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216【學習設計】教學主義的三種轉變
什麼是符合個人學習的方式,或者說人如何透過既有的知識、經驗來創造出個人的知識體系的連結。
泰戈爾曾說:「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來的光澤。」從知識轉化成為內在文化,會由內而外的散發,這是檢視一個人內涵的過程。如同我們在學習一件事情的時候,會不斷反覆練習,強化既有的認知。
例如,嬰兒在學習如何說話的時候,突然講出一句「媽媽」。這時抱著孩子的母親呈現出高興的樣子,嬰兒就知道這句話是正確的;如果這時面對媽媽說「爸爸」時,母親呈現出不高興的表情,就讓孩子知道這是不對的。
這種不斷反饋嘗試修正,就是從我們的經驗中來獲取的。
然而,隨著我們不斷的成長,對於教學類別到現在又可分為三種進程:訓獸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
第一,訓獸主義:
所謂的訓獸主義,如同在訓練動物,給一個指令要動作,這種比喻像是一個黑盒子,你藉由刺激對方,使對方產生我們所要的行為。
這是一種把人假設沒有考慮到人是獨立思考的個體,所以透過強制性的方式來驅使對方的行為方式。
就像訓練狗熊鑽火圈,鑽過去就給吃的,鑽不過去就沒有獎勵,久而久之,狗熊就會鑽火圈了。
第二,認知主義:
之後發現人的大腦是可以有對事物有看法認知的,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透過給予知識認知,讓學習者建構相關的能力。透過對大腦的了解從接收訊息、理解、儲存以及提取的規律來做相對應的訓練。
這就逐漸產生幾個學習面向:態度、知識、技能。這類的教學就像是在砌一面牆,假設需要30塊磚塊,就一個一個地砌上去,這些磚塊就像是一個一個的知識點,認為只要把這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給予好就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但對於學生來說,真的給予了所有的知識點,學生就真的能夠學會了嗎。
第三,建構主義:
當認知主義可以透過學習可以強化,可是它的缺點就是缺乏從學習者的角度來思考。針對這部分的問題,提出另一項學習方式,就是所謂的建構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其在這之中發展。
例如,種一盆花,這一朵花怎麼成長則是靠它自己,而我們只是提供這樣的環境給予生長,並且降低外在的干擾因素。
回到學習上來看,這種教學方式,不是不斷的講述,而是提供一個情境、訊息,結合學生既有的經驗,以及對這些認知看法建構相對應的知識體系。過程中是不斷的討論協商,最終的認知道理的完善,都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
這種方式對於是從我們已有的經驗來延伸強化,再次的重塑,讓整個學習透過自己來思考、並操作完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