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403|《動機,單純的力量》(2)成就一件事的力量「專精」:即使不想做,也對它有熱愛


共計 2,09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當專注在一件事情的時候,逐漸的你會忘了時間的存在,這時你全身的注意力與精力都專注在你眼前的事務上,就代表你進入了心流(Flow)狀態。

你進入了那種狀態時,你會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累。那麼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人已經精疲力竭,感到非常的累,還能夠專注在眼前的事務上,這是一種生命態度。

處理一件事情遇到突發狀況,心裏面大致會有兩種類型的聲音:
解決問題
停止放棄

然而,遇到一件事情會選擇放棄,通常都是因為「懷疑」,用理性的聲音告訴自己你已經盡了力,然後,就藉由這樣的聲音還安慰自己,漸漸的你的行為開始接受你腦海中的想法。讓一切事物感覺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卻忽略了一切的初始來自於最初的想法。

美國海豹部隊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完整走完整個訓練期的人,通常都不是體力最好的,而是毅力,也就是堅持下去的能力。當你被各種環境的考驗,體力上的折磨後,你的理智、精神將會走到極限,到達那種時候,你內心的想法,將會決定你是否繼續下去。

有一種人即便能力、體力不強,但憑藉著「意志力」讓他能夠走得比別人走更長、更遠。一切都是源自於「心態」。

01專注力的培養,考驗著你的心態


在學習一項事情時,通常會有兩種目標:

學習目標
表現目標

例如你練習一門外語,表現目標是體現在你的成績上,學習目標則是你能夠跟對方對談。也就是因為有兩種目標的設定,影響著我們是否專注的選擇。

如果你讓孩子進行一項考試,一種是針對學習目標來教學:另一種則是以表現目標還指導。當他們把學習的知識,移轉到另一個領域來應用時,結果顯示,學習目標的小組,更願意投入時間在解決問題上。相反另一組則因為換到另一領域則缺乏了目標動力。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我們設定什麼指標,就會有相應的結果。」對於目標的設定,同樣影響著我們「專注的心態」。

然而,什麼叫做專注心態,當你面對挫折時就可以觀察的出來。碰到不順,把責任歸因於外界,或是腦海中的想法來產生合理化的理由,接著驅使自己放棄。

另一種則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是一種機遇,一種精進,一種積累。

如果僅僅知道「專注來自於心態」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也很專注,卻無法達到想要的目標,是真的有盡全力去完成,還是專注的過程中包含了什麼樣的特質?

02專注的附帶效益,你必須痛苦


一件小事,如果被放大一萬次,一千萬次,小事也會成為大事。換句話說,所有偉大的事,都是由於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而成。

從專注來說,所謂的「小事」就是「過程」。

對於無法忍受專注過程所帶來的平凡,這意味著當你面臨到高原期時,專注心態就會導向另一種極端。

專精的過程中,不會每個階段都有飛躍式的成長,有些成長是短暫的,通常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處在一種高原期的狀態,也就是你感受不到你的成長。

因為出現這種成長趨緩的現象,就會開始認為,努力真的有用嗎,這真的適合嗎?內心的懷疑就會開始出現,接著就會進入懷疑合理化的階段,讓擔憂成為你放棄的支持者。

然而,這會出現一種現象,如果這個方向真的是不合適,還需要持續下去嗎?
究竟是什麼樣的判斷點,能夠釐清自我的懷疑,並且知道現在是過程。

一個核心的精神判斷:「當你很有興趣持續想努力下去,即便你出現不想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內心依然對這件事情充滿著熱愛。」

那還會有另一種聲音是,如果進入到心流狀態是忘我,為什麼還會有痛苦的感受。心流是一種當下短時間的過程,而專注在一件事情的精進,它是屬於長時間性的階段。在各階段都會有心流的產生,只是拉長到整體還看,心流就會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

03專精不侷限


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沒有任何的反饋,你無從得知你現在的狀態是怎麼樣,也就是你任何的努力,必須化為具體的指標,或是目標的衡量。

這樣你才能清楚知道,每一次的努力,你都走到了哪裡。唯有讓過程備可量化,可衡量,你才能夠知道現在的位置。

《刻意練習》裡面就提到,如果一件事情做一萬次就能夠成為大師,那麼每個人都是睡覺大師,或是吃飯大師。所以在專注的過程中,要降低過程中所出現的苦,你可以讓每次的過程,成為一種積累質。

這個積累質,必須要能夠不斷地被挑戰,讓你的專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專注工作與專注生活本身的差異,並不是你專注的性質,而是在專注當下所感受到的心流體驗。

好比你從一個在休假模式人的眼中所看到的神情,與專注在事務上的眼神,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工作與生活的區別,其實是我們刻意劃分的結果,如果當你專注在你真心想成就的事情上,你根本不會區分於兩者,而是任何時刻都是為了那最單純想完成的動機。

團隊中,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專注力,也就是自己所專精的部分,過程中你就能感受到團隊中的每個人的心流狀態。即便過程會有高原期,但內心依然對這件事情的熱愛,會影響著每個人的成長與執行效率。

另一種解釋是「當責」的概念,專精本身是對於一件事情做到好,並且是出於自發性想要更好的內在驅動力。對於團隊來說,當每個人都保有專精,意味著團隊不是已做好份內事為責,而是每個人都完成各自部分,這些各自部分是為了整體更好而努力。

你如何讓每個人都有專精,不是找出他認為喜歡做的事,而是從即便這件事情他不想做,也對這件事保持高度熱愛,才是啟發個人動機的首要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