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成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成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400|《精進的力量》成就,源自於你對待時間的態度


共計 3,38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

一個人為來的成就,不取決於個人有多少天資,而是對待時間的態度。然而,絕大多數的人對待時間態度,都是懶散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用「時間無限」的想法,在對待「有限時間的生命」。

所以,什麼是對待時間的態度,用更準確的話語來說就是「你對你人生資產的衡量總價」。

這意味著,你所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你自我價值的投影。而一個人的身價,也就是這些投影行為的總和。

你對於你想做的事情,會一直拖延,不想去做,也就是由於你已經滿足了現狀,從而不再繼續。反之,那些持續精進自己的人,都清楚的意識到,現在的身價絕不僅於此,所以才更拼命地要達到自己所期望的價值點。

這也間接說明,一個人的態度是影響環境,但並不是由環境來影響自己,因為當你知道這環境無法相符你未來期望的身價,自然而然就會離開;相反的,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已經滿足,等同於這個人所接觸的人就是他身價的投影。

時間這詞只是你認為你可以更好的假象,所以才會不斷提醒自己時間的重要性。卻忽略了,那些真正的成功者早已把自己的一生總價投入在專注中。

所以,不是因為先理解了時間管理重要性,而是先看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從而找到相對應的身價,並以此來不斷努力地向前。

01未來,有兩種時間觀


對於未來的定義,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近期未來、一種是遠期未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常做未來規劃,卻很少達成目標,因為這兩者的認知缺一不可。

近期,通常是一周、一月、一季等間隔。
遠期,是以年來計算。

在《你怎麼看待時間,決定你成為哪種人》裡有提到,那些卓越領導者在看待時間的時候,通常會以「未來視角」來檢視,假設今天我要到達那樣的成就,現在我該做什麼。

這是以「遠期時間」的角度來出發,但遠期還有一種極端的視角,就是直接以「今天是最後一天為終點,你會怎麼做」,這種時間的操作性是很難被實踐,通常只能被稱為一種概念。因為當你真的走到最後一天,你其實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了,因為任何選擇都是極大值的成本付出。

所以,對於「遠期時間」必須要有更為具體的數字。那就是以「每五年」為一個階段。如果以兩、三年來作為遠期會太短,以十年又會有太多未知變化。

五年通常是一個階段的轉換,如升學、任職等職務上的轉變。

既使如此,還是會缺乏實踐性。因為對於「遠期時間」的定位,通常會以價值與意義為導向;相對於,「近期未來」則是以具體行為為主。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遠期太抽象,近期太短視。也就容易讓我們在做規劃的同時,只趨向於其中一種未來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時間管理的書籍能夠不斷出現,但是核心概念就是那一兩個,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只聚焦於一種未來,卻難以察覺兩種未來都需要同步。所以,在時間管理上,不是我們要先管理好時間,而是先以管理好自己,能否做到定期的檢視自我,從而讓時間有了意義感。

對於那些頂級菁英來說,之所以會有那種身價,也就是因為先聚焦在「遠期未來」再來檢視「近期未來」是否有走在同樣的路徑上。

「不斷檢視」跟「聚焦未來的先後」則是在檢視自己能否整卻走在所想未來上的關鍵認知。

02你不會前進,是因為你都在高衰減的事情


但是,即便理解了兩種認知,檢視跟聚焦未來。還是有可能讓你跟會使用時間的人有非常大的差距。因為我們怎麼知道,哪些事情是對於我們未來有價值的?

在學習時間管理的概念中,或多或少會提到一個概念,那就是以「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來做為四種象限的劃分。

在《五個選擇》中又進一步把這概念用量化的方式來呈現,也就是付出與回報的角度來看,可以進一步的看出各區塊間的產能。

第一象限(緊急又重要:100%付出=100%產出
第二象限(重要不緊急):100%付出=200+%產出
第三象限(緊急不重要):100%付出=50%產出
第四象限(不緊急不重要):100%付出=0%產出

在《精進》這本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維度來檢視,那就是「收益值」跟「衰減值」。同樣以這兩種為座標,可以劃分為:

高收益+高衰減:吃大餐、玩遊戲、買流行品
高收益+低衰減:學會思維技巧、與牛人深度對談
低收益+高衰減:無目的看新聞或社群訊息、參與網路謾罵
低收益+低衰減:讀史書、練習書法、重複某項技能

這邊所指得「收益」就是,當下的「我」認為的收益,不管事在情感、物質層面上的收益都是;另一種「衰減」則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它所流逝的程度。

這個概念是疊加在前者的象限中,就會呈現出四維的空間架構,以「重要、緊急、收益、衰減」等。但繪製出來會呈現太過於抽象,所以,以簡化的方式主要從流程的角度出發,也就是先由「收益與衰減」模型開始。

以遠期時間的角度來看,要達成你所要的身價,就必須選擇那些「低衰減」的選項為主。這也就是為什麼「重要、緊急」模型沒有辦法套用在遠期時間的使用上,因為它所專注的是短期視角。卻很少讓我們從遠期的角度來看,原因就出在於「緊急、不緊急」的分類,我們就天然會認為這項必須在短期內達成。

所以,先進行「收益與衰減」模型的應用,這確保了那些低收益,卻擁有低衰減的事情被排除,讓我們多了一種以遠期時間的角度來選擇要進行的項目。例如,寫書法、畫畫,這些直接應用在「緊急、重要」的模型中,會很容易歸類到「不重要、不緊急」。那些不重要的認知,則源自於外界給予我們的框架,從而在應用時,直接省略了對於「遠期未來」成效。

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選擇做高衰減的事情,那是因為人都會有惰性。相對於那些低衰減的事情,通常需要長時間、高速消耗大腦能量的事情。

所以,牛人都不是一天所造成的,而是在所有平凡的日子裡,持續精進的那些低衰減的事情。

03聚焦有效行為的流程結構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有提到一個概念是,當我們在進行決策時,可以先用「暫停」的角度來思考。讓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不因為行為慣性,從而產生「過去是這樣做,所以之後也是這樣做」的結果。讓每一個行為慣性,以第三者的角度來檢視,「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好?」的可能性。

從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哪些行為代表著收益與衰減的價值衡量。這個概念如果從「黃金圈」的三個問題作為架構,以「為什麼(why)」、「什麼方式(what)」、「如何(how)」以此為基礎。接著搭配前面所提到的概念,可以呈現出以下的邏輯:

如何有有效的執行重要的事情:

第一,「為什麼(why)」:為什麼人會做不重要的事情,釐清引響你的源頭。
這類型偏向自我價值的體現,找出做哪些事情是你真正的收益,並且低衰減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常會因為外在認為的成功,把我們心中的成功概念給框架住了,以至於你所做的跟你所想的不同。但是,一定會碰到一種聲音生命始終要以生存為基本。而事實上,還有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先相信,才能看見。」如同你只有先把你的玻璃心打破,任何事都不是困境,而是契機。

最後這個為什麼的源頭,就會成為你的使命價值,從而延伸出你所要的遠期未來,接著就是以遠期未來拆解成近期未來的項目。

第二,「如何(how)」:先從「收益與衰減」模型來區分,接著再從「重要性和緊急不緊急」,來排序出你所要聚焦的點。

收益價值與衰減值,是為了幫助我們以,整體的未來來全面檢視。

第三,「什麼方式(what)」:停止、澄清、選擇,找出事項的價值比重。

這種空白時間就是在檢視「遠期未來」跟「近期未來」是否在同樣的路徑上,並依「遠期未來」來主導具體執行項目。


04人生很短,但是路很長


人類的生命短暫,但是為什麼有些東西卻能夠持續的流傳下去。例如項:經典書籍、名人等話語,都讓世人一再回味。

因為,那些所謂的經典,是能夠讓你在不同的時間點,再一次閱讀它的時候,又會有另一種感受。也就是個人的詮釋,會因為生命階段的不同,而有看到新的啟發。

回顧一生,路還很長,但卻有盡頭,你無法預知未來,只能描繪未來。而你所寫下的每一篇人生篇章,都是屬於你的經典回顧。

假如,你認為人生有所任何侷限,都有可能讓你陷入,做一件事情重複做了十年,卻還是停留在同一個人生視角。

這類人最常出現的現象就是在回顧人生,回憶起種種過往,但並不是說回憶不好,而是當你在回憶的同時,如果沒有出現「啊」的那種感覺。

時間等同於在你身上不斷的流逝著,路很長,並非所有的事情都要完成。也許,只要完成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更偉大的是你所做的還能夠讓世人讚揚。

這也點出了一件事,「後悔」從來都不會出現在,那些「對待時間的態度非常篤定」的人身上。因為他人知道,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未來」,並且認真活在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即便是空白的休閒也是。

換言之,你對待時間的態度,也就是你看待生命價值的體現。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253|如果沒有在凌晨三點為夢想打拼過,別說你有努力過


很多人看上去表現很好,他們的生活一定沒什麼迷茫和煩惱。但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只是我們沒有把苦說出來讓你看到而已。

之前聽到一位每天八小時在廣告公司的總監,他的作品獲得廣告大獎,並且還是一名作家、諮詢師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師。他就說到,很多人覺得不可能,或是自我吹噓,但你其實不知道,他從沒有在半夜三點前睡過覺;你不知道他幾乎每天更新自己的文學作品,每篇文章都達3000多個字。

他從來沒有跟我們說過自己的辛苦,也沒有說過周圍人誰不好。只是默默地跟我說:「加油,努力」就也沒有別的廢話了。

有些事情,是無數堅持與看不到的淚水所積累。然而,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堅持的意義,但卻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其實,所謂的堅持是一種對事情的態度,

在解釋這種態度前,還需要從面對一件事情的另一種情緒來分析,最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除了堅持,這之間的距離又在哪。

第一節 你的負能量是否拖跨團隊


聽過很多人抱怨、委屈、困惑,彷彿就像是整個世界都辜負了他。例如,之前看到一個案例說,有位同事,什麼都好,但就是會不斷跟你講述,抱怨或者批評讓你感受到很多負能量,有時你還得不斷的安慰對方。一開始聽聽覺得還好,但,最後整個團隊也被這樣的情緒所影響,所以之後任何的團隊聚會,都很少邀請他了。

職場上碰到的不滿是正常,但是當抱怨太多,其他同事和老闆都會覺得這個人的能力不佳,或者溝通和工作能力太差,最終,也將被淘汰。

換句話說,抱怨是可以,但過了頭反而會阻礙團隊,更具體說,沒有建設性的批評或抱怨,反而是讓組織沒有動力最大的阻礙。

在一個團隊裡面或是身活周遭面對這樣人,就只有離得遠愈好。因為沒有人有義務聽你的抱怨。除非自己清楚的知道,這些話語的背後,包含了能夠有效行為的行動方案。不然一切都會淪為所謂的:「正確的廢話。」


第二節,抱怨的源頭


一個情緒的產生,都一定源自於某些事情。但其實歸納總結後,大致可分為這幾類:生活的困難、工作不滿、家人的矛盾、朋友關係,或沒有按照自己夢想前進。

當下的不滿情緒,最初來自於我們所期待的跟現實有所落差,然而,自己卻沒有相對應的能力可以實現這樣的落差,以至於開始產生不滿的心聲。

之前提到「我想」與「我要」的差異,就在於我們能夠作為交換的的事情,即使現階段無法交換,總是會有人透過不斷耕耘、努力勤奮的讓自己達到那樣的水平。

其實,可以發現那很多成功人士,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也都會陷入這樣的情緒裡,但是他們卻都能把這種情緒轉化為動力,最終以行動證明結果。

如同張藝謀電影《英雄》中有一段話讓我回味至今:「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源自於我們的心胸格局。

第三節,以己度人的原因


自己做不到,就會覺得別人也做不到,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以己度人」的思維模式。
我們的生命中都會來到不同的階段,當下的所知、所學、所想,是因為我們在當下的格具視野,以及環境所侷限助我們自己的想法。

可以說,在某個人生階段做不到的事,不代表這件事情就是錯的,也不代表別人就不該做到,更不代表只有自己是最聰明的。

回歸到自己個人層面來講,每個人的眼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心胸卻是可以無限的。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心胸。

結語


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困惑,但成功往往只屬於那些行動派。

不要讓你的青春浸泡在抱怨和傾訴中,也別讓每次聚會都像是抱怨大會。

如果你不想被這些負能量包圍,就離開找尋到屬於正能量的人,讓自己用更廣大的心胸來看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