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 2,38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巴菲特一生只買幾支股票就回本,即便你把錢都投入到全世界股票中,你也未必能互得相對應的回報,因為這兩個邏輯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專注」。
有多少人即便能力能強,也無法突破自身的發展,原因就在於,無法放棄任何事物。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放棄的真正意義,只知道當你獲得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卻也忘了自己。
其實放棄的反面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該專注的,把所有的精力與精神都投放到上面去。
但實際上是,選擇你該放棄什麼,遠比你想要什麼還要來得難。因為你認為每一種選擇都會是一種機會,一但放棄等同於關閉了這一扇窗。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進一步延伸成為一種最明顯的行為,那就是「選擇恐慌」。
如果要讓你選一身書來讀,這時,有三本書你可以選擇,另一種情況是你有一萬本書你可以選擇,這時候前者的情境你選擇的效率更高,後者則因為資訊的爆量以致你已經無從篩選。
這也就是整個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現實,過去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很容易知道、找到我們所要的商品,但是當產品與服務供過於求的時候,這種外在環境讓我們的選擇多到,跟過往任何時代來的多時,選擇就成了一種「新挑戰」。
01忙碌,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低俗
資訊爆量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到的新問題。一但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放棄選擇就會成為唯一的選擇,以至於什麼事情也沒做成,因為什麼都想要,也就什麼都得不到。
回到個人的角度來看,更是同樣的情況,當我們被所有事務給追著跑時,實際上已經不是我們在選擇,而是給這些事務牽著走,此時的你已經不是你自己。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很忙,根本不值得炫耀,只顯得你根本不知道在做什麼,證明自己的忙只是緩解你心中的不安感,讓你覺得你是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你不想做,以及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結果。
真正的忙碌時,你不會感到忙,而是樂在其中。因為你知道,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要做的。
讓你覺得忙碌沒有價值,是因為選擇愈多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於是心裡想把這些事情都完成,但那都只是在欺騙你自己,「感覺可以」做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降低完成事情的專注度。
因為你會不停的切換,轉換心思,以至於根本還沒有進入「心流」的狀態,馬上又被其他事情的思緒給牽引著走。
02你真心喜歡,並且想要嗎,還是自欺的幻想
事情很多,要怎麼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找出那一個我「必須」「想要」做的事情?這時要先有格局觀,再來談細節。
一件衣服你不喜歡,就不會想買。但是當你擁有了這一件衣服,這時你心裡感覺不喜歡,覺得還可以,你就會想繼續留著。直到最後,每一件都有這樣的想法,衣櫃就成了衣服集中場所。
選擇往往都是以感情性出發,只會導致事情愈積愈多。但其實在任何一個環節打破,就會全部打破,也就是從最能夠下手的地方開始:「我們“相信”什麼」。
「忙」只是藉口,如果你真心想要,即便你再累再辛苦也會去完成。所以,忙不會是現實,只是我們逃避說詞,因為我們永遠有行動選擇,只是你把當下的選擇交給了你的感覺、放縱、隨意,而並非從「你真正要的是什麼」角度來出發。
人類之所以跟其他物種有所不同,就在於我們懂得「選擇」。這種選擇不是基於情感上的感覺,而是對自我了解基礎下「必須要」的選擇。
因為先有了真正想要,讓相信成為一種信念,才會知道在每一個選擇點上,什麼是我真正要,而不是想要。
真正要是基於「專注選擇的結果」
想要是源自於「總括性的完美感」
03知道到現實,中間還缺了你的「相信」
所有選擇性障礙,都是對自己的「不相信」認為這一刻選擇那一個,感覺下一刻又覺得另一個好。因為不能割捨想要,就無法擁有確定性的答案。
這種邏輯一但跨不出去,就會成為一種慣性,最終成為一種習慣,影響日常,影響你一生的結果。但人生,卻都是由這些慣性的積累所衍伸而成的個體,最終反向堆回給世界的認知,以至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識到,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專注,恰恰是因為選擇太多,導致我們已無從相信自己選擇的是對的。
其實所有相信的源頭,都是因為自己知道要什麼所產生的結果,
但這就會有一個問題產生,即便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就是我想要的選擇,為什麼還是得不到「我認為」的結果。
因為這世界的努力與回報,從來都不是一比一的對等關係。
04不對等,就找出關鍵指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農耕時代的想法,但它的精神卻不會隨著時間所消失。
所有選擇障礙,並不會你知道要選擇你要的之後就會改善,就如同你知道闖紅燈是違法的,但有多少人就這麼走過這樣的路口。
所以要讓行為落地,成為習慣,它的背後需要知道,這不是一個點的結果,而是一整個時間面的過程。
這時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怎麼知道專注在,你聚焦選擇上的行為,已經達到你所期望的效果。
有時候,明明很努力,卻還是無法如願以償。所以,關注的不是結果,反而是前期的選擇上,這種選擇關鍵在於「時間價值」。
05「選擇能力」來自對時間價值的衡量
《精進的力量》對於我們「事情」與「時間」的論述中,外加了一個「衰減」維度。這個衰減的概念,如同從時間價值是否能夠被放大,被延續的角度來出發。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些經典書籍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經典,因為書裡面的內容從第一性原理來探討,也就是萬物演進的本質,當你在不同時間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那種認知的基礎是所有發展的底層基礎。
當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上必然存在的80/20法則的基礎,你就需要找出那時間價值能夠發揮到80的效益,卻只需要20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選擇能力」才是你能否成就你自己的關鍵能力。以時間單位的價值是你的考量依據。如同巴菲特只投資少許,卻回報高,因為巴菲特只投自己有把握的,其餘的一切都不重要,因為這些有把握,就是時間價值高的投資項目。
專注本身是我要的行為結果,即便有再多的誘惑,都不會偏離,所以先有格局觀,才能知道方向性,選擇能力也以此為基礎。換言之,你要從未來看現在,而不是現在看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