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3,42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
《翻滾吧,阿信》裡有台詞,非常能打動人:「不光是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也是替那些曾經有夢想了人努力。」因為相信,讓一代又一代人,付出的極大的努力與犧牲,把這份信念,持續的接力下去。
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因為有一群人的努力,對於未來有不同看法,走上了新的高度。正是那個當時不起眼的高度,讓人類文明有了新的里程。
然而,這一切並非一帆風順。所以要成功,就需要學會在冷眼和嘲笑中,始終,依然保持一顆孩子般的初心與毫無保留的熱愛,進化,這個時代。
01會被笑是因為,人們總是看不到未來
1884年,一位奧地利人,用一張圖紙和一輪盤,描繪出美國電力可走近千家萬戶,而絕非只是一種服務供工業。
但兩分鐘不到,卻被當時最有科學權威的愛迪生當場撕毀。所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胡言亂語,這個人就是尼古拉特斯拉,那個輪盤,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交流發電機,那張被撕毀的圖紙正式如今220V民用電力的最早藍圖。
1886年,在那個唯一交通工具是馬車的年代,一台噴著火,行動速度比馬車還慢的機器出現在慕尼黑的街頭,馬車店老闆嘲笑發明者買不起馬。
路人用石頭丟這個震耳欲聾的機器,當地交通法也已驚擾行人為由,禁止這個東西上路。正是這個當時連馬車都跑不過的機器,卻載著人類跑向不曾想像過的未來,這個機器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汽車。
1903年北卡羅萊納上空出現一個怪物,發明者聲稱他能像鳥一樣飛翔,但是在起飛不到60秒,這個怪物掉落,最終發明者成了媒體口中的騙子,眾人的笑柄,但是那個怪物,卻是人類史上第一架飛機。
如果不能被當時的人所理解,你需要在冷眼和嘲笑中生存下去。因為我們知道,所做的事情,是對社會,對這世界有所價值的事情,即便人們看不到,我們也會知道,未來就在眼前。
02改變世界,總是相信
開創一家火箭公司,並計畫把人類送上火星,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是很困難或是沒有企業可以做到,但有人就以一家民間企業的力量,做到的這件事情。
如果伊隆·馬斯克當時造火箭、生產電動車的時候,一定會有人說不可能,只要內心也這麼想,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特斯拉、SpaceX。
開創一個時代,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計畫,或者是百分之百的把握,而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是值得我們用盡一生去努力嘗試。
這並不能保證,成功就會馬上地降臨,沒有被嘲笑過的夢想,都只能算是在妳的舒適圈內所作的調整而已。
如果不把目標放大到「十倍」的標準,目標的驅動力也就會截然不同。
《經營者養成筆記》提到UNIQLO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創造高峰,就是知道,目標的設定標準,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
達到一百萬營業收入,跟一千萬的營業收入,拚的不是說哪個流程在做好,或是改善精進,而是把過往整個流程打掉,從新以新的模式才能支持這樣的行為。
可是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你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問題的根本性在於,我們只用了單一領域的視角在解決同樣的問題。
03多元模型下的第一性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提到價值型投資之所以能夠看到投資項目的價值性,因為他們從基本模型來檢視這一切,就是所謂的「多元模型思維」。
那麼什麼多元模型。
如果有人常說那不可能,那個不行,正也是以單一領域的角度來看到事情未來性,卻忽略的那種可能性只是未來的單一基礎認知。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有一項科學上的新發現,不僅是標誌了人類文明的躍進,也是我們對這世界的理解有了更身準確的認識。
多元模型的論證過程,就是在找尋人類發展脈絡中的關鍵原裡,讓我們能夠更準確的對未知世界的詮釋。
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提出重力波的存在。但當時卻沒有人能夠證實這項假設是正確的,直到後人於2016年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距離上,觀察兩個黑洞合併的過程中,探測到重力波的存在。
這個實驗上的證實,不僅是開啟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形成「統一場論」好比是人類找出一個更好的公式來解釋這世界的起源。
換言之,如果要你把人類文明從古至今的成就,用一張紙寫下,那麼在不同領域中都,都會有它的最基本原理:
哲學:原子論
數學:幾何學
生物學:自然選擇
經濟學:看不見的手
政治學:人生而平等
各領域的基本認知,就是建構出我們現在世界發展的脈絡。
04現象即規律
基礎物理是探究這世界一切開端的初始,自從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不斷的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究竟是怎麼?
什麼形塑了我們所在的世界,為了探究這一切,一代一代人花費了無數的歲月,只為了解答出一個完美的定理,以用來解釋我們所認知的一切萬物。
電影《Interstellar》中人類即將面臨到存亡危機,最後破解了那道無法解決的公式,讓人類有了新的技術創新。
這種情境就如同,艾薩克‧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讓當把當年混雜無章的各種現象,用簡單的數學公式解釋了這一切。這種認知的上重塑,讓人們理解到,任何現象的存在,都必然存在的可以解釋的方式。
這麼說從人類三大問題的角度來看:
我是誰?
從何而來?
將去哪裡?
三種問題,讓人們相信可以從中找出所謂「人類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最終的本質,生命的意涵,以及我們的未來。
05找尋源頭
對於粒子物理學來說,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就等同於實現了希格斯場存,也就間接證實「希格斯機制」是相符。
如果你在一個由樂高所組成的世界裡,所有基本粒子就是「樂高」,你可以拆開成為一塊又一塊的樂高積木,也可以組合成一個樂高體。
這種追溯源頭,找出萬物的最基本物質的概念,在古希臘的自然哲學裡,把這些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質稱為「原子」。也就是著名的「原子論」的學說。
原子論的概念,由西元前5世紀的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世界萬物的組成,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原子所組成。
如果當時只停留在這樣的理論中,沒有在進一步探究真實性,就無法發掘出原子裡還可以在拆分成電子、質子、中子,質子與中子則是由下夸克上夸克所結合而成。
這種發現也已經把粒子理論模型化,並且在這理論中也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性,這不僅讓粒子模型的理論被證實可行,也可以在暗物質領域上有了新的視角來應證。
06暗物質的新維度
希格斯場的存在,就如同一個海浪,當我們對這個海賦予能量時,所產生的波浪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讓我們理解到「質量」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當一個賦予能量的一方,進入到希格斯場的時候,就會逐漸的降低速度,能量遵守不滅定律,這些原本該保持的速度能量,就會被轉化為質量的出現,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我們能夠看見的一切物質,只佔宇宙5%,其餘的68%暗能量與27%暗物質。暗能量的基礎假設是,這宇宙正在加速的膨脹,以這一論點的假設,就是基於當我們要加速前進時,都必須要在某種媒介物上施加力量,所以,當我們觀測到各星系之間正在不斷的被拉大距離,這代表有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正在推動的這項機制,也就被稱為「暗能量」。
暗物質則是由於觀測家透過觀察星系時,發現所傳送的光跟它的質量並不相符,以及透過運轉速度所需要的重力量,跟他所需的質量都有一段差異,而那種看不到的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也進一步讓我們可以對「暗物質」的理解有新的方式,因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會和弱交互粒子作用,形成「暗物質」。
這種假設最終成為一種新的觀察宇宙的基本型態,對於新宇宙的見解以及,對於新物理學派有新的假設依據。
07維度擴增
這也可以說,我們身處的維度讓我們無法察覺,或者說是只是觀測到點,如同二維生物看三維生物的差異性。但是每一次對宇宙的理解,都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提升。
牛頓的力學,造就了火箭動力、航天飛機的可行性;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理解,讓我們掌握了核能的技術,甚至到核聚變。
物理學的每一次進展,都是對虛無,雜亂無章的想像,有了清晰的解釋,正式因為相信才有能讓人類文明有了新的高度。
即便理論不是完美,都是進步的動力,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讓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解釋。
人生的旅程,如同試探就宇宙的真相,還沒有到達終點前,都可以不斷探究各種可能性。
這一切源自你所相信的價值,這才會使你驅動想要的未來,然而,只停留於單領域的公式來解釋宏大的宇宙觀,如同一維生物想要探究十一維度的世界,也就會無法想像。
同樣,沒有一條公式能夠解釋成功,但唯一的那一條,都有著共通的特徵性,追朔源頭,本質上就是在趨近真相的過程。
當你理解了物理學的基本,以及粒子物理學對世界的貢獻,等同於打開了你的新維度視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