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意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意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498|《第8個習慣》(1)卓越與平庸,最大區別在於「意識到有選擇權」


共計 2,840 字 | 閱讀時間 4 分鐘

你知道,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邁出的那一步,如同從安全感環繞的舒適區中,邁向成長區,這時會有恐慌、不舒服、感覺不愉快,但這些都只是「結果」。因為在面對不熟悉的環境,你還是有能力去影響你的行為,也讓你自己相信,你可以做到。

這也是卓越與平庸間,最大的區別,因為卓越者在邁出那一步時,已經人「意識」到自己擁有「選擇權」。

如同神木之所以被稱作神木,在於神木的種子落在泥土時,就已經決定要成為神木。所以即便環境在寒冷,即便周遭多麼的寂靜,都不斷的堅持下去,因為種子已經選擇成為神木,過程的一切只是為了點綴出他是神木的資格。


01「選擇權」來自覺察


不論環境有多麼的艱困,你都有「選擇權」,看到更美好的未來,與此同時,你也可以選擇用另一種光點來看待。例如,例如尤努斯在孟加拉大學教經濟學的期間,發現自己所教的與所學的,跟自己走出校外後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這時內心有兩種選擇:一種決定理解問題做出改變,第二種,面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說,得過且過的生活下去。

尤努斯選擇了前者,追尋著內良知來去思考,於是就詢問當地一些製作竹椅的人們,才了解到,製作這一張精緻的竹椅,最後只能獲得2每分的美元,因為銀行不借錢給這些窮人,於是只能向高利貸借錢來買材料製作,在通過這些竹子商來轉賣,最後只能拿到這些錢。

於是尤努斯去找尋同樣情況的42人,才發現解決這樣的問題只需要借給他們27美金,就能獲得更高的製作費用,以及免去被借高利貸的壓榨。

後來向許多銀行詢問,能否開出小額借貸給這群人,卻被銀行已他們是窮人為由,認對這些窮人沒有辦法確定能否還錢,即便還錢了,放大到全國範圍來執行,又可能會遇到其他地區的窮人不還錢。



最後尤努斯自己開設了專為窮人所設置的小額借款銀行,窮人不僅借到錢,賺到比原本更高的收入,更是有信用的還款。最後在2006年尤努斯獲得貝爾和平獎,並且說出「貧窮,應該屬於博物館,不屬於文明世界。」在此期間更不斷依據這樣的信念行動著。

擁有「選擇權」看似簡單,卻反而是人們常忽略的概念,往往我們會以為「沒有選擇」但事實正好相反,任何事情的發生,不必然是我們內心所想像的,更多的是你內心如何看待。好比,回到家裡,看到孩子在牆上到處亂塗鴉,這時你有幾個選擇,一種責罵孩子塗鴉,一種欣賞孩子塗鴉的成果,又或者軟硬兼施。

這意味著,遇到一件事情,你不會只有一種解決的方式,你的內心還是擁有著「選擇權」,能夠做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一切的改變來自於,你是否「意識」到。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190【運營傳播】無意識下的引導


有過痛苦,才懂得世間之苦;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牽掛,才能了無牽掛。因為真正體會過,才能理解世人的苦。

在燈紅柳綠的絢爛場所,你為什麼買醉?你又為了什麼而堅持?那個一直讓你放不下的回憶,在心中盤旋了多久。曾有過的瘋狂、偏執與堅持,當我們洗盡鉛華後,所剩下的純粹,就只為期盼另一種的旋律。

如同帕格尼尼的音樂,有著惡魔一般的技巧,快速滑音、左手播弦,以及極具戲劇的強弱運弓。當所有高超技巧同時應用在一首樂曲中,這種感受,將會變成一種純粹的感動。透過音樂的純粹,可以不用像浮士德一樣出賣靈魂,就能找到那最真的感動。

如何透過人腦的潛意識,讓回憶的旋律烙印在心,或者說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使我們走向所不知道的知道。

行銷 意識 運營 傳播
共 1,993字 | 閱讀時間 3 分鐘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偶然聽到一首沒聽過的歌,跟著哼了幾下,然後忘了。過一段時間,又聽到了,覺得好像在哪聽過。這時如果有人和你說,他也在聽這首歌。你可能就會去上網搜尋一下歌名,看看是誰唱的,然後可能就喜歡上了這首歌。

我們是意識不到自己為什麼會做某件事。這是因為,我們從感覺到認知分為三個階段: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


  • 潛意識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
  • 前意識,是我們還模模糊糊的時候。
  • 意識就是我們明確的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


例如音樂傳播中用這三個階段解釋。

潛意識階段,你聽到一段陌生旋律,哼了幾句。你沒意識到,但你的行為已經產生了。前意識階段,你已經有了模糊的意識,再聽到的時候,有點兒熟悉,但不知道在哪聽過。意識形成的階段,你已經想要找這首歌了,你需要知道它是誰唱的。

這個原理也可以應用在運營上面。因為人們剛觸陌生信息時,往往是無意識的。如果信息一直留在潛意識裡,不能進入前意識,就很難形成印象。運營的時候,要想讓用戶主動意識到自己需要產品,在用戶沒意識到的時候就要施加影響。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從影響潛意識,到喚醒前意識,再到形成意識,是需要引導的。你要在潛意識施加影響,強化用戶的心理訴求,引導用戶意識到自己確實需要這個產品。

那怎麼才能引導用戶呢?這裡介紹三種方法。

第一種,製造不適感


生活中,總有一些讓人不滿意的事情,你要發現這些不合理的事情,把它放大,讓人們意識到,習慣這些不合理,後果會是多麼可怕。

例如,有個洗手液的廣告說:「細菌不可怕,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才可怕。」這個廣告從潛意識的角度來說,大家都怕孩子被細菌感染,所以就採取一些措施,盡量不讓孩子在外面玩,但沒意識到這樣做有什麼後果。

從前意識的角度來看,孩子不接觸大自然,玩的就不暢快,童年就不完整不快樂,但沒有意識到有什麼解決方式。最後,廣告讓你意識到,原因是以前的洗手液殺菌效果不徹底,你需要更換家裡的洗手液了。

在我們的常規意識裡,洗手液殺菌和孩子成長沒什麼必然聯繫,家長也不會因為孩子玩的痛不痛快有什麼不適的感覺。但把這兩者聯繫起來之後,就會讓用戶有不舒服的感覺。於是他就會主動意識到,自己需要這個洗手液。有了這個洗衣液,才能緩解心理上的不舒服。

第二種,捕捉避開功能描述


很多產品喜歡不斷的提示用戶,我的產品功能如何強大,用戶量如何大,但轉化效果不一定就好。因為這種明確的需求,就是在和你的競爭對手搶市場,大家面對的用戶都一樣,競爭肯定很激烈。所以有時候我們要避開對產品的直接描述。

有個教育廣告是這樣的:「我們總覺得光明近了,卻不知道夜路還要走多久。」
這個廣告的潛意識是說,即使沒有光,走夜路的我早已經習慣。

前意識是說,我被動的接受黑暗,是因為不知道哪裡有光。然後你就會意識到,意識到自己走過那麼長的夜路,是因為缺乏學習,沒有把學習當作信仰。所以,要繼續學習,至於學什麼,就由你的意識決定了。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減少了競爭,不直接描述自己的產品,而且讓無意識人群,有了意識,吸引了那些非目標用戶的關注。

第三種,製造直覺反差


一般運營的時候,我們都習慣給用戶一個場景,告訴他產品在這時候有什麼作用。而高手更善於製造直覺反差。他們往往先會說在什麼情況下,你不需要產品。

比如,有個SUV的廣告:「晚上想和朋友放鬆下,遍地找不到停車位。即使有個週末,活動半徑也在三公里內。大多數情況下,你或許未必需要一輛這麼專業的城市SUV。但下週六,草原的草綠了。更優越的生活,來自關鍵時刻的專業表現。」

這裡沒有直接說在什麼情境下,產品有不可替代的功效。而是先描述在什麼情況下,你不需要它。然後讓你自己意識到:草原的草綠了。

潛台詞是:有了它,就可以和家人共度更美好的時光了。因為這裡的需求是你自己的渴望,所以就能有效進入你的意識。


結語


在賣藥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的要有多好的功效,真正重要的是,你為這個要創造了什麼樣的疾病。

如同溝通、談判、說服的過程中,必須要先挖個洞,才知道怎麼去填補。創造需求,滿足需求,是運營的核心思維,才能透過體驗、反差與無意識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