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17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有些人20歲就死了,等到80歲才埋葬。但是有些人,即使到了80歲都還如同新生兒一樣,充滿著好奇心,不斷探究、理解這個世界。
這世上人人都會有好奇心,從我們出生時就保有這樣的特質,但為什麼這種好奇心,反而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流逝。
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會產生差距,就因為有的人終其一生只用他前20年的經驗,在面對後60年的時光。就會導致只存活在既有的認知世界,好奇心,則是讓我們不斷打破這種邊框,讓我們已歸零的心態,去接受各種衝突的價值觀。
最著名的例子可以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當有一方只安於現狀,認為這樣就好,但另一方卻不斷學習探索新事物,想要看到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最後會因為雙方的成長不同步,導致彼此的價值觀、認知視野都漸漸地疏遠,分離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在我尊敬的導師中如,亞里士多德、伽利略、艾薩克·牛頓、亞當·斯密、愛因斯坦等人,終其一生都用那種爆棚的好奇心,不斷探究著世界的真理與各種可能性,最終也未人類文明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如果說,好奇心是檢視一個人對這世界的可能,那好奇心的體現,就是一生都在不斷的提問,把熱情轉化為追根究柢的精神。
我們每天被什麼問題「佔滿心思」,就可以反映出生活目標。如果每天被接下來要吃什麼?你的生活可能性,只停留在滿足生理的生活;如果每天被要去哪玩?你的生活就只是把一個你待膩的地方,換到別人待膩的地方。
其實,擁有好奇心,就能從不同視角看待同一件事情,就像是只要有沙灘的地方,到哪都可以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沙灘上。
01追求問題
平時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其中一個方法,那就是看對方提的問題。而不是給你什麼答案。如愛因斯坦說:「一個好的問題,比一百個答案更有價值。」
問題本身會引導我們思考的方向,甚至是結局,如果提出糟糕的問題,只會讓行動產生與期望相反的結果。
一個好的問題,會是你平時沒有想到它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你看到了它,那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因為這個好問題能夠激發你的好奇心,不斷探究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可能。例如愛因斯坦就曾提出:「怎麼樣才能跑得跟光一樣快?」於是就有了相對論的概念啟蒙。
可以說,思考與提問是並進概念,如果缺少了其中一部分,即使再會提問,沒有思考,只會提出表面的問題。如果只會思考,不會提問,就無法從不同的維度來構建另一種理論模型。
接下來要說,怎麼提出好的問題,以及怎麼訓練我們的提問能力。最後當擁有這樣的提問後,如何更深一層,從問題背後在尋找問題,也就是建立起建設性的批判思維。
02怎麼提出好的問題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概念,好的問題不是被提問出來的,而是觀察出來的結果。觀察的核心動力,就是好奇心。因為有興趣,所以才會有敏銳的觀察力。
像是孩子會問:「為什麼飛機會飛?」、「葉子會落下來?」、「水為什麼往低處流?」等都是對事物的體察後,所產生出的疑問。
但還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即使看到了問題,卻也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好問題。這就要從一個面向來說,那就是「教育」,我們在求學過程中,教育所帶給我們的是追求答案,所以,自然而然答案的概念比問題來得重要。
國外有一份研究指出,有一群優等生在期末考後,所得到的成績結果都非常優異,但離開學校半年後,在請這些優等生重新作答期末考的問題,得出的成績卻無法達到原本水平的一半。就是因為,大家只知道答案,卻忽視了問題的意涵。
所以,得到好的提問力,有種方式:重新問問題換個問法
當你問如何找水?跟如何使水流向我們?這兩種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民族,前者是游牧部落,後者是農業文明。
又或者,生命的意義為何?和我如何使生命更有意義?一種是由外界找尋自我價值,另一種則是由內在本身的自我價值,創造出影響力。
就好比前美國總統甘迺迪說:「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問題的出法角度不同,所產生的視野與結果,和釋放的動能都將產生迥然不同的結局。
03建設性的批判思維
當我們擁有提問的概念後,接下來,要能區分你所得到的答案,並且加以反駁。換句話說,批判思維,是學會對論證過程提問的過程。所謂的論證過程,由結論和理由兩部分組成。
批判性思維,就是要對結論提問,也要對證據進行提問。
以基本的檢視可以包含有:
什麼是真正核心議題?
結論是什麼?
是以什麼價值來假設?
推論中是否存在他人的自洽?
是否有被遺漏的重要部分?
最終結果是否合理?
這邊的問題提問,更深一層,就是為了完善整個提問的體系,這種批判性思維,並不是為了挑錯、批評對方,重要的事幫助我們建立起獨立思考,對問題的問題,產生更精準的辨識。
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涵義,那就是提問不僅是好奇心的體現,更也是對我們自身的價值體系建立,讓我們的思考與意見能夠愈來愈成熟。
其實,一個高水平的人,他的腦袋內會同時存在兩種相互衝突的概念,但是,都還能彼此相共存。這就是好奇心者的必備心態,凡是沒有所謂的絕對,只有在相對的情況下,某種概念也許符合,但換到其他地方、時間就有可能會是另一種衝突概念的體現。
或許,像是查理忙格說:「如果我不能比這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還能更好地反駁我自己擁有的觀點時,我就不配擁有這個觀點。」
好奇心本身,就是讓自己保持歸零的心態,永遠不把任何既定成俗概念,變成一種束縛,也許,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都是同樣,所以才無法找出新的方式。換種角度看問題,提出問題,就會看到另一種生命的成長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