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195【學習設計】精品課程設計架構


莎士比亞再《哈姆雷特》中有句著名的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如果我們反推回去,問題,是否必然都只能呈現出兩極。

《孩子只是卡住》裡說面對孩子的問題,不是「打」或「不打」;「罵」或「不罵」的問題,這是面對孩子的管教沒有能力時,才會選擇的方式。

但是這種二極化的結果,會使我們的觀點侷限於此,也就無法跳脫出更大的框架,從第三角度來化解。

這也是在教養孩子的時候非常重要的議題,從教導語言的過程,必須不斷使用連接詞,例如,或許、可能、但是、也許等,透過連接詞讓孩子學習到,面對一件事情不僅是「對」或「錯」,「可以」或「不可」的二元選擇,還有第三種的選擇方式。

如同柯維在《第三選擇》中提到的概念,面對事情本身,我們可以從找尋自己、到發現自己後共同尋找出我們可以達到的第三選擇。

同樣在學習設計上,我們從一項培訓課程的初始設計、資料蒐集、到後續的內容串聯,都不會只有一種思緒邏輯,會隨著不同的內容、領域以及性質,來針對其架構重新塑造出一套新的學習體系。

如果只從二元的角度來看,只要這項內容不合就淘汰,可能會損失掉我們在檯面下沒有察覺的重要條件。整個學習項目的設計如何跳脫出對立面,就必須從最基本的設計順序來理解。

上接戰略‧下接績效
學習 培訓 人資 績效
共 1,655字 | 閱讀時間 2 分鐘

基本課程發展步驟中如下:


  • 確定對象和目標,目標要轉化成表現型
  • 根據目標蒐集到所要培訓的內容,並針對不同內容給予相對應的教學方法
  • 對內容進行歸類整理,初步建設邏輯框架
  • 針對每一塊內容的呈現進行設計
  • 根據邏輯框架把內容串聯起來
  • 進行不斷的調整


假設課程的對象和需求已經明確,前期的設計已經有了模樣,為了哪個群體開課、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培養什麼能力,這三個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之後在反覆琢磨精雕課程的細項,讓這些過程中至少要穿插三項課程評核,以及最終的審核。


01明確的課程對象


開發課程時,必須要明確的針對課程的對象和目標來做設計。如果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會導致以下幾種問題:

1.對象不清楚
仔細去區分課程內容與目標、內容與受眾之間的關係,否則學員會在課程中不知道這些內容對個人有什麼幫助。

在最初一開始時要不斷問自己:


  • 聽課對象是誰?
  • 目標是什麼?
  • 如何講才適合?


最好能在學員群裡找一位代表,並以此為模板來決定你要講的內容範圍、深度和授課方式。當我們的對象愈清晰,課程內容就愈不會跑偏。

2.套用所有素材,愈講愈模糊
為什麼要反覆強調目標,就是因為目標太容易被淹沒,很多人找到好的素材就會把目標忘了。

首先要把對象搞清楚,再確立呈現的目標,呈現目標不能太多,因為教學過程是要與學員一起建構,需要一個過程,與其很多目標講不透,不如把一個目標搞透。

所以,我們在設計課程上需要注意兩點:

一、目標對象的確認
二、目標是否精準

02邏輯整理的步驟


當我們把所有課程目標緊密聯繫的知識、觀點、技術篩選出來,做知識點的有效性檢查。那不適合課程受眾學習跟目標不關聯的內容,最好一條一條的分離取捨。

分類是第一步驟,把課程內容區分為幾個大類別,將分類完後,每一類中都會有幾個知識點,將這些知識點之間找到邏輯關聯。

第二步是內容排序,內容排序中可以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軸上,或者是上、中、下的空間邏輯,或者起承轉合、維度間的交叉。

整個邏輯架構形成後,課程的知識塊或小類的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可以由不同的課程完成。

03內容的表達呈現


要讓人從抽象的概念中獲得直接的體驗,最好把學員置身於情境當中。

課程情境設計好不好,關鍵看能不讓學員融入體驗。如果學員沒有融入,通常效果不會有太大的衝擊。

所以,要有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抓住情境,場景愈是貼近學員的工作實際愈好。也就說,在開發緊貼業務的內訓課程,必須要有典型的場景,這就是所謂的主要內容。


結語


課程設計到最後的結果呈現,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學習到的認知,再碰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能夠有效的發揮其價值。也就是所謂的正確的選擇,任何選擇都代表一項認知,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高學員的認知架構,以幫助學員從更高維度來檢視當下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