後,有要以什麼為生?
這些債務又開怎麼解決?

面對壓力,將它轉換成文字,寫下讓自己清楚地意識到,即便到了最深的谷底,你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從這之後,作者開始一連串的改變,因為內心已經擁有了底牌,接下來要做˙就是為自己設定目標。

給自己五年的時間,不管當時是好是壞,如果沒有改善就申請破產。於是開始製作這1827天的日曆。

當所有的數字都在不斷的增長時,只有一項數字是不斷下降,那就是倒數的日期。

這種做法也讓作者開始聚焦,找尋出為了讓再造企業,不能僅是治標,還需要治本,面就是敘述如何解決這些事情。

沒有見過谷底,每當你下跌時,就會一直不斷膠著於眼前的困境,然而,一切以最壞的打算來出發,當你碰到任何事情在眼前時,你心裡已經知道,現在的情況已經算是好了。

如同心理學上的錨定效應,這個錨定的標準,則是由你來決定,為什麼碰到同樣的事情,有些人反應會很大,有些人情緒起伏卻很小,就是因為見識的格局視野不同,對於人生的錨定反應點也就有所不同。

但是,即便理解、知道錨定,做最壞打算,那又如何,為什麼需要?為什麼不是往正向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表現上快樂的人,內心未必真實感到快樂;同樣,外表沒什麼反應,內因卻有著不同的顫抖。人的思考,本身就是受到情緒所影響,也就是非理性情感為主。但是有些人即便是受到情緒影響,還是能快速回歸理智,這就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是當你看到一件事情時,即使當下你會受到氛圍的影響,你很快又會回復到原有的理智。這種能力的背後,就是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你對生命毛定點的格局視野。

如果思考角度小,錨定點的範圍淺,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換句話說,你會因為別人說什麼而影響你的行為。

真正的成熟,其實就是來自於你的見識格局達到一定的廣度與深度,讓你知道,即便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地方、文化、價值,或這背後的邏輯資訊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即便你無從得知準確的結果,但是你卻能準確知道,什麼才是好的選擇。

有過四十億債務的人,與沒有過的人,所看到的世界,也是天差地遠。但是,當裡從中理解一個人是怎麼面對,抉擇,與一路上碰到的風風雨雨,這些關鍵性的決擇,就是一種新的錨定,讓你開拓出新的生命視角,不會只是從井底看天的感覺。

人的生命只能經歷過一次,它都是獨一無二的角色。但透過別人的視角與體悟,你會一次又一次推翻你的世界,從塑你對生命的看法。

當你發現時,你就會知道,生命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因為每條路,都有它的不可複製性。而那些創造出生命希望的人,往往都是屬於堅持跑下去的人,因為時間可讓很多東西產生變化,它也可以創造奇蹟。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275|如何建立孩子在情緒上的自我覺察力


如果有天孩子在公園裡的盪鞦韆搖著搖著,一不小心,身體重心放得太前面,讓孩子跌倒在地上,接著開始無止盡的哭泣。這時你是父母,在一旁看到了這樣的情況,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立刻跟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哭,趕快站起來。」
第二,另一種是:「剛才從鞦韆上跌下來,是不是很痛,很可怕,有那裡還會痛。」

前面是站在我們的立場,而後者,則是站在孩子來引導。其實,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我們除了講述有效的內容,還包括了情緒的引導,二者缺一不可。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碰到不如順自己意的時候,就會出現大吵大鬧的情緒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只用簡單的話語來跟孩子溝通,例如,星星、月亮、車車、房子、床等這些都是一些簡單的名詞,這就意味著,當孩子碰到一些形容詞時,例如,難過、沮喪、生氣等很難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

所以,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當下的感受,是屬於哪一種情緒反應,例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導致孩子沒辦法喝,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的情緒,問說:「現在牛奶打翻了,就沒辦法喝,爸爸知道你是不小心的,現在沒牛奶喝了,心理是不是很難過。」

我們要試著讓孩子意識到,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因為情緒的感受不像具體的事物能夠清楚表達。也就是說一些抽象的形容詞時,例如,你要聽話、要乖一點等,必須要用明確具體的行為表述,讓孩子清楚知道,原來哪一些行為是乖,哪一些是不乖,只有當孩子能夠自己辨別出時,才能夠產生對人事物的敏銳與關懷。

另一種是,當孩子很生氣時,我們一直跟孩子說:「生什麼氣,以後不帶你出來玩。」這情況就是一種指責,要求。這沒有以理解、傾聽的角度來關心孩子的情緒,同樣,會讓孩子成年後,也容易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有效的做法是說:「爸爸知道你不能買玩具,所以,現在才會那麼生氣、委屈。」當我們能夠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時,孩子的情緒才會下降。

所以,在情緒還沒有恢復正常的時候,我們講再多的道理都是沒用的。同樣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都必須以平等的視角來溝通,先理解對方目前的感受,說出他目前的情緒,當情緒受到認同與被理解時,我們才能夠跟孩子說,這件事情你覺得如何?

這就身為父母我們就如同鏡子般,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理解自己現在情緒,最後讓孩子自己想出如何解決可以更好。一步一步帶著孩子理解當下情緒,引導出讓孩子能夠自我覺察情緒,協助孩子建立更好的情緒覺察力。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244【思維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精力


吳淡如在《不生氣的技術》,有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說不讓自己輕易地陷入到某種負面情緒中並非是某些人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種刻意的選擇和自我掌控的能力。

可以說,一個人的情緒,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你覺得好還是不好?情緒本身沒有對錯,真正重要的是,當面對這些情緒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也許一時的情緒失控,可能導致我們誤會了對方。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是這麼敘述。大明下班回家已經疲憊不堪,他只想吃口熱飯趕緊睡覺。但5歲的兒子小明怯生生地走過來問他:

「爸爸,你工作一小時賺多少錢?」

大明強壓住不高興:「你問這個幹什麼?快去玩吧。」

小明堅持說「我就是想知道嗎!」

「好吧,我一小時只能賺30元。」

「爸爸,那你能借我10元錢嗎?」

大明有點煩躁,他讓小明趕緊自己玩玩就洗澡睡覺了,不要在纏爸爸了,他很累,想休息一會。小明一臉無奈的回到自己房間去了。

過了一會,大明覺得自己對兒子的態度有點過頭,於是趕緊拿了10元錢給兒子。

小明很開心地接過錢,從自己的被子下面拿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鈔。

大明一下子生氣的發火了,責備的問說:「你不是有錢嗎,幹嘛還要錢?」

「剛才…….我還差10塊錢,爸爸」,小男孩怯生生地回答:「這裡有30塊錢,爸爸,我可以買你一個小時,你陪我玩好嗎?」

有時,時間珍貴,但對於正在快速成長的孩子們來說,時間何嘗不珍貴?

而對於愈小的孩子,需要你的關注和陪伴就愈多,所有試圖期望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多陪伴孩子的我們,所陪伴孩子最珍貴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自己的情商,最終的意義在於有技巧地管控情感,不受其控制,以保持積極正面的精力,並最終為全情投入服務。

積極的情感能夠為我們的經歷提供動力,我們能夠更自信,更有自我控制力,更好的人際溝通,更好地理解他人而消極的情感則相反,代價高且效率低。

所以,為了發揮出最佳的精力水平,我們必須學會去調動出積極、愉悅的情感,並學習面對和處理因為威脅或缺乏而滋生恐懼、沮喪,悲傷和憤怒的負面情緒。

要管理好我們的情緒精力,不讓負面情感和情緒在無形中消耗我們寶貴的精力,這裡有幾條實際的建議。


情緒 管理 思維 認知
共計 2,869字| 閱讀時間 4分鐘


01從小事開始,保持清醒


我們的負面情緒狀態幾乎無處不在 - 一句咒罵的言語,一個發洩憤怒的動作,一個抱怨的思維角度。

引領我們走向了情緒消耗的惡性循環的從來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全都是我們條件反射般,不知不覺間的思維、言語和行為 。

所以,我們能做以及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意識到這些小動作的存在,從每一件小事開始,保持清醒,在能及時冷靜的時刻提醒自己冷靜下來。


02力所能及地創造一些小的積極情緒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體驗了一個積極的互動,那麼你腦中一個完全不同的反應會被激活。積極的交流會促進身體產生一種激素,讓你感受到愉悅,增加你的交流協作和信任他人的能力,並且拓寬你的思維與行動。

但是,糟糕的時刻總是大於美好的時刻,我們至少需要三到五個積極的互動才能抵消一個消極互動帶來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今天陷入了一個負面的情緒狀態中,那麼你至少需要3-5個積極正面的小行為才能讓你的心情恢復到中性狀態。

所以,僅僅只是意識到自己條件反射般的負面情緒製造時刻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創造一些積極的情緒時候來幫助我們打破負面情緒的循環。

好在,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正面能量的東西通常都很普通,只需要我們行動起來就可以做到。

比如,出門前和伴侶進行一次小溫馨的互動,對同事今天的打扮說兩句好聽的話,在天氣好的時候外出散步,和要好的朋友通個話,在她需要的時候送上的關心,這些小小的姿態足以為我們創造抵消負能量或是開啟正面情緒循環的突破口。

所以,不管此刻我們的情緒有多糟糕,我們還是可以有意識地選擇用稍微更積極的態度對待下一場交談。

如果我們這麼做了,有可能我們接下來一整天的的互動都有因此而得到改善。


03讓每一次互動都有意義


積極的人際關係會促進精力的再生。所以維繫好身邊的關係,讓每一次互動都有意義,這種互動帶來的情感能給予我們優質的精力力量。

但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問題並不是在生活中缺乏情感關係,而是對情感關係的有意識投入太少。

如果我們與身邊的人尤其是親密的人之間,關係只是流於表面,你從不去創造一些有質量的相處時間,從不去在意生活中的小確幸和小細節,那麼我們與外界的聯繫只會變得越來越淡薄。

以至於出現雞湯文中的場景「當你拿起電話想要打給別人的時候,翻看了一遍通訊錄卻並不知道要打給誰」。

一段溫馨的親子關係、一段感情濃度更高的戀情、一段更緊密的友情,從來都是小事堆積的細水長流,並不需要電視劇裡那樣聲勢浩大的表演。

所以,花一點心思,去留意身邊的人,而不要只是把精力浪費在條件反射的憤怒上。

我們需要持續地保持自我意識與自我練習,去成為我們自己注意力的主人,讓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為自己創造更多具有持續性且正向循環的價值。而不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04做你喜歡的事情


《精力管理》裡作者說,在過去的十年中,讓我們去驚訝又失望的事是 -- 大部分人做事幾乎極少擁有喜悅的情緒,也無法從中獲得情感的滋潤。

我們常常問客戶,他們在生活中是否經常有愉悅或者深刻滿足的感覺。最常見的回答是極少。

所以,思考一下,在我們的無限循環的每一個168小時中,我們是否有幾個小時是留給自己的真正喜歡之事的專注時間?我們是否有幾個小時是感受到徹底放鬆的?是否有那麼一兩項能帶給我們十足的滿足感與安全感的活動?

我們往往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讓自己不快的負面情緒上,無論是深陷其中還是努力克服和減少它們的影響,卻很少去留意到,一件讓我們感到滿足的事情能為我們創造多少正向的快樂的情緒。

而這樣的「快樂」情緒不僅僅只是抵消負面情緒造成的損耗,它們事實上能增加我們一天精力指數的基數總量。就像鍛煉你的肌肉能提高你的整體新陳答謝總量一樣。

所以,想一想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情究竟有什麼?

無論是唱歌,跳舞,瑜伽,讀書,寫作,跑步,音樂,畫畫,還是其他,撥出一些時間來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你會發現,它能給你很多很多的能量。


05保持60%-80%的積極


每當說起我們做點什麼而不做點什麼的時候,總有人物極必反。尤其是關於情緒。搞不好有人就誤以為我們完全不該生氣,每天都要開心。一發現自己條件反射地生氣了之後,就開始責備自己。

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盲目的積極和長期的消極會對我們造成差不多程度的損耗。所以,盡我們的努力保持去保持60%-80%的積極足矣。

因為會感到憤怒悲傷,並在其中不斷掙扎,這才是人類。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讓掌控躁動的情緒產生,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整理好它們,這便是我們可以且應該去獲得的智慧。


結語


情緒管理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心法,那就是不要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因為當對方處在無法以理智的方式面對時,我們所說的都將無法傳遞到對方的理性中樞。

《部落領導學》中計探討到,人類的情緒處在獸性狀態時,就是新皮層的訊息無法與爬蟲腦連結,最終導致訊息無法達到新皮層接受外界理性。

情緒就如同雙面刃,可以是你的阻力來源,也可以是你前進的動力。一切源自於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