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微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微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274|這世界,還等著你的微笑


如果說飢餓時,買不到吃的,即使手上拿著黃金又有什麼用?
如果心裡慌了,換不到快樂,即使頂著各種光環還有什麼意義?

那麼,生命是否也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照亮別人眼中的光環。

人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物種,一方面想要進入群體,一方面又想要與眾不同。一方面需要有社會的認可感,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個性。

那麼,我們所謂的成功,究竟是一群人定義的標準,還是我們自己所定義。

也許,我們應該先從成功的對立面「失敗」來看,是什麼定義了失敗。


01走過低谷,才會知道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如果人生沒有走過低谷,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希望。有時,在登上顛峰,被許多人稱作成功者時,那就是一個人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一切那麼看似美好,卻也讓我們更容易看不清楚真正的事實。這就像一個人在森林裡迷了,因為看到一顆大樹非常特別,於是往那個方向走,結果走出了森林。這就在心中烙印下一個印記,認為之後再迷路時,只要看到那種奇特的樹就以為可以再次成功,但有可能我們所認為的事情,卻有可能讓我們走向錯誤的方向。

有一個詞叫「路徑依賴」就是當我們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或者那些讓我們愈來愈上手的事物時,逐漸的讓這種感覺牽引著我們走。

最終導致我們碰到相同情境時,不加思索的認為過去的成功,就代表未來的成功。但是,事實總是讓我們事與願違。

然而,如果這一切沒有被外界受到刺激,很可能我們將一輩子被囚困在想像出的自由牢籠。也許,只有挫折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現在,並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02
生命的出口,不會只有一條


《狐狸與刺蝟》的寓言故事中,就說狐狸很聰明知道很多的方式來刺探刺蝟,對於刺蝟來說,它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往內縮成一顆球讓針往外的保護自己。

經濟學中,如果一件商品的數量一直變多,但是商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這種情況只會短暫出現。因為人們會透過其他的方式來做為替代品,作後讓這項商品被排除在基本的需求單中。例如,讓石油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時,人們就會開始去思考別的替代方式,於是就有了頁岩油、天然氣,以及再生能源等來替代原有的石油需求。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不斷產生新的交易。

同樣道理,生命的可能性,不會只有一條。成功只是當下時間片段的結果,而且,它永遠只屬於小眾的,無法滿足社會大部分人的標準,也就是說,大眾認知的成功,永遠只是少數人的歡笑,多數人的哭泣。

既然,經濟學解釋人們會找尋其他的可能性,成功的定義,也就不會侷限在一個框框中。

03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這世界無法承擔這麼多的成功,就只能讓每個人擺脫固有的成功定義,真正作為一個獨特且快樂的自己。

這就好比梭羅在《湖濱散記》提到:「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李開復在《世界因你不同》說到:「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讓兩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義。」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最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

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成長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關鍵的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跳脫出既有的牢籠。

就好比一棵樹的種子,你不需要教導它怎麼長,它自然會成長成一棵百年樹人。同樣,你會成長成什麼樣子,也只有你自己最了解。

好比《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你」只要你清楚知道要什麼,整個世界都會是你的資源。然而,這一切,從我們用什麼心態面對挫折開始。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268|成長的路上,你並不孤單



在《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的自序中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我並不希望這些故事能夠豐富你的人生體驗,撫慰你靈魂深處那些不可名狀的傷痛,給你溫暖而堅定的力量,讓你更好地在黑暗中擁抱和寬慰自己,進而產生從谷底爬上來的勇氣。如果看了這些故事後,你能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幾個有血有肉有對有錯的鄰家姐姐曾經或正在面臨的人生困惑、苦痛一點都不比你少,你並不是唯一的特例,或者,如果你也能從她們的經歷、故事、感想中找到共鳴,便是這些文字存在的意義了。」

當我們深陷情緒之中,讓自己走出情緒的困境時,有時會感覺到好了,但不久卻又被那種莫名的情緒所帶著走。治癒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曾經在那些深夜痛哭過,一行行都是實實在在的淚水。

過去,我們總反覆糾結沉浸在回憶中,即使明白清楚的知道是徒勞,但還是會有一無反顧地衝動。

這世上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能夠讓自己一下子明白。因為,生命所有,是需要我們去體會。

「走出來」看似一句簡單的話,卻是一個不簡單的結果,因為這件事,從來都是不容易的。

所有的情緒,都需要有出路,但是,最怕的是有一條,讓我們沉溺在情緒中,生活卻沒有任何推進。最終只是更多的酒精,導致我們產生更多的壓抑。

所以,這條情緒的出路,可以稱為第三世界,不是絕對正確,也不是絕對不好,而是一個讓我們走過去的情緒心理。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一書中闡釋說:「每個個體在認識這個外在世界,以及世界中的所有客觀事物,在“幻覺”與“現實”之間,有一個“第三地帶”」

這個第三地帶,就好比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幻覺」走向「現實」的緩衝地帶。

當人們的緩衝地帶太短,容易使人一下子幻想破滅,並且對現實絕望;相對於緩衝地帶停留太久,隨著時間的增長,漸漸喪失對社會化的參與。

例如,每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會覺得這世界是自己的,可以隨意由自己的意志來操控。所以會透過哭泣,來讓人們注意到孩子的需求,但是隨著孩子逐漸意識到,有些事情即使哭泣也無法改變,於是慢慢的理解什麼是現實,以及該如何與現實相處,漸漸的不再以哭泣來作為要求的方式。

當意識到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產生時,也就連帶產生出失望的情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談到一個人的成熟度,就是這個人「接納未來,將幻覺轉化為生存動力」的能力。

也許,所謂的成熟,就是使幻覺與現實達到個體的內在和諧。而在這個內在和諧中,讓我們學會面對失去,並學會和沒信心共處。

所以,當有天我們哭泣時,開始意識到,不會有人給我們給我們水喝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要去找水了。

然後,我們逐漸的,不再用「哭泣」去作為索求的方式。

如果有一天,在我們面對痛苦、挫折、難過的時候,我們都能夠勇敢面對它,並且笑著對它說,你好。接受、包容,到最後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時。也許,就能跟自己說「感謝在生命中的出現」。

當我們在尋找更好的自己時,不要忘了,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