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61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通常在職業生涯中都會有「成長」的階段,但不是所有的成長都能夠達到相應的結果。換句話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成長,然而,決定你的成長的幅度,還需要從「成長速度」來看。
如果你成長的速度趕不上組織發展的速度,那只有淘汰的可能。這也間接說明,為什麼中國有所謂的「知識經濟」其背後的原因在於,整個市場、環境變化得太快,如果你不給出新的概念,都會被認為是過時的想法。
《組織能力的楊三角》中在提出組織能力是組織成功的基礎,再進一步分析組織能力源自於員工思維、能力與治理這三個層面。當一個組織要不斷突破現有市場份額或是進行所謂的轉型或創新,必然需要有新的組織能力的增長。
所以在選人才時,不會只看過去,還會去關注個人未來「成長潛力」,而這個潛力,指的是「在未來成長的可能下,個人能夠以多快的速度來適應當前組織能力的需求。」
也就是,當選人才時,如果個人未來潛力無法適應組織發展,就會導致組織能力的受阻,最終影響組織的發展與成功。
這就可以先總結出未來人才的關鍵需求:成長速度
然而,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能學習的時間就這麼多,要如何創造更高效率的成長速度。在《BCG頂尖人才培育術》中從「量」與「質」的角度來說明,在BCG裡面的人才是怎麼讓自己的成長速度逼出極限。
01增加成長速度的「量」
所謂的增加時間的量,就是「好奇心爆棚」對任何事物都會不斷的去探究背後的原理。
孩子在開始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會不斷的問「為什麼?」這是因為在孩子的腦海中還未建構出我們所已知的世界,所以透過問題,來逐步理解原來世界是這樣子。
相對於,到了一定的經歷後,對於身邊的事物不太感興趣,又或者,只是依照別人怎麼說就跟著做的想法。
但是要創造學習的「量」就必須無時無刻的把你的學習心打開,也就是不管在工作或是以外的時刻,都有著解構背後動機的好奇心。
如同做廣告的人,即便在旅遊,也會去關注別人設計出的廣告,探究背後的設計概念與架構。
當別人一年的時間裡只有幾個關鍵天在成長,跟你天天都在不斷探究學習,兩者之間的差距會隨著時間而放大。
如同每天進步0.1在365天後,也會比365來得大。但你還要記得,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成長,也有些事情是會隨著時間不斷的衰退,如同你學習一件事情如果不應用就會逐漸地流失遺忘,或者是時代直接把你所學的技能直接淘汰。
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學習成長,包含了「成長」與「衰退」。但往往我們只會看到成長的部分,卻忽略了衰減也是會有指數性的增長。
02頂尖範本
除了從「量」的部份來增加每段學習時間的瞬間,如何提升學習速度的「質」,也是讓你從乘0.1轉換到乘10的價值。
如何增加你的學習速度,直接找牛人,解構他的所有一切,以「本質思考」的角度來看,「為什麼」他在這個步驟會這樣做。
所謂的頂級範本,就是可以把一件事情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流程步驟,並在這些步驟中,關注那些細微的變化因子。
《柔軟成就不凡》中有段故事講述到吳寶春在擔任學徒的時候,都只是從「感覺」的來製作麵包,直到有次透過朋友來到日本學習他們做麵包技術,才深刻的體會到,過去憑著感覺,溫度到幾度,烘焙大概多久,都是憑藉經驗。
但這一次的參訪後體會到,原來溫度、時間,都可以做到精細化的數字管理。這也讓吳寶春在做麵包的過程中,開始把這些細節數據化,變成一套流程。
參考頂尖範本的核心,更多的是直接模仿。如果連一半都學不來,等於是沒有找到「本質」。換句話說,模仿也有模仿的差距,如果只因為表面性的幾個要素就直接做轉換,沒有從為什麼要從這些角度來出發,解構這些細節。學習的「質」相對於,有理解本質的人,不僅是模仿,更多的是在於之後的可複製化
03知道怎麼思考比記住什麼還來的重要
而本質思考除了從解構面的拆解,還要從「必要」概念來連接整體。例如,當你拆解後可大致分為:對那些人的溝通、製作階段分為那些步驟,討論的次數針對這些細項化元素,從「這件事情的必要性」來分析,如果這件事情是可有可無就可以直接省去。
換句話說「質」化的學習過程,除了找出範本、解構範本,還需要「定義範本」。也就是當你拆解後,你如何定義,就需要問你自己「如果是我會怎麼做?」
這個過程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分解:解構元素後,解讀這些頂尖範本背後的思考脈絡,也就是找出設計者的設計本質。
第二階段則是重新定義:
這部分就是從「如果是我會怎麼做?」的角度來重新詮釋。
很多時候學習無效,就是因為我們只停留在表層的思考,就是對方給予我們什麼,我們也就接收,但這不是要先抱持著為反對而反對的情緒化反應,而是要先從「接受」來全盤理解對方的思考脈絡與核心思想,到最後的延伸。
在理解完後,透過自己的邏輯,再重新解讀、拆解、融合成新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成果,不是你記住了什麼,而是在幫助你記「怎麼思考的過程」。
04高效率的成長,是要能夠被「複製化」
任何學習到的事物,如果沒有辦法被複製化,等同於你花一時間的產值只有一;相對於,高效率的成長,是能夠把學習時間的一,投放到十倍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可複製化」。
為什麼要有標準化流程,這些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所有產出,都能夠符合同樣的品質。同樣的,一份學習的效果,也可以被應用到其他相關的領域。
05學習了,然後呢
但事實上,所有的學習點,都可以被輕易的在互聯網中查詢到,為什麼還需要持續學習,如果沒有釐清這個想法,任何學習的技法都是杳然。
就一個很簡單的理由,敞開你對生命的感動,一句話、一段詩、一篇故事,都有可能開啟你對世界乃至生命的新觀點。
讓我們頓悟到原來,還有這種可能性。世界並非全然都如我們所想像的呈現,只是因為我們見識得還不夠多,無法看到更廣闊的視野。
如同你會提出:「怎麼跑得跟光一樣快?」的問題,就開啟人對於世界有了新的解釋。
人才培育的成長速度,除了從本質上的單位時間獲取最大效益,還需要理解的是,任何學習背後,不是我們知道了什麼,而是在感受的瞬間,對於學習有更敬畏的體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