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內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內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295|靜思的力量:愈是繁雜,愈要找回那內心的平靜



共計 1,605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很多時候,改變生活的方法,就是改變看待生活的方式。
如同一段音樂,因為有了休止符,更能感受到音樂的共鳴。

有時在繁雜的都市生活久了,會清楚地感覺到,內心的富足感漸漸地喪失,最近在《靜思的藝術》書裡理解到,愈是雜亂的生活,愈需要關掉電腦,遠離手機,逃離都市喧囂,好好的冥想沉澱,進入內心世界,找回與自我溝通的休止符。

就如同一張畫,當我們站的太近時候,只會看到畫上一條一條的線,然而,當我們退後才能看清楚整張畫的模樣。

靜思的力量,也就是說回到安靜,把寧靜帶進我們的內心世界,退一步來看世界的方式。因為靜思,能夠讓人們找到真正的方向,從而把這世界看得更清楚。


01視角,決定我們身在何處


書裡提到一個觀點,不是我們去了什麼地方,決定我們身在何處,而是是我們所選擇的視角,決定了我們身處何處。

我們每個人的視角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量,然而,究竟什麼是視角,有時我們把這概念定義了狹隘,好像去了愈多地方,見了愈多的事物,就愈知道應該怎麼活,知道幸福是什麼?

可是,實際生活卻不是這樣,我們大多數的生活情況,往往都是我們大腦所想像出來的。例如當我們再看一部電影,或是聽一段音樂的時候,當下覺得不好,於是大腦就會出現這些阻擋繼續看下去,或是聽下去的意願。但是當我們用不同視角來看事情時,也許在這些我們主觀認為不好的地方,反而能激發或者讓我們體驗到過去所沒有體驗過的生活體悟。

其實,這也就說明,人們會面臨到最大的困難與障礙就是,無法安靜下來與自己好好相處。

有時候去了很多地方,變成一個拍照打卡的過程,卻忽略了回到家後,好好沉思回想,這趟旅程,所帶來的感覺。

有時看待事物的視角不同,所理解的快樂也不盡同,只有當理解靜思之後,才能夠真正明白快樂的真正意義。就好比不是因為先擁有後才幸福,而是因為先快樂了,才會擁有幸福。


02如何獲得靜思力量


靜思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轉變,只要觀察內心的感受,處處都可以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就好比說謀生和生活,同樣是對生命的持續發展,但是所得到的感覺,卻是相差得很遠。因為謀生,只會想怎麼活得更好,而生活則是為了體驗人生。

可以說,靜思並不意謂著讓我們過著離群所居,與世隔絕的生活,更多的是跟自己的感官近距離的接觸。

也就是說,在繁忙的工作中,適時找出一段時間讓自己放空一下,才能在渾沌不明的世界下,穩住前進的方向。

所以,靜思是旅途生命中的一站,這樣它才會是有生命的休止符,而不只是變成一種習慣。


03混雜世界中,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我們理解靜思的重要以及如何獲取時,接下來就是如何面對壓力的來源。換句話說,如何建立過濾訊息的能力,更是幫助我們專注在那些值得做的事。

當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愈多,相對地,用於處理訊息的時間就愈少,可以說我們在使用科技的同時,卻容易忽略如何好使用這些科技。

那麼怎麼建立起過濾訊息的能力,書中提到可以藉由冥想,幫助自己改善思緒,更有助於提高情商。

這就如《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中提到的「停頓點」的概念,愈是混亂,愈是要停下來,好好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冥想的過程,就是在幫助我們把思緒整理清楚,看到事物的本質,釐清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總結



有時候,當我們擁有了這一切,反而不是最真實的獲得,卻是在我們拋棄了這一切,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何謂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在《請問侯文詠》中就提到這樣的故事,作者在詢問四百多位即將離開人世的人,詢問他們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往往不是沒有賺到更多的錢或者得到更多的名聲地位,而是在於與人際關係上的放不下,或者那些來不及的時光。

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當人愈接近生命的盡頭時,那種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看待世界的態度,都會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如果一個人總是想著我要獲得什麼,可以說這還是一種不成熟的象徵,因為他只想到自己;相對於,如果一個人總想著我能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那麼,這個人未來也不會太差,因為心裡有「我們」。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267|面對內心的那道高牆,心智成熟者所擁有的心態


前陣子在電影《逆轉人生》中看到一段話說:「或許我們在心中築起的高牆,不是為了要把誰擋在外面,而是想知道誰會想盡辦法把牆敲下。」

有時築起的高牆,並不是為了要擋住什麼,而是等待一個人,打破這道高牆,讓我們被看到另一種可能。

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都會有一個真實的訴求,但這些意識在大腦層層篩選後,找出一個符合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的自己。

從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中,由本我的意識形態,轉換成為超我的過程。

這種被壓抑的潛意識中,就如同被高牆所擋住的本我,無法被外界所發現。也就說,這種壓抑久了,就會產生消極、憤怒的心理,如果沒有適當的釋放,當高牆倒下時,就容易爆發激烈的人格情緒。

這一點最容易觀察的人就是剛出生的嬰兒,當所產生出來的情緒狀態,就是最本我的象徵,因為那時沒有任何高牆,直接由最內心的感覺來引導行為,已達成自我的需求與想要。

我們可以發現,人類這些潛在的慾望或憤怒,是每個人都會有,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緒,本身並不會構成問題。

所以,會產生問題的關鍵,來自於我們是否面對這種情緒,也就是我們內心中那一道高牆。

是否因不願承受,所以消極處理事情所造成的痛苦,還是視而不見,產生排斥的心理狀態,這些情緒與心理因素都將導致內心產生疾病。

在《科學人雜誌》中有篇文章說明「神經患者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當與外界發生矛盾時,神經患者最常把這種錯誤歸咎於旁人。」

如果更確切來講,當一件事情的發展沒有如當初所設想的那樣,就會出現兩種情緒反應,一種是向外找原因;另一種則是向內找原因。

那些心智成熟的人會往內探究,是因為自己哪裡沒有處理好,把事情的責任歸咎於自己,承擔起來。

但問題是,為什們有些人能夠心智成熟,有些則不是?

在心理學治療患者的過程中,會先讓患者建立起自信心,接著醫生在給予相應的建議,來逐步消除人格缺失的根源。

所以說,信心的建立,最基礎的來源,是源自於原生家庭,在患者年幼時期被父母的關愛程度有的直接關係。因為年幼時期缺乏家庭父母的關愛,更容易導致內心性格上的缺失,而愛就是喚起患者的心智成熟度,也因為真正擁有愛的人,心靈將會不斷的成長。

其實,我們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積累一定程度的壓抑與情緒。這無形之中形成了一道高牆。但是,如果不去正面面對這些情緒,會逐漸讓自己的高牆愈築愈高,直到有一天高牆倒下時,內在本我的情緒將產生另一種情緒人格。然而,這個過程好比龍應台在《目送》所寫的「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接納,意味著抗拒惰性,成為力量的使者,當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內在的高牆,換得而來的是心靈上的激勵與成熟。

心靈上的成長與成熟達到一定程度,會開始把這些能量感染給其他人,在鐵達尼號沈船時,為什麼要先讓婦女小孩先走,不光只是保護弱者,還有另一個意涵就是生命延續的意義。假如今天是別的物種,就很難看到這樣的情況。

打破高牆,讓我們看見自己,看見另一種可能。就如同一段好的婚姻,是讓彼此成長和進步的,而不是一方需要另一方,因為不斷注入關愛,才能延續讓高牆逐步瓦解,這就是彼此成熟的開始。

等一個人打破我們的高牆,也就意味著,在過程中雙方是能夠不斷成長的,當一個人停止了步伐,心的距離也就逐漸拉開,最終因心智的成熟度不同而產生偏離。

回歸到心智層面,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度,取決於我們是否有信心面對壓抑的情緒。而一切的解決根本,來自於我們是否擁有愛的能力,這種愛的能力可以是一種信心,相信的力量,從而影響我們面對外在事物的發生,產生足夠的心智成熟度來面對。進而打破自己的高牆,或者他人的高牆。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249【思維認知】內心的強大來自於清晰的目標導向


之前在龍應台的《目送》裡講道印象深刻:「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不管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即使生活在艱難,都要挺住。
有時內心強大的人,不管任何困難都能鉛錘不朽。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就了人群裡的某一部分人,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生活著。

他們共通的特質又是什麼。

沒有目標,智慧就會喪失,也就無從判別什麼是正確的。就像一句話所講的:「如果你不知道要把船航向哪裡,那麼任何方向吹過來的風,都是逆風。」

可以發現,那些內心強大的人,他們背後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目標。
知道,這些事情的背後是為了自己未來準備。也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干擾。

之前聽到創業家有分為兩種:一種是找出最好、最正確的商業模式後再出發執行;第二種則是先有套理論,在用整個創業的過程它是對的。

這兩種思維代表前者是屬於資源型導向,根據現有的資源設定目標,後者則是憑空設定目標,在用整個過程逐步實踐。

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是屬於後者,因為目標導向,更能接近內心最真的直覺反應。

最近看到由柯爾德‧吉仁澤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到一個概念,人們在面對複雜情況作出判斷的時候,很多他們自以為掌握的常識、知識,其實並不完備。特別是這些知識沒有經過意識地梳理,也就是我們的直覺反應。這種無意識的直覺往往更具有智慧,也是讓人類能夠不斷進步發展的其中一項關鍵認知,並且能夠把這些複雜化為簡單化的概念。

所以內心強大,也就是理解知道、直覺性、性統化思維建構出整體的系統。

相反的,內心強大反面,並不是內心的虛弱,而是迷茫。

一時的迷茫,也許更能清楚我們所在的位置,並且重新定位。
但長久的迷茫,就如同慢性病一步步侵襲著自己。

換句話講,人的脆弱,來自於無事可做的擔憂、恐慌,從人類社會的角度,如果一個人長久處在孤立狀態,就容易被外面的野獸所襲擊,所以才會不斷地追求群眾認同,以相信自己是屬於這一社群、部落的人。

相對,當我們找到真正的那些目標,即使外界的紛紛擾擾,也無法抑制達到目標的動力。

當我們常用,樂觀、堅強、獨立等詞在描述一個人時。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這些背後的最根本原因,來自於目標的驅使,並且能夠透過有效的行動,來逐步達成想像的共同體。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自我成長】如何讓內心強大的8步驟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

未來,我們沒有辦法準確知道會發生什麼,可能現在所擁有的能力,馬上被別的事務所替代。面對這麼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在身活中如何準備,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在職場上我們總是關注各種硬技能,但有時,除了硬技能之外,軟實力也是職場必備項目。

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演講中提到,自己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自信,因為出身學術家庭,她曾認為演員是浮誇的職業。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她花了許多的時間尋找自己成為演員的理由。

這一段影片的一開始告訴我們:「我成為一位好演員是有原因的,我喜愛我的職業,而不僅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原因,而是因為這是最好的原因。」

對於自己的不自信,她選擇了接納,度過了自我否定與懷疑的過程,成為一位內心強大的人。

然而,我們要如何做到內心強大?

1
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是內心強大的第一步


大多數的人對你「好不好」的標準,不是看你這個人到底怎麼樣,而是取決於你做的事情對他們是否有利。

例如,有位同事請你幫忙,別人會在心裡記住你為對方解決了問題:又或者,小時候你的父母親戚誇獎你聽話,是因為你讓他們放心,做了他們希望你做的事情。

如果總是把自己的心情寄託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上,那就會受限於人的想法。

內心強大的人,從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他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出成就。

目標堅定又能適時的調整。對於自己的夢想和信念能夠目光如炬般的堅持,但又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也能適當地做出調整。

2
世界屬於
適應變化的人


有時候看病不一定要找老醫生,有些時候中年醫生會更好,因為他們掌握了新技術,與時代同步連結

對於適應能力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 學習能力
  • 心理抗壓能力
  • 社交能力


你在哪方面欠缺,就去針對這方面做調整,提升相關技能,同時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世界快速的變化,能否成功適應。在於當你所能承受的痛苦能力愈強,你對個人能力就愈有自信,也就更能做出積極的個人改變。


3
時間與精力有限
別浪費在不可控的事情上


抱怨、憂慮、空想都不能解決問題,它們只會浪費你的精力。

相反的,如果把精力都投入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當事情超出預期發展時,你也不至於被打的措手不及,例如,好好地把身上的項目完成協助他人。

接受任何「意料之外」的事情,然後盡力影響非控制之外的其他人。

擅長記憶但又能擅長忘記。對於能給自己帶來所有利益的,能夠清楚記住,對於記憶中的垃圾或糟糕的記憶能及時清理。

4
別試圖取悅每個人


你一生中,最多只能經營好150人的關係。

也許你的社群朋友不只這些數字,也許你還為同事對你的一句評論緊張無比,或許你放棄了一個安靜的晚上去赴一個無聊的聚會。

然而,讓每個人都滿意,只會耗盡你的精力,讓你忘記最初的目的。

做出一些可能會冒犯其他人的決定需要勇氣,但是會活得更有價值,而這就需要有你自己的底線與原則。明確知道你所重視的價值觀,然後盡全力去捍衛它們。

謹慎小心但有能無拘無束。對於自己身上的事物能夠細心謹慎地處理,但又能區分輕重緩急,不必事事躬親。

5
犯錯不可怕
可怕的是掩蓋錯誤


每一個所犯下的錯誤都是你成長的機會。放下所謂的驕傲,謙虛地反思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吸取經驗與教訓,避免一次又一次的犯錯。

善於觀察但又能感於犯錯,善於觀察別人犯下的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但又不會讓自己犯下錯誤,從而導致不前。


6
與自己競爭


企業內同間辦公室中,有的同事升職了,一個朋友正在談論他最近取得的成就。只是,忌妒只會讓人把原本放在努力奮鬥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阻礙你實現目標。

寫下對成功的定義。當你明確知道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忌妒他人取得的成功,而會全心投入於個人目標中。人一生中一定要記住,別人的光芒並不會讓你黯淡失色。

博覽群書但有能虛懷若谷。即使自己已經博古通今,達到汗牛充棟,但對於知識還是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永不滿足。


7
一個人獨處
有時是解藥


對一些人來說,獨處是非常可怕的,人們總是習慣把時間用於各式各樣的事情,讓自己感覺很忙。

然而,給自己一點時間獨處,卻是替自己打造一個強大心理的機會。

每天至少抽出10分鐘的時間,避開那些讓你分心的事物,好好整理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並替未來制定目標。

低調沉穩有能活躍氛圍。對於需要處理的突發事情,能保持冷靜鎮定,但有可以在大家玩樂的時候成為大家的開心果。

8
付出與回報
從來都不是正比


我們總覺得,付出與回報必須成正比,否則就是這個世界對不起我們。但守株待兔,並不見得就是好策略。

事實上,你更應該關注需要付出的部分,而非理所當然認為你應該獲得什麼。不管你覺得這世界是否公平,你身上都有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東西。

無私待人又能自私待己。在幫助他人時,能夠不遺餘力,但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時候,又能合法合理地自私。




最後,做到真正的內心強大。都源自於我們內心的想法,當我們想法變了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就如同一句話所說的:「想法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

所有的結果,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思維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