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461|《變革抗拒》(1)變革開端:精進,心智複雜的反脆弱能力


共計 2,46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這能否成為事實,關鍵在於個人心智複雜的程度。所有變革的基礎假設,都源自於過去成功經驗,再也無法符合現在與未來的需求。這種假設基礎,就是挑戰人們從既有的舒適圈走向未知圈。然而,這種認知上的意識到,源自於外在環境的變動,它包含了勞動生產轉向知識密集的組織模式,以及全球科技互聯的網絡效應,還有基礎教育與訓練的持續升級,讓人才的基礎認知,比過往還要廣闊。

因為上述三種外部因子的驅動,讓現有組織經營者意識到,過往有效的行為模式,不是成果沒過往的結果,就是不再被認可。這種時候,就需要新的激勵因子灌注到組織內部,成為新的活力因子,從而開創出第二條發展曲線。

轉變的最初,往往會有兩種變革方向:

一類屬於技術性:從功能性導向為改善方法,如制度、訓練、組織模式等,直接解決,或間接解決的方向來做為變革驅動的選擇。

另一類屬於適應性:它所牽涉到的就是以「人本」為核心,以人的角度來從審視變革上的抗拒點。

不見得技術性就會無效,前者所能達成的效果,往往是最容易被看見的成果,但真正讓人深植於心的變革,則是需要從「適應性」的角度出發。

要理解適應性對於組織變革的成效,就要先理解一個概念「心智複雜度」。

01成熟,來自心智複雜的高視野


心智複雜程度,好比是一個人的成熟度,最明顯的描述是:「原本你該哭、該笑、該鬧的時刻,你卻選擇不言不語的微微一笑。」

能夠不受限於當向的情緒影響,更看重整體的關聯,更具體來說,當一個人的心智複雜度愈高,不會只是注意在一的點上,而是能從整個面,或是三維到多維度的關係來作為關注整的關係。

例如,你是美國總統,你所做出的選擇,都不會只是單一的領域,例如,針對美國如何在十年內讓人登上月球,這就不只是航太總署的事情,還涉及了全國人民對於登月相關基礎認知的教育等。

為了測驗出心智複雜度,會先從許多情緒性字眼,如,憤怒、焦慮、緊張、成功、悲傷、失去、感人、改變、重要等關鍵字,來作為後面問題的提示牽引。

這種測試方法就是為了檢視出,當人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時,透過不同關鍵詞的提示,測試者是否在問題中的情境,還是能從不同觀點來解釋整體的關連。

藉由這種測試,會發現當職務愈高的人,所能回答的答案,往往會更具全面觀點,而非在當一的事件上。另一方面,也會看出一個人的看見,和他未曾看到的層面,藉由觀測結果你會明顯看到,為何有些人能夠成為組織的經營決策層,就是能夠看出一般人所謂想到的可能。


02心智複雜背後的四種象限


這種能夠從單一事件,看到不同層面關連,以及前因後果的發展,就是心智複雜度的量化展現。

從測驗中也對心智複雜度分析出四種脈絡:

其一,年紀與心智複雜度無關,即便年紀愈增長,心智複雜也可能停留在某個階段。換言之,不是所有人的年齡到了,就會有相對應的心智複雜,或者說是相對應的成熟度。

這就代表,組織變革的過程中,往往會推不動,這就是關鍵的阻礙點,因為當年紀大的經營者的心智複雜只看到某個層面,或是一個點時。所有的決策方向,都會被侷限在個人的認知格局中,可以說,關鍵決策者不一定需要有相對應的年紀,更關乎決策者本身的格局視野。

其二,心智複雜度的增長到了某一個階段,都會進入一段平原期,也就是停止複雜性增長。

這如同在《精進》這本書提到的概念一樣,當一個人持續在某種領域上專研,前期只要付出一點努力,就會看到極大的成果。但是當要進入到另一個成長階段,往往會經歷一段類似停滯時期。也就是你無論怎麼努力,就怎麼也看不出任何的改變。

此外,《刻意練習》中也對於這個觀點提出同樣的解釋,如果在同一件事情上,持續努力的一萬小時的努力,卻不代表都會成為頂尖高手,因為所的行為都只是重複過去的行為,只是在同樣的舒適圈裡做努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離開校園的學習後,往往很多人都得心智成熟度,就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看到的天空永遠只有這麼大。如果一個人沒有持續做一些新鮮事,不持續學習,最終的心智認知,只會讓人停留在原地打轉,最終的行為展現就是抱怨,抱怨工作、抱怨付出沒有回報,抱怨別人的好運。遠勇把自己的付出放大,卻責怪整的世界沒有眼光。

總結來說,如果當一個人的心智複雜度停留在某階段,要跨過這段平原期,就需靠後天的持續精進,才有辦法再度看見另一個心智成長的開始。

其三,每當心智複雜度邁向另一個高階段時,遇到平原時期後,所產生的滯留時間也就會愈長。

其四,愈高層的心智複雜度,所能到達的人也就愈少。

第三,與第四點是相互影響,這也就是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那就是「堅持」。為什麼有些經營管理層能夠帶領組織持續創新,如果領導者本身沒有辦法持續升級,超過往的自我成果,就會因為過去的成就,認為這些經驗就是一切的總結。

反而會走向另一種認知循環,亦即「成功固化」。當一個人愈成功,行為模式將會被過往的成功經驗給侷限住,連帶影響到停留在心智複雜的平原時間。

換言之,要想邁向更高的心智複雜度,不論是成功經驗或失敗經驗,都將是被視為認知框架的一種基礎,而不是侷限。只有當這種認知,你就會了解到,一件事情能否成功,不會有它的絕對確定性。因為一定會有不確定性的產生,對抗這種非常規下的風險能力,就是「反脆弱力」。

03心智複雜的反脆弱性成功


心智複雜程度,往往可以從一個人所說的話,做的行為來察覺。另一種判斷方式就是個人所接觸的人群可以判別出來,也就是你常與什麼樣的人接觸,自然而然就會被對方的觀點、認知、心智複雜度所相互影響。

但並不是說常與高心智複雜度的人接觸,一定會達到相同的境界。因為他會有抗拒信,這種抗拒性就是認同非連續性與理解反脆弱的效益,加上刻意練習的精進之道。

這些基礎認知,是心智複雜度的基礎,此外,所有心智複雜能否成長,關鍵在於「心態模式」核心觀點,也就是成長型心態的認知。

這意味著,當一個人認為心智複雜度沒有辦法成長,即便做再多的技術性創新與變革方式,都將回到原點。

因為只有當心智複雜度愈高,就必然是打破個人認知框架的侷限,持續驅動個人成長。這時你會意識到,成長不是進入恐慌區,而是脫離舒適到學習圈。一但當心境上認同接受,即便很多事情不成功,最終都將是走向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