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興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興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263|你,是否欠自己一個勇敢


對於面對一件新事物時,人們常會出現兩種反應,一種是感興趣;另一種是不感興趣。往往前者人對生命擁有更多元豐富的人生,而後者則是會因為缺乏不斷對外界擁有興趣,最終所有可以改變自己生命的事情,一件又一件的流失,最終只能沉浸後悔之中。

當你不斷提醒自己用感興趣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到,即使是一次的迷路,走偏了行程,又或者做的事情不如我們所想像時。那些只是個結果,真正重要的是過程中,我們可能因為一次的迷路走偏了行程,但卻在鄉間原野上,看到一棵樹、一朵花、或者一條古老的鄉間小巷,都讓我們體驗因為意外所產生的驚喜感。

然而,用不感興趣的眼光來看待這世界時,往往會因為走偏,而有所糾結抱怨,最終與許許多多美好的景色差肩而過。

01感興趣的意義

如果你看小孩在音樂器材時,因為看到自己動了一下手指,讓樂器發出了聲音,這就足以讓孩子感到呵呵大笑。這時你會發現到,孩子玩樂器並不是說要達到音樂界的大師才碰樂器,而是在這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體驗,透過與樂器的接觸所產生對音樂的感受,讓孩子不斷探索不同按鍵所發出聲音的組合。過程帶來了樂趣,並不是想達到結果本身。

換句話說,會對外界事物感興趣的人,並不會因為結果而感到失望,而是因為在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即便不是實體收益,卻也會帶給內心無比的豐碩。

這裡就已把一件事情做成功與做失敗為例。

當感興趣人面對一件事情的成功以及失敗,通常會呈現出兩種反應,前者是因為投入過程中,因為冒險而成功得到了收穫;相對於面臨到失敗的情況,業會以愉快歡樂的心情去面對,因為過程中所獲得的可能是對人生生命中寶貴的智慧。


我們人生活在這世上,有時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有時是來自外界的,而有時,是來自於內在的心理。誰有無法把握面臨到各種況狀時,我們能有十足的信心能夠面對或解決。

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還有一項不同於其他物種的認知,那就是希望。

就像是在《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點影中,其中幾段最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被房東趕出來,只能和孩子到地鐵站的公共廁所裡過夜,而父親則是用他的背抵住廁所的門,然後哄孩子睡覺。

可是,就也因為這樣的情境,讓電影說出了一段著名的話語:「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像要些什麼,就得努力去爭取。」

生命、希望,意義與成功,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的,也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屬於每個人各自的定義。但這些定義背後,都會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與價值,那就是努力。也許不一定會成功,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差異僅在於我們是否開始。這也讓我想起棉花糖在《欠一個勇敢》的一段歌詞:「不想和別人一樣,就要更努力去闖。滿頭的大汗,我在追趕,很喘但是我會趕上。」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79【思維認知】你還把興趣當工作嗎?


未來最缺的人才,就是享受自己工作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苦哈哈地工作。然後,目的就是為了賺夠去旅行的錢。這是特別要命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讓你永遠痛苦下去。

一個人一定要學會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當中,快樂的去享受它。然而,我們要怎麼沉浸在工作中?

如果從個人層面來看,容易成為考量依據在於有沒有興趣,可是當我們把一個興趣輕易拿來當做事業或工作來做,便必然沒有樂趣可言。

就例如,吃盡天下美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每當看到美食節目的主持人要不停地吃那麼多東西還需露出愉悅的神情,我就知道吃東西這事若當做事業也未必幸福;

品嘗美酒可以說是常人所盼之美事,但看在品酒師時,非甘泉不飲,辛辣葷腥都不能食,為的只是保留一條舌頭的靈敏,這背後的辛苦,我們一般人哪裡知道。



1
興趣如何變噩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把興趣當事業會變成噩夢?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興趣」其實不是你真正的興趣。

人們都會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追求夢想。但問題是,說這句話的時候,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怎麼做。只有當建立在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興趣」,才是真正的、夢想級別的「興趣」。

這就好像,初戀愛得死去活來的多,但真正結婚的少。等到第三次戀愛、第四次戀愛了以後,才能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與什麼樣的人共度一生。

所以,在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前,有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獲得充分的自我認知,搞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喜歡」。

很多人,像是剛出學校的學生,或者沒清楚理解這兩個步驟,或者無視第一步,想直接進入第二步,接著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選擇困難症。這背後的癥結就在於:

他以為自己應該做感「興趣」的事,其實他應該做的是「有益認知」的事。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當工作做,要非常謹慎。但是在選擇一件幫助你提升自我認知的事情,就沒有太多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選擇上,只要踏實去做,不管做什麼都是對的。

這就像自行車和汽車都能幫助我們到達終點一樣,什麼車都一樣都能跑,重要的是到達終點。甚至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未必哪個交通工具就一定快。

例如,傳統行業總會想轉型成互聯網企業。但是,我們真的去看世界一些大公司的財報。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數據:星巴克,傳統行業中它在美國運營的利潤是22.3%,而互聯網行業的英特爾的利潤是20.58%。 在實際數據先比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利潤率趨近相同。

再往下看,不管是任何行業,到了一定的階段,其中優秀者的市值、營收、利潤率都會趨同。

如果我們把事情當做認知工具,但做好事,不問前程,最後發現大家的終點都一樣。


2
創造自我認知


那麼,怎麼判斷一件事有沒有在加強你的自我認知呢?

一條簡單邏輯是,你看看你做的事有沒有加強他人對你的認知。

這個世界上凡是能夠形成他人認知的事物,不管我們自己主觀上覺得好還是不好,有價值還是沒價值,但客觀上一定有價值。

例如蜀後主劉禪,都說他昏庸,但細看其過程,23歲即位,固守一隅,在朝有權臣諸葛亮,在外有強敵環伺,又身居客地,卻是三國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長達41年,而且國家滅亡了以後還能善終。

在此種情況下,劉禪還能形成「昏庸」的強認知,背後就必有他的過人之處。


3
時間的回報


關於自我認知建立的另外一個真相是:它需要時間。

如果說時間就代表財富,而每項工作都代表著一種投資項目,而我們所選擇的工作,也就代表著我們投資的項目,我們把一天八、九小時用在工作,就是一種投資,如果在工作時沒能創造而外價值,不能舉一反三,同樣的職位,面對不同的人,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這些結果在時間的放大下就會愈來愈明顯。

我們的人生階段是讀小學,6年。其次是讀大學,4年。所以基本我們就是每五年就可以翻一個人生篇章。但是在做某一件事,付出一兩年辛苦,卻見不到產出,我們便很懷疑所做事情的方向。

認知建立的時間不宜太長,如果等到七老八十終於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大概也只好「朝聞道,夕可死」了。

也不宜太短太著急,否則很容易陷入「做了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喜歡又換了一個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快又發現自己不喜歡」的死循環中。


4
如何把握這種節奏呢?


通過不斷地檢視和反省是最好的思路。
厲害的人與一般人的差異就在於,犯錯種類的多寡,有人一職在同一個錯誤下,但有的人卻能在經歷一次錯誤後,就能不再犯錯。


未來,不管事做什麼,選擇一件幫助你提升自我認知的事情,只要踏實的去做,都會是對的。其次是在判斷有沒有加強自我認知?可以看你做的事情有沒有加強他人對你的認知。

所以,做什麼都可以,都會是一種修行,可以說成功的方式千萬種,別人成功的方式我們未必要走。如同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認真做,結果都會是一樣的。當人們對你的認知愈來愈清楚時,也就代表你已走在屬於你的旅途中。

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

57【自我成長】為什麼你的生活那麼無趣?




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
那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先來了解一下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看看下面這幅圖,你覺得哪一個多邊形最有趣?哪一個最讓你愉悅?



這是英國心理學家丹尼爾·伯萊因關於有趣的一個實驗。實驗中出現的多邊形沒有任何的特定意義,由計算機按照不同的複雜程度隨機生成,越往後面,複雜度越高。

伯萊因發現,大部分人的「最有趣」選項在第三排中,這一組複雜程度讓人一眼看不懂,從而產生各種聯想。

但是當選擇「最讓你愉悅的一個」的時候,情況卻有所改變,大部分人選擇了第一排,最簡單的這幾個。

實驗有個清晰的結論:

有趣是一種和不確定相關很高的情緒;
愉悅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很高的情緒;

有趣和愉悅,是兩個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緒。

當一個事情複雜、新奇和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有趣;
而當一個事情簡單、穩定和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愉悅。

愉悅的事情,不一定有趣,而有趣的事情,不一定會愉悅。
就如同創業有趣,而公務員愉悅。


好生活=愉悅+有趣

你有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人?

有人總是去新餐廳、點新菜,嘗試更多口味。而有些人喜歡去老店面,點上家常菜,吃的安安穩穩。比如旅遊,有人喜歡探險,去窮山惡水異國他鄉;有人喜歡休閒,往水清沙幼舒適恬靜。

前者有趣,後者愉悅。

1
我們的生活也有這兩部分


我們滿身疲憊的關上電腦,完成一項有價值的工作;
我們在街上遇到熟悉的老同學;
我們待在老家的老房子裡曬太陽;
我們與家人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
我們在春節擠上擁擠的火車回家……

這些事情可一點都不有趣,但是讓我們心跳放慢,血壓降低,內心寧靜。它們溫暖、簡單、安全,帶給我們幸福與愉悅的感覺。

當我們接到一個全新的挑戰性任務;
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跳舞的街頭藝人;
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繁華都市的入口;
我們和旅途上遇到個一見如故的陌生人,徹夜長談;
我們決定要探險穿過一片森林……

這都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發汗、同時讓我們也覺得新奇複雜,有趣。


2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又有趣


動畫片的設計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為了讓注意力很短的孩子們坐在銀幕前一個多小時,雖然沒有心理學知識,動畫片大師都直覺般使用了這個「愉悅+有趣」的模式:

在大部分的動畫中,總有一個複雜、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號,同時又有一個直接、溫暖、簡單的主角。如驢子和史萊克,流川楓和櫻木花道,佐助和鳴人,豪豬和小獅子王,所以這些動畫片既愉悅又有趣。

3
興趣是成長的催化劑


好奇心害死貓,安安穩穩多好,那麼人類為什麼要還有「感興趣」這種奇怪的設定?

進化心理學發現,興趣是一種應對成長中「不確定」的情緒。

當我們遇到了「不確定」,我們會下意識的躲回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愉悅」。因為所有的成長都來自舒適區之外,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

這時候「有趣」的情緒會出現,幫我們渡過難關——我們大腦跑出來個小人勾引:「多好玩啊,要不試試看?」於是我們繼續前進,越過那些不確定。興趣鼓勵我們走出安全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大。

大人把孩子拋起來玩耍,孩子會先有些恐懼,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會呵呵呵呵的大笑,笑聲像廣場飛起來的鴿子。幾次以後,孩子只要一被拋起來,就呵呵的樂,他開始穿越這種不確定性的恐懼,覺得有趣,他的勇氣變得更大,他的信任變強。興趣是這個成長的催化劑。

4
逃離是為了追求愉悅


有趣和愉悅的界限,在於「不確定性」的程度。過不確定的生活毫無愉悅可言,充滿焦慮;而一旦不確定太少,日子又變得無趣。

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有趣如菜裡的鹽,而愉悅如菜本身。如懂得調配得當,管自己、做項目、辦公司,治大國如烹小鮮。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不確定。但是很多人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保有幻想,他們認為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特別快樂、舒適、天生就會的。

有這種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慘——他們終身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後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他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5
職業生涯中的愉悅與興趣


愉悅/興趣對於職業發展也相當重要。很多人來找職業規劃師,說:「我不喜歡我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活得不愉悅,還是無趣。

如果是不愉悅,他們則需要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其他目標,進入一個相對更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去。

而如果無趣,則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難度,或讓自己進入更複雜、更不確定的職業環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悅舒服些,卻給自己挖了個更大的坑跳進去,結果更痛苦了。

有位外企銷售經理,收入高且穩定,卻覺得工作無趣。在價值觀的排列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會家人認同」。他覺得規劃師的工作很有趣,執意希望成為其一。

但職業規劃師不是個簡單的職業,需要至少 200 小時的系統學習和操練,才能讓一個有職場經驗的人成為合格的諮詢師。投資期間還回報很少,他同樣很看重的「經濟報酬」會大打折扣,這很不那麼讓人愉悅。聽到這裡,他的臉抽動了一下。

另外在這 200 小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拿證還好辦,第一次諮詢的灰頭土臉,第一次講課的一片死寂,寫案例被督導說得一無是處,最後還需要通過 PK 才開始授課……即使這樣,也不是一個結束。講課後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諮詢後的反覆揣摩,依然會伴隨你好幾年。

——這條道路充滿這麼多不確定的時候,你還覺得有趣嗎?

在了解規劃師不那麼有趣了。心理算完收益產出比以後,他還是覺得他的一個創業項目比較有趣——因為那個不確定性,沒有那麼大。他可以同時保持自己的愉悅與有趣。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過得特有趣,我們就必須了解興趣的真相

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

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那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人物專欄】黃明正 倒立先生:沒有不可能,只要我願意


 


如果說,用倒立的視野來看世界
你的人生也就有所翻轉

就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我們面對未知與不可能的的事情
往往都是想太多反而限制了我們

課中最讓人感動的就在於
老師用生命故事來告訴我們
過程中會碰到有支持你與阻礙你的人事物
以及環境的考驗

然而,面對這些種種的挑戰
我們能做的是找到自己的聲音
「別人的聲音重要,還是自己的聲音(夢想)重要」
這句話也就體現在從出發到現在的事情上


《興趣、夢想到無可取代》


老師用倒立做到了無可取代,這時反問我們自己,我們能用什麼事務來做到無可取代?

一開始,老師因為興趣而倒立
到最後發現倒立可以是夢想
於是走出了一片天地到最後成為了一位無可取代

之前有篇文章講過,未來什麼事物才是決定你的價值
也就在說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取決於你的知識、能力與技巧各方面是否能獨樹一格

可是,要怎麼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可以獨樹一格?
這個問題的答案
就在於我們自己

拍一張倒立照片,看似簡單
但背後是需要時間、體力與多次的錯誤後才能完美的呈現出來
如果不是對這件是有興趣,有熱情是不可能持久的

就如同一件簡單的小是做了一萬次也會成為不簡單的事情
要能發會出自我價值除了基本認識自己知道要什麼
還要能夠長時間的堅持
才能成就不凡的人生


《藉口‧是夢想的殺手》


往往我們會因為沒時間、沒體力、沒動力或是不行、不可能等等為藉口
這些否定性的話語
反而是扼殺了我們到達夢想的最大殺手

如果不嘗試
僅僅走在安全的範圍
最終將什麼都得不到
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有辛苦後的甘甜
就如同聯想創辦人柳傳志說:「有過挨餓的人與沒有挨過餓的人,對一碗紅燒肉飯會有不同的體悟。」
所有成功者背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史
往往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成功時
更要知道這些背後所付出的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
不管是時間、體力還是精力沒有付出不可能有所謂的成功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年輕時輕鬆到了晚年你就會後悔年輕時不努力
這也是很多長輩們提醒我的一句話
努力未必會成功
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而增加成功的機率
就在於我們是否追隨心中的聲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師一張張的倒立照片
就回想起之前拍的仆街照
因為知道每張照片的背後
都是付出許多的辛苦體力
才能抓到那一瞬間的紀錄
但往往為了那一瞬間
我們都不是一次就成功
而是一次一次的失敗與錯誤
才找到最好的那瞬間

旅途中依樣會有人支持你有人用鄙視嘲笑你的眼光來看
而那些事情也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養分
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與旅程
才會看到別人沒看到的人事物
才會體會到即使小小的台灣
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索以及發現的美

就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花東一座車站
當時拍照時間是在人們準備上學
當拍完照片後準備離開時
看到一位爺爺在著國小的孩童到車站
孩童下車後爺爺把身上錢給孩童嘴裡也說著話
雖然距離遠聽不到說什麼
但卻能隱約感受到爺爺對孩子的關愛
同時也明白了
車站‧對於不同的人、事、物都有他獨特的意義存在
有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的是回憶的地方
有的是人與人間最深層的記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