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459|《終結平庸》(1)生命無絕對:平均值下的標準化人,只是一種偽議題


共計 2,349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平均值,這概念,是由一百五十年前比利時的統計學家凱特勒所提出的概念,這一套認知在現在來看是一個大眾普遍的共識,但是對於當時來講,如同一場新型的認知革命。

歷史上,總會有些認知的轉換,讓人類文明產生新的進程,如同過去醫學領域還沒有「病毒」這概念,直到十九世紀末,才開始認識到病毒對於人體的影響,進而開啟了新的治療方式,其中就包含了疫苗預防。

同樣,理解現行教育制度的人,都會有普遍的認同一個事實,教育制度的催生,是為了因應工業時代「標準化」人才的需求,進而以「平均值」的概念來篩選出最適合的人。

也就是說,平均值的概念,只會讓符合系統的人,成為頂尖人才,而無法達到這種要求的人,就等同於被這世界給排除掉。

但這邊也要先釐清,教育制度的平均值化,確實是奠定一個國家人才發展的戰略指標,某種程度來說它是一種標配,卻不是絕對的標準指標。因為平均值下的標準化,只篩選出風口上的豬,讓無法被吹起來的人,喪失了發展另一種潛在的潛能。

這其中就需要從標準化概念對於世界的影響與進程,以及探討到標準化對於系統之間的關係,以及未來將又會以什麼樣的視角來判斷平均值的優勢。


01平均值的意義


為什麼需要有「平均值」。普遍的認為是,平均值,就是在眾多數量下的標準水平,意味著,當你偏離了平均,等於是誤差,更可以說是瑕疵品。

因為當你把某一範圍人的臉輸入到電腦,做模擬平均計算出這一群人的平均臉,此時,得出來的臉就是這一群人的平均。然而,有一件事實的真相是,即便範圍擴大到全世界,你也找不出一個人的臉跟平均臉相符。

原因就在於,平均值,只是趨近真理的現象,而非達到真理的絕對指標。

這種單一領域的指標延伸到腦部活動來看也是一樣,當一群人坐同一份測驗時,彙整所有人腦中的反應情況,並且彙整出一張平均影像,此時這只是每個人平均情況下,所展現出來的腦波反應,並非是個人化人結果,而是群體化的平均。

從這裡就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其一,平均值的概念只能用來比較「一群人」跟「一群人」,而非用來比較個體間的差異。

原因就在於,個體差異本質上就是獨立於系統之外的個體,當你硬要把個體差異填補到跟系統,也就是平均值的標準,最終只會讓個體的差異優勢給消磨殆盡。

其二,差異化的獨特性:不管是領導還是在教育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概念,那就是激發給個人的潛能,讓他們看到自己未曾想像的天賦。

一但以平均值的標準來要求每個人都以齊頭式的方向來前進,最終受益的只會是適合這個系統的人,卻極大的扼殺了,系統之外的人群。

雖然在教育上透過不同的升學管道來解決這種平均下的缺憾,但是,當整個系統,也就是小至校園、大致國家到全球都還是以這樣「平均值」來做為篩選頂尖人才的唯一指標,最終能夠產生出的結果,也就是運氣的成分佔絕大多數。


02加速時代進程的核心概念:「標準化」


然而,只從扼殺個體獨特性的角度來分析,等同於以偏概全的否定掉「平均值」的價值。因為平均值進一步奠定了「標準化」的存在,極大的加速現代工業化文明的發展。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師,讓「平均值」的概念發展到全世界,那就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

現在所有管理上的標準化作業流程,也都是從「標準化」的角度所開展出來。泰勒就是以「效率」的角度出發,用科學化的方式,讓每個工人在作業流程上,以什麼樣的方式、力道、乘載重量來做為數據化的收集,分析,找出最有效率的關鍵行為,並以此行為為絕對行為,最終當這一系列的絕對行為設計出來後,就成了標準作業流程。

其中在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在每個人操作時,平均時間,總結推算出最適合的標準。

這種做法,讓也激發了組織架構的重新塑造,過去人認為,在組織裡每個人都有承擔某部分的生產貢獻。但是當標準化作業流程的概念推出後,組織裡開始出現所謂的管理者。

他們不從事生產製造的貢獻,而是針對如何讓生產能力與速度在提高,進一步讓組織的管理層,逐步發展出人力發展單位,成為現在的組織型態。

人類的生產單位,在平均值下,組織成更具有效率化的運營,但卻也埋下了一個潛在性的衝突點。

這個衝突點就是「手藝人的消逝」。


03標準化只是為了生產出符合系統的人


工業化時代下,絕大多數管理者都認為,組織裡的人就是一顆螺絲,只要按照我們所制定的標準化流程來進行,他們就會達到最高效率。

這意味著,你今天來工廠裡工作,只需要帶著你的雙手,不必帶腦袋來。因為根本不需要你思考,任何一點嘗試,或創新行為的改變,都是偏離了標準化。

然而,在工業化時代之前,你只需要找幾個手藝優秀的人,他們憑藉著自己經驗來生產,同樣可以做到好的品質,但效率上卻跟標準化生產的效率產生極大的落差。

這時有獨特工作方式的手藝人,漸漸地意識到,標準化的工作模式,等於扼殺了他們過往的天賦與才能。但即便是這樣,想要與標準化對抗,卻敵不過市場的選擇,因為效率化代表的成本與數量上的優勢;相對的,手藝人的獨特性,則是以特色化、個性化的精品角度來生產,過程耗時,也高成本。

因為看到成效的展現,讓人們相信,讓標準化繼續延伸下去,也就是學校制度的標準化,讓每個從學校出來的人,都符合整個系統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一但當系統不再需要標準化時,就會轉而回到個體的角度來從新塑造系統。而這個概念上的翻轉,就是由互聯網的資訊獲取成本的降低,讓人們意識到,標準化,不再是唯一的出路。

此時,「平均值」的概念,必然將再次的迭帶。又或者說,它將會變成一種偽議題。因為此時的人們早已知道,平均意味著人本的喪失,脫離平均則將視未來的剛性指標。

更可以說,生命的成功與否,不再是過往絕對性下的標準指標,更多的是回歸到個人的自我啟發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對於偏離平均值的認同感。

所以,為什麼新世代追求不同,本質上就是平均值下的標準化,已無法符合系統的需求。雖然平均的概念對於研究上有趨近真理的結果,但是對於人來說,它將只是偽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