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22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你被關在電梯裡,那麼你的夢想只有一個:打開電梯門。然而,當電梯門打開時,你就會感到幸福,無比的幸福。這時你不會去想此刻應該做什麼,你就是單純感覺到快樂。
好比我們求自由時,往往得到自由後,卻會不知道接下來,該往哪走?因為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
如果你讀馬克思,你會是共產主義;如果你讀懂馬克思,你會是反共產主義。但這一切,如同你讀黑格爾、康德等人的作品,每個人的解讀都會有所偏差,不管是讀懂還是沒有讀懂。
但現實是,不管你有沒有讀懂,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英雄主義、資本主義等等的主張,都無外乎在傳達一件事情:
如何讓人類走向繁榮
換句話說,思想,無分對錯,只是你先遇見了誰。而這個人所帶給你的想法,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中,成為唯一著事實。
一但偏離了事實本身,你就會開始抗拒、反抗,並且激起行為來重新找回你所認同的事實。
01你知道,後來
人們往往只會去關注這些繼續存在檯面上的事物,卻忽略了那些曾經也是檯面上卻不見的事物。
上個世紀曾經有向人類思想體制下的實驗,那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資本主義市場,以及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為主的發展。開啟人類文明發展上最重要的實驗,什麼才更能讓人類走向繁榮。
然而,我們往往只知道結果,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蘇聯解體的當下,那時人們生活的種種,出現了什麼變化,以及在接下來的日子中,又產生了何種影響。
這一直視我們所忽略,甚至是刻意遺忘的事實。因為這是把你已經信仰了三、四十年的事實,重新否定,並且接收到那個你曾經反對的想法,這對很多人來說是種跨越不了的障礙。
如果你到俄羅斯的莫斯科,以為那就代表整個俄羅斯,可以說,你只是看見冰山一角,更真實的俄羅斯,更準確來說,莫斯科只是旅遊天堂,不是真正的俄羅斯,對人民來說那是另一個國家的首都。
你會認為,那個曾經是我的國家,而現在我所身處在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國家,我是活在別人的國家裡。
「別人」一種完全不屬於自己所認同與相信的事實,假使,你沒有了現在的一切,重零開始,為不會更容易接受現在的事實。
02事實不再是事實,你的一切
常會認為,現有的就是事實,一但生活一夕之間變得完全不同,你所認為對的事情,不再是正確時,你所信仰,悖離你而去,剩下的就只有你怎麼去活下去。
可以說,當為了追求自由與理想的同時,「好好生活」卻是被我們我置之於外。直到夢想實現,現實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卻不是我們認為的事實時,活下去,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換句話說,當金錢變成自由的同義詞,你會開始遺忘過往,從而以追求物質來代替流血,追求更好生活,成為唯一的選擇。再也沒有人想要為了偉大或是光榮而死去,甚至流血。
但是,在推翻過去的同時,沒有人去審史達林,因為審判史達林,等同於審辦我們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那些都是我們的家人。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不僅有勞改營、政治告密和鐵幕,也是正義和光明的世界,比如公平分享、同情弱者,而不是自私自利。因為那時候沒有奢華的生活,但是,正常的生活是有的。
你會發現,如果一項勝利,只是為了追求心理上認同感,或是那個你認為正確的未來。那麼過去永遠不會過去,因為那些是人們曾經活過,認為正確的事實,所走出來的道路。一但去否定,等同於否定了你現有的存在。
03未來,永遠是邊界模糊化
當時,誰都沒有想到它會突然終結,連戈巴契夫都沒有想到,但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誰都沒有準備,或者說,沒有人做準備。
如果你把一個曾經痛罵十幾年的思想主義,變成你要接受,並且認可你所否定的思想,並且以此為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則。
你能做的,就是「改變」
不適應的就是離開,另一些人則是選擇改變信念和原則,還有一類人把生活上的器具給全新換掉,重新換新。
但,你不能說這樣的改變就全然改變,一些曾經所相信認同的信念,還是會存在心中的某個角落,只是不再是生活中選擇的依據。
我們所想的不會在現實中存在,永遠只會停留在腦海裡,而讓這些想法獲得實現的可能,就是讓人們相信,並且認同成為一種生活的共同經驗。
人類就是透過這些共同的經驗,一次又一次的不斷進展,不斷的讓生活有所改善,然而,面對擁有更強信念的衝突時,必然會出現兩種情況:
強者更強
融合為一
強勢信念的發展,這之間的過程不一定會有文明的形式,有可能透過戰爭來獲得,甚至是逼迫等。對於後者來看,它是一種在彼此思想、信念上再次融合碰撞的過程,也就是思想再造的過程。
你會看到一個新的信念產生,但這個信念來自於前者與其他信念的結合。然而,這種融合為一的過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開放,並且能夠把思想框架給模糊化的人。
可以說,任何事情一旦有了明確的黑與白的分明,等同於是把你的思維邊框給限制在一個範圍裡,你無從拓展。很多人在追求自由的同時,往往只認為心中那個自由是最正確的,卻忽略了,自由與自由本身還是有它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是你所沒看到的部分。
同樣,平等、自由,兩者之間並無太大差異,一但放到各自的思想框架中,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前者是為了眾人平等的社會化主義,後者是追求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
也就說,即便是良好的初衷,也會因為思維框架產生不同的解讀。但是,一切的初衷都是為良善基礎。並無所謂的誰先誰後,即便你先認識了一項思想主義,還是有可能因為時代的推演,邀重新接受新的思想主義。
但這並不會導致個人的否定,而是從新開拓個人思維的邊疆,從框架、模糊再到重新塑造新的框架,讓思想有了新的定義。
所以,為了自由而犧牲,卻不知道自由是什麼,往往得到的結果只會是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