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251【領導格局】你能否招到能成為你老闆的人,因為這就是格局


這次聽馬雲在湖畔大學演講中有幾段非常有共鳴:「未來三十年,湖畔大學的企業家將成為榜樣,能夠擔負起整個社會經濟的擔當。未來經濟競爭,是靠文化、思想、執行力、學習力的競爭。用全球的思考、眼光與格局,面向全球、面向未來。」

這一直是我學習的標竿,用更大的各局視野,做出影響一整代人的貢獻。如同賈伯斯所開創的新時代,讓人們看到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如果從組織發展來看,就是來自於領導者本身的格局視野。

這一點最能體現在一個地方,那就是他所招進來的人,是否都比領導者來得強。換句話說,判斷領導是否有格局,關鍵來自於找他的老闆。

Google企業文化中,就有一條準則,永遠招比我們更優秀的人,也就是A級人才。如果我們放寬標準,從而招進B級或者是C級員工,那他們也會不斷吸引比他們更低層次的人。

換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微軟、IBM在這幾十年沒有創新能,其中原因就是他們都喜歡找應屆畢業生,因為他們容易聽話;相對於,在社會經歷後的人比較難管理,但卻不一定不是好人才。

這也描述出一個現象,在泰勒柯特的《THE COMPLACENT CLASS》美國社會為什麼沒有出現馬雲,就是因為整個社會階級已經很難流動。而且美國過去十幾年中,任何社會變動,都是往更平靜、更安全的方向走。例如大麻合法化,同性婚姻合法。

過去這些反動派沒有理由反動,最終整個社會朝向更為平靜的。但是穩定背後就是危機,因為社會經濟的壓力就會愈大。

其實,這也可以看出一個領導者的格局,卓越領導者會花更多時間找對的人。不是找最好的人,而是最適合的人。

天下沒有一個人招進來就是完美無缺的。因為最好的人是培訓、磨練出來的,並且相信組織價值的人。

重要的是你能否招到能成為你老闆的人,這就是格局。

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從A到A+》《僕人領導》等書中,都反覆強調一個概念,那就是領導者的核心價值,來自於對謙卑。

只有理解了這一層涵義,才能夠各項領導藝術上,擁有驚人的爆發力。

具體來講,就是當組織遇到失敗、挫折時,有領導者會把所有責任歸咎於他人;當組織成功輝煌時,則是把責任歸功於自己。這種領導者的精神會體現在,當領導者離開組織時,這個組織也就跟著衰退。

另一種情況是,當組織發生危難時,領導把所有的過錯,全部自己承擔、負責;當組織成就一件事達到超高目標時,則把這些功勞歸功於團隊的每個人。這種領導者就體現在,當他離開組織後,整個組織仍然欣欣向榮,甚至更甚於過往。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與擔當,即使在核心領導離開後,還能夠基業長青。

前者體現於私慾型領導;後者則是良心型領導,其中就包含了謙卑的責任心。上述
提到的兩種領導價值,並不是說絕對,因為還需要包含情境、部屬的心態、組織內部與外部的現狀,來做不同領導情境的轉換。

但還是有判斷準則,就像湖畔大學上馬雲所講的:「企業領導者必須要有理想、有擔當、樂觀、改變自己,不斷創新本身就是對世界做出最大貢獻,真正的創造價值。」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250【思維認知】面對時間流逝,你用什麼想法來面對


一個好的小說開頭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表層的,一個是內在的。例如《百年孤寂》的開頭講到:「很多年之後,當邦迪亞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開頭的一小段快速把主人翁的生命輪廓描繪出來,最具代表的就是,面對行刑槍隊,以及找冰塊。前面「面對行刑槍隊」比較好理解,但「找冰塊」卻是另一層內在的描述。

敘述一個好的故事,你可以從水上看到的冰山來描述。但是,擅長把話語描寫到深刻,更多得是來自於水面底下的冰山。

以海明威為例,如果要描寫男女主角的爭執,一定是在水面底下的描述:

女主角看著遠方連綿的白色山群,若有似無的說:「那些山看起來像一群白象。」
男:「我從來沒看過什麼白象。」
女:「你是不會看過的。」
男:「我也許看過,你有什麼證據說我不曾見過。」

表面上看起來什麼也沒說,實際上已經把男女對事件的感受全都說明白,甚至還把女角的細膩,男主角的孩子氣,一覽無遺的全都描寫出來。

除了表述的過程有可見與未曾發掘的。對於事件本身,我們是否也能從問題背後的問題,來理解這些事情背後更具體的原因。

像是很多人學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方式、技巧,可是還是無法把這些道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其實真正的核心問題,來自於使用者本身的心智能力不足或者是尚未開啟,以至於那些技巧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事實上,要做好時間管理,必須先理解時間的價值。換句話說,你對時間的心態是什麼。只有哪一天承認,我們自己面對時間的流逝無能為力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這一切源自於我們對自我是否清晰的認識。

用具體的時間來講,假設一個人的黃金生命時間是從20歲到45歲,總共為25年。如果有一個人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在未來碰到任何困境、挑戰或者不順遂,都能夠再次站起,轉型並且獲得突破。

但現實是,很多人到了20歲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或者是一輩子想都想不明白,也就迷迷糊糊地過了這一生。

在時間管理的技巧中,有一項工具是幫助我們區分什麼是重要、緊急或不重要、不緊急的四象限。《與成功有約》裡就提到,要能夠有效使用時間,更具體來說,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專注在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上。

這些重要的事情,也許在一開始看起來並不重要,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未來將會不可估量,過程中就必須要能夠擁有個人的洞察以及持之以恆的心。當一個人能夠把有限的時間資源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能不斷驅使個人朝向自己所設想的未來不斷前進。

最後如同《百年孤寂》中的開頭,你會想讓人用什麼樣的話語,描述你這一生過往。表面上的你、以及冰山下所隱藏潛能的你。潛能來源,就是我們所重視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斷的琢磨精耕。

而且,對於時間流逝的事實,我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也將造就出不同的生命篇章。就如同《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所說的「愛是,儘管知道相遇了就注定失去,仍舊希望生命裡有一段與你共度的時光,在記憶裡閃耀。」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249【思維認知】內心的強大來自於清晰的目標導向


之前在龍應台的《目送》裡講道印象深刻:「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不管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即使生活在艱難,都要挺住。
有時內心強大的人,不管任何困難都能鉛錘不朽。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就了人群裡的某一部分人,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生活著。

他們共通的特質又是什麼。

沒有目標,智慧就會喪失,也就無從判別什麼是正確的。就像一句話所講的:「如果你不知道要把船航向哪裡,那麼任何方向吹過來的風,都是逆風。」

可以發現,那些內心強大的人,他們背後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目標。
知道,這些事情的背後是為了自己未來準備。也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干擾。

之前聽到創業家有分為兩種:一種是找出最好、最正確的商業模式後再出發執行;第二種則是先有套理論,在用整個創業的過程它是對的。

這兩種思維代表前者是屬於資源型導向,根據現有的資源設定目標,後者則是憑空設定目標,在用整個過程逐步實踐。

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是屬於後者,因為目標導向,更能接近內心最真的直覺反應。

最近看到由柯爾德‧吉仁澤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到一個概念,人們在面對複雜情況作出判斷的時候,很多他們自以為掌握的常識、知識,其實並不完備。特別是這些知識沒有經過意識地梳理,也就是我們的直覺反應。這種無意識的直覺往往更具有智慧,也是讓人類能夠不斷進步發展的其中一項關鍵認知,並且能夠把這些複雜化為簡單化的概念。

所以內心強大,也就是理解知道、直覺性、性統化思維建構出整體的系統。

相反的,內心強大反面,並不是內心的虛弱,而是迷茫。

一時的迷茫,也許更能清楚我們所在的位置,並且重新定位。
但長久的迷茫,就如同慢性病一步步侵襲著自己。

換句話講,人的脆弱,來自於無事可做的擔憂、恐慌,從人類社會的角度,如果一個人長久處在孤立狀態,就容易被外面的野獸所襲擊,所以才會不斷地追求群眾認同,以相信自己是屬於這一社群、部落的人。

相對,當我們找到真正的那些目標,即使外界的紛紛擾擾,也無法抑制達到目標的動力。

當我們常用,樂觀、堅強、獨立等詞在描述一個人時。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這些背後的最根本原因,來自於目標的驅使,並且能夠透過有效的行動,來逐步達成想像的共同體。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248【思維認知】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如果後悔了,有機會再從來,你還會選擇再次踏上同樣的道路嗎。如同電影《one day》所提到的一段對白「不管明天發生什麼事,把握好今天。如果將來我們偶然相遇,那也很好啊,我們會成為朋友。」也可以說,把握當下,做最好自己。

我們自己選擇的人生,只有自己能負責。《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就寫道:「其實沒人能告訴你該怎麼辦,因為沒有人是你自己,只有你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所謂的人生大贏家,並不在於你在哪裏,做什麼,而在於你在自己選擇的路上,是否擁有強大的內心,來支持你想要的生活。」

有的人到了30幾歲,仍然每天做著重複的工作,看不到前途的發展,一邊偷懶,一邊抱怨者公司待遇太差。

同樣有人21歲開公司,拍電影、寫書、講課,年入百萬,前途無量。

我們再20-30歲時特別容易迷茫。但是,在這10年間,就足以拉開你與任何人的差距。

年輕時偷過的懶,歲月會加倍歸還。所以,無論你選擇怎樣的生活,都必須要理解,這是自己選擇人生,也只有自己能負責。

引用《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說的:「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別總看著別人的生活,後悔自己的選擇,堅持你認為對的,做你自己想做的。人生沒有固定的軌道,無論你選擇怎樣的方式生活,只要內心強大,都可以很精彩。重要的是在你選擇的道路上,你想要什麼,以及你做過了什麼。」

其中最讓我有感的就是「人生沒有固定的軌道」。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人生軌道。例如有人一畢業馬上工作,接著結婚生子,讓自己的父母抱上孫子,不但成為自己的人生贏家,也讓父母成了人生贏家。有些人,畢業後選擇繼續讀書,或者去創業,去追求心中的那個夢想,但是最後,有可能四十幾歲還是孤寡人,身無分文居無定所。也有可能,成為富可敵國、影響世界的人物。

換句話說,人生的抉擇沒有絕對的對與不對,因為,所謂的「成功」都是事後總結出來的好運。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重大差距?

其實,我們不要只看到表面,就認為會成功僅僅是「努力」二字,如果一個人不動頭腦的努力,即使再努力都只是做白工。

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永遠都是來自於認知上的差距。換句話說,你要變有錢,就必須先讓自己變值錢。

可以說,我們的優秀程度取決於我們在社會當中的稀缺程度。如果你跟你同類型的人進行比較,你越是稀缺,你的價值就越大。

最近也看到很多很牛的人,有的是500強企業高管,一年撰寫能生產1400篇文章,有的90後就已經是牛逼得執行長與作家。他們用自己的勤奮與行動,加上高維度的思考格局。看見這些人所做的事,真的會不斷反思自己:「比我厲害的人比我還努力,又有什麼藉口偷懶懈怠的。」

如果說,有人幾年後拉開與你同年齡的差距,不是他比你優秀多倍,而是他不顧風雨,日夜兼程,你在享受安逸時,不斷地逼自己。

如果我們不逼著自己成長,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潛力會有多大。這也就說明,想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是要自己有所付出的去爭取。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247【學習設計】如何提升多維視角的戰略眼光:哈佛商學院個案教學法


最近學習到一個新概念叫「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當我們在學習成功企業、成功者的時候。有時對方連自己怎麼成功的,也許未必都是真正的成功要素。有時候往往是那些失敗過、沒有活下來的人才會知道,真正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如同你手裡拿著一把槌子,你看什麼東西都會像是釘子。

美國《財富》雜誌曾經在一段時間內評選年度最愚蠢的CEO,這個榜單不僅讓當事人尷尬,也讓媒體自己尷尬。因為他們發現,好多年前他們所吹捧和表揚的人都在榜單上。

這裡就有一個邏輯在,就是導致你成功的邏輯,其實就是你失敗的邏輯,聰明和智慧只會出現在一個階段,如果一直保持認為成功會一直成功下去,到最後將會對自己失敗埋下不可挽回的種子。

就如同我們要學馬雲創造阿里巴巴的成功,或是賈伯斯剛成立蘋果時,要回到當時剛開始,他們是用什麼樣的精神與態度,一步步所經歷的過程,而不是現在。換句話說,我們所看到對方現在成功,就容易陷在對方給我們的成功學中。如果要跳脫誤區,就需要從更全面性的戰略思維來思考,究竟真正的成功因素到底是什麼?或者這種思維是否會導致自己走想衰亡。

例如王健林因為冒險成功了,所以他得出的結論,說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冒險;道盛和夫因為做事謹慎,所以躲過了經濟危機。

那麼我們究竟該冒險還是該謹慎,不能因為簡單的片面之詞,就全盤接受。而是要從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來理解。王健林敢冒險是因為他知道風險沒有這麼大;道盛和夫謹慎是,來自於他對經濟形式上的判斷,所以他才謹慎。

然而,我們怎麼判別自己或者是對方容易陷入這種「信存者偏差」。就是只用一種觀點視角來解釋所有的事情。例如在英國人還沒有到澳洲時,認為全世界的天鵝都是白色。直到他們在澳洲看到黑色天鵝時,從原本既有認知走向了更全面的認知世界。

也就說,如果只用單一種視角來檢視事情,那麼未來會在不知道的狀況下,各種多元性的風險,將會不斷出現所謂的「黑天鵝事件」。

多元化的角度,就是在幫我們從不確定下,擁有更多維的視角來面對一件事情的發生。就好比《三體》裡面就說講,高維的生物對低維生物的降維打擊,往往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不斷提升個人認知,朝向多維化的認知視野,幫助我們降低這所謂的不確定性。

這也是為什麼哈佛商學院就是以一個又一個的個案,讓學員分析、理解,為什麼這些企業未成功或者失敗,究竟它們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這些MBA的老師很少有講課本的,他們通常提前告訴學生需要閱讀哪本書的哪些章節,以及閱讀哪些相關聯的案例,上課時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的理解來相互交流。

老師更多的只是一個課堂的組織者。下文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案例教學法是如何在哈佛大學產生並且推向全球MBA課程的。

領導 教學 案例 思維 
共計 3,577字| 閱讀時間 5分鐘


當1908年哈佛商學院成立時,案例教學還只是學院第一任院長EdwinF. Gay 的一個想法。到了1912年,Arch Wilkinson Shaw在哈佛商學院院長Donham的支持下,在經營策略這門課時首次嘗試案例教學法,並且在1920年出版了其第一本案例。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案例教學法不僅成為了哈佛商學院的主要教學方法,還成為全球商學院進行管理教育,培養管理人才的重要方法。哈佛商學院教授每年編寫的案例大概為350個,數量占到了全球商學院案例使用量的80%。這些案例橫跨不同學科、不同行業和不同國家,而且還在持續擴展和更新中。

01什麼是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就是將現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以案例為中心,圍繞一個教學目標,課前進行策劃與準備,通過教學雙方的共同討論分析,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

課堂之前,學生要以當事人的身份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獨立研究每個案例,參考多方面數據,進行適當的定量。在上課之前,他們在學習小組中討論各自的發現,驗證自己的思路,為扮演首席決策者做好充分準備。

課堂之中,哈佛商學院的課堂以“隨機提問”方式展開。教授向學生提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引出案例,進而激發學員對這一部分討論內容的整體思考。以這種開放式提問和反饋開始,學生將會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分析、辯論、認知,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並提出解決方案。

課堂之後,討論課一般很少以一個確定的解決方案結束。通常的結果是,學生對案例中的複雜因素有深刻的了解,明確如何運用適當的技巧來分析和評估問題,對處理實際商業活動中不確定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02通過案例教學的收穫


案例給了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了解公司的歷史、經營風格、組織結構、財務狀況、所處的外部環境等等一切在做決策時可能需要的信息。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往往能夠在多方面獲得提高。

1、提高了短時間內處理信息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MBA學生,經常會被要求在一天之內閱讀大量的文章和數據並在閱讀之後要求找出你所認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以及你所推薦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大量而頻繁的這種訓練可以使學生相對輕易的在復雜的環境下迅速找出核心問題並將之解決。當前商業社會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快,作為一個未來的商業領袖,決策能力至關重要,而這種大強度的訓練無疑是一種相對比較仿真的練習。

2、意識到了自己思維的局限性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通過案例教學法,學生能發現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卻可以是那麼的千差萬別,而這種現像對學生本人而言,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思想衝擊。沒有解決方案不代表討論是無效物。這種看似無聊的爭論,卻可以讓每一個參與者獲得更多的視角,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

3、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國際商業案例並積累了大量的生動而有趣的素材
每一個案例都是一個精心陳述的故事。故事中的很多細節都可以成為商業靈感的來源,比如星巴克是如何進行服務管理的;再比如沃爾瑪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以及他們所走過的一些彎路;亦或者是當年墨西哥政府是如何走出債務危機的等等。這些經過教授們精心挑選的案例往往都是某一個領域裡面很有代表性企業的經典運作。

在當今時代中,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新興經濟體快速騰飛,再加上全球人口老齡化,這些因素都造成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以及商業社會管理的複雜性。在這種環境下,成功的經驗,包括相對比較穩定的商業模式都會被顛覆,過去經驗的有效性會大大的減弱。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旨在為學生提供學習並加強領導技能的機會,以應對不可預知的挑戰。而因其培養商業領袖的有效性,在全球得到了廣泛的引用。

03應對不確定性的獨特優勢


在當今時代中,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新興經濟體快速騰飛,再加上全球人口老齡化,這些因素都造成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以及商業社會管理的複雜性。在這種環境下,成功的經驗,包括相對比較穩定的商業模式都會被顛覆,過去經驗的有效性會大大的減弱。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旨在為學生提供學習並加強領導技能的機會,以應對不可預知的挑戰(不確定性)。



自我蛻變。來到哈佛商學院接受高管教育的學生多為在世界重要組織和500強公司擔任領導職務的精英高管。面對當前變化迅速,舊模式不斷被顛覆的市場,他們需要快速掌握對解決當前問題有幫助的知識和技能,並迅速將所學應用到現實商業環境中。多數高管都表示,案例教學法為他們提供了最貼合市場變化趨勢的案例,給予他們持續的,不斷進化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深刻了解到不確定性背後的動因,及其複雜性、持久性和長遠性。通過與老師、同學不斷地討論和反思,他們實現了自我的全面蛻變。

領導者品德。哈佛商學院深刻認識到,當前市場變化無常,培養應對不確定性的領導力極其重要。哈佛教授經過研究認為,針對不確定性,培養領導者品德更重要。這些品德包含價值觀、自我認知的能力,自我約束管理能力和自我持續學習的能力。

培養領導者品德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適應性領導力。在案例教學中,教授專注於幫助高管解決因果關係不清、突如其來、異常複雜的“沼澤問題”,而非高管面對的常規挑戰;

(2)學習敏銳度。哈佛商學院的課堂保證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反映來自不同背景、國家和種族的學生的獨特個性和行為方式。通過向不同個性和職業背景的同學學習,學生可以跳出自己的思維框架,走出舒服區域去接受新的事物,保持對新知識的敏銳並嘗試去改變自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做到兼聽則明。而在討論案例的過程中,他們與同學之間觀點的碰撞強化了思辨能力,學習到更多溝通、談判、說服他人和團隊合作的技巧。

案例教學法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學員了解到當前硝煙四起、跌宕起伏的商業戰場,給他們提供來自世界各地,多個領域,不同規模組織的寶貴經驗,培養他們的自我提升和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結語


個案教學到最後會發現,有些企業用這些方法A成功了,但換到另一家企業就不行。可以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腦袋裡會有兩種對立的概念,彼此獨立,但又能各自發揮功效在正確的時間點上。

如果說面對不確定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時刻否定自我保持學習的心態,就如同賈伯斯在斯坦福大學所提「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以變化應萬變,以全面性的視角,來對事情做最精準的判斷。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246【領導品牌】建立領導者的品牌化時,須從3個問題來釐清你的領導品牌


「一位領導者的終極考驗,就是看他能否在他人身上留下堅定的信念和貫徹的意志。」這一句話是我在《遠見者麥肯錫之父》中看到,也真的體現馬文‧鮑爾(Marvin Bower)在帶領麥肯錫如何成就到今天的地位,所傳承下來的精神與價值。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馬文傳達專業願景的說明,就敘述到:「正所謂人如其言,我們說出口的話便決定我們的形象。我們不屬於哪個行業,而是自成一門專業。我們不是一家公司、一種業務,而是一所企業。我們沒有員工,而是擁有個人尊嚴的公司成員和同事。我們沒有規則,而是價值觀。」

在20世紀初,最初的管理顧問公司,主要由會計師和律師所組成,主要針對這些領域的問題作諮詢,然而,當面對一個全新的管理顧問,是針對企業執行長的問題來解決,那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不僅是對外界,對內部也是種未知。

但是,馬文‧鮑爾透過傳遞精神,我們所做的是一門專業,而不是一門生意。接受自己卻性可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專案,並至始至終都對客戶講真話。他把這些原則,傳遞在每位同事,就是建立起公司的遠景,精神與價值。

這就如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說的「第一原理」,不去以競爭比較的角度來看待事情,而是以最核心根本的問題,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找到最根本,並從中做出指引我們發展的道路。

第一原理就好比一盞燈,在一片霧茫茫的大海上,提供一盞指引。在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任何挑戰、衝突,也許讓我們陷入沉思,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時,專注在哪盞燈,就是不斷引領我們走向目的地的唯一途徑。

航行的過程中,領導者所樹立的領導品牌尤為重要,因為那是在我們面對問題、挑戰,或者是在一切為之的情況下,透過我們所相信的精神,一步步達成卓越的成果。麥肯錫之父馬文‧鮑爾,透過這樣的精神,從最初18人增長到500人,並且最終創造了現代管理顧問產業。

也許,精神、價值是比較虛,無法用實體化的方式來呈現,但,那也是我們智人人種能夠存活到現在的一種體現,那就是願景的力量。《人類大歷史》中就提及我們是透過想像我們未來的可能,從而體現在行為上,來達成我們共同想像的目標,並且加以實現。這是在其他人種很難達成的溝通合作。

同樣,作為領導者,我們也必須先樹立起屬於我們的領導品牌。讓人們相信一個人,就是源自於我們從領導者身上看到某些元素特徵,這些特徵也就是領導品牌的元素。

如果我們打算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領導力品牌」(Leadership Brand),不妨從3個提問開始:

領導 品牌 風格
共計 2,733字| 閱讀時間 4分鐘


01你真的融入其中嗎?
You blend into the background


你與部屬相處得都還不錯,大家完成工作的情況也不賴,你當然是這個團隊的一份子,甚至堪稱積極——但也就是這樣了,沒人在乎更多了。

你總在接任務,卻永遠無關痛癢,相比之下,其他同級領導者擔當的任務可就風光得多了;沒人找你做戰略,決策會議或頭腦風暴都不會找到你。總之,比起其他同級,你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忽視的。

你真的融入了這個組織嗎?也許人們對你的領導力已經存在負面看法,或者,人們認為你的領導力根本無法支撐重要的任務。

你可能不知覺中為自己豎立起了「默認的領導力品牌」(a default leadership brand)——人們從過去的溝通和互動中感受到的你,或者只是道聽途說的你。你也許從未花足夠的時間去重視這個問題,在與人們互動、溝通、影響方式中,你都在下意識地抹黑自己的「招牌」。


02你離應有的領導力形像多遠?
Your evaluation doesn’t match your desired projection


領導力品牌是需要悉心維護的,衡量的尺度是測評與反饋。

你需時常問自己:「人們怎樣看待我?」,「我的價值表達和行為方式是否反映著真實的我?」從這些問題中,你也許會驚覺審視自我公眾形象的重要——人們了解你的第一手信息,正是你自己給出的形象符號。如果你身在領導職位,就需重視言論上是否合宜,你的社交、行為、表達與你所期望樹立的形像是否匹配。

積極獲取反饋是維護個人領導力品牌的重要途徑。來自上司、同事、朋友們的反饋都值得你好好考慮,如果還有一兩位你非常信賴的導師或是前輩,不妨去問問他們的看法,他們眼中的你,哪裡深藏潛力,哪裡有失妥當。也許某一個碰撞和火花,就會改寫你的下一段旅途。

自我期望和現實領導力聲譽之間的差距是可預期的,這亦是領導力發展的強大動能之一;但如果這個鴻溝太寬,那麼你的領導力品牌將是無效的。



03你的領導力品牌是真實的嗎?
Your brand is inauthentic


如果你想展示過去不為人知的自我,讓人們逐漸了解你,這可能只是需要時間;但如果你給人們的印像一直是「言不由衷」,那麼,你的領導力品牌注定坍塌。

如果你發現現在的領導力品牌不適合你,急切地想要改變它,這種轉變將顯得虛偽。人們將懷疑地看待激進的變化,人們大可以有這種理由,因為真實的變化很少是戲劇性的。

當你的行為與思想無法一致,或因為長久忽略領導力品牌的管理,導致無人了解你的真正價值和能力,你就得面對這個現實。這可能意味著你的價值觀並不為這個組織所認同,因此你產生了一種本能的恐懼,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如果是這樣,你應該去尋找一片新的天地。

這3個提問多少帶著刺痛感,甚至並不陌生這代表,你已經開始在考慮如何提高和調整自己的領導力品牌,許多人尚未踏足這地。更進一步,理出實踐的頭緒,它永遠不會太晚,它的回報值得你穿越荊棘。


結語


領導品牌的塑造基本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切入:

第一,我現在在哪(知道自己有什麼)
這是對於自己的理解探索,先知道自己的優勢,特長,以及自己的短板是什麼?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透過團隊的力量,可以把個人的長板發乎揮到極致,以致短板被忽視。

這是我們必須釐清的,只有找到屬於我們的特長,才能發揮出我們的領導要訣。

第二,建構領導模型

前面說道領導者本身可以不完美,但是一定要不斷的學習強化自我。因為隨著產業,趨勢的不斷轉變,一直保有過往的領導經驗,反而會限制住團隊的發展。換句話說,一個團隊的成長,來自於領導者的眼界與格局。

所以,必須要建構出屬於個人的領導模型,這裡面包含了領導思維、時間管理能力,以及相關的工作理念。在《領導梯隊》中就解釋道個階級的領導者所面臨的挑戰與可嘗試的方向會有那些。

第三,以身作則

最終我們的領導品牌能否發揮,最關鍵的是我們能否身體力行。在所有領導書籍中,一定會提到這個概念,就是「以身作則」。因為人們不會記住你所說過的話,但是會記住你所謂他們做過的事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就像科學革命的發展,就是因為透過科學方法一次有一次的驗證,過去的傳說是否真實,讓人們走向了啟蒙時代。

所謂的領導品牌,且就是我們希望展現給大眾什麼樣的自己。換句話說,沒有所謂絕對最好的領導風格,每一種領導風格都有他的優勢與劣勢。

真正好的領導品牌,來自於我們相信什麼,展現最真的自己,並且全以團隊的角度出發。也就是,最好的領導風格,來自於清楚理解自己有什麼?要什麼?以及團隊的需要。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245【領導階梯】明確職位職責,設立績效標準


英國的「私掠船」或是私有海軍制度,都與海盜的傳統有關。當時面對西班牙的直接威脅,伊莉莎白女王不但開始著手打造英國版的無敵艦隊,同時並不因此而自滿,還做出了一個極為敏感的決定,那就是准許存在民間的海盜行為。於是搶劫西班牙人正式成為英國的戰略。

另一方面,英國人的航海技術遠遠落後於其他海上強權。例如葡萄牙人的商船在海上奔馳,以及擁有相對先進的技術例如威尼斯巨型艦,另外還包含當時的先進的金融產物如公債體制,還有荷屬東印度公司,最終成就荷蘭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先鋒。

私掠船和海盜模式,讓未來英國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作戰時,擁有一批精實的海上戰將;另外,透過學習荷蘭組成英屬東印度,並在光榮革命後引入了荷蘭的國家公債體制,通過一個能夠自由買賣長期債券的證券交易所融資。這一系列的轉變奠定了後來在英法七年戰爭後,英國能夠不斷壯大發展的關鍵之一。

一個強權帝國的崛起,背後都有其對應的經濟、軍事來作為基礎。國家戰略發展是如此,組織的領導階層發展也是。

領導階層模組的建立,是為了確保組織在未來發展擴張,能夠有效的界定各階層的領導者所需要相對的領導技能、時間管理能力以及思維心態。

例如,最常見到的狀況是,最優秀的業務人員一晉升到領導職務後,還是執行與業務人員一樣的事情,這就會導致育部屬產生競爭,最終可能讓團隊變成只有你在做事。

當晉升到領導層後,更多的是要從做事轉換到策略規劃與培養部屬的方向。

更準確來講,一旦判定某個個體或團隊處於不恰當的領導階層,就需要做較大幅度的領導階層模型修復工作。

具體而言,公司必須培訓管理人員,讓他們擁有各自層級上應有的正確領導技巧、時間管理和工作理念,這樣才能確保他們的工作表現。

接下來從職責的討論到領導績效界定以及後續如何達成全面績效的轉化,就是說如何讓人更有效地在領導模型中做領導轉換的過程,以及所需認知。


領導 階梯 目標 職責
共計 2,719字| 閱讀時間 3分鐘



01明確職責的相關討論


大多數領導者依據目標和任務來思考他們的工作。與目標任務同等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從整體上掌握領導的職責。

例如,以下對中層領導者的要求經常被忽視。
能夠幫助他人獲取成功
依據客觀條件、智力情況等要素激發團隊,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
依照特定標準來提供專門的指導
加強橫向關聯

另外,很少有組織能夠把某個領導者的工作和其他各階層級領導的工作聯繫在一起。這樣同樣是當前領導職責界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果從領導階層中飆上某個特定工作所處的位置,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啟示。

你可以在整個領導階層模型中以更廣闊、更深入的視角關注這項工作,而不僅僅盯著任務和職責本身。你可以將該考察對象的上級和部屬的工作以同樣的方式處理。

但是對於組織發展到一個階段後,往往會出現一個普遍的現象。例如,某職能主管可能會發現,他的部屬與部屬的部屬都是部門總監。很顯然,區分他們的不同職責將會帶來可觀的工作量。

我們也就需要注意,那些普遍存在職責斷裂和重疊現象的發生:

職責斷裂
缺乏上級對下級的反饋,造成問題反覆發生。
由於缺乏資源,計畫無力執行;該計畫由上級制定,並且要求部屬執行,但他們都覺得評估計畫所需資源以及獲取這一資源不屬於自己的職責範圍。

職責重疊
事業部副總經理和部門總經間都對同一個一線經理下指示。
事業部總經理和銷售經理都認為產品開發計劃是自己的首要職責。

因此,可以採用以下步驟已明確職責:

使用領導模型來確定特定工作所處的領導階級。
與其他經理溝通,確定他的領導階層以及該層級所要求的領導技能、時間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
讓領導梯隊上的領導都了解相鄰的領導階級之間可能存在的職責斷裂和重疊,並採取行動糾正上述問題。


02界定績效標準


對於不同領導層級的培訓,定義績效標準與明確的職責非常重要,但是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問題在於績效取決於其他人的主觀評價。

因此,明顯的績效界定就變成非常重要。缺乏這一要素就難以傳遞組織領導者的期望和要求。績效標準與平衡計分卡和企業戰略一樣有用,而且它所強調的是組織層面的績效而非個體的工作產出。

後者一般不包含為了維持組織長期發展所需的一整套要求,因此,企業必須建立績效標準以實現以下三個目標:

目標1,涵蓋一整套績效要求的標準

對領導者來說,想要專注於銷售、營利、生產或其他單一任務,已經不再可能。

鄧多類型和更大範圍的業績應當成為所有領導者的目標,它們必須圍繞以下這些績效內容:

運營績效
客戶績效
領導績效
管理績效
關係拓展
社會責任
個人專業能力


目標2,包含長期和短期發展的標準

華爾街所關注的財務季報不能是唯一的績效指標。諸如人員發展、產品研發及品牌形象的長期任務,都應該考慮在內。

目標3,根據領導層級的不同所指定的差異化標準

標準必須接近每層級所要求的領導技能、時間管理和工作理念。在相當數量的員工被辭退後,很多新員工替補了他們的位置,這家企業準備從子公司選拔人員來重建其領導階層。

因為這些新的領導者來自於不同的公司,管理層想讓所有人都依照相同的標準工作。如果沒有根據領導層級加以細分的統一標準,就不可能把這些新領導者培養成真正有效的領導者。


03通過績效標準培養領導者


績效標準不適僅於空談概念,它代表前面提到的七項績效指標:運營績效、客戶績效、領導績效、管理績效、關係拓展、社會責任和個人專業能力。

接著從四個階段分析階段的轉型重點:

第一,當被提升到新領導層時,總會出現績效缺口
不論他是不是熟練經理,或者是在之前績效卓越,績效缺口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一旦進入到新的領導階段。你就在要新職位上彌補缺口。

通過領導模型,你可依照各層級的領導技能、時間管理能力和工作理念提供績效方面的指導、培訓等。

同時,必須告知被培訓的領導者這一點並且他們要願意參加。

第二,培養工作必須持前進,直到獲取全面績效
漸進的提升遠遠不夠,所有人員都必須以全面績效為目標。如果組織把全面績效而不是某些技術方面的人力資源作為競爭優勢,而是要為了增強效性,企業必須願意在領導培訓方面實施戰略性投資直至實現全面績效。


第三,全面績效完成人員受到獎勵
做為領導力發展的基本目標,全面績效並不是那麼簡單。

全面績效的完成者不僅受到獎勵,還應當進一步指派他們依些新的重要任務,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也可以徵求他們的意見。

第四,全面績效完成者,應接受超出常規能力的測試
人員可以通過測試,來執行上級的某項工作來劑型,可以觀察他的表現。並進一步將過程做調整與適應。


結語


在理解完整個全面績效到績效在躍昇的過程中,會清楚的知道,領導者的層層上升,需要擁有相對應的績效標準,也就是能力指標。

透過這些標準或者是準則,我們可以思考,個人成長的過程,每一階段的成長,除了要擁有方向的釐清,還需要具備,達到娜的層級所需要相對的能力。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244【思維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精力


吳淡如在《不生氣的技術》,有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說不讓自己輕易地陷入到某種負面情緒中並非是某些人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種刻意的選擇和自我掌控的能力。

可以說,一個人的情緒,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你覺得好還是不好?情緒本身沒有對錯,真正重要的是,當面對這些情緒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也許一時的情緒失控,可能導致我們誤會了對方。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是這麼敘述。大明下班回家已經疲憊不堪,他只想吃口熱飯趕緊睡覺。但5歲的兒子小明怯生生地走過來問他:

「爸爸,你工作一小時賺多少錢?」

大明強壓住不高興:「你問這個幹什麼?快去玩吧。」

小明堅持說「我就是想知道嗎!」

「好吧,我一小時只能賺30元。」

「爸爸,那你能借我10元錢嗎?」

大明有點煩躁,他讓小明趕緊自己玩玩就洗澡睡覺了,不要在纏爸爸了,他很累,想休息一會。小明一臉無奈的回到自己房間去了。

過了一會,大明覺得自己對兒子的態度有點過頭,於是趕緊拿了10元錢給兒子。

小明很開心地接過錢,從自己的被子下面拿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鈔。

大明一下子生氣的發火了,責備的問說:「你不是有錢嗎,幹嘛還要錢?」

「剛才…….我還差10塊錢,爸爸」,小男孩怯生生地回答:「這裡有30塊錢,爸爸,我可以買你一個小時,你陪我玩好嗎?」

有時,時間珍貴,但對於正在快速成長的孩子們來說,時間何嘗不珍貴?

而對於愈小的孩子,需要你的關注和陪伴就愈多,所有試圖期望等到孩子長大一點再多陪伴孩子的我們,所陪伴孩子最珍貴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自己的情商,最終的意義在於有技巧地管控情感,不受其控制,以保持積極正面的精力,並最終為全情投入服務。

積極的情感能夠為我們的經歷提供動力,我們能夠更自信,更有自我控制力,更好的人際溝通,更好地理解他人而消極的情感則相反,代價高且效率低。

所以,為了發揮出最佳的精力水平,我們必須學會去調動出積極、愉悅的情感,並學習面對和處理因為威脅或缺乏而滋生恐懼、沮喪,悲傷和憤怒的負面情緒。

要管理好我們的情緒精力,不讓負面情感和情緒在無形中消耗我們寶貴的精力,這裡有幾條實際的建議。


情緒 管理 思維 認知
共計 2,869字| 閱讀時間 4分鐘


01從小事開始,保持清醒


我們的負面情緒狀態幾乎無處不在 - 一句咒罵的言語,一個發洩憤怒的動作,一個抱怨的思維角度。

引領我們走向了情緒消耗的惡性循環的從來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全都是我們條件反射般,不知不覺間的思維、言語和行為 。

所以,我們能做以及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意識到這些小動作的存在,從每一件小事開始,保持清醒,在能及時冷靜的時刻提醒自己冷靜下來。


02力所能及地創造一些小的積極情緒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體驗了一個積極的互動,那麼你腦中一個完全不同的反應會被激活。積極的交流會促進身體產生一種激素,讓你感受到愉悅,增加你的交流協作和信任他人的能力,並且拓寬你的思維與行動。

但是,糟糕的時刻總是大於美好的時刻,我們至少需要三到五個積極的互動才能抵消一個消極互動帶來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今天陷入了一個負面的情緒狀態中,那麼你至少需要3-5個積極正面的小行為才能讓你的心情恢復到中性狀態。

所以,僅僅只是意識到自己條件反射般的負面情緒製造時刻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創造一些積極的情緒時候來幫助我們打破負面情緒的循環。

好在,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正面能量的東西通常都很普通,只需要我們行動起來就可以做到。

比如,出門前和伴侶進行一次小溫馨的互動,對同事今天的打扮說兩句好聽的話,在天氣好的時候外出散步,和要好的朋友通個話,在她需要的時候送上的關心,這些小小的姿態足以為我們創造抵消負能量或是開啟正面情緒循環的突破口。

所以,不管此刻我們的情緒有多糟糕,我們還是可以有意識地選擇用稍微更積極的態度對待下一場交談。

如果我們這麼做了,有可能我們接下來一整天的的互動都有因此而得到改善。


03讓每一次互動都有意義


積極的人際關係會促進精力的再生。所以維繫好身邊的關係,讓每一次互動都有意義,這種互動帶來的情感能給予我們優質的精力力量。

但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問題並不是在生活中缺乏情感關係,而是對情感關係的有意識投入太少。

如果我們與身邊的人尤其是親密的人之間,關係只是流於表面,你從不去創造一些有質量的相處時間,從不去在意生活中的小確幸和小細節,那麼我們與外界的聯繫只會變得越來越淡薄。

以至於出現雞湯文中的場景「當你拿起電話想要打給別人的時候,翻看了一遍通訊錄卻並不知道要打給誰」。

一段溫馨的親子關係、一段感情濃度更高的戀情、一段更緊密的友情,從來都是小事堆積的細水長流,並不需要電視劇裡那樣聲勢浩大的表演。

所以,花一點心思,去留意身邊的人,而不要只是把精力浪費在條件反射的憤怒上。

我們需要持續地保持自我意識與自我練習,去成為我們自己注意力的主人,讓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為自己創造更多具有持續性且正向循環的價值。而不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04做你喜歡的事情


《精力管理》裡作者說,在過去的十年中,讓我們去驚訝又失望的事是 -- 大部分人做事幾乎極少擁有喜悅的情緒,也無法從中獲得情感的滋潤。

我們常常問客戶,他們在生活中是否經常有愉悅或者深刻滿足的感覺。最常見的回答是極少。

所以,思考一下,在我們的無限循環的每一個168小時中,我們是否有幾個小時是留給自己的真正喜歡之事的專注時間?我們是否有幾個小時是感受到徹底放鬆的?是否有那麼一兩項能帶給我們十足的滿足感與安全感的活動?

我們往往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讓自己不快的負面情緒上,無論是深陷其中還是努力克服和減少它們的影響,卻很少去留意到,一件讓我們感到滿足的事情能為我們創造多少正向的快樂的情緒。

而這樣的「快樂」情緒不僅僅只是抵消負面情緒造成的損耗,它們事實上能增加我們一天精力指數的基數總量。就像鍛煉你的肌肉能提高你的整體新陳答謝總量一樣。

所以,想一想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情究竟有什麼?

無論是唱歌,跳舞,瑜伽,讀書,寫作,跑步,音樂,畫畫,還是其他,撥出一些時間來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你會發現,它能給你很多很多的能量。


05保持60%-80%的積極


每當說起我們做點什麼而不做點什麼的時候,總有人物極必反。尤其是關於情緒。搞不好有人就誤以為我們完全不該生氣,每天都要開心。一發現自己條件反射地生氣了之後,就開始責備自己。

其實並不需要如此。

盲目的積極和長期的消極會對我們造成差不多程度的損耗。所以,盡我們的努力保持去保持60%-80%的積極足矣。

因為會感到憤怒悲傷,並在其中不斷掙扎,這才是人類。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讓掌控躁動的情緒產生,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整理好它們,這便是我們可以且應該去獲得的智慧。


結語


情緒管理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心法,那就是不要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因為當對方處在無法以理智的方式面對時,我們所說的都將無法傳遞到對方的理性中樞。

《部落領導學》中計探討到,人類的情緒處在獸性狀態時,就是新皮層的訊息無法與爬蟲腦連結,最終導致訊息無法達到新皮層接受外界理性。

情緒就如同雙面刃,可以是你的阻力來源,也可以是你前進的動力。一切源自於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事情。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243【組織經營】面對殘酷現實中如何激勵員工


平靜的湖面造不出傑出的水手,只有經歷過暴風雨的水手才會知道,面對危機時,該怎麼去面對。也就說,遇到突發事件時,才是理解一個人水平能力。

《安隆風暴》(安然:房間裡最聰明的人 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講述有關《財富》雜誌的記者發現安隆公司的現金流有很大的問題。很多是來自於資產的出售,而不是主營業務。

如果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既然安隆那的多的利潤來自出售自己的資產,那麼它就不能被看成一個能源公司,而是一個金融投資公司。而對於投資公司,由於風險極高,分析師們對它的評估就完全不同,不能按照資源公司給出很高的股票估值。

《財富》雜誌的文章一發表,一些投資領域的讀者馬上就看出問題,安隆的戲法也就玩不下去,最終宣布破產。事後CEO和CFO等相關高層都因參與造假被送審。以及相關會計事務所和銀行等都連帶受到懲罰的賠償。

如果這時你在接手這家名聲敗壞加上已經破產的公司,你該如何應對?

心理學曾經研究過當人們遇到厄運發生時,人們會出現哪機種反映。結果發現出現三種類型的人:

第一類是碰到不幸就直接垂頭喪氣;第二類是從這些打擊中漸漸地覺醒過來;第三類則是把這些厄運轉化為更加前進的動力。

這三類中,往往帶領企業不斷締造高的人。可以說,面對殘酷的事實時,並把此化為動力,這也就被稱為跨越難關的企業。

每一家實現跨越的公司,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們都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難,甚至遭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內部經營危機。

這些困難被稱之為「殘酷的現實」。然而,跨越公司又是如何平穩度過的?他們又是如何做出正確決策的?



組織 領導 經營 殘酷 現實 激勵
共計 2,059字| 閱讀時間 3分鐘

面對殘酷的現實


研究顯示,實現跨越的公司表現出兩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

首先,敢於面對現實,不論它有多殘酷。也稱之為「托克維爾悖論」就是說,堅持你一定會成功的信念,同時面對現實中殘忍的事實,不論它們是什麼。

在現實面前,公司的管理隊伍總是展現出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三點表現:第一,平靜地接受殘酷現實;第二,排除一切干擾和噪音,集中精力放在少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上,並全力以赴;第三,對自己充滿信心並永不放棄,相信前途一片光明或最後一定會成功。

其次,面對所有的決定,他們建構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參考模式。
不去面對事實,永遠不可能做出一系列正確的決策,這一點對照公司往往做不到。

啟用這個雙重系統的結果是,你將極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機會。

那麼,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作為企業管理者如何區分誰是堅守永不放棄信念的人?

國際受害者研究協會開展過「頑強的精神」的研究,他們將面對厄運的人分為三類:

第一類:碰到不幸運就垂頭喪氣。

第二類:能夠從打擊或困難中挺過來,並能恢復到以往正常生活的人。

第三類,把不幸當作動力,最終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研究發現,那些實現跨越公司的管理隊伍都屬於第三類人,他們都具有及頑強的精神。

除了領導層的準備,另一方面在困境中又該如何激勵員工。

在企業遭遇到嚴峻形勢的時候,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激勵員工持續未公司願景繼續努力,而不是半途而廢。

通常大多數的公司會採取偉大的願景激勵員工,而事實上,花大力氣激勵員工基本上是在浪費時間。

而現實跨越公司的做法是,當你有合適的人在車上,他們會有一種內在的自我驅動力。作為企業領導人真正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穩固地經營下去才不會令你的部屬失望。

如何在公司內部形成問題和真相不被掩蓋的氛圍?

有四點可以供參考:

第一,管理者多提問題,少要求些答案。出色的公司領導,通常不是從答案開始,也不是讓你的員工跟著你走,而是要虛懷若谷。

特別是在你未完全了解全部情況前,應該多提些問題讓自己更好地把握全局;實現跨越的公司領導,非常懂得利用與部屬再一起的非正式會議,比如他們常問些熱門話題:「你是怎麼想?」、「當前我們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第二,要對話,要爭論,但不要強制。
所有實現跨越的公司,通常會把在爭吵和戰鬥中前進,作為發展策略的常態,像是大聲爭執、合理的衝撞等描述在會議中屢不見鮮。

他們的爭吵並不是裝模作樣,而是讓員工自由發言。儘管整個過程像是一場科學的激烈探討,但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尋找到最佳且正確的答案。

第三,做徹底的事後分析,不要互相指責。在做出最後的抉擇時,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正確。進行沒有指責的事後分析,可以營造一個事實被傾聽的氛圍。也許付出了許多沉痛的代價,但是可以從中學習與進步。

第四,建立紅旗機制。在這訊息時代,實現跨越公司和對照公司,在訊息獲取上並無本質區別。它們之間真實的區別在於:跨越公司把訊息轉化成了無法忽視的訊息。


結語


團隊能否發揮效益,最關鍵的就是內部訊息的交流。Google每周五都會朝開全體的會議,讓大家知道每個部門或者現在正在執行那些事情。

愈是大型的組織,內部的資訊就愈有障礙。所以,如何確保組織發展中,讓每個人都知道大家在做什麼,就需要從三方面著手:其一,領導層對殘酷現實接受;其二,打造合乎組織訊息傳播的系統;其三對於團隊文化的建設。

只有從上到下加上組織架構的搭配才能讓關鍵要事,能夠在第一時間被察覺。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242【教練模式】會談目標如何影響結果


每個使用暴力的孩子,後面都有一個結,因為不知道還有別的方法,可以打開那個結,才會動手去處理自己不愉快。面對孩子的暴力問題,真正的方法絕對不是用暴力制止。

而是以正確的心態來解開這個結。

舉例來說,在一節車廂裡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不斷大吵大鬧,影響到每位乘客,這時乘客紛紛把眼光盯著父母。

有些父母會開始勸阻孩子,但是,孩子這時的大吵的表現,其實就是要給大家看,這種情況愈制止反而愈適得其反。

有的父母則是高聲責罵,其實這種父母基本都是笨蛋,因為當我們處在跟孩子相同情緒下對話時,和平的解決永遠不會發生。換句話說,最終就只能以暴力的手段來遏止。

暴力解決只會讓孩子知道面對事情無法解決時,用暴力就可以換取。無形之中也是在行為教育孩子未來的發展。

一方面是出自於對大眾給予內心的壓力,所以想要立即解決問題,但往往缺乏相關認知,就只能用最糟糕的方式來遏止。另一方面,則是不知道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或者說,每一次不可控的變數,都是我們做子女教育最好的時機點。

對於人的成長過程來看,以心理學的角度會發現,人在面對懲罰時,所帶出來的效果是極差的,不過透過獎勵的效果確是非常顯著的。

對人是這樣,對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時,我們最終需要保持用成年人的方式來溝通。就像你理解了政治博弈後,就有本事在談判時用談判。

有些時候,我們愈是急於解決當下問題,反而愈容易措失掉更好解決的方案,而這種解決方案是需要透過彼此溝通協調的。也就說,不管是對成年人或者是對孩子,事情並非總是零和博弈,是或不是、對或不對。

在於我們能否從第三種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如果我們當下想不到,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父母的眼界高度,也將決定孩子可以從哪個視角來看世界,並且解決問題。

同樣面對組織內部的同仁,當我們在開始執行一對一的面談時,除了擁有上述的思考層次來看待事情本身可解決的層次。另一方面,則是讓會談中發揮他最大的效益,這就需學習教練指導過程中,怎麼把會談的效益提高。

領導 教練 目標 探詢
共計 2,245字| 閱讀時間 3分鐘


基本上在學習教練的對談步驟基本可分為:確認目標→便是並排除冰山盲點的干擾,開創新的可能→在行動中落實改變。

例如在次會談,都應該先要設定本次的談話目標,幫助我們把問題聚焦,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

通常,工作上的問題不會只有一樁,有些主管和部屬在會談時,有時是天馬行空,想到哪就說到哪,一下提這個問題,當這個問題還未釐清,又開始說到另一個問題;有的則是一股腦把所有問題都提出來,試圖一舉解決所有問題,最終什麼都沒能解決。

如果我們先設定好一個目標,當一個問題解決了,再進行下一個,成效自然不同。

另一方面,目標的訂定是否得當也會影響到談話的成效,因此,不僅要設定談話目標,同時要訂出適當的目標。

一個好的目標攸關整個會談的品質和效益。所以,在會談開始前,主管得先請部屬提出談話目標,並且加以討論修正,確定出一個合適的目標。

有一個高爾夫球的職業高手在接受訪問時,曾被提問說:「當你快要打到球的那一剎那,你腦海中在想什麼?」這時高手回答:「我腦海中只出現一個畫面:我的球以完美的角度飛出去,然後落在我希望它著地的位置。」

做事就和打球相同,愈是擔心做不好,腦中就盡是這樣的畫面,結果十之八九會出狀況,因為它會造成壓力,干擾了潛力的發揮。如果腦海中想的是順利的畫面,結果就會不一樣。

所以,在我們設定目標時,一直使用負面目標,它會把你侷限住,而且侷限在你設定的目標上。只有用正面、積極的目標取代它,你才能跳脫它,也同時釋放你的潛能。

是不是設定的目標品質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動機,效果也完全不一樣?

因此,在目標的設定上,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原則開始:


01訂定結果導向的目標


每次的會談,教練都要先詢問對方,希望這次會談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或收穫,而用期待的結果引導整個會談過程,以避免散漫的談話。

02將負向目標改為正向目標


在職場上,許多人經常把目標隱藏在「不」或者是負面思維及負面情緒下。

例如「請會計不要再找我麻煩。」如果針對這種「負向目標」進行討論,整個會談很容易成為批判性的談話,而無建設性,甚至可能引發對立,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如果目標調整為「如何取得會計配合,一起推動業務」,討論的結果將大為不同。因此,如果部屬提出的目標是負向的,主管得引導部屬將負向目標轉向正向目標。

引導時,主管可以帶領同仁思考,如果他的問題得到解決,他會希望呈現出什麼樣的正面狀況、結果及理想畫面。

這就是利用願景啟動正向目標,從而得到積極、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03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工作上的問題環環相扣,會談時很難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如果我們把問題分解,務實地逐一進行討論,就能一步步地走向解決之道。

因此會談時,主管必須引導部屬思考他所提出的目標,可以分解成哪些小目標?小目標之間的優先次序為何?之後在擇一進行討論。

例如希望服務能讓所有客戶滿意的大目標,接著又提到加強產品知識、請公司加強客服訓練、加強溝通技巧等,都是要達成的小目標,可以請對方思考哪個較為迫切,必須先討論。


結語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當你想像是什麼情況的時候,自然而然事情就會跟著發生。

《人類大歷史》中就提到智人這支人種為什麼能夠勝過其他的人類,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智人有說故事的能力,或者說是想像一個情境畫面。

因為這是在溝通的過程中,創造出未來的模樣,從而朝向那個大家所想像的方向前進。

如同願景,是讓人可以清楚知道我們成功時的畫面,或者是在過程中,我們所得到的成果會是什麼。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241【思維認知】專注,源自於內心的平穩


美國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Jim Rohn)曾說:「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也就說,你平時與什麼樣的人接觸,就會形成你現在的模樣。如果你想變得優秀,就需要找優秀的人,這也是提升自己最快的方式。

就像牛頓的經典名言:「如果我看的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所提到的「巨人」就是從加利略、哥白尼、迪卡爾、虎克等哲學、數學、物理學家的眼見為基礎來探究更遠的未知世界。

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最至關重要的價值。我們現在享有的任何物質生活、思想模式,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所創造出來的成果,我們則是站在這些基礎上享受著文明發展的果實。

然而,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卻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會成功,或者不斷傑出優秀。

其中,很大原因來自於:自己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落後於別人的,其實在心裡都特別清楚,無非是從生活中的一點點差距開始。

為什麼別人能夠減肥成功,而你的體重卻呈直線上升?

別人在控制飲食的時候,你在暴飲暴食;別人在操場跑步的時候,你在房間睡覺;別人在健身房流汗的時候,你在空調房躺著。

很多事情別問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知道答案。

只是不去做。對於缺乏實踐能力的人來說,無論什麼道理最終都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一切的價值,都需要靠自身的行動去實現。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道理、一個方法,最終在一個人身上沒有用,是不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去實踐所導致的?

另一方面,在理解一個道理方法,就需要先擁有吸收、學習的能力。然而,要如何強化自身學習力,讓同樣的時間能夠發揮雙倍的效果。接下來從《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到三的學習時,所需要釐清的三個認知。

專注 學習 心流 時間
共計 1,982 字| 閱讀時間 2分鐘

《如何高效學習》的作者他用 10 天搞定線性代數,一年搞定麻省理工 4 年的課程並成為歷史上最快畢業的人。還在 TED 登台演講,向全世界宣講自己的學習經驗。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的學習時間,不過兩個小時而已。他將自己的學習方法論稱為 “整體學習法”,也就是:

把新知識與頭腦中的已知聯繫在一起,形成知識網絡。

這套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專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專注真的像你說的這麼重要嗎?

是的,專注真的很重要。

我們在做一件事兒的時候,注意力會不斷提升。一旦有人打擾,思路就會分散,之後我們想要再次達到之前的專注度,就需要額外的時間。

讀書的時候,手機上突然跳出幾條吸引人的訊息。如果忍不住打開看了幾分鐘,想要再接著讀書,就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進入“狀態”。

再比如說,編程、做數學題這類邏輯性較強的事情,如果在中途被打斷,下一次想接著做就需要回想一下之前的步驟了。

一來一回,中間浪費的時間就不止看起來那麼少了。

認知心理學中有個 “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是指人的聽力選擇能力。比如說在嘈雜的雞尾酒會上,突然有個聲音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們會很敏感地注意到。

同樣的,假如有一件我們日夜都在思考的事,潛意識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件事上,一旦發現了相關信息,很快就會產生靈感,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至於如何保持專注,我想從三個角度跟大家分享:

01專注與心流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進入忘我愉快的狀態就是心流。

心流發生時,我們會全神貫注,感覺時光飛逝,這就是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狀態。

心流可以幫助我們迅速進步,達到巔峰。比如說:作曲中的貝多芬與投籃時的喬丹。

而心流產生的關鍵在於:目標、反饋、專注。

設定目標,是為了讓我們對行動的初心進行思考,以免在實施的過程中產生質疑。同時,目標的存在也為了讓我們獲得成就感,不斷提升對自己的要求,持續突破。

反饋讓我們看清事情的進度,對實力進行現實地評估,進而不斷調整,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

專注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也只有在身體、心理條件都具備時,才會體驗到深度的心流。

心流會帶給我們愉悅感,但這種愉悅又會分散注意力。因而我們需要第一步明確的目標來告訴我們:

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畢竟,那些能讓我們分心的事物,本質上是因為它比我們正在做的事更有吸引力。

02 時間管理

1. 熬過萬事開頭難。

如果能夠通過最初那段時間,把最重要的基礎搞清楚,後面的效率會越來越高。

很多人放棄,都是因為開始的時候太難了。就像學英語的那位朋友,等他了解基本的詞彙和用法之後,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看電影等其他方式繼續提高英語水平。

2. 重要的事情優先做,用整塊時間做。

一方面,第一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另一方面,趁著早上最清醒的時間完成一件重要的事,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心理暗示:

“今天有一個好的開始!”

有些邏輯性比較強的書,或者是某個連接性比較緊密的知識點,最好不要拆開來學,因為分散的邏輯不利於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03抗干擾

讀書的時候,我們有整塊的時間可以專注於一件事。

可是工作之後,手頭的事情就多了起來,有時還需要我們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這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

1. 不斷切換於各任務之間,會虛耗我們很多精力。

2. 在一件事沒做完的時候,突然想起另一件沒做完的事情。

抗干擾能力可以通過刻意鍛煉提高。

上下班的時候,我經常在地鐵上閱讀,不能坐就站著看,事實證明在強干擾環境下看書還是很有效果的。

另外,規律的運動也可以增強抗干擾能力,比如說跑步。

如果你曾把問題放在大腦中很長時間,應該也會有類似於頓悟的經歷。

當我們專注於某個問題時,周圍的一切似乎都變成了與問題相關的樣子,很多平時難以察覺的細節也會浮現出來,帶來出乎意料的靈感。

結語

在很多成功人的身上都會看到一種特質,那就是很強的專注力,或者說對於事物發生時,以一種平穩的心態來面對,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讓自身內在世界產生太大的起伏。

如果外界發生什麼就跟著一起變動,就也代表著你連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因為專注,不僅是看到現狀,更多的是放在未來,只有清楚了方向,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時間投注在正確的事情上。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240【領導階梯】新任首席執行官時需面臨5大領導力的挑戰


巴納德在《經理的職能》中講道:「如果經理發出一個指令,被接受了,這個權力就成立。如果不被接受,這個權力就被拒絕了。」

換句話說,一項權利是否有效,取決於接受者,而不是發布者。

這也是領導者必須分清,什麼是權力,權力不是職位給的,權力是員工給的。
職位只是給你一些從員工那裏獲得權力的工具。

最終的本質是人們願意相信你,自願把工作相關的決策權力交給你。

當新任執行官上任時,必須清楚意識到,什麼是權力給我們職責,也就是我的責任是什麼?

如果不懂權力的運用,就會走上用恐懼來壓迫員工;相對於,理解權力本身的來源,是由下至上,出自於自願的力量,才是驅使成為高效能組織的關鍵。

如同僕人領導的概念,核心觀點來自於給予,協助員工成長,帶動組織成長。領導者本身是以服務者的角色服務組織,解決各層權力無法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處理困難或者重大事件時,必須果斷或者以權力本身來實施執行。換句話說,必須要分得清楚真正重要以及不解絕對後續的影響。

整體來講,權力本身運用得當,就會進一步昇華成領導力,而領導力的本質,源自於影響力,如何妥善運用影響力,就成了每位領導必須思考的問題。

影響力使用得當會締造一件非凡的成就;相對的,影響力,也可能會帶你走向毀滅性的破壞。

接著從領導者提升到首席執行官的層級時,所需面對的領導力問題,將會是什麼,針對問題,找出可能的改變行為,並轉化成正向影響力的契機。


領導 組織 發展 階層
共計 1,982 字| 閱讀時間 2分鐘

成功的首席執行官,既展現出對人事的準確判斷,又使得公司具有強大的執行力。雖然戰略能力、遠見和其他一些能力非常重要,但如果首席執行官不能夠讓組織完成既定目標,或者缺乏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職位的領導技能,那麼前面幾種能力就沒有意義了。

究竟什麼使得首席執行官的轉型如此困難,其原因在於首席執行官管理的是整個企業,而不是一個業務部門。

需要對內外的多個群體負責,從董事會、投資人、合作夥伴、員工、股東等,與公司的其他領導人不同,首席執行官的一言一行受到所有這些群體的密切關注。

今天領導者成為首席執行官的速度比過去快得多,他們跳過了一些發展階段,沒有獲得必要、充分的鍛鍊,缺少擔任執行官的必要要素。因此,當面臨新問題或者不確定的形勢時,他們就會缺乏準確的判斷力。

即使是最成功、最有才華的集團高管,擔任首席執行官也是一項嚴峻的挑戰。以下我們探討首席執行官面臨的五個重要領導力挑戰。


挑戰一:善於平衡短期和長期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多數首席執行官都會受到投資人的評價。任何偏離期望的業績都會影響執行官的信譽。而信譽是執行官最重要的資產。

為了生存,必須學會重視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投入大量時間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

挑戰二:設定公司發展的方向


對於首席執行官而言,遠見、精通戰略、擅長定位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能力。

所以,首席執行官必須做出以下決策:

公司去向為何?
行業變化是什麼?
商業模式是什麼?
競爭格局是什麼?

然而,許多公司制定了規劃藍圖,懸掛於牆上,大多內容空泛,沒有重點,因此毫無意義。

也就說,真正的挑戰,是為公司發展設定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定義,這要求首席執行官展現出他們真正的勇氣。

挑戰三:培育公司的軟實力


每個公司都是一個社會性組織。兩三人一起工作,就會形成積極的或消極的關係。管理好這種社會關係與工作環境,是首席執行官最重要的職責之一。

同時關注這些軟性問題,並努力實現硬性業績,並不是每一位首席執行官都能夠做好。

首席執行官必須激勵員工,釋放各層級員工的潛力,尤其是基層員工,他們是業績的直接完成者。

另一方面,選拔合適的人並持續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能力,也是首席執行官的重要職責。

這時可以問自己:
我們在選擇優秀人才方面做得多好?
我們在給予正確意見反饋時有多麼坦率?
我們在及時消除人員配置錯的問題,有多強烈?


挑戰四:執行到位


如果執行官優柔寡斷或者進退兩難,公司將遭受嚴重的損失。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與細節,並不是執行官最有吸引力的方面,但是,最優秀的執行官都認為,這正是他們的價值所在,也是實現公司價值的關鍵所在。堅持執行到位時可以問自己:

我們表現如何?
我了解公司正在發生的事情嗎?
有人把壞消息告訴我嗎?
我的團隊高效率並充滿活力嗎?

挑戰五: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司


公司必須了解並且積極參與解決公司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必須關注環境問題、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等。

為了實現領導力的有效轉型,他們必須適應球化背景下的思維和理念的轉變。

結語


擔任到首席執行官,本身做得決策已經不是對或不對、可以或不可以的問題,他是牽涉到各部門、層級、各相關利益人的影響。

也就是無法做出百分之百的最正確的決策,但是可以做出對大家都有利的決策。另一方面,必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事情,從長遠的時間軸來做布局與發展,讓事業進展的過程中,能夠提前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出準備。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239【思維認知】時刻保持空杯的心態


威廉豪威爾在《同理心溝通》中提到,我們在學習能力時,會經由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基本解釋說: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並開始提升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對事情的掌握,已經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

最近看到另一個材料,在這四者之間擺放了數字。第一階段占95%;第二階段占4%;第三階段比例為0.9%;最後一部分則是0.1%

這也讓我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僅僅是在四種上。換句話說,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承認自己不知道。

95%都位於在第一個狀態,導致個人探索成長的可能性失去。然而,當我們能夠不斷否定自我,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才能夠跳脫那百分之九十五的誤區,直到讓自己完善自己。

同樣身處在這確定的時代,任何垮領域的發展、技術、應用都可能會打破我們過往的既有認知。如果沒有不斷否定自我,就會有人來否定。

限制住我們的往往是以為自己都知道

例如1982年,摩托羅拉遇到品質危機,於是放下自我去探究各家企業的所長,最終提出6-sigma質量管理的概念。

因為這次的變革,使摩托羅拉在1987年到1997年替公司省下來的成本累績達140億美元。

如果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我們的認知就無法上到另一個新台階。即使正確信息擺在面前,也會以視而不見。

其實,所謂的成長,就是來自於認知的升級

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裡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查理,蒙格曾提到,之所以能夠準確的判斷值得投資的公司,就是因為從各種領域學習而來的認知,包括:工程、會計、統計、心理、數學等,來組件出屬於自己的認知地圖。

多一項認知,如同多一項武器,當我們面對到不確定事情要抉擇時,能否降低選擇失誤的風險,就取決於我們手中有多少種思維來應對。

最後,以姚明之前在論壇分享的話來總結:「要以一種開放心態去理解一件事,哪怕自己暫時還不喜歡。如果永遠站在對立的情緒上,永遠無法接受,只會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愈來愈漫長,愈來愈漫無目的。」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238【學習設計】正面引導的溝通



教育的第一要訣就是順應孩子的想法再加以正面的引導。當我們發現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別急著糾正。

雖然有時命令也能讓孩子接受正確的行為,但是強迫的壓力會讓孩子更多的選擇不合作,實際效果遠遠不如保持關注再加以正面引導的做法。

例如,我們跟孩子講了很多次的話,孩子卻無動於衷。這時我們就會開始動怒。這就是典型教育常犯的錯誤,我們成年人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忽略了孩童的視角,也就導致我們高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為能力。

又比如我們在對話的過程中,用什麼樣的心態與情緒來面對孩子的提問與反應,其實都將會影響影響孩童未來的發展,例如當一家人坐著一輛車出遊時,當坐在後座的小孩指著路上的車輛時,並問這些是什麼。這時父母可以回答一句「那是車」就結束了,這是一種家庭的對話。

還有另外一種是,他們會在這之間做許多次的往返問答。例如爸爸說那種車是公車、那是計程車、那是救護車。然後父母還會告訴孩子說,什麼人會做什麼樣的車,等到下次再給孩子提問,喚起之前教過的知識。

我們可以嘗試給孩子多種選擇,因為有時候會自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但卻是我們的不重視,導致孩童用負面的方式來引起我們注意。

像是愛打人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喜歡打人,而是孩子希望獲得父母的關注,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於是某次打別人家的孩子,讓父母開始關注他,這就無形之中在腦海中種下這種行為驅動。

所以避免孩子趨向暴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對這些暴力行為的過度反應,並以聆聽引導孩子來建立溝通。

結語


不管是對孩子的照顧,或者是對成年人的理解,都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用什麼樣的情緒、心態或話語來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同時對方也就會像面鏡子,把我們所呈現的事物反映到自己的身上。

洞察力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透過對身邊事物一點一滴的觀察探究,理解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才會逐步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並且針對這原因給予相對應的回應。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237【商業生態】適者生存,順應複雜系統的生態思維


你現在擁有一百個億,必須把這筆財富交給一個人,並且這人要在10年後創造出一千個億。這時,你面前有兩個人選,一個是在底層人民生活的人;另一個是在菁英階層生活的人,你會選擇哪一個?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面就講到一個概念:「如果你想要獲得你要的東西,那就讓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欽佩都是靠努力獲得的。」就像是,一個人不是先有錢,才會變成有錢人;而是要先有有錢人的思維,才會變得有錢。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便宜的心態,如果有一個夏令營需要價值五千元,這時短視的家長只會看到可見的價格;相對於有遠見的家長則是會看到背後無形的價值,例如所認識的人、對孩子的見識增長等。

配得上,不是因為外在擁有什麼,而是內在本質上的富足。這次在商周看到何飛鵬寫的專欄中就提到這點。

當時他看到一個經營團隊面臨困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卻還是未見起色,於是去檢視他們過去一年的工作,發現到問題點並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因為太努力,反而努力錯了方向。

如彼得杜拉克所說:「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來得重要。」

欠缺思考成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碰到問題時,最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先釐清,問題的事實以及因果關係,並且提出解決方法和兼具長期與策略思考。即使是面臨緊急狀態,也要先有足夠的事實依據,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不然就會像打地鼠,哪裡有地鼠出來,就往哪打,變成治標不治本。

同樣企業在日趨複雜的環境中運作,商業環境比以往變得更多樣化、變動更大。也導致更難以預測。

但是許多企業仍採取適用於較穩定時期的傳統策略,強調分析與規劃,把重點放在追求短期績效極大化,而不是長期的穩健發展。

這些企業會比過去更早結束,是因為無法順應日益複雜的環境而調整。許多公司錯誤解讀環境、選擇錯誤的策略,或是未具備正確的行為與能力,來支援可行的策略做法。

那麼,究竟企業該怎麼做,才能長久發展?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企業要像生物界的物種,嘗試從生物系統中保持活力。







複雜順應系統讓企業生態系統置身在更廣的社會環境。因此,複雜性存在數個層次,不僅存在於組織內;而在每個層次,對個別組成分子有利的事物,以及對大系統有利的事物,兩者之間處於緊張狀態。

這對企業領導人有什麼含意?

首先,他們必須非常實際地面對那些是可預測和可控制的、那些事可共同塑造的、那些是超出管理層的影響範圍。

尤其是管理層必須要有心理準備,較低階員工的行動可會串聯發展,而導致無法預測或突然出現的結果。

其次,他們不僅要關注自己企業擁有與控制的東西,也必須監控與應付公司外的複雜性。執行長必須確認他們的企業對整個系統有正面貢獻,同時,他們得到的利益也必須夠多,才值得參與這個系統。

無法為大系統中主要利害關係人創造價值的企業,終將被邊緣化。

第三,領導人也必須接受一個難以面對的真相:嘗試直接控制系統中較低層次的組成分子,往往會在較高層中引法違反直覺的後果,比方說,策略延宕或生態系統瓦解。

應該避免採用過於簡單的因果模式,只是嘗試直接管理個人行為,相反的,他們應該努力塑造那個行為發生時所處的「背景環境」。

接下來從六個原則,讓企業的複雜順應系統成長茁壯;前三項原則屬於結構性的,內容是有關系統的設計,常見於自然界。後三項原則屬於管理性的,內容是有關人類智慧與意象的運用。

原則一:維持異質性

複雜順應系統里各單位的多樣化,讓系統能順應斷改變的環境而調整。以生物學觀點來說,這樣的異質性,解釋了為何有許多我們再怎麼費盡心力想消滅,卻依然存在的疾病。

在企業界的複雜順應系統中,領導人必須確定公司在三個面向上購多樣化;人員、構想、努力。這或許會犧牲短期效率,但對企業的強健體質是不可或缺的。最明顯的起點,是雇用不同個性、教育背景、工作風格的人。

但即使擁有這種多樣性,員工通常還是不願意挑戰公司的主流運作邏輯,尤其是育成功的企業,愈是如此。

想鼓勵員工冒失敗的危險提出新構想,就必須要有明確的文化轉變,以及主管主動提供支援。


原則二:維持模組化

一個模組式的複雜順應系統,是由彼此鬆散連結的組成分子所構成的。高度模組化的系統,可避免衝擊從一個組成分子擴散到另一個,因此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強健。

企業界的模組化總會帶來取捨,因為杜絕震盪代表會捨棄更緊密連結帶來的好處。儘管面臨取捨,模組化是穩健系統的重大特徵。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模組化,會帶來長期風險。

原則三:建立重複性

擁有重複性的系統中,許多組成分子扮演同一種角色,即使一個失敗,另一個仍可以發揮同樣的功能。在高度變動的環境裡,重複性尤其重要。

當其中一種停止作用,其他機制仍防止感染,也就是第一道第二道防線,剷除重複性機制,就會具有強大致命性。

原則四:降低不確定性

複雜順應系統的主要特徵之一,是我們無法精確預測未來的狀態。但我們可以蒐集訊號、偵查變化的模式、設想可能的結果,然後採取行動,以盡量減少不樂見的結果。

在企業系統裡,最難預測的恐怕是新技術的發展與影響,但還是值得積極監測及回應那些標新立異競爭者的行動,以避免措手不及。


原則五:建立回饋迴路

異質性提供多樣性,可供系統做選擇,而回饋迴路則確保系統有做選擇,且能改善系統的適合度。

回饋是一種機制,透過這樣的機制,系統可偵測到環境變化,再利用這些變化,去擴大理想的特徵。

選擇往往發生在較低層次,而這個事實很矛盾地暗示著,似乎必須要讓較低層次缺乏某種程度的穩健,才能支持大系統的穩健。換句話說,系統必須摧毀低層次的秩序,才能維持高層次的適合度。

企業如何執行這反覆創新的過程?

首先,企業必須在整個組織當中偵測正確的訊號。通常,員工在基層的行動或一個事業單位的行動,與他們在宏觀層次創造的成果,是有些距離的。

其實,第一線員工擁有許多寶貴的資訊,卻常常為傳遞出去,或是未能放大讓其他人知道。領導人必須多與那些員工接觸,以發掘能強化公司體質的創新。

然而,回饋也未必愈緊密愈好。如果回饋周期待短,或是對變化的反應太強烈,系統可能會衝過目標,反而變得不穩定。

原則六:培養信任與互惠

社會中,複雜順應系統為了維持強健而需要合作;直接控制系統參與者幾乎不可能。個人的利益往往互相衝突,當個人追求本身自私的利益時,整個系統便會轉弱,衝擊到每個人。

結合信任與強制執行互惠,可以提供組織一個機制去克服這種困境。領導人應思考,他們的企業對所屬的生態系統裡的其他利害關係人,是如何做出貢獻的。

他們必須確定在追求獲利極大化的同時,也為系統增加價值。


結語


順應生態的複雜性,這觀點讓我從新思考,究竟是簡單的平行化組織好,還是複雜式生態性的組織發展才好。

其實各有其利弊,重要的是,什麼是我們能掌控的以及可承受的範圍,面對複雜性,是透過生物機制的演化過程,產生一種共生型態的互利共生。彼此獨立卻又不能缺少彼此。

但其實,真正讀懂後才會發現,不管是企業或者是個人,你存在的價值,取決於你在社會網絡中的連結價值。也就是你能為多少個體創造連結互惠的過程,就代表著你在這生態中擁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236【僕人領導】由受轉施,如何以服務的心態打造僕人領導的精要


當我們在談到僕人領導者的時候,會先釐清兩種領導心態:其一,良心型領導者;其二,私慾型領導者。

私慾型的人認為,自己擁有一切,他們自認為擁有人際關係、財產、地位等。並且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保護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就是擅長為自己創造好處。

良心型的人則認為,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借來的,不管事人際關係、財務或地位都是如此。

良心型領導者明白自己的職位是公司所有關係人借給他的。當明白這一切後,所展現的行為就是扮演照顧所有人、事、物的牧羊人的角色。

私慾型領導者則會從兩方面洩漏他們真正的心態:第一,當面對部屬提出意見的反應態度。也就是討厭部屬表達意見,這是因為如果部屬表達出負面意見,他會認為部屬不希望他繼續領導這個單位,因為沒有這個職位,他們也就一無所有。

第二,洩漏他們自私心態的則是不願意培養其他領導者,因為就不會有人來搶他的職位。

所以,所謂的僕人領導者會樂於與他人一起合作,甚至自己退居一旁,在必要的時候扮演不同的角色。

換句話說,測試一個領導者是否真的是僕人領導:只要看他身邊的人是否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自由、自動自發,並且開始具備僕人領導的能力。

接下來深入解析,針對僕人領導的心態面外,在操作層面所需具備的領導效能




當領導者站在高視野來領導組織,將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因為他們的目標是為了大我,而非小我。想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特別的領導風格,「僕人領導」

所謂的僕人領導可分為兩個面向:願景與執行。

就願景部分而言,領導者要為大家訂定組織的發展方向,有責任讓大家了解組織代表的價值與追求的目標。

當我們談論到願景時,我們就必須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解說,直到大家正確了解它的意涵為止。

這種有遠見的角色就是僕人領導部分的功能。方向清楚後,領導者的角色就開始轉到「僕人心態」,以利任務的執行,這就是領導者第一個面向。

01而如何實現夢想?


就是執行僕人領導中「服務」面向的具體實現。

在傳統組織中,主管的功能就是負責管理,部屬則必須回應主管要求。所以「察言觀色」就能為辦公室的全民運動。這就會導致每個人只想保護自己,而不想朝公司的目標前進。

僕人領導的另一個作用是幫助員工達成目標。所以領導人會努力找出員工的需求,鼓勵他們有出色的工作表現,並依據公司願景來生活。



02如何成為僕人是領導


這是一個內心問題,涉及領導者的品格及意圖。你為什麼要當領導者?你是為了服務別人,還是讓人來侍奉你?我們一定要真誠回答上述問題,因為僕人領導者是無法假裝的。如果心態不對,根本不可能成為僕人領導者。

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因為這種人老是用「付出少、拿得多」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

一心只求自利的領導者總是把自己關心的議題、自己的安全、地位,以及自我滿足放在別人的想法及行動之前。


只有當我們體會到人生的目的在於施,不是受,這時才代表著我們成長了。

這種從自私自利轉變到樂於服務他人,關鍵就在於心態的改變。



03僕人領導如何領導


傑出了領導者都是服務高手,而為了清楚發展出僕人領導的精神,會透過SERVE五大基本精神來檢視僕人領導的效能。

S代表「預見未來」
領導就是把員工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領導者應提出發人深省的願景,一旦領導者清楚確立組織的願景,才能在這個大方向下訂定目標及策略。

這時就需要思考:
你的團隊目的為何?
你希望五年內你的團隊進步到什麼地步?
你想以什麼價值來激發團隊成員?

E代表讓員工有機會參與及培訓員工

一旦組織的願景及方向確定,就必須把科層組織整個上下顛倒,開始把重心放在增加員工參與、培育員工。

這時你需要思考:
你花多少時間去找有才華的人加入你的組織?
你所找尋的人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你如何鼓勵員工發展自己的能力?

R代表不斷的投資
不斷投資包含三個層面:
第一,優秀領導者會不斷自我投資,他們樂於增長個人知識及技能,是最佳的領導人才及學習高手。

這時就要思考:
你閱讀那些書籍?
你跟哪些人學習?

第二層指的是系統及過程。優秀的領導者會不斷地思考以下問題的答案:
我們可以怎麼做達到更好的成果?
我們怎麼做可以減少錯誤?
我們怎麼做來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層次是組織架構的再造。組織架構應該是流動、靈活性高的。這樣的觀念是領導者能否打造出充滿活力的組織架構與系統。

V代表重視成果與人際關係
身為領導者,想要達到最大成果,就必須對業務成果及人際關係抱持高度的期望。如果領導者能夠照顧好顧客,為員工創造出激勵人心的工作環境,那麼隨之而來的獲利與財務成長就是對工作表現的喝采。

這時可以思考:
你有多重視業務成果?
部屬中有多少人會說你在他們身上投入無數心力?
過去一個月來,你曾用哪些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員工優秀的工作表現的感激?

E代表體現價值

真正的領導是建立在信任上。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不斷體現自己所說的價值。

尤其領導者更要為大家樹立實現願景的模範。
此時,需要思考:
如何讓組織追求的價值與團隊運作有更密切的整合?
你如何改變日常活動,調整個人行為,以符合自己的核心價值?


僕人領導就是要以願景領導員工,進而帶領團隊進入更高的境界。

結語


為何人類可以被稱為萬物之靈,那是因為我們可以在自私跟為他人奉獻之間做出選擇,而這也是其他物種很難做到的,你能想像有天鱷魚跟水牛說我們做朋友嗎。

這種為他人做出奉獻的精神,就代表著我們的智慧與生存上的優勢。換句話說,只有真正理解合作的意思,才能夠創造出卓越的成果,而這一切的本質,就來自於僕人領導的核心要領。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235【組織運營】打破組織隔閡的創新三階段



有一種遊戲是每個人排成一直列,由最後一位傳遞一個訊息到第一位。如果這個過程傳遞的人愈多,訊息的干擾也就愈大,精準度也就更容易失焦。

同樣,在愈是龐大的組織裡,人員愈多,溝通的訊息也就愈雜亂,或者要簽核過的層級愈多。這就容易導致組織行動遲緩,當面臨到危機時,往往因為缺乏彈性與速度,最終導致組織一點一點地被蠶食。

然而,大組織的溝通障礙,就是必然的嗎?

鴻海集團即使擁有100多萬的員工,卻能夠保持靈活的彈性。其中的關鍵,就是內部都是一個個新創公司的動力。

例如,韓都衣舍,有200個產品小組,每個小組由三個人組成,一個設計、一個頁面製作、一個訂單維護。

每一款產品從設計到完工都是由小組來完成,所以每一個小組如同一個微型企業,使得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換句話說,組織層級愈多,就愈必須區分,在總目標下,上層解決的事情與下層解決的事情能否清楚。

同樣,對於組織內部的創新如何發展,打破既有隔閡,就需要從我們先思考,究竟是什麼限制住內部創新流動的發展。





大多數的創新成就,都會橫跨組織的許多界限,甚至打破既有的安排,因此勇於開創的經理,都需要額外的工具完成工作。

創新會牽扯到許多部門與領域,而且需要比日常運營更廣泛的資訊、協議與資源。以研發部主管為例,他們本來就以創新為要務,若要推動重大創新計劃時,也需要比平常更多的資訊、援助與資源。

正因為需要額外的資源,勇於開創的經理人必須越界,做出超出正式職務範圍以外的事,也就是說,他們必須要取得更多權力。

另一方,經理人若是緊抓權力不放,不把它用在有用的地方,權力就會逐漸消逝,到頭來也會阻礙公司的成就。

簡單來說,當某人權力太多而不使用,其他權力卻太少,就會出現問題。

權力必須向金錢一樣流通,才能產生成果。要讓經理人能創新,必須把他們放在權力流動的環境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司的權力應該互通有無,未被行使的權力潛藏各處,直到有人出價取得,並拿去投資,最後便會產生成果。


經理人要創作新成就,大前提就是要把目光放遠大,不能只看眼前職務的成就。他們無法只靠自己一人之力實現想法,所以必須讓他們順利取得必要的權力。換句話說,開創性的經理人想要推動重大新計畫時,不只是依靠自己或上司的權位,而是自己設法尋求並取得額外的助力。所以說他們也就是公司裡的創業家。

創新三階段


典型的創新經歷三個階段:

界定計畫(取得並運用資訊,擬定一個可行且有賣點的計畫)
建立聯盟(爭取一批支持者提供資源)
採取行動(行動相關人力,將資訊、資源投入計畫)

以下針對這三個階段進一步探討:

階段一:界定計畫


界定計畫之前,經理人必須先釐清問題。對於達成目標的最佳方式,公司內部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意見,經理人想獲得成功,必須蒐集具體客觀的資料,了解這些不同觀點的根本因素。


階段二:建立聯盟


接著設法找到所需的資源,以啟動計畫。創新成就所需的相關權力工具,一般並非來自垂直的指揮鏈,而是來自其他部門。

最成功的創新,往往來自公司許多不同領域的員工群策群力的結果,這些創新並非例行公事。


階段三:採取行動


最後,就是動員相關人力,將計畫付諸實行。

不管相關人力是原來的部屬,或是專案小組之類的行動編組,經理人都要把它打造成堅強團隊。

經理人把計畫相關人馬聚在一起,做簡報及分派任務,鼓舞他們投注額外心力,徵詢他們的想法與建議,另一方面是使計畫更加完善,並做出未來獎賞的承諾。


結語


團隊創新的最大障礙,來自於我們內心上的框架。當我們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既定的時候,創新自然而然地就會被常規的事情給掩蓋。

然而,有一種人,即使有說明、規範,都有嘗試做出不可能的示範。換句話說,為了達到目標,眼前沒有任何的侷限,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資源。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234【學習設計】人類行為學習過程的四階段:4MAT學習模式理論


現代的競爭朝向兩種,一種是深度;另一種則是廣度。一般我們只想走得快,但卻容易忽略了如何走得遠。

可以說,深度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快;廣度才能決定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當社會愈朝向專業化分工時,就是一種深度的積累。這也是現在教育系統所培育出來的專才。但往往會因為只依賴一項技能,從而放棄掉很多種外在機會。

這就是所謂的路徑依賴,因為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透過這項能力一直不斷發展,就可以不斷的持續下去,卻也因為這些經驗被受限住。就如同《刺蝟與狐狸》中提到「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這一件大事,就是單一深化的職能。

可是,現在真正值錢的確是通才。我看到一份材料說,有人調查4500名CEO履歷表,發現他們總共從事超過三萬五千個不同的職位。

研究這就考察這些CEO之前所從事的職業多樣化程度,來判斷這個人是「專才」還是「通才」。結果發現「通才」更是受到歡迎,就以單一薪資來看「通才CEO」平均高出「專才CEO」19%。

但是,這就說明專才就沒有用嗎?那是因為在一種前提的假設下成立,就是外在的環境愈是可控和可預測,這種不斷刻意練習的經驗積累會隨著時間愈來愈有價值。

可是,如果環境局面是複雜多變,不可預測的,這種單一練習就顯得單薄。就像一則故事說老鼠除了要跑得比貓快之外,還需要學第二語言「狗叫聲」能比同儕更具競爭力。

其實,所謂通才,就是廣度的呈現,這種廣度來自於我們能夠用更多維的角度來看事情。馬雲也曾對如何判斷一個好的領導者:「從他的角度、廣度與高度來看事情的反面向。」

然而,回到個人來講,所謂的通才,就是樣樣都會就是通才?所謂通才,並不是說我會唱歌、跳舞、寫詩、烹飪等,這些只是滿足於自己做過;真正的通才,是你的價值,能被市場所接受,也就是有議價的能力。

尋找通才的路徑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以終為始」,透過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斷去找尋相關的學習系統;另一類,則是事後總結出來的好運。

就如《快思慢想》的作者卡尼曼就曾說:「當你不知道你是誰的時候,你是你;當你知道你自己是誰的時候,你就不是你了。」

這次從如何學習通才的角度,來擷取Bernice McCarthy所提出的4MAT學習模式理論,如何讓我們從知識的萃取到應用的系統係解析。





Bernice McCarthy提出的4MAT學習模式理論,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四大典型過程,先把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份又有兩個關鍵點,就是在每個學習部分是右腦還是左腦的學習狀態。

首先,四個部分分別為,意義、概念、技能、調整適應。

學習先要解決意義的問題:學員為什麼要學習?

再告訴學員概念:是什麼東西?

接下來是技能:具體該怎麼做?

最後還要解決調整適應的問題:現實應用中遇到變化該怎麼辦?

理解完這四個部分後細部解析:

第一部分是意義


首先是連結,就是說要先給學員一個自己工作中息息相關的情境。接著再引起關注,就是假設你在情境中你會如何。

事實上,聚焦問題是先給學員一個切實地場景,並透過此思考。


第二部分是概念


接下來,學員就會展開聯想,激活長期記憶跟相關問題的記憶。

接著告知,這些知識的緣由、理論、論證,以理性思維來推理。


第三部分是技能


當告知之後就是實踐的開始,學員必須全身心、有意識地去應用新知。

新知熟練後,學員可以擴展,能夠變通,擴展延伸到其他領域。就是所謂的舉一反三。


第四部份就是調整適應

當學員使用一段時間後,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識的優化,使其更加適應自己的習慣,更加適應自己應用的環境。

最後就是表現在,自然外顯的行為上,不再需要刻意使用,而是下意識。


結語


《將培訓轉化為商業結果》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學習成果,不能只從單一個培訓課程來做辨別。而是要從事前的意義連結、管理層的重視到培訓後的反饋與指導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也就說,這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片段。真正要實踐所學,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那就是是否有創造相對應的環境來操作。就像是學習了英文,但如果沒有創造持續使用的環境,很容易會逐漸淡忘掉。

《哈佛商業評論》裡也講到,一項學習項目是否能夠有效改善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轉化的氛圍。

所以,要使自己成為通才,首先,就必須找到對的環境,找各領域的頂尖高手,理解、見識這些能人是怎麼應用所學。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從他們的視野看待這個世界。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233【行銷策略】打造爆品到口碑行銷的核心法則


馬克思·韋伯說過一句話:「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對人而言,並不存在所謂的客觀需求,只有主觀需求,也就是被自己賦予了意義的需求。所有需求都是人的「意義之網」的延伸,是人們不斷創造來激勵自我,促進合作的工具。

就例如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一定會有人抱持著樂觀,也會有人抱持著悲觀。然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但也因為只從某些看得見的角度來推測未來,反而忽略了看不見的影響。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在《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文章中的開頭寫到,好的經濟學家和壞的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壞的經濟學家僅僅能看到那些可見的後果,而好的經濟學家卻同時考慮那些可以看得見,以及那些只能通過推測看得到的後果。

而這一系列的推測本身,就源自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學派、觀點、認知來理解這世界。從而解釋出屬於我們意義之網的延伸。

另一方面,堆動我們內在需求的抉擇,則來自於我們的比較與選擇。當我們看到很多人擁有這方面的需求時,自然而然,會促使個人的需求延伸於此;相對於,少數派則會透過賦予意義來強化整個信念。

舉例,如果我們從對於工業時代以來,機器取代了大量的勞動力,以至於人們將無法獲取工作,進而加劇整個社會的層級加大。但事實上,當人們實際透過機器,例如推土機來工作,遠比用鏟子來挖土來的有效,並大幅降低運營的成本。

多於出來的勞動力,重新回到市場上,在進行更專業的分工,進而促使整個社會的勞動力能更充分地被發揮。就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提到透過市場機制的循環,會不斷分工創造出新的勞動市場,並對此產生新一輪的產業升級,這一切的前提就須要有知識系統作為支撐。

換句話說,市場交易的核心本質是知識,如果沒有不斷自我學習改變,遲早會被因自身價值無法跟市場交換,才會導致整個市場機制的失靈。

上述對於轉變與不轉變兩者來探討,每一種選擇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回到市場,交遊市場機制來選擇時,最終的結果都將只呈現愈來愈好的狀態,即使有衰退,那也是本身在轉變的過程中必要的痛。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需求是無止境的,因為人們總是有辦法不斷的創造需求,這也是人生存下去的辦法。

同樣對於意義的延伸,我們如何在大眾的既有認知下,創造出另一種意義的選擇,讓人們從「恩」的反應,轉化到「哇」的反應。

這就需要思考如何從小眾延伸到大眾化的意義價值,也就所謂的爆品,除此之外,過程中如何讓人們透過自身選擇,進一步強化參與到情境中,就需理解幾個關鍵法則。






一個產品要想成為爆品,找到用戶的痛點,找到產品尖叫點是發動機,引爆用戶口碑是放大器。

爆點營銷的核心就是通過互聯網引爆用戶傳播能量,爆點的核心,其實是精準。

這個精準,更大來自於社群,就是同一需求用戶群的結合。

但如何引爆用戶口碑?爆點法則有三個最爆的行動工具:一個核心族群、用戶參與感、事件行銷。



法則一:一個核心族群


通過小重影響大眾,通過大眾引爆互聯網。

引爆小眾就是引爆一個核心族群。

千萬不要忽視小眾,特別是那些意見領袖型的小眾。能夠深刻洞察一個核心族群,針對一個核心族群開發產品,甚至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所以,首要目標在於你能否找到自己的核心族群。




法則二:用戶參與感


找到一個核心族群後,最重要的是引爆用戶參與感。

在互聯網上,用戶參與感是一種能量交換。

人類的第一情感動作就是嬰兒面對媽媽的微笑,回以自己的一個微笑。

在互聯網上,當我們分享影片或圖片時,不僅在共享這個事物,同時還分享了這個事物引起的情感反應。

如何引爆用戶參與感?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總結了一個參與感「三三法則」: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就是用病毒性的內容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

行銷不是簡單的傳遞訊息或銷售產品,而是做一場漂亮的表演,持續地儀式化,每個過程不斷地加持和邀約,實現外在物質與用戶內心的連結。

行銷就像討好異性,需要不斷地在儀式上邀約,為用戶創造實實在在的好處。

儀式感的本質是讓用戶圍觀,不斷邀約讓用戶產生代入感。

法則三:事件營銷


爆點營銷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個營銷做成事件。

在營銷大戰中,那些成為事件的營銷會顛覆沒有成為事件的營銷。

所以,如何向蘋果、小米一樣做事件營銷,主要有三個行動方法。

借勢營銷

借勢就是借力熱點事件,借勢有兩種借法:一個是借自己的勢,另一個是借別人的勢。

借勢大多時候說的是借別人的勢,這也是互聯網營銷的必修課。

明星元素

明星元素就是放大營銷中的明星人物、明星公司、明星話題。

但是,光靠明星遠遠不夠,要把它變成明星病毒。

就像是從節目中放大明星的特點,將個性化標籤病毒化,並進行最大程度曝光,再將節目和明星掛勾營銷實現共贏。

最終這些透過自我分享的特質,會貫穿於我們的生活中,這些共享我們的思想、觀點和經驗的意願成為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能夠流行的基礎。

社交貨幣就是通過分享、談論話題,傳播能夠凸顯自我獨特性的訊息。

造病毒

病毒營銷是營銷皇冠上的明珠,尤其是在互聯網上。但是,想創成功病毒營銷就要以流行學做參考。

一是創意。就是病毒原體的製造,你應該花最多的資源與時間在這裡,因為它至少影響百分之五十以上成功與否的結果。

二是支點。指的是第一波受感染者,你應該花第二多的資源在此。

三是槓桿。就是擴音器、放大器,如社交媒體。用戶的口碑比傳統媒體都管用,最直接的口碑效應就是朋友圈。

結語


在學行銷管理學時,都一定會接觸到行銷大師科特勒的STP,從市場區隔、目標市場,到市場定位。行銷一切的基礎都必須先理解,誰才是我們真正的用戶。

因為只有有效的定位出我們的用戶後,才能清楚知道什麼樣的內容、方式對這些族群最有效。

但其實,我對於這一直思考,當我們真的做到用戶的需求分析定位後,那這真的就是我們的用戶嗎?是否有的用戶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而且有很強需求的卻沒有被羅列在其中。

但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找尋出真正用戶的過程,其中可以藉由數據分析、用戶行為來辦別。並不只是在單一的一個點定位完後就結束,而是不斷找尋、釐清確認什麼才是我們該用心經營的用戶,站在現在與未來的時間點上,從中釐清每個關鍵結點上我們為用戶創造出什麼樣的價值。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232【戰略思維】做最好的自己,專注當下,放眼未來


判斷一個人是否會成功,不是看對方他最得意時候的表現,而是在看他面對失敗、挫折時的反應。

因為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綜合情商、智商等各項思維的總合。

換句話說,失敗者總在怪別人,成功者總在怪自己。

就像是好企業都是誕生在壞時代。沒有阿里巴巴,很多傳統零售企業也會倒下。對手越強,你才會越強。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要像一個優秀的拳擊手一樣,不是想辦法重擊對方,而是躲過每次致命的打擊。

一位優秀的CEO要看的是所有人說好的時候,你要看到哪幾項危險的重擊。

在所有人悲傷的時候,你必須找到希望在哪。所以一定要逆向思考,一定要思考這些問題才是一個領導者。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是考慮問題的深度、廣度、角度不一樣,才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CEO。

所以必須要清楚地意識到,即使站在風口浪尖,絕不等於 you are the leader 絕不等於是領導者。Yahoo層也是風口浪尖,說沒有就沒有。

在不確定的時代下,真正優秀的企業家、或是個人,都只專注在我們可以做好的事情上。

所有殘酷的時代,都會有一批對未來抱有樂觀的人,打造出屬於他們的未來。

因為即使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都有可以突破的機會,只是我們眼界是否有達到那個水平。

最近從馬雲在達沃斯論壇到浙商總會對未來經濟形勢的見解後,得到一個非常大的體悟,那就是全球化的戰略思維。這也是未來在整體經濟環境下,能否不斷發展的關鍵要素,這也呼應到張忠謀在建設台積電時戰略以及郭台銘在全球產業的佈局都是一致。

這也就像馬雲所說,他不只是阿里巴巴主席,更因為擔任不同組織的領導,要去全世界拜訪,理解全球的經濟產業上的發展,並且把這些所見、所聞、所得到的帶回來,讓我們以此為基礎,看到未來的趨勢走向。

這次分享馬雲在清華大學EMBA課堂,分享的企業家精神與未來的見解。



我心裡覺得有一個工作我從來沒忘記過,我是一個老師出身,學的是師範,在大學教了六年書,創業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個東西從來沒丟過,那就是當老師,我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比任何一個CEO都多的時間,在外面交流、講課、聊天。

可能沒有像我這麼高調的一個人,到處去講,這是職業病。因為老師一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分享自己,很多知識不是老師的,但是你必須要去分享。我在大學裡面教的六年書中,其中做了三年班主任,當班主任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我當老師學到了兩樣東西。

第一,老師永遠希望學生超過自己,這個素質也是當CEO一定要有的一個素質。天下的老師都希望這個學生當老闆,那個學生成為銀行家,這個學生當了縣長,當了書記,那個學生當了優秀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老師希望這個學生生破產了,那個進了監獄,所以老師最佳的產品就是學生,學生越好,老師才會越好。

這是我當老師學到的第一樣東西,這麼多年來,伴隨我整個生命。我真正出來創業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離開大學,但是當老師是我永遠的一種職業病,我希望加入阿里巴巴的員工每個人都超越我,每個人都超越自己,這是骨子裡的東西。

第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經驗分享,不管別人要聽不要聽,你要自己知道的要跟大家分享。即使我不懂,很專業的事情,我也學會之後再分享。老師也要不斷學習。在中國企業家裡面,估計我應該排前十個。創業以來,我沒有再回大學認認真真坐下來聽過一個月的課,但是我幾乎跑遍了很多國家,很多公司。

比爾蓋茨、巴菲特、只要是全世界今天還活著的那些老大們,企業家、政治家,我能有機會,我都願意見,因為都是學習,並非只有坐在校園裡面才是學習。我書確實看的不多,這點我承認。但我從來沒說過讀書無用。


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

成功有時候你情商很高,搞定一個人,搞定一個機會,也許你就起來了。但是你要不敗,一定是靠智商,智商就是你要不斷的學習。

智商低的人,沒有願意人跟著你幹的;情商低的人,是沒有辦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有時候是很難管的,你如何用情商?這個情商不是跟人鬥。

一個老闆要成功,絕大部分要有三個商,第一情商(EQ),第二智商(IQ),這兩個之外,還有一個愛商,大愛之商。你如果沒有對未來、對社會、對將來、對人之間有一種愛心的話,真正的人才不會跟著你的。這三個商合在一起,你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

我自己覺得當老師比我的另外一個身份重要。你們看各種各樣的老師,老師的成功往往是從學生當中學到很多東西。我過去覺得自己可能跟其他企業家的區別在於,我喜歡把人當書去看,而不是把書當人看。

有些書我看了第一頁,前面幾頁,我就知道後面的故事,你是能夠感覺到一個人的境界,一本書的境界。

有些書我一天翻了就扔掉,有些書我可能像老子的道德經,儒家的論語,我可能看十年,我有空沒空都要看,短短幾十個字,我可能看三四個月,還在翻來覆去的看這個東西,因為這中間是要慢慢去體會的。

我自己覺得做生意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員工,你的企業不可能有創新。如果你不去了解你的競爭對手,你的企業永遠不會成長。道家講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不是真正的不尊重對手,而是真正尊重對手,才懂得我的對手在更高。

你如果這種狀態,你的企業自然會做的不一樣。我想如果你在碰到競爭的時候,不妨思考兩種,第一,道家思想的競爭是很有意思的,太極的競爭思想是世界上第一的。西方也是競爭思想,基督教是是黑和白之間。

道家的思想將黑和白之間交融,我告訴大家,企業家如果你出去做生意,碰到競爭,火氣就特別大,恨不得把競爭對手按到馬桶裡,你是做不長的。因為對手到處都在,按死了這個,還出來一個,你就變成了一個職業殺手,你成不了大事。

我們在競爭過程當中要思考的就是這種對手要尊重他,會戰者不怒,真正會打仗的不會生氣的。為什麼計算機會超過人類?計算機沒情趣,我有時候下棋,我下圍棋,我是一定找比我技術差的人下,就是找樂趣。如果被人家殺的痛苦,何必呢。

所以會戰的真正的高手沒有情趣,我生氣是好不容易搞起來了,被他攔腰砍斷,我會生氣,會輸。做企業也一樣,你如果動不動發員工的脾氣,甚至對競爭對手深惡痛絕,你的企業做不大的。

誰都是你的對手,小有小的對手,中有中的對手,大有大的對手,國家有國家的對手,時代有時代的對手,如果競爭過程中,你越來越痛苦,對手越來越高興,你一定做錯了。應該是對手越來越痛苦,你應該越來越高興,那就對了。

競爭我們是要去思考的,你如果擔心競爭就不要做生意,擔心失敗就不要做生意。誰保證你一定不會失敗?你要擔心死就不要活著。

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阿里這麼多年下來,我們這幫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不管別人怎麼激怒我們,我們盡量做到不怒。不管市場多麼混亂,在混亂的時候我們冷靜,在外面特別冷靜的時候,我們內部得搞混亂了。

這個是一種完全的調整心態的策略,所以我想我們在整個學習商業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文化,學習組織的方式,學習儒家組織好自己,適應社會,道家講適應整個自然環境,佛家講人怎麼把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統一起來。企業做大的時候,麻煩多了去了。你怎麼幹都是錯的,怎麼辦呢?


所以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強大的內心文化,知道自己要什麼,放棄什麼,每個人知道自己有什麼,你到底要什麼,你要放棄什麼,就沒法做好企業。企業如人,企業要想明白,你們企業有什麼,最重要的是你放棄什麼,沒想明白自己放棄什麼的人是根本不明白自己堅持什麼,企業也一樣。

企業經常是我能幹這個,誰都能幹這個,問題是你該幹什麼,不是你能幹什麼,而是該幹什麼。這些問題,這些思考都是從文化積累出來的。


所以教育、學習是兩個概念,“育”和“習”是對文化來說的,“教”和“學”是對知識結構來說的,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未來三十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創新能力的競爭。 MBA也要思考這個問題,所有人類可以寫清楚的事情,機器可以比你們做的更好。


未來的企業拼的一定是創新的能力,而創新的能力當中,知識很重要,但是文化變得更重要。如果你覺得未來不行,是你的想像力不夠,如果你認為未來就這個樣子,也是想像力不夠。所以MBA該怎麼樣,企業該怎麼樣,你今天的選擇奠定了未來三十年,未來的三十年很多行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每個人想想自己的職業,每個人想想自己的未來,每個人想想自己的孩子,重新設計,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一個挑戰,這是一個機會。機會的關鍵在於你怎麼改變自己。這個真正的會影響,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後面二三十年會越來越快,會加速度,直到五十年以後,世界格局重新開始。

世界格局的變化是昨天強的人轉瞬之間就會變得弱,當年大清王朝是很牛的,英國算什麼!倒過來了,英國還沒坐穩凳子呢,美國強大了。現在形勢又變了,這是我對大家想強調的,正在發生,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結語


每次在看這些全球化佈局的企業家,都會從他們的身上去思考,他們所做的每一個布局、規劃與調整,都是為了什麼。

就像前面提的,看一個企業家是否優秀,就必須從他看事情是否有廣度、深度與角度的不同。

每一段話,都代表著從不同維度在看事情。這也是會一直關注他們的原因,因為他們所講得話,都是從某種高度來看事情,而我們就可以透過這些話,來解析從他們的高度來分析未來的走向。

如同牛頓的經典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231【領導思維】什麼樣的領導者,值得追隨


一群人,聚在一起,擁有共同的目標,就能從「group」變成「team」嗎?

其實,只擁有共同的目標遠遠還不夠。

想像一個情境,當我們在一個旅遊團中,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到達旅遊的目的地,但,這時還只能稱得上是一個團體。

在行徑到目的地的過程中,遊覽車繞行在山路時,不小心一個輪胎開進了水溝裡,其他三個輪胎還在馬路上。

於是,導遊和乘客紛紛下車,有的人負責台車子;有的人負責指揮交通;有的人在一旁喊著加油。

當遊覽車輪胎被抬出水溝時,所有人的歡呼,慶祝這個時刻。

這時,所有人聚在一起,為了共同目標,整個過程體現了,什麼才是真正的「team」。

這之間,除了有目標「抬出輪胎」還有一個關鍵,那就是「互動行為」。

過程中,每個人為了目標,所產生的合作、分工與鼓勵,這一些行為,才是真正創造出彼此連結。

也就是說,因為每個人的投入,參與這個「過程」,並且在這過程中,每個人看到自己角色的貢獻。當最終達成目標時,所有人的雀躍與歡呼,就都是因為在此看見自己的付出,從而達成最終目標。

所以,要能夠快速激勵團隊從人們的聚集,變成一個有向心力的團隊,就必須讓每個人知道「我能夠為團隊貢獻什麼?」。

脫離了所求,轉化成給予,團隊才能因互動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價值。

另一方面,一個團隊的組成,除了這些元素外,還需要有一個領導的角色,才能有效、快速的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成果。

杜魯門總統曾對領導的定義有此解釋:「責任止於此(The buck stops here)」

換句話說,領導是責任,領導的本質則是「績效」,即領導的責任應該是「貢獻」。

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從人類的行為來觀察領導者,看看他們究竟有哪些共通性,並且進一步提煉出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的共同點,即他們都具有以下的特質。


1. 知道什麼事是我必須要做的,而不是我想要做的。


成熟的領導者由於心胸開闊,願意接納別人的意見,因此,他會兼聽專家反對的建議,而不會偏信自己喜愛的說辭。甚至,他會選擇對社會有益,對企業有利,但對自己而言,壓力更大的工作去做,因為這就是他必須要做的事。


2. 知道我應該做什麼,才能讓工作變得更出色。


優秀的領導者常自問,我能做什麼?而不是,我喜歡做什麼?往往喜歡做,有興趣做的事大都不是自己的長處,更不是能有所貢獻的事,這樣,就容易一事無成,毫無成效可言。

身為頂尖的領導者,要能發揮自己所長,讓別人來補充自己所短,才能讓工作變得更出色。因為頂尖的領導者會認清現實,認識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依賴團隊的合作,絕對不能單打獨鬥。組織的目的,在於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來。

3. 知道企業的使命和目標是什麼。


任何組織都有其成立的宗旨和目的,企業的宗旨反映了企業對社會與人類的正面價值的追求。找尋企業的使命和定位,再由市場和顧客給企業下定義,弄清楚顧客是誰,顧客應該是誰,並將此轉換成企業的具體目標。

當然,企業的使命是持久的,而目標是暫時的,為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必須具有策略的思維與方針,才能將目標落實,最終才能實現企業的使命。卓越的領導者深知,企業若要完成使命,必須依賴自身的核心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若想成為卓越的領導者,要懂得善用集體的智慧和創新,這樣,才有可能在經濟不景氣或經濟衰退時,使自己的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4. 對人的多樣化要有絕對的包容性。


企業是集合不同個性、屬性及各類專才的組織,為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和目標,這是必要的做法。

企業不是要找同樣類型的員工來工作(更何況,這樣的員工也是找不到的),企業的領導也不要刻意尋找與自己類似的人,因為有效的領導者對員工的多樣化都有絕對的包容性,他們要做,並且能夠做的是,發揮他們的長處,從而讓他們對企業做出貢獻,滿足外界客戶的需要。

這是領導者之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而不是讓企業成為「改造員工個性的工廠」。但當涉及個人的行為表現、價值標準及品行操守時,有效的領導者則完全不能容忍所謂的「多樣化」。

5. 不擔心員工的能力比自己強。


劉邦之所以是劉邦,是因為他懂得知人善任,用人長才。雖然張良擁有超人的策略思維與規劃才能,蕭何具有財務的專精和安撫民心的專長,還有識才的本領,但是,劉邦還是找來了韓信。

對於這些人才,劉邦不但不妒忌,反而讓他們組成了高績效的團隊,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無獨有偶,這句話也驗證了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墓誌銘上的那句話:一位知道選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於此。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也都是如此。



6. 每天「對鏡檢測」,自我覺察。


卓有成效的領導者通常會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例如,當每天早上起床,站在鏡子前面時,他們會自問:這個人,是否正是他們所要成為的人。

通過這樣的自我檢測,他們能自我鞏固,並且抵禦身為領導者面臨的外在誘惑。他們也會自問:我是否只是做一些討人喜歡的事,而不是對的事,同時,也疏忽了更根本而長期的事。

7. 真正的領導者並不是傳教士,而是篤實的實踐者。


領導者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不是因為他們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們做了什麼。光說不練的領導者是無法獲得屬下的信任的。只有通過有效的行動,才能經得起事實的檢驗。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領導者。

結語


一個團隊能夠走得多遠,完全取決於領導者本身的格局與視野。

你用經營國際市場的格局,所產生的戰略布局、市場分配等都會躍升到不同的層級維度。

換句話講,領導者只關注自己的成長,必定會讓團隊走向衰敗,因為他所有的行為驅動,都來自於我如何讓自己更好。而領導者真正的責任在於,你要栽培並關注每個人的成長,並用心投入於每個人未來的發展,而且不僅限於在你這個時期。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230【學習設計】促進舊知與新知連結,以及應用到實際生活的轉化方式


成功,永遠不是一次事件。背後都蘊含了無數的辛勞與堅毅,但是,如果一直做一件事,擁有「堅持」和「毅力」這兩個概念,就能夠持續地執行下去嗎?

真正值得做的事情,靠的不是苦哈哈的堅持,而是為了心中那份重大的意義,做了,便乾脆停不下來。

所以,在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不想半途而廢,就要為這件事情賦予重大的意義,直到讓自己覺得不做不行的地步。

就如同好的教學就是要讓人學得會,所以在任學習方式,本質上都力求做到簡單、有效、可複製。簡單就是要人能學得會,簡單大家才會有興趣學。

有效則是要在實踐中有用,有用了大家才會持續用;做到簡單和有效基本就具備了複製的能力,在組織中能夠廣泛複製的東西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才能為組織帶來價值。

然而,什麼才是好的學習效果,戴維‧梅里爾博士在研究十一種不同教學步驟主張,提出五星教學思想,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大過程,蘊含五大教學原理:

原理1:當學習者介入解決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2:當激活已有知識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基礎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3:當新知識展示給學習者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4:當學習者應用新知識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原理5:當新知識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融於一體時,才能夠促進學習。

面對這五大教學原理進一步從五個步驟來解析:

第一,聚焦問題


聚焦問題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學習內容跟學習者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學習者才會真正積極參與學習。

課堂上,不管老師口才多好,講得多生動,學生都會問一個問題:老師所講的對我的價值是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找不到答案,就無法促使學習者參與的動力。


第二,激活舊知


激活舊知是指當學生吸收新知時,相關的舊經驗被激活,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人們總是用以往的信念、知識和經驗來解釋世界,掌握新知就是把新知轉化成舊知的過程,這就是需要學員具備消化新知的轉化。從原有經驗、提供經驗到內容結構來結合新知。

第三,論證新知


論證新知識指當教學過程中,展示、論證了要學習的新知,而不是僅僅告知,學習才夠促進學習。

新知的引入可能會因此產生焦慮情緒。所以,學員希望課堂所教授的新知能用已有的舊知來論證或解釋,從不和諧再到認知和諧,學員只有自己真正想明白了才會接受。


第四,應用新知


應用新知指要求學習者運用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知即便得到論證,學員也要通過實踐才會真信,再好的知識,如果驗證無效,哪怕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好造成的無效,學員也會捨棄。

這時就需要給學員反饋和指導,以便其正確驗證。引領學員反覆練習,甚至在課堂上就能有效遷移,解決不同的變式問題,學習才會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應用。

第五,融會貫通


所謂融會貫通是說當學習者能夠將新知融會到日常生活中的時候,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

如果學員做到融會貫通,新知就轉化為舊知,成為其信念系統的一部分,在工作生活中能夠下意識地運用到隱形記憶的狀態,學員見到某種情境後自覺自動地運用某個知識時,說明其已經到達融會貫通的境界。

結語


人為什麼學習,其實本身就是在不斷強化自己,也就是說,每當你學習到一件事情時,就代表你擁有這個維度的視角,對於那些沒有學習過的人來說,你就比對方多擁有一項武器。

在面臨不確定的時代下,你的認知愈多,愈能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因為你知道各種事件的關聯,相對於沒有相關見識的人,遇到突如其來的事件,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

這就是學習本身最核心的觀點。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229【企業轉型】如何確保商業模式在轉換上,釐清有哪些相關因素以及關注點


《大店長開講》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沒有所謂的夕陽產業,只有擁有夕陽心態的人。」

任何產業、領域,都有它未來發展的可能。當下的看不清,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到達相對的高度,或者說,沒有辦法用不同維度來看事情。

就像父母陪伴孩子看書時,用「你真的看得懂這個嗎?」和「你對這個的想法是什麼?」這兩種說出的話,其背後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第一種是認為不可能的心態;第二種是認為孩子可能。

孩子未來最終的成就,其中一部分,也就來自於父母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陪伴。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抱持著「不可能」的認知時,也就等同於,你放棄掉這些事情未來的各種可能。然而,人生沒有所謂的絕對,在各種時間、地點、事情,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可能性。

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曾說:「只有首先看到事情的可能性,才會有發生的機會。」

當時人們對於電動車生產的發展需要很大的成本,但是馬斯克會問自己說:「要做電動車需要的是什麼?」從車體、系統、材料、電池拆分,並思考究竟是哪一部分最耗成本,並針對這一塊來思考怎麼降低它的成本,最終打造出特斯拉電動車。

如同全球科技不斷發展,隨著自動化和數位化帶動經濟轉型,享有充足資源的既有業者紛紛輸給後起之秀,這個普遍現象鑑於各個產業。

進入電子商業領域的傳統零售商,敵不過數位原生企業亞馬遜。在電動車銷售方面,全球知名的各大汽車公司總是或在特斯拉之後。

計程車集團即使大手筆投資在科技上,仍無法抵抗來勢洶洶的優步。

二十世紀的產業龍頭,在這個數位驅動的新世界,為什麼只有少數仍屹立不搖?

過去歷史悠久的公司很難把握數位化的機會,以拓展他們與顧客的關係,因為他們受限於既有的價值鏈。

即使公司能克服改造商業模式時面臨的內部挑戰,但仍要面對外部挑戰,那就是合作夥伴網路已習慣固定的商業做法。

公司與供應商、競爭者、合作者和顧客,多年來已經建立相對穩定的關係,無法輕易重組這些網路,但對公司的長期生存來說,改變這些網路可能極為重要。



01軟體的改變


優步的成功不是因為大數據,而是以新的方式直接從顧客獲得小數據。

優步發現不需要蒐集和分析大量有關計程車使用情況的資訊,只要在最正確的時間點,掌握與使用者相關的最有意義資訊即可,那就是潛在乘客在需要乘車時,他們在哪?

今天許多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都有者相似的故事:他們成功的關鍵,是比競爭對手,更能深入顧客的世界。

公司用更加個人化的方式與顧客建立關係,因而創造出許多機會,得以獲取有關市場的數據、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以及建立極為堅固的網路效應和回饋意見迴路。

但是,改造顧客關係並不簡單,往往需要整個價值鏈都以不同的方式來做事。


02建立新的生態系統


當公司引進重大創新時,往往需要重建整個價值鏈。不僅是因為商業模式往往會不斷變化,也因為創新的產品設計仍不斷湧現。

在新產品問世初期,創造產品的人尚未深入了解該如何讓創新的不同元素達成最佳組合。

所以,要讓企業得以擴展和顧客的關係,以及企業若想運用這些數位技術,就必須創造更相互依賴的架構,來支持創新。

那麼,各種類型的公司都需要重塑價值鏈。有時,這個變化會對長期的夥伴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有時合作夥伴積極進行自我改造。有時,他們可能出於經濟動機,而調整適應企業的新需求。但有時候,他們的商業模式難以改變。若抱持著希望等待對方迎頭趕上,可能危及企業本身的長期生存能力。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怎麼做才能長期為顧客創造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的人也許對世界在短期、甚至中期內將會是什麼樣貌,會有不同意見。但大多數理性的企業高階主管,對影響產業的長期總體趨勢,可以達到共識。從那些趨勢推估,便可能得出未來顧客將如何銷的觀點。

決定公司接下來的行動可能並不容易,但若要進行改變,以善用數位的趨勢,首先應對以下達成共識:對產業的長期預測;在這些可能情況下,公司未來扮演的角色;合作夥伴可能扮演的角色。


03開出新指標


對許多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來說,衡量成功的指標已數十年不變。無論是針對內部員工或外部夥伴,這些指標通常專注在獲利能力或營收。這類以產品為基準的指標,非常適合成熟的企業,但較不適合數位創新的情況。

管理數位轉型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改變績效指標,使它更能凸顯運營維持現狀的缺失,以及支持冒險和實驗。



公司生態系統中的合作夥伴,無可避免會受到負面影響。公司盡可能為自己和合作夥伴創造新商機,這點極為重要。當整個經濟大餅變大,公司可提供更多商機,給價值鏈中的其他成員。

建立指標方針、改變績效指標、為合作夥伴創造商機,這些做法可以讓工業時代的企業更順利地轉型為數位賦能的商業模式。

但這並表示轉型過程是簡單明瞭或毫無痛苦的。公司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排除就有生態系統的成員。有些合作夥伴勢必成為競爭對手,有些則只是變得過時而被淘汰。

但如果企業領導人能夠體認到,數位領域需要的改變不只是軟體,而且往往超出企業能直接掌控的範圍,就能發現巨大的商機。

結語


《爆款策略》中也提到同樣的概念,面對互聯網時代,所有傳統的商業模式,最終將從製造生產端,轉化成為消費用戶端。

也就是,從用戶的需求來去探索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的探尋,是為了整體社會,而不再是企業面。

所以,在企業轉型,或者新創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從用戶的角度來出發,已成為最基本的核心。但與此同時,站在用戶端還必須思考企業本身的核心是什麼?就是願景、企業文化,為什麼有這家企業的來源。

只有清楚知道這些源頭,才能從競爭的角度,真正思考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228【行銷策略】打造痛點需求的三法則


也許,有一天到老的時候,曾經陪伴在身旁的人們逐漸離開後,才會逐漸明白。所謂的「幸福」,就會是我們現在日復一日與家人、朋友們過著的平凡生活。

也許,我們所認為理所當然的每一天,對於一些人來說,就是最簡單的幸褔,因為它是很難再獲得,所以更要很好珍惜現在身旁的一切事物。

就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所寫的:「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也盼望回頭再淋它一次。」人生,走過的是時間,走不過的是回憶。如果回到那一年,錯過的大雨,錯過的愛情,錯過的勇氣,也許,都將會釋然,但這就是生命當中,最稀缺的可能,所以才會後悔。

這種感覺,也就是所謂的痛點,因為是強需求,所以,當一部部經典作品圍繞於此做發展,就有可能滿足眾多用戶心中最痛的那一根針。

接著從如何找到用戶點與為什麼要找痛點的基礎上,打造出最出眾的產品或服務。


什麼是痛點?

痛點就是用戶最痛的需求點,找到痛點是一切產品的基礎,找痛點也是一切創新的基礎,找痛點也是一切失敗的源頭。

很多企業在挖掘用戶需求上,透過像是問卷訪談、深度訪談、二八法則、焦點小組等,但為什麼還是沒有找到用戶的強痛點?

這是因為,在傳統對產品的要求不那麼極致,產品做到60分,通路做到90分,就能進入市場。

對用戶的挖掘程度不夠深,只要找到關鍵需求就好,那麼反映到產品上,就是糟糕的品質。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下,必須對用戶的需求做深度的牆挖掘,產品力做到100分不夠,要做到120分才能秒殺市場。

只有抓住用戶最痛的那一根針,產品的引爆才有可能。

對於找痛點有三個法則:找風口、找一級痛點、數據分析。


第一,找風口


從用戶的角度思考、風口就是國民性痛點,就是大多數國民最痛的需求。

工具一:深度與廣度都大

這種痛點本身的產品深度和廣度都是很大的,但找到最關鍵的就需要從深化垂直領域,或者全面國際化,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下去。

工具二:高頻消費

找到用戶高頻消費的需求點,佔領用戶的入口。這種高頻打低頻,也是互聯網上常見的遊戲規則。

也就是大者恆大,前百分之八十的市場,都是由百分之二十的組織所佔領,並且容易以高頻不斷打低頻的收購。

工具三:標準化

用戶標準化的角度來看,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應當分為三類,標準品,如手機、化妝品;半標品,如衣服、鞋子等;非標品:如裝修等個性化產品。

標準化,是針對非標示品而言,因為很多傳統的線下產品,都是非標品。要把這種非標品做成標準化很難,但很關鍵。這就是反個性化的過程。


第二,一級痛點


所謂的一級痛點就是用戶最痛的那個需求,也是產生購買行為的最重要一點。

找到核心用戶非常重要,只有找到核心用戶,才能建立起有效而正面的口碑。將用戶的痛點集中到幾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用戶身上,簡化需求分析。

找痛點的核心是讓用戶活躍起來,通過觀察用戶的行為和評論,第一時間發現用戶對產品的真實想法。


第三,數據分析


如何持續找風口、找一級痛點?

藉由創始人、產品經理、粉絲這些遠遠不構,找痛點的核心武器是數據分析。

數據的意義不在於大小,而在於是否擅長數據分析。

其中的關鍵是否能找出關鍵用戶的數據以及跟同行以及自己的時間軸來做比較,並且按照不同維度做更深度的挖掘,由此分析和發現用戶的行為。

結語


在打造用戶的痛點時,必須先釐清,這是戰略需求,還是戰術需求。

只有清楚知道這件事情後,才能知道每一步驟的方案,將會為團隊帶來什麼效果。

換句話說,即使是找到了痛點需求,沒有從長時間的布局規畫來發展,很容易形成一個節點,而不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